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草枕
内容
内容推荐
一位画家为了逃离世俗的诸多烦忧,于初春时节离开都市,走进山野,在一处名为那古井的温泉人家投宿暂住。
投宿第一天的半夜,画家被一阵歌声吵醒。他起身四处张望,看到一位女子如幻影般隐隐约约地出现在在屋外的阁楼处,继而又消失不见。到了第二天,他早起沐浴,思索昨夜的所见所闻是不是自己的一场幻梦,却见“幻影”正奉茶朝他走来。原来,这位曼妙的“幻影”正是这户人家老爷的女儿,她如画中仙般翩然出现画家眼前,显现出一种朦胧、神秘的美。
之后,画家于附近一处理发店刮胡子,理发店老板说温泉老爷的女儿——这位名为那美的姑娘离过婚,性子“疯疯癫癫”的,让他不要过分靠近为好。同来理发店剃头的一位小和尚了念却反驳说那美是位非常有智慧的大人。众说纷纭的的那美,言谈看似荒诞又单纯的那美,在画家心中成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非人情”之存在,画家觉得她一举一动都如同画中人一般,并幻想倘若自己对她产生恋慕之情,那这份感情是否也能称之为“非人情”呢?
目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译后余墨——浅谈“非人情”
导语
《草枕》中一草一木皆可入画成诗的山野温泉,以及围绕这处温泉邂逅的人们,可谓是夏目漱石构建出的日式“桃花源记”。
在夏目漱石众多小说作品中,《草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不同于《心》《我是猫》《哥儿》等作品所散发的市井气,《草枕》更像是一首曲调悠扬清远的小诗,不仅在故事中塑造出一方仿若桃花源的世外之境和世外之人,更是展现了夏目漱石对于艺术、对于自然、对于美的种种感悟,可以说是夏目漱石具诗意的一部小说作品。
《草枕》中融合了夏目漱石对和、汉、洋三方美学的诸多见解,抒发自己对于何谓美、何谓艺术、何谓自然的思考,是一本展现夏目漱石美学的作品。
后记
余墨
——浅谈“非人情”
继《我是猫》与《少爷》之后,时年三十九岁的夏目
漱石又于明治三十九年(1906)九月,在杂志《新小说》
上发表了小说《草枕》。
该小说于是年七月二十六日动笔,至八月九日完稿,
时值闷热难耐的盛夏,其间又访客频频,苦于应酬,故而
在奋战了十五个昼夜之后,漱石先生便“厌烦起来”(在
给友人的信中,他就是这么说的),掷笔不写了。
如此说来,这是不是一部草率之作呢?
当然不是。
理由一,漱石先生开始文学创作时,已年近不惑,对
于社会人生已有深刻的体察与思考。更兼在此之前,他已
经写出了著名的《文学论》,在理论层面上清晰明快地阐
述了自己对于文学的独特见解。因此,他的文学创作,绝
非文艺青年式的心血来潮。
理由二,根据编辑的回忆,刊载该小说的杂志《新小
说》于是年八月二十七日运到书店,至二十九日即已售罄
,连广告都来不及做。
小说售出后,作者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高度赞扬
其文学成就。其中又以深田康算(美学家)和森田草平(
作家、翻译家)的来信最具专业性。
当时的大阪《朝日新闻》主编乌居素川也正是读了该
小说后大为感动,日后才不惜“三顾茅庐”,硬是将漱石
先生从东京帝国大学给挖过去的。
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写出这一部杰作
,其实是有着深厚的积淀,是不得不一吐为快的时候才欣
然命笔的。是真正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而最后的遽然
掷笔,也完全契合该作品所崇尚的美学理念——“非人情
”。
关于“非人情”,作者在之前的《文学论》(1903—
1905在东大时的讲稿,1907年正式出版)中就有明确的论
述:
我坚信,去除善恶观念,是鉴赏某一部分文学作品所
不可或缺的条件。我把这一点分为两种情形:
(1)可以名之日“非人情”,就是排除道德的文学。
在这种文学中没有道德成分混入的余地。例如,“李白一
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读此诗,你是什么感觉呢
?这李白不是自我堕落吗}但我们不能用道德的眼光来看待
李白。还有,读到“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样说不是很失礼的吗?但也不能以道德的眼光来看。
读这类作品,一开始就要把善恶判断排除在外。……
(2)尽管有道德的成分混入,但读者在欣赏的时候暂
时忘却了道德。权且称之为“超道德文学”。……(王向
远译)
简言之,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的伦理道德,摈弃了现
实功利的审美方式。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是“非人情”的文学呢?
作者在小说中自有详尽、精到的解说。例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寥寥数字,便描绘出
足以令人忘怀人世愁苦的清亮景象。因为,那道篱笆墙的
外面,并无邻居家美丽的姑娘正在窥视自己;南山之上也
没有亲友在那儿做官。完全是一种超然出世、抛却了利害
得失的淡泊心境。
并认为艺术家不同于常人之处,就在于他们能以“非
人情”之眼来观察自然与社会:
因此,无论是天然还是人为,艺术家都能于俗众畏避
不已、难以趋近之处,发现无数的琳琅,探知无上的宝璐
。世俗名之日“美化”,其实这哪里是什么美化呢}灿烂之
彩光,自古以来就炳乎现实世界。只因一翳在眼,空花乱
坠之故;只因难断俗累羁绊而遭荣辱得失之催逼,念兹在
兹,斤斤计较之故,才于透纳描绘火车之前,不解火车之
美,在应举描绘幽灵之前,也茫然不知幽灵之美。
由此,我们会十分自然地联想起布洛(1880—1934,
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的“审美距离说”。
1912年,布洛在英国心理学杂志第五卷第二期上发表
了论文《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
》,指出艺术创造者与欣赏者都必须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
的“心理距离”,忘却“实用功利目的”。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成就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
如今,“审美距离说”早已成为文科生的常识,似乎
也没什么可稀罕的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布洛是在1912年
提出的,而夏目漱石的《草枕》发表于1906年。所以漱石
先生是不可能受布洛的启发或影响的。
当然,在夏目漱石之前,西方也并非没有类似的思想
。例如哲学家叔本华早在十九世纪就在其巨作《作为意志
和表象的世界》中指出,审美观照时,人将“自失”于对
象之中,成为“认识的主体,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
的、无时间的主体”。但这种典型的德意志式的哲学思辨
,普通人还是难以亲近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能明确地感受到,作者在《草枕》
中所提倡的“非人情”,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观照,更是一
种生活态度。
首先,小说的主人公就是将自己的旅行,设定为“非
人情”之旅的:
古代有个名叫芭蕉的人,据说连马在他枕边撒尿都能
看作风雅之事,并吟成了俳句。我也不妨将今后所遇到的
人物——农民、町人、村公所的书记员、老爷爷、老太太
,统统看作点缀于大自然之中的景物。
暂时脱离了世俗
书评(媒体评论)
夏目漱石的伟大,不只因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
更因为蕴含在其文字中的、能动摇灵魂阴暗面的那股
力量。
——村上春树
精彩页

沿着山路往上走时,我心中暗忖道:
仅凭理智行事,难免棱角峥嵘,与人格格不入;凡事顺从人情,则又缺乏主见,以至于迷失自我;一味地固执己见,更是四处碰壁,寸步难行。总而言之,人世间是难以坦然安居的。
当你觉得实在难以居住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搬家——搬到适宜于居住的地方去。而当你一旦明白无论搬到哪儿都一样时,诗,就诞生了;画,就完成了。
创造如此人世间的,既不是神灵,也不是鬼怪,其实就是左邻右舍,那些在我们身边晃来晃去的普通人。一旦你在普通人所创造的人世间中难以安居并想要搬到别处去,那么,你恐怕是无处可去的。倘若一定要说有,大概只能是不是人所居住的地方了。然而,那个“非人之乡”恐怕要比这个人世间更加难以居住吧。
既然在这个人世间难以安居,并且还无处可去,那就必须对这个难以安居的人世加以改造,让它多少宽松一点,舒适一点,也好让转瞬即逝的生命,在转瞬即逝之间过得舒坦一点。于是,诗人这一伟大的天职就应运而生了;画家这一光荣的使命就从天而降了。所有的艺术家之所以尊贵,就因为他们能使人世间变得悠闲从容,能使人的内心变得丰饶充实的缘故。
从这个难以居住的人世间抽去所以难以居住的烦恼,并将此美好界在人们的眼前描绘出来的,是诗,是画,或者是音乐,是雕塑。说得更精妙一点,不将其描绘出来也未尝不可。只要身临其境,触情生情,诗也就自然产生了,歌也就自然响起了。正所谓不将诗情落在纸上,胸中也会响起璆锵之音;不将丹青涂抹于画布之上,心眼里也会浮现出五彩绚烂之色。用如此心态来观察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人世间,将这个浇季溷浊的庸俗人世洁净、敞亮地收入灵台方寸之镜头,也就足够了。因此,尽管无声的诗人没吟出一句诗,尽管无色的画家没画出一尺画,可由于他们能如此观察人世,能如此摆脱烦恼,能如此出入清净之界,并建造出独一无二的乾坤,将私利私欲的羁绊清理干净,他们就比那千金之子,万乘之君,以及俗界所有的宠儿都更加幸福。
在人世间居住了二十年,我才知道这人世原来也自有其居住的价值;居住了二十五年,才悟出这世上既有光明也有黑暗,就跟凡事都有正反两面一样。阳光照到的地方,一定会有阴影。而到了已居住人世三十五年的今天,我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欣喜浓的时候忧愁也浓;欢乐多的时候凄苦也多。若将这一切全都抛弃,恐怕人也活不了了。若将这一切统统打扫干净,大概人世间也就不复存在了。金钱是宝贵的,但宝贵的东西一多,睡觉时就会提心吊胆。恋爱是欢欣的,但欢欣的经历一多,反倒叫人怀念起不曾恋爱过的从前。内阁大臣的肩膀支撑着数百万人的脚,背上背负着无比沉重的天下。美味佳肴,不吃不甘心,少吃不过瘾,大吃大喝,过后必有报应。……
正当我天马行空般的思绪飘忽至此时,我的右脚踏上了一块石头的边缘。这块四方形的石头没有放稳,我突然一脚踩空了。为了保持平衡,我急忙跨出左脚,而在转危为安的同时我就势跌坐在了一块三尺见方的岩石上。所幸的是有惊无险,只是肩上挎着的颜料盒从我的腋下蹦了出来,仅此而已。
站起身来的时候,我望了望前方,只见路的左侧耸立着一座山峰,形状像一个倒扣着的水桶。从山脚到山顶,全都长满了树,也看不清是杉树还是柏树。只见那一片蓊郁苍翠之中还镶嵌着一层层淡红色的山樱。雾霭茫茫,花木浑然一体。近处有一座山,光秃秃的,孤零零地突出于群山,直扑眼前。它那光溜溜的侧面就像是被巨人用斧子砍削出来的一般,陡峭的平面直落谷底。山顶上有一棵树,应该是赤松吧。远远望去,连树枝间的空隙也都清晰可见。通向那儿的山路只能看出去两町远。一个披着红毛毯的人从高处走来。看来,从我这儿一直往前走的话,就能到达他那儿的吧。但这条路十分难走。
P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草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夏目漱石
译者 译者:徐建雄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58817
开本 32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7
出版时间 2019-10-01
首版时间 2019-10-01
印刷时间 201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30
CIP核字 2019222352
中图分类号 I313.45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0
143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9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