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煮海走来
内容
编辑推荐

新时期南通精神“包容会通,敢为人先”来源于盐文化。南通地方文化的源头与根基是盐文化。作为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淮南盐区的组成部分,煮海为盐在南通存续了大约2100年。张荣生编著的这本《从煮海走来》以史话形式,概述了南通制盐业从发生、发展到兴旺、衰亡的历史进程,反映了盐业产销对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军事、民俗、方言等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内容推荐

张荣生编著的这本《从煮海走来》是“江海文化丛书”之一。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存在了一千年的南通北海、西汉刘濞煮海富国、海滨盐田南兖州、沧海桑田胡逗洲、骆宾王浪迹天涯、第五琦初兴“吴盐”等内容。

目录

写在前面

江海孕育的土地

始觉今朝眼界开

存在了一千年的南通北海

西汉刘濞煮海富国

海滨盐田南兖州

沧海桑田胡逗洲

骆宾王浪迹天涯

第五琦初兴“吴盐”

刘晏“神盐”救长安

海陵监天下翘楚

日本遣唐使失风长江口

姚氏以盐利接济杨吴南唐

周世宗攻取江北盐场

范仲淹筑堤流芳

王安石视察盐岛

利丰监名扬淮东

陈晔创修《煮海录》

通州以盐闻天下

草灰淋卤产盐佳

铁钱石的来历

文天祥海角勤王

元代的通州盐业

盐贩吴王张士诚

试读章节

游客观涛,一般很早就到达了观涛地点,以便占领最佳位置。站定后,涛尚未起,但可以看到江水的势力在逐渐增强,足令有些内地人感到恐怖。人们可以看到江浪的各种形状态势:有互相凌驾超越的,有由低处向高处隆起的,有从高端向空中飞扬喷洒的,有回旋成旋涡状的,还有反复冲刷江岸的。就连胸有翰墨、平常能够用语辞把心灵所感表达出来的人,这时也做不到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把所见所感江水的动态都描摹刻画出来。人们向南望见南岸的山,向东一直望到东海,仰可见江面上方广阔的天空,远可任意畅想到达天涯海角。这时的江水,有的从潮尖跌人波谷,有的纷乱交错,有的远去不返,弄不清楚它们到底流向何方。可供游客浏览的景象实在太多了,但归结起来,顺着江流,便可想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许许多多观涛的人,虽然站立很久但也不愿离去,都希望能待到天明,以便观赏大海日出。

具体描摹长江涌潮的文字,在枚乘之前略无记存。他只是从老师那里,听说过三句传闻:一句说涌潮巨响如雷,在百里开外都能听到;一句说涌潮来临时海水大涨,江水向上游逆向回流;一句说涌潮到来时江水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这些历代相传的耳闻,透露了长江涌潮神奇“气势”的一般特征。

且看枚乘按照时间顺序,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长江涌潮进行的声形并茂,全面、完整、具体、翔实的描摹与写真。

涌潮初起的时候,海面逐渐增水,雪浪花逐渐增多,看上去,很像是千千万万只白鹭,在蓝天之下、海面之上一起飞翔。涌潮渐盛,由大海向长江渐次推进,水势广阔,浪花洁白,有点像众多的白马,拉着一排排张设了用素丝做成的白色顶盖和帷帐的车队。波涛奔涌时,激起的水汽如同翻滚的白云,那纷扰的样子,好像是三军将士在整理着装,准备出发。

涌潮大作时,潮头由中央向两旁扩展,略呈弓背向后的弯曲的弧线,向着长江上游猛烈地腾起飞奔。那种飘然飞越的样子,很像是军队的统帅站在轻快迅疾的战车里,部署和统领他的千军万马,奔向战场去对敌作战。涌潮的统帅是东海龙王,也就是海神。他驾驭着由6条蛟龙牵拉的帅车,裹挟了江神与河神,后面跟着他的龙子龙孙,队伍连绵络绎而进。洪涛那个高啊,那个多啊,前后左右相挨的那个紧密啊,既好像是构筑坚固的军营壁垒,又好像是络绎杂沓的士兵行伍。那种波涛间互相撞击引起的闷雷般巨响,那种在广阔无际空间里泛涌奔进的磅礴气势,真的令人骇然!

枚乘突出描写了长江涌潮在江槽两岸飞奔超越的壮观景象。你看:沿江两岸,怒涛磅礴,汹涌澎湃,横冲直撞,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向着江堤发起从堤身到岸顶的猛烈冲击,巨大的浪花甚至越过了岸堤,打进了江岸以内!那架势,看上去有些像健壮勇武的士卒,突然震怒而无所畏惧,登壁垒、冲要塞,奋勇争先,穷追顽敌,追兵遍及江岸每一个港湾和角落,甚而超越岸堤,穷追不舍。那种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威势。会叫所遇者死,所挡者亡!

……

P10-11

序言

“江海文化丛书”总序

李炎

由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编纂的“江海文化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从2007年启动,2010年开始分批出版,兀兀穷年,终有所获。思前想后,感慨良多。

我想,作为公开出版物,这套“丛书”面向的不仅是南通的读者,必然还会有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的读者。因此,简要地介绍南通市及江海文化的情况,显得十分必要,这样便于了解南通的市情及其江海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历史过程;同时,出版这套“丛书”的指导思想、选题原则和编写体例,一定也是广大读者所关心的,因此,介绍有关背景情况,将有助于阅读和使用这套“丛书”。

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中东部,濒江(长江)临海(黄海),三面环水,形同半岛;背靠苏北腹地,隔江与上海、苏州相望。南通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及人文特点,被列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南通市所处的这块冲积平原,是由于泥沙的沉积和潮汐的推动而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形成的,俗称江海平原,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境内的海安县沙岗乡青墩新石器文化遗址告诉我们,距今5600年左右,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而境内启东市的成陆历史仅300多年,设县治不过80余年。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里有沧海桑田的变化,有八方移民的杂处;有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的“天时”,有产盐、植棉的“地利”,更有一代代先民和谐共存、自强不息的“人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成为我国实现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城市。晚清状元张謇办实业、办教育、办慈善,以先进的理念规划、建设、经营城市,南通走出了一条与我国近代商埠城市和曾被列强所占据的城市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南通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筑城设州治,名通州。北宋时一度(1023—1033)改称崇州,又称崇川。辛亥革命后废州立县,称南通县。1949年2月,改县为市,市、县分治。1983年,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至今。目前,南通市下辖海安、如东二县,如皋、海门、启东三市,崇川、港闸、通州三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800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770万,流动人口约100万。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南通目前的总体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不含台、港、澳地区)中排第26位,在全国地市级中排第8位。多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及全市人民的努力,南通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并有“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文博之乡”等美誉。

江海文化是南通市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上下五千年,南北交融,东西结合,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同其他地域文化一样,江海文化的形成,不外乎两种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结构。但她与其他地域文化不尽相同之处是:由于南通地区的成陆经过漫长的岁月和不同阶段,因此移民的构成呈现多元性和长期性;客观上又反映了文化来源的多样性以及相互交融的复杂性,因而使得江海文化成为一种动态的存在,是“变”与“不变”的复合体。“变”的表征是时间的流逝,“不变”的表征是空间的凝固;“变”是组成江海文化的各种文化“基因”融合后的发展,“不变”是原有文化“基因”的长期共存和特立独行。对这些特征,这些传统,需要全面认识,因势利导,也需要充分研究和择优继承,从而系统科学地架构起这一地域文化的体系。

正因为江海文化依存于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蕴含着自身的历史人文内涵,因而她总会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出来。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文化遗产”可分为四类:即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历史文化人物、历史文化事件、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艺术等,又是这四类中常见的例证。譬如,我们说南通历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可以随口道出骆宾王、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郑板桥等历代名人在南通留下的不朽篇章和轶闻逸事;可以随即数出三国名臣吕岱,宋代大儒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文学大家冒襄、戏剧泰斗李渔、曲艺祖师柳敬亭,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等南通先贤的生平业绩;进入近代,大家对张謇、范伯子、白雅雨、韩紫石等一大批南通优秀儿女更是耳熟能详;至于说现当代的南通籍革命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也是不胜枚举。在他们身上,都承载着江海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人文精神。同样,对历史文化的其他类型也都是认识南通和江海文化的亮点与切入口。

本着“文化为现实服务,而我们的现实是一个长久的现实,因此不能急功近利”的原则,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在成立之初,就将“丛书”的编纂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试图通过对江海文化的深入研究,将其中一部分能反映江海文化特征,反映其优秀传统及人文精神的内容和成果,系统整理、编纂出版“江海文化丛书”。这套“丛书”将为南通市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为将南通建成文化大市和强市夯实基础,同时也为“让南通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南通”做出贡献。

“丛书”的编纂正按照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逐步展开。

纵向——即将不同时代南通江海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遗址(迹)、重大事件、重要团体、重要人物、重要成果经过精选,确定选题,每一种写一方面具体内容,编纂成册;

横向——即从江海文化中提取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的精华,如“地理变迁”、“自然风貌”、“特色物产”、“历代移民”、“民俗风情”、“方言俚语”、“文物名胜”、“民居建筑”、“文学艺术”等,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每一种写一方面的内容,形成系列。

我们力求使这套“丛书”的体例结构基本统一,行文风格大体一致,每册字数基本相当,做到图文并茂,兼有史料性、学术性和可读性。先拿出一个框架设想,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确定选题,再通过自我推荐或选题招标,明确作者和写作要求,不刻意强调总体同时完成,而是成熟一批出版一批,经过若干年努力,基本完成“丛书”的编纂出版计划。有条件时,还可不断补充新的选题。在此基础上,最终完成《南通江海文化通史》《南通江海文化学》等系列著作。一

通过编纂“丛书”,我有四点较深的体会:

一是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基础。我们从这套“丛书”,看到了每一单项内容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都是具有学术素养的资料收集者和研究者;以学术成果支撑“丛书”的编纂,增强了它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二是关键在广大会员的参与。选题的确定,不能光靠研究会领导,发动会员广泛参与、双向互动至关重要。这样不仅能体现选题的多样性,而且由于作者大多出自会员,他们最清楚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写作能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可以提高作品的质量及成书的效率。

三是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支持。这包括出版经费的筹措和出版机构的运作。由于事先我们主动向上级领导汇报,向有关部门宣传,使出版“丛书”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得到认可,基本经费得到保证;与此同时,“丛书”的出版得到苏州大学出版社的支持,出版社从领导到编辑,高度重视和大力配合;印刷单位全力以赴,不厌其烦。这大大提高了出版的质量,缩短了出版周期。在此,由衷地向他们表示谢意和敬意!

四是有利于提升研究会的水平。正如有的同志所说,编纂出版“丛书”,虽然有难度,很辛苦,但我们这代人不去做,再过10年、20年,就更没有人去做,就更难做了。我们活在世上,总要做些虽然难但应该做的事,总要为后人留下些有益的精神财富。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我深信研究会定能不辱使命,把“丛书”的编纂以及其他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研究会的同仁嘱我在“丛书”出版之际写几句话。有感而发,写了以上想法,作为序言。

2010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煮海走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荣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213265
开本 32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2015100598
中图分类号 F426.82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3: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