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独的尽头是自由:李国文经典散文
内容
商品特色

详情-10.jpg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李国文四十余篇代表作品,如《我心匪石》《一条悲哀的狗》《他为什么迷上巴黎》《人的半径有多大》等名篇,包含对生活的见解、对历史的追问、对社会的思考、对时事的反思等,

李国文的散文有学问,具真性情,也有一种洞明世事的敏锐的观察力,尤难能可贵的是拥有一颗超然的自由的心,唯其如此,方能获得从容和自信。那些恣肆放言、散淡自在的文字,都是他的“尽意”之作,许多篇章,气势一直环绕于历史和现实之间。

作者简介

李国文,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盐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著有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花园街五号》等,散文随笔集《大雅村言》《中国文人的活法》等。《冬天里的春天》曾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目录

代序·我与散文

第一辑 / 孤独是一个人的清欢

惜春小札          

桐花的季节         

多彩的世界         

云的诗话          

山永远在          

风筝的回忆         

重阳菊花黄         

笛声依旧          

茶余琐话          

寻找快乐          

第二辑 / 世界愈荒芜,内心愈丰盈

叔本华一席话        

福楼拜如此说        

无碑的托尔斯泰       

斯芬克斯之谜         

逛书摊           

背诵的意义         

读书的姿势        

我的阅读主张        

重读《千字文》        

梁启超读《锦瑟》      

第三辑 / 来自历史深处的回眸

我心匪石           

马站着睡觉        

惊弓之鸟          

邯郸学步           

博士买驴           

文人口福           

吃喝二事          

火锅季节           

芥末堆           

鸡舌汤           

饮茶粤海         

第四辑 / 仰望生命里的点点晨光

苗 歌           

闲话闲章          

耕耘者说          

人生一搏        

境 界         

心之茧    

人之老       

一吊钱价值多少        

想象力到哪里去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人生的阳光

精彩书摘

惜春小札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的,在不知不觉中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乍暖还寒时刻,最难将息”,让你久久不能忘怀那份瑟缩,那份冷酷。

春天,平平常常地来,自然而然地去,没有喧哗,没有锣鼓,甚至最早在枝头绽开的桃花、杏花,还有更早一点的梅花、迎春,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们带来惊喜。

哦!春天最早的花!

人们的眼睛闪着亮光,然而,“枝头春意少”,这时连一片叶也没有,空气还十分的冷冽。直到“小径红稀,芳郊绿遍”,已是“风送落红才身过,春风更比路人忙”的暮春天气了。

所以,等你意识到春天的时候,她早就来临了,“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等你发现她离去,已经是“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杏子树头,绿柳成荫了。

春天总是很短促的,你抓住了,便是属于你的春天;你把握不住,从指缝间漏掉了,那也只好叹一声:“春去也”,“遗踪何在”了。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片,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困慵的春天,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是并不存在的。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

而在北方,“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有几年,我时常要经过什刹海后海之间,那座小得不能再小的银锭桥,这座桥所以出了名,就是因为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在桥上扔过两枚炸弹。石桥桥洞的背阴处,冬天的积冰,很厚很厚,冰上残留着肮脏不堪的冬雪。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作“倒春寒”。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后来,我就不再到银锭桥去了,当然,并不是因为桥底下那些不化的冰,而是我工作的那家刊物,无疾而终。

冰总是要化的,不过,北方的春天,太短促,这也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是乾隆题的匾额。这位皇帝挺爱写诗,写了上万首,挺爱题词,到处可见他的字。但知春亭的“知春”二字是否如此呢?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那金碧辉煌的匾额上,我记不得那是不是乾隆的御笔了?但“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高寒地带,只有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暴,绝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所以,辛弃疾对春天说:“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想方设法要留住春天,千万不要让她平白地度过,否则,苏东坡的遗憾,“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从身傍消逝,该是多么懊悔的事啊!

因此——

捉住春天。

把握春天。

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切莫虚掷时光,切莫浪费春天。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力量。此时此刻,若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切齿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若是去冒险,若是去干一番事业,若是豁出命去拼搏,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负荷的“爆发力”。

这种“神来之力”,这种“能量”,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也有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

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平庸灰色,是一生;碌碌无为,是一生;爱不敢爱,恨不敢恨,也是一生;永远羡慕别人有,永远笑话别人无,永远满足现状,又永远做更好日子的梦,可又永远想不劳而获的小市民吃不饱,也饿不死的日子,当然也是一生。自然,奋斗,是一生;努力,是一生;为了一个目标,孜孜不息地追寻,是一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泪流过,汗淌过,摔倒过,白忙活过,总之,活得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既有满足,也有遗憾,那当然也是一生。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

......

前言/序言

代序 我与散文

在古老的中国人的文学概念里,散文是相对于诗词而言的另一文学正宗。从人们争说的司马迁《史记》,为无韵的《离骚》,一直到千古传诵的唐宋八大家的皇皇巨著,都纳入这个散文的广义概念之中。

可能新文学运动的创始人,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16世纪后期,法国作家蒙田,创造了一种用以直接表达作家个人的经历和见解的随笔以后,20世纪初叶,中国开始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便把散文定位于西方文学中的随笔这个位置上。

我想,这就是五四以来,散文局限于抒情的美文,写意的随笔,匕首投枪式的杂文和玲珑剔透的小品,这样一个比较狭义范围里的原因。一来,文无定法;二来,文学是一个永远不会停顿的过程,所以,从古散文到今散文的变化,体现了进步和发展,就被读者接受,而且受到欢迎,拥有了至今不衰的生命力。

如今的散文、随笔,或分不清是随笔还是散文的作品。或稍有讥刺,或提神醒脑,或意味隽永,或会心一笑,或怡神养性,或乐中有教,或语重心长,或茅塞开窍。看来,这类作品,不太伤脾胃,不太费心思,少一点八股,去一点教条,写的人,不必太拼命,读的人,也不至于太要命,倒很符合宋代欧阳修喜欢的“三上”要求。

欧公说过他的读书法,基本都是在马上、厕上、枕上进行的。因为这三个地方,都不可能定下心来读长篇巨著,所以,现代散文便是最佳选择了。由此,我也联想到中国古代的线装书得以风行的缘故了,就在于本册簿,分量轻,易携带,能折叠的优点上。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病中杂谈》里,就抱怨躺在病床上捧厚如城砖的精装书那一份费劲。特别在节奏渐渐加快的当今世界里,散文的流行,也是时势之所趋。

散文,在英语里叫Prose,有“平铺直叙”之意,还可作“无聊乏味”之解。随笔,在英语里叫Essay,也有译作漫笔、漫话,或小品文,或杂文的。英语里的这个词,使人马上联想到读音比较接近的Easy、Ease这两个词汇。前者作“容易的”“舒服的”“安乐的”和“大方的”解释,后者作“快活”“安心”“悠闲”“自在”解释。

有一次,我跟一位朋友谈起这种二把刀式的,当然也是贻笑大方的英语见解,这位朋友欣然同意了我的看法。因为我对他说,其实这两个英语词汇所界定的范围,所谓安闲、怡乐、平易、冲淡者,恐怕也是写作随笔、散文的一种适宜心态。

太强烈,太沉重,太严肃,太紧张,散文的“散”的韵味,随笔的“随”的特性,也就失去了。金刚怒目,剑拔弩张,怒发冲冠,摩拳擦掌,适宜写檄文。但战斗檄文,谈何容易,那是很不好写的一种题材,第一要有气势,第二要有文才,第三要有正义感,第四要言之成理,缺一样都不行。所以,檄文能写出陈琳为袁绍起草的《讨曹操檄》,或骆宾王《讨武曌檄》水平者,绝少。同样,空洞乏物,无病呻吟,搔首弄姿,自作多情,也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散文”了。“散”是一种神态,笔下出来的却是冲淡、飘洒、不羁、隽永的文字,和松松垮垮、不着边际、信马由缰、跑肚拉稀的笔墨,不是一回事。

谁都可以写随笔、散文,和谁都可以写小说、诗歌一样,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要写一篇好的随笔、散文,和写一篇好的小说、诗歌一样,就不那么容易了。

散文似茶,随笔如酒,是有它不多,无它却少的必需品。阅读好的散文,如在虎跑喝龙井,看斜雨轻洒绿竹,听清泉伴着松涛,能得天然韵味。反之,好比把茶叶闷放在衣箱里,串了樟脑味,沏出茶来,喝起来绝不是一种享受。品味好的随笔,如在鉴湖饮加饭,原汁原味,越喝越香,耐琢磨,堪把玩。恍若对座而语,读文如读人,到声气相通处,恨不浮一大白而后快。

因此,写随笔或散文,大概得要一点闲心,一点闲情,还得要有一点闲空才行。有一次,在座谈时,我曾把这种形式的文字,比喻为现在出现的方便食品,或者快餐,无非针对这种文体的轻捷便当的外部特点而言,但就其果腹充饥的热量而言,和其他食品,也是大同小异而无差别的。因此所谓散文的轻、散、淡、闲,有时只是一种外部表现出来的形态。一个作家的良知,从本质而论,是无法脱离现实,背靠生活,真正“闲”起来的。但如果把随笔、散文,一定弄成七碗八碟的满汉全席,复杂了而不容易,麻烦了而不舒服,沉闷了而不安乐,拘谨了而不大方的话,那么这些文字也就不可能给作者带来快活、安心、悠闲和自在了。

法国古典作家蒙田是终其一生,写随笔和散文的大家。他的文风曾经影响了一代或数代欧洲文学。他有句名言,“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另一位法国作家布丰也说过:“风格如人。”哪怕随笔写的是芥豆之微的小事,散文写的是片刻感触,刹那情绪,总得如蒙田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真我的文字体现。只有真我,才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而真的东西,天然自成,无法装假,而假的东西,不管怎么伪饰,也有矫揉造作的痕迹。这也是近年来在报纸杂志上读类似文章时,深深感知到的一点。有的文章,令人读来钦佩有加,有的文章,就不敢恭维了。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独的尽头是自由:李国文经典散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国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510140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9-11-01
首版时间 2019-11-01
印刷时间 201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46
CIP核字 201915789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17
151
2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