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冷战时期香港电懋影片的另类改编与重拍(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
内容 | 内容推荐 1950-1960年代,香港称为华语电影的制作中心,电影懋业(简称电懋)是当时香港地位举足轻重的电影制作公司。而经过考察可知,香港之所以能以较为匮乏的资本与人才,制作如此多的影片,是因为较多地采用了“另类改编”与模仿、重拍等手段,在版权法尚未严格制定及执行的年代,这也是较为常见的创作方式。本书便围绕这一现象,集中选取了六部有代表性的电懋影片作为案例,分析其改编行为与深藏的文化隐喻。 目录 自序 導言 美國荷里活的版權戰 自我洋化——華語電影“重拍”荷里活 廉纸小說·出版文化·文學與電影的人才網絡 冷戰形勢 具有“跨區域”背景的電懋公司立足香港 第一章 從廉紙小說到電懋電影:重探《黛绿年華》、《四千金》與文藝片類型 從“跨區域”角度看電懋規模及片廠制度 《黛綠年華》·三毛子小說·張愛玲 《四千金》——香港製造的“泛亞洲電影” 第二章 冷戰氛圍下《生死戀》橋段的改编與“再用”:“香港”系列之《香港之夜》與《香港之星》 “香港”系列與二戰後日本電影在東南亞市場的擴展 地域的“跨界”·日本對亞洲電影市場的策略 跨國合拍與民族主義之間的角力:港日“友好合作”之下的“反日”暗湧 消弭、化解民族主義帶來的反日矛盾:亞洲人散居 第三章 從廣州到荷里活:《琵琶怨》與《曼波女郎》的香港寓言 《琵琶怨》:冷戰以前的香港——廣州脈絡 左几與文化材料的“再用”與“重拍” 真人真事改編的荷里活《琵琶怨》(Love Me or Leave Me, 1955) 電懋版《琵琶怨》 《曼波女郎》與《親情深似海》的養女身份隱喻 《曼波女郎》與“養女”情結 總結 總結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英文書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冷战时期香港电懋影片的另类改编与重拍(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麦欣恩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14114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5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9-09-01 |
首版时间 | 2019-09-01 |
印刷时间 | 201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02 |
CIP核字 | 2019212201 |
中图分类号 | J905.2 |
丛书名 | |
印张 | 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8 |
宽 | 157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