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再见了马拉卡纳(世界文学地理小说集粹)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字和城市,幻像与真实。且随文学的脚步,神游遥远的异邦。探访墨西哥谷地,徜徉威尼斯市街,访毕蒂伏里的命相家,前往安达卢西亚的小客店……

戴·赫·劳伦斯、弗·纳博科夫、川端康成、约翰·厄普代克将是您的旅伴。打开书页,《世界文学》地理文粹邀您共赏大师们的钟灵文字。

翻译名家、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余中先博士撰序推荐。

意大利博洛尼亚书展获奖画家Günter Mattei绘制封面画作。

内容推荐

这本风格独特的“地理小说”集粹,以作品登载在《世界文学》上的时间为序,精选了一些外国翻译文学文章,包括冯亦代先生翻译的《蒂伏里的命相家》,苏杭翻译的《西西里柠檬》……,都让你重温到年少时阅读那些外国经典文学时候的感觉。

目录

序言

蒂伏里的命相家

西西里柠檬

凡尔赛归来

塞纳河

塔兰赛村的外邦人

英国女人

再见了,马拉卡纳

日德兰岛上的一家客栈

大风城

里昂怪物或情欲

浦口渔村

加拿大经历

萨拉热窝失恋记

尔塔的春天

维罗纳:一个年轻女人说

喜马拉雅,山茫茫

纽约女郎

堪萨斯

塞利娜公园

阿朗松之夜

飞翔在鲁波广场上

试读章节

那年冬天下了很多雪,我们住的那个街区,阿尔贝一世街,现代艺术博物馆前的广场上,稍远处,帕西高地山坡上一层层的街道上都呈现出一派昂加迪纳滑雪地的景象。在协和广场那边,骑在马上的比利时国王的塑像完全变成了白色,就像他刚刚从一场暴风雪中走出来一样。我在一家旧货店的角落里发现一副雪橇,就为“宝贝”买了下来。我带她到特罗卡代罗公园里一条坡状的小路上去滑雪。晚上,当我们沿着河岸返回家中时,我拉着雪橇,“宝贝”坐在上面。像往常一样,她坐得有些僵直,露出一副沉思遐想的神情。我突然停下来,我们装作在森林里迷路的样子。这个主意使她很开心,她乐得脸上泛起了红晕。

晚上七点左右,“伯爵夫人”才抽出时间来吻吻她的女儿,然后就不见了,去参加某个晚会了。脸庞长得像拳击运动员似的、神秘的马德莱娜一路易往外打电话一打就是一下午,她不大注意我们。她是干什么的?在做什么行贿受贿的交易?当她在电话里与人约定在她的“办公室”里见面时,说话的口气是冷冰冰的。她告诉人家她的“办公室”的地址是“利多廊”。从表面上看,她完全控制着“伯爵夫人”,她不叫她索尼亚,而叫她“奥代特”。我暗自揣摩“球球”说的那些钱会不会是从马德莱娜那儿来的。她也住在阿尔贝一世街吗?……有好几次,我好像觉得天快亮时,索尼亚和她一起回来了,但是我认为马德莱娜一路易还是经常睡在她的“办公室”里……

后来,马德莱娜搞到一条驳船,停泊在皮托岛近旁。有一个星期天,“宝贝”、“伯爵夫人”和我一起去拜访她。她在船上用圆沙发和长沙发布置了一间客厅。她那天戴着一顶船员的帽子,穿着一条长裤,那副神态,简直就像一位肥胖、年轻、令人不安的海军少尉。

她请我们喝了茶。我记得在一面柚木墙板上,挂着一个红色镜框,镶着她的一位女友的照片。那是一位女演员,头发剪得很短,是絮尔库夫的后裔;她唱的歌里总是提到中途停泊的船只、金色的双桅帆船和雨中的港口。

马德莱娜买这艘驳船是不是受了这位女友的影响?

夜幕降临时,马德莱娜一路易和“伯爵夫人”把我和“宝贝”留在客厅里。我帮“宝贝”拼七巧板。这件玩具是我亲自为她选择的,每块板都相当大,这样她玩起来就不会感到过于困难。

那年冬天,塞纳河涨水了。水都快没到舷窗了,但水面平静。水中的烂泥味和丁香味充满了客厅。

我们两人在类似布里埃沼泽地的景致中航行。我们不停地逆流而上,我渐渐地也变成和“宝贝”一样的年纪了。我们从布洛涅河区经过,那边,在树林和塞纳河之间,是我出生的地方。

夜里,就剩我和“宝贝”在家时,我一星期总有两三回听到一个男人的脚步声,此人三十来岁……他有套间的钥匙,常常从旁门进来。头一次见面时,他自我介绍说他叫“若望·博里”,是索尼亚的“哥哥”,可他为什么不和她姓一个姓呢?

马德莱娜一路易用一种过分甜蜜的腔调对我说奥多耶家族——就是索尼亚的家庭——原先是爱尔兰贵族,十八世纪时移居波兰。那么,索尼亚为什么姓奥代特呢?

索尼亚的哥哥,那个叫“若望·博里”的人面目清秀,但皮肤粗糙。他给我的印象不算坏。当他不愿让中国厨子单独伺候他时,或者当他来得比通常早时,他和我,还有“宝贝”,我们就在一起吃晚饭。他对“宝贝”表现出一种不大在意的温情。他是她的父亲吗?他总是穿得很讲究,领带上还卡着别针。他在哪儿睡觉呢?在阿尔贝一世街?在索尼亚房里?还是在套间深处随便放置的某个长沙发上?

他通常很晚才走,走时手上拿着一个信封,上面写着“交给若望”,是索尼亚的粗大的笔迹。他有意回避马德莱娜一路易,总是在她不在时来看望我们。

有一天晚上,他想看看小姑娘睡觉。他坐在她的床腿旁边,也听着每天必读的《藏达的囚徒》的一节。然后,我们俩轮流亲吻了“宝贝”。

在那间被称作“客厅”的空荡荡的大房间里,中国厨子为我们端来了两杯白兰地酒。

“奥代特真是个古怪的姑娘……”他说着,随即从皮夹子中拿出一张磨秃了角的照片递给我。

“这是五年前初出茅庐时的奥代特。在一次晚会上,她受到一位重要人物的注意……”

铺着白色台布的桌子,桌子四周围满了身着夜礼服的人,尽里面的台子上有一个乐队,聚光灯强烈的光线照亮了阿尔卑斯山的布景:两座小木房子,一株柏树,还有纸板搭成的山脉。山上、木屋顶上和柏树枝叶上都覆盖着人造假雪。三十来个足登滑雪板的阿尔卑斯山猎步兵排成两行,立正站在穿着无尾常礼服和晚会裙装的晚宴者对面。地面上的人造雪同样闪着耀眼的光。我不敢问这个若望·博里,阿尔卑斯山猎步兵是否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站在滑雪板上,一直到晚宴结束。还有奥代特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扮演卖说明书的女售货员吗?

“这是一次盛宴……叫‘滑雪之夜’。”

标志着奥代特首次登台演出的这场假雪、这个假冬天和现实混在一起了。只要趴在窗户上看看阿尔贝一世街上的雪就完全清楚了。

“奥代特付给你的钱很多吗?”

“是的。”

他似乎若有所思。

“你精心照顾小姑娘,你真是太好了……”

送他到门口时,我情不自禁地问他:他妹妹和他是不是真的属于一个十八世纪迁居波兰的爱尔兰贵族家庭。他好像没听明白。

“我们是波兰人?是奥代特这么说的吗?”

他穿上他的羊皮短大衣。

“波兰人,就算是吧……不过,是‘金色门’的波兰人……”

他的笑声在楼梯上回荡,我站在门厅里呆若木鸡。

我穿过空荡荡的套间,一直走到“宝贝”的门前。套间里很多地方昏黑一片,地毯都卷了起来,墙上留着画框的痕迹,光秃秃的地板上留着家具的印痕,东西就像被查封了一样。中国人肯定在厨房里打牌呢。

“宝贝”睡着了,她的脸紧贴着枕头。一个睡着的孩子和一个看护她的人在这空荡之中也可以算作是几样东西吧。

一切都糟透了,就因为马德莱娜一路易出了个主意,索尼亚还觉得这个主意不坏。那就是“宝贝”将来应该去演戏。只要好好管教她,她一定能成为像那个美国女孩子一样的电影明星。索尼亚似乎已经放弃了所有的艺术生涯,我在思忖她和马德莱娜失望之后是否把她们的希望重新寄托在“宝贝”身上。

我向位于古戎街的尼尔姆学校女校长解释说“宝贝”不来上学了。她为失去唯一的学生而感到痛心。我也是如此,为了她,也为了“宝贝”。

为了拍摄送给影片公司的照片,需要给“宝贝”制作大量的服装,做了骑马穿的服装、宋雅·海尼式的滑冰服装和典型的女孩服装。她母亲和马德莱娜一路易带她去试衣服,试起来就没个完。我从窗口看着索尼亚的马车从阿尔贝一世街的雪地上出发了,黑色的顶篷布翻盖下来。我心里好一阵难受。小姑娘夹在她母亲和马德莱娜一路易中间,后者把鞭子在马的上方抖得震天响,其架势就像马戏团的驯兽演员。

我的任务是送她去上学。学钢琴,学跳舞,住在博戎街的我们的老师教她朗诵。还要穿着她的各种不同的服装去耶纳街的一个摄影师家里拍照,在布洛涅树林中的一个骑马场里学骑马。在那儿,至少是在露天活动,她的脸上又恢复了原有的颜色。我现在仿佛还看见她是那么小,头发是那样的金黃,骑在一匹带有灰色斑点的马上兜圈子,那马的颜色几乎和白雪、晨雾融合在一起了。

她一声不吭,尽管十分疲劳,仍然非常听话。一天下午,马德莱娜—路易和索尼亚欣然同意放她半天假,我们一块儿到特罗卡代罗公园去,她竟然在雪橇上睡着了。

不久,我就得到法国南部去了。巴黎变得很危险,我甚至非常担心我的身份证是否靠得住,身份证是我们那个市镇小学的一个老同学送给我的,上面写的是他的名字。那时,“宝贝”不叫“宝贝”,索尼亚不叫索尼亚,我也不叫勒诺尔芒。

我请她们把“宝贝”托付给我,她在南方一定会生活得很幸福。我是白费口舌,狠心的、肥胖的马德莱娜一路易执意要使她成为银幕上的神童。还有索尼亚……她是那样容易受人影响,又是那么来去无踪……她嗜好听《月光奏鸣曲》,听时目光茫然……然而,我一直怀疑她在一层层的罗纱裙下面掩藏着一个市郊人强壮的躯体。

有一天早晨,我出发了,走时小姑娘还没有醒来。

几个月之后,在尼斯,我在一份周刊的戏剧版上看到了“宝贝”的一张照片。她在一部名叫《行人的十字路口》的影片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她站着,穿着睡衣,手里拿着一只电筒,脸比以前稍微瘦了些,那神态像是在阿尔贝一世街空荡荡的套间寻找什么人。

大概是在找我吧。

后来,我再也没有得到她任何消息。多少个冬天过去了,我甚至不敢数到底过去了多少个冬天。

“球球”,他可是从战争中幸存下来了。他像橡皮球那样富有弹性和韧劲。可是“宝贝”呢?我每天早晚两次去接她的、坐落在若望一古戎街上的居尔姆学校已经不复存在了。每当我从河边经过时,我都回想起那年冬天的大雪,大雪覆盖着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的塑像和西蒙·博利瓦尔的塑像,两座塑像很对称,相距不过一百来米。至少他们是纹丝不动的,每个人都直挺挺地骑在马上,出神地望着灰色的河水中驳船过后翻起的浪花。P54-60

序言

这两本“地理文粹”是由《世界文学》编辑部编选的,其编选的标准十分简单:一是作品曾在《世界文学》上发表过,二是篇名中带有一个地理名称。

于是,一本便成了类似游记选集的“散文篇”,另一本成了想象之地的虛构故事的“小说篇”。

说到游记,中国人自古就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话,而且还是行路在先,读书在后。可见先有感知,后有认知,先有地理,后有文理。在外国,游记也同样是散文中很重要的一类。据我所知,不少篇名中带有地理名称的作品都是佳作,其中包括在此选译了片段的劳伦斯的《大海与撒丁岛》等。另外,哥伦布写有《发现美洲》,司汤达有《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斯特恩有《穿越法兰西和意大利的感伤旅行》,奈瓦尔有《东方之行》,斯蒂文森有《西尔维拉朵之路》等等。如果要编,当可再编选它一本或几本。

而想象中、虛构中、小说中的地理,我小时候最爱读的《西游记》当数经典,它也是世界游记小说中的精品。但我们这里选编的非严格游记小说类的“地理小说”(姑且这样称呼),篇名中地名的选择,有的是点明主题,有的则是借地名影射历史事件,有的具有象征的意义,有的则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其中《萨拉热窝失恋记》一篇,地名的选择完全服务于小说主题的有意安排。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萨拉热窝这个巴尔于城市直接爆发的,而这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也正是在这个城市中认识到了,自己对那位有妇之夫教授的恋情属于一种“肆爱”,于是毅然与教授分手,就像当年那个刺杀大公的爱国青年普林齐普那样,第一枪没打中,第二枪打中了大公的妻子,第三枪打中了大公以及他的子子孙孙。女主人公在萨拉热窝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地点的醒悟是那么及时。

在外国的精彩小说中,篇名中带地名的佳作,当可在此再举出一些。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多斯·帕索斯的《曼哈顿中转站》、米勒的《北回归线》、格拉克的《西尔特沙岸》、沙拉莫夫的《科雷玛故事》、基尼亚尔的《罗马阳台》等等。

不过,还是让我们从这两本书开始吧!

余中先

2007年4月1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再见了马拉卡纳(世界文学地理小说集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巴西)戈乌迪奥
译者 姚京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1679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2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4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7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