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抗日战争大事典
内容
编辑推荐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一座历史丰碑。它镌刻了中国人民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同日本侵略者决死战斗,最后取得胜利的业绩;镌刻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今天,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这座历史丰碑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本书旨在通过大事典的形式,展示这场战争的历史画卷,为人们了解这段历史。

目录

前言/1

卢沟桥事变/1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4

蒋介石庐山谈话/6

南京国防会议/8

东北抗日联军/10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4

上海各界救亡协会/17

工厂内迁/20

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23

“八一三”抗战/26

“八一四”空战/29

江阴封江战役/32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战区划分/35

中共中央洛川会议/37

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39

减租减息政策/4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44

八路军的建立和发展/48

东北挺进军/52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55

苏联航空志愿队/57

布鲁塞尔会议/59

平型关大捷/62

雁门关伏击战/64

夜袭阳明堡/66

陕甘宁边区/68

新四军的建立和发展/72

忻口战役/75

太原失守/78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81

冀中回民支队/83

晋察冀边区/86

晋绥抗日根据地/R9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93

山东抗日根据地/96

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100

陶德曼调停/102

苏联对华三次信用借款/104

陕甘宁边区银行/106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09

陕北公学/113

“低调俱乐部”和“艺文研究会”/116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118

南京保卫战/120

南京大屠杀/123

“人道远征”空袭日本/126

工合运动/129

“新民会”与“大民会”/132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35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138

“慰安妇”/141

《新华日报》/143

晋察冀军区平汉路破袭战/146

粉碎日军对晋西北首次围攻/148

台儿庄战役/151

神头岭伏击战/154

晋冀豫军区反“九路围攻”/156

长乐村战斗/160

易涞战斗/162

保卫黄河河防作战/163

白求恩和战地医疗队/165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68

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171

西南联大/173

上海难民收容所/175

八路军办事处/178

中日“货币战”/180

上海护关斗争/183

《论持久战》发表/185

花园口决堤/188

武汉保卫战/191

保卫中国同盟/194

韦岗战斗/197

国民参政会/198

印度援华医疗队/201

晋察冀边区一九三八年秋季反围攻/204

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207

鲁迅艺术学院/210

日军对重庆大轰炸/213

广州失陷/215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216

“华北开发株式会社”和“华中振兴株式会社”/218

华侨的爱国救亡活动/221

《八路军军政杂志》/225

冀南区一九三九年春季反“扫荡”/227

鲁中沂蒙山区首次反“扫荡”/229

晋冀豫根据地一九三九年反“扫荡”/230

“大东亚共荣圈”/232

华南抗日根据地/236

华南抗日纵队/239

地雷战/242

地道战/244

上海护邮斗争/246

“东亚联盟运动”/248

长沙大火/251

南岳军事会议/253

“曲线救国”/256

陈纳德航空队/259

华中抗日根据地/262

近卫对华三次声明/266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270

“国民精神总动员”/272

开发玉门油矿/274

齐会战斗/277

陆房突围战/279

上下细腰涧战斗/281

汪记国民党“六大”/283

汪伪特工总部七十六号/285

“远东慕尼黑”阴谋/287

“蒙疆联盟自治政府”/291

陈庄战斗/295

四联总处/297

国民党“宪政”骗局/300

北岳区一九三九年冬季反“扫荡”/302

涞源战役/304

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306

昆仑关战役/309

十二月事变/312

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314

《新民主主义论》发表/317

汪伪国民政府建立和覆亡/319

汪伪和平军/322

平西区一九四。年春季反“扫荡”/324

鲁南区一九四。年春季反“扫荡”/325

随枣之战/327

晋西北一九四。年夏季反“扫荡”/329

铁道游击队/332

百团大战/334

“731部队”和“100部队”/338

“适地适产主义”/341

黄桥战役/343

汪日基本关系条约/345

豫南战役/347

皖南事变/349

潘家峪惨案/352

“租借法”与美援/354

上高战役/356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359

《解放日报》/361

“治安强化运动”/363

敌后武工队/365

“清乡运动”/367

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370

苏北、苏中一九四一年夏季反“扫荡”/373

晋察冀边区一九四一年秋季反“扫荡”/375

鲁中区粉碎日军“铁壁合围”/378

“三三制”政权/380

中条山战役/382

大生产运动/385

第二次长沙会战/388

黄烟洞保卫战/391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393

第三次长沙会战/397

精兵简政/400

整风运动/402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405

史迪威事件/408

晋西北一九四二年春季反“扫荡”/411

营南陈家村惨案/413

冀东区一九四二年反“扫荡”/414

冀中区“五一”反“扫荡:’/416

太行太岳区一九四二年夏季反“扫荡”/418

浙赣之战/420

日本“对华新政策”/423

“新国民运动”/426

宋庄战斗/428

长泰村惨案/430

淮北一九四二年冬季反“扫荡”/431

中美中英签订新约/433

《中国之命运》的发表/435

苏北盐阜区反“扫荡”/438

苏中反“清乡”斗争/440

山东清河区夏季反“蚕食”战役/443

太行区一九四三年五月反“扫荡”/445

厂窖惨案/447

共产国际解散/449

制止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451

太岳区一九四三年秋季反“扫荡”/454

韩略村伏击战/456

北岳区一九四三年秋季反“扫荡”/458

冀鲁豫边区一九四三年秋季反“扫荡”/461

甄家庄歼灭战/463

常德会战/466

开罗会议/469

车桥战役/471

豫湘桂战役/473

山东一九四四年攻势作战/476

晋绥区一九四四年攻势作战/479

晋冀鲁豫区一九四四年攻势作战/481

晋察冀边区一九四四年攻势作战/484

华中一九四四年攻势作战/487

赫尔利使华/490

中国共产党提出召开“国事会议”主张/494

三五九旅主力南下湘粤边/496

青年军/499

雅尔塔会议/501

中国共产党七大/503

《论联合政府》发表/506

联合国成立/508

国民党六大/511

花岗惨案/513

《波茨坦公告》/515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517

解放区军民大反攻/521

中苏签订友好同盟条约/525

日本无条件投降/527

晋察冀军区部队攻占张家口/529

台湾光复/531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534

后记/537

试读章节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为灭亡中国而挑起卢沟桥事变,导致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

征服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早就定下的国策。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根据东方会议“对华政策纲要”写成的《田中奏折》,提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日本帝国主义正是以这样的方针开始其侵略步骤的。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1932年2月,日本的侵略指向华北,入侵热河,4月越过长城,攻人河北滦东,迫使中国签订了“塘沽协定”,并把热河并人了伪满。蒋介石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日本的进攻面前妥协退让。1936年6月10日和6月23日的“何梅协定”、“秦土协定”,使中国在华北的主权受到很大的削弱。

日本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侵略气焰,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开展起来。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呼吁全国人民,停止内战,共御外侮。12月,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次年12月,发生了西安事变,经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实现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的方针。

中国政局的这一重大变化,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1937年6月,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漩涡中的日本,推出近卫文磨出任首相。近卫内阁一上台就致力于建立战时体制,企图以全面的对华战争来摆脱日本所处的困境。

从1937年上半年起,日本侵略者以东北和已被他们控制的华北部分地区为基地,调兵遣将,加紧备战,其锋芒所指,首先是华北的重镇北平和天津。当时,北平东面平热线上的通州、南面北宁线与平汉线的连接点丰台均被日军占领,北面平绥线的咽喉南口也在日军控制之下。北平三面被围,只剩下西南面横跨永定河的卢沟桥。

卢沟桥地处北平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非常关键。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第一联队三大队在队长清水节郎的指挥下,在卢沟桥以北进行以卢沟桥为攻击目标的军事演习。夜11时许,演习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并鸣枪示威。日本驻宛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向冀察政务委员会提出交涉,中国方面表示可以让宛平驻军代为搜寻失踪日兵,但拒绝日军入城。日军深怕调查露出破绽,便声称失踪士兵已经归队,但仍蛮横地表示:军队早已动员好了,不能收回成命,即使士兵找到,仍需进城调查。松井太久郎提出双方派人员调查日兵失踪的原因,中国方面表示同意并派出调查人员。正在调查之时,日军调动兵力,偷渡到永定河以西,包围了卢沟桥,并且开炮向宛平城和卢沟桥猛轰,从东西两面夹攻卢沟桥。中国守军宋哲元的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二一九团,在团长吉星文带领下,奋起抗击,坚决抵守。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了。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猖狂进攻,中国军队英勇顽强抵抗,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为了拖延时间以等待增援部队,日军声称“不扩大事态”,并重演故伎,派出代表与国民党方面举行谈判。在谈判的幌子下,7月11日,近卫文磨召集内阁紧急会议,决定向中国增兵。16日,增调陆军5个师团共10多万人来华。17日,日本参谋本部制订《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确定第一步先攻破二十九军以解决华北问题;第二步攻打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军,摧毁国民党的中央政权,“通过全面的战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中日间的问题”。7月26日,日军向中国方面提出最后通牒,无理要求中国军队在7月28日正午以前撤离北平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日军在新任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的指挥下开始大举进攻。二十九军将士进行了浴血抵抗,但由于寡不敌众,抗日将士们的血肉之躯抵挡不住日军的强大攻势,二十九军伤亡惨重,副军长佟麟阁战死,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突围中牺牲。7月28日和30日,北平及天津先后失陷。8月初,日军以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向华北腹地大举进攻。卢沟桥事变成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唤醒了全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抗战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决心。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通电,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9日,红军将士通电请缨开赴华北抗日。15日,中共中央提出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上海、南京、武汉、太原等地的工人和各界爱国群众,广泛地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并纷纷发表宣言支持二十九军的抗战行动,要求国民党政府全力对外。经过国共两党谈判,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8年之久的伟大的抗日战争。(P1-3)

序言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一座历史丰碑。它镌刻了中国人民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同日本侵略者决死战斗,最后取得胜利的业绩;镌刻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今天,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这座历史丰碑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日战争作为一段悲壮而激越的民族记忆,60年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一直久经不衰,无论史料的编纂、专题的研究,还是全貌性的编著,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编写本书,旨在通过大事典的形式,比较生动、具体地展示这场战争的历史画卷,既可作为人们了解这段历史的普及读物,也可作为检索抗日战争有关知识的工具书。

本书是上海一大批史学工作者几经努力的成果。早在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上海社联就组织有关学者开始了这项工作,并形成了初稿,供内部交流。这次,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进一步普及抗日战争历史知识,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研究会主持了初稿的全面修订工作。经有关成员的共同努力,现提供正式出版的书稿,已焕然一新:收录事件作了补充,从原有的163件增加到210件;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对事件内容作了必要的充实和修改,力求叙述更为准确,评价更为公允,表述更为规范。

需要指出的是,以大事典形式来普及抗日战争历史知识,是我们初步的尝试。虽然作者和编者作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受水平限制,加上时间仓促,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要衷心感谢学林出版社社长曹维劲、总编辑王界云、责任编辑乐惟清和其他有关同志,他们对本书修订给予了热情支持,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武克全

2005年6月

后记

本书初稿形成于1985年,参加选题讨论的有:唐培吉、王斯德、王关心、虞宝棠、傅绍昌、黄美真、孙道同、朱宗玉、张义渔。撰稿者有(以姓氏笔划为序):王士杰、王世根、王令、王关兴、石源华、刘长徽、孙道同、朱敏彦、许敏、严惠民、吴端、宋昌祥、应富春、张义渔、张云、张华新、张思安、忻平、李飞、李学昌、李蓓蓓、杨元华、杨辛北、杨晓榕、邹荣庚、陈太一、陈正书、陈石、陈挥、陈兼、陈麟辉、周士英、周鸿根、武克全、郑余灿、金贡男、俞新天、柳云、胡麟伍、费佩君、赵永奇、赵魁滞、唐培吉、徐矛、徐筠、翁三新、曹振威、梁兆湘、梅建华、盛祖绳、逸凡、黄跃民、傅幸艺、傅绍昌、程麟荪、蒋有如、蒋景源、谢黎萍、虞宝棠、潘君祥、魏楚雄。徐筠、邹荣庚、许敏参与了组织和统稿工作。郭加复、洪荣华和武克全任主编。

参加本书修订的有:武克全、张云、贺世友、孙道同、王禾庭、宋杰。新增事件的撰稿者有(以姓氏笔划为序):于颖慧、华伟、陈冬红、张广宇、苏世伟、陆呖、赵欣、郭秋香、贺世友、彭学涛、薛小荣。全书由武克全定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抗日战争大事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武克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89936
开本 16开
页数 5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05
丛书名
印张 34.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6
153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