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内容
编辑推荐

王阳明原著、罗智编著的《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继于丹解读《论语》后,又一全民可以共读的国学经典解读。滋润亿万中国人的内心。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笔记类解读阳明心学的著作。王阳明五百年来,对中国权势阶层影响最大的心灵巨著。张居正,曾国藩,蒋介石,毛泽东都是其追随着。被赞誉为:欲成大事业者必读。读懂阳明先生一句话,你的人生就强大。至圣法则,强大内心,发掘潜能,收益一生。

内容推荐

王阳明具有异于常人的全面智慧,正是通过一定的合理方法,让自己的心灵境界得到提升,开发了人人本具的智慧潜能的结果。他由普通人到智力“超人”的超越,为人类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典范。

真正读懂了《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立于不败之地了

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顺利,没有什么不良情绪再能干扰你了,你也就更有能力去克服任何困难。你的大脑的控制机能就不会受到任何障碍,你就能动员所有的资源来处理并解决遇到的问题。

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他被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等人的共同偶像。

王阳明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他是一个成道者,他走过的道路,也是无数圣贤走过的道路。他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500多年,可他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欲成就大事业者,必读阳明心学。

王阳明原著、罗智编著的《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共分为八个章节,分别从人生处事,立志,治学,磨难等角度全方位以通俗化的语言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并写出了作者在解读王阳明心学时的心灵感悟。本书以王阳明的原话和解读为基础,针对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人的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王阳阳这位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大儒,给出了一剂剂神奇心灵药方。使大众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自由,生命的束缚一经挣脱,精彩随之而来。

目录

自序:发现心灵的智慧

第一章 磨砺

第二章 处世

第三章 行动

第四章 智慧

第五章 态度

第六章 治学

第七章 立志

第八章 心灵教育

试读章节

王阳明的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所遇到的困难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但他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段辉耀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对生命有深刻体悟的人,他是怎样对待磨难的呢7在磨难中提升自己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顺生录·年谱二》

王阳明认为良知这种学说,是从百死干难的磨炼中得来的,实为古圣代代相传的一点儿精华。

实际上,王阳明又何尝不是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成就,都要经过许多磨难,只有以顽强的勇气,持之不懈地去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怨天尤人,埋怨老天爷怎么这样对待自己,埋怨命运不公平。其实,磨难是一种财富,关键在于你怎样对待它和采取怎样的行动。

而王阳明正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作出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自幼天资聪颖,家人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他的人生之路却充满坎坷,两次参加会试都落第了。难得的是,王阳明以坦然的心境对待这人生中的第一个挫折。当有人为两次落榜而感到羞耻时,他却淡淡地说:“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更大的理想——成为圣贤。对于他来说,世上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要去做,眼前的这点挫折算得了什么呢?

1506年,已入京为官的王阳明遭遇了他人生中前所未有的一次磨难。当时,身为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上疏言事,得罪了权臣刘瑾,被逮捕入狱,严刑拷打。

古今中外,监狱都是人类最黑暗的地方之一,明朝时的诏狱尤甚。纵然在暗无天日的狱中,王阳明立志成圣的信念依旧很坚定,他静下心来研究学问,还与一同被捕入狱的难友相互讲诵为乐,“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都可以静下心来做学问,以后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难住他呢?

在黑暗的诏狱中被关了一个月后,王阳明被“廷杖四十”,革去兵部主事的职务,贬到边远地区任杂职。

终于出狱了,但等待王阳明的并不是自由和幸福,而是更为艰苦的人生考验,他要到环境十分恶劣的贵州龙场去当驿丞。

龙场在贵州西北方的深山中,穷山恶水,人迹罕至,住的都是些言语不通的少数民族居民,偶尔遇上几个能听得懂汉语的人,却又都是从中原逃来此处的亡命之徒。其生存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

但还有更艰苦的环境在等着他。王阳明到了龙场后,居然发现那里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一切都要靠自己动手。没办法,顾不上旅途劳累,王阳明强打精神,与随从一起把一座茅草房盖起来。尽管盖的茅草房十分简陋、矮小,但王阳明对此还是很乐观,赋诗云:“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他的心中已不以环境的艰难险阻为念了,正如他在来的路途中所写的诗那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其实,所谓的困难只是存在于人的想象中,当一个人心中有更高的理想和信念时,这时的困难自然就会变得十分渺小了。

当然,在龙场所遇到的困难,远远不是言语不通和住茅草房这样的事,还由于水土不服,加上当地瘴疠之气弥漫,除王阳明外,跟随他来到龙场的随从都病倒了,这时连个做饭的人都没有。

王阳明只得亲自砍柴、取水、煮粥、做饭,又怕随从们心情抑郁,则给他们咏唱诗歌;见他们还是不高兴,又为他们唱着家乡的小曲,杂以幽默逗笑的内容,他们这才愉悦起来,忘记了疾病和身处荒僻之地所带来的患难。在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处境中,他却想到了一个问题:“要是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昵?”  通过效法古圣先贤,王阳明领悟到了一种独特的境界,他在磨炼中,“我”与万物融为一体,心胸洒落如光风霁月,获得了大智慧。

俗话说:“大磨得大道,小磨得小道,不磨不得道。”这是很有道理的。要想改变气质,使身心契合于“道”,勇于接受各种患难的磨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面对困难,只有不再想到逃避,或希望生活会自己改变,而是敞开心胸,去深入体验所谓的痛苦,一点一滴地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意志,才能使整个身心素质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

因为痛苦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很有力量的情绪,但是如果没有真正的体验,就看不清它的实质,不能洞察它的实质,就无法真正地放下它,自主地掌控内心状态。

所以说,如果不能在实践中把自己的心态调整过来,所谓改变气质就是一句空话。

人一旦在患难中,真正体验到了种种痛苦的真实感觉,才有能够主宰自我的力量,以后再遇到任何困难,就不会轻易退却,反而能够积极主动地迎难而上,应变自如。

正如王阳明所赋诗云:“知君已得虚舟意,随处风波只宴然。”这时心灵已磨炼得没有一点浮躁之气,虚灵无滞,不论碰上什么地方的风波,都能安然自得,做到真正地融入生活。P6-8

序言

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朝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心学”创立者。

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为己任,后因体弱多病,接触佛、道思想,并于家乡的“阳明洞”习道家导引术以养生,因此以“阳明”为号。

青年时步入仕途后,因上疏触犯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并贬谪至穷山恶水之中的边远山区——贵州龙场。

在龙场任驿丞的日子里,尽管环境十分恶劣,当初甚至无处可居,三餐难以为继,但他以一种坚定的求道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励志修身不己,终于在一个夜晚,领会到了儒家失传已久的“格物致知”要旨,洞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后世至今的一门学说——心学。

自“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继续以讲学的形式向世人阐述他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是理”,只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实践功夫,将各种蒙蔽心体的闲思杂念拂去,便能认识本心中的“良知”·,从而让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以此应事接物,则能心定神明,洞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

后来,王阳明任南赣巡抚,以超绝的智慧和才干,短时间内即剿灭盘踞江西各郡多年的众多巨寇,并在宁王叛乱的紧急关头,处变不惊,沉着应对,仅用四十二天便生擒宁王,平定叛乱。以显赫战功一路升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后谥号文成。

纵使在繁忙的军旅生涯,王阳明也不忘与学生、朋友们讲学,而且每到一地,他都积极修建书院,推行教育,提出了很多见解独到的治学、育人之论。如他认为“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以此比喻做学问要善于消化,须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

在做学问方面,强调以“立志”为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立而习气渐消。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凡事只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志向,时刻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为帮助学生树立志向,王阳明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立志的方法,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已彻悟了心灵奥秘的教育家,王阳明有着非凡的洞察能力,他往往能洞悉学生们内心的弱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身上的毛病,以及给出如何改正缺点的有效方法。

如薛侃多悔,王阳明便告诫他说:“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指出一个人有改错之心是好的,但吸取教训后,就不要想那么多了,不然一味纠缠于已发生的错误当中,就会钻进牛角尖,因不断悔恨而时刻折磨自己。

对于如何正确思考问题,王阳明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观点出发,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看法。

如他说过:“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认为做一件事时,如果只是不着边际地去思考,就会有毁誉、得失等各种杂念掺入其中,就会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得不出正确的结果。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在平时的应事接物上,王阳明已臻于“道”的化境,悟到“心无所滞”的重要性。

如他曾借除草的机会点化学生:“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指出平时做事时的态度,也应和除草时一样,要有一种圆活的心态,即使偶然做错了某些事,也要保持镇静,不必过于在意,这样所做的事情才不会变成心灵的累赘,从而轻装上阵,不为情绪所扰,把握住处理事情的正确方向。

王阳明长期与学生及友人论学,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和主旨。后来,他的学生徐爱、陆澄、薛侃、钱德洪等,把王阳明先生论学的语录及书信搜集起来,辑成《王文成公全书》(现称《王阳明全集》)共三十八卷。

其中,《传习录》单独列为全书(集)第一篇,分上、中、下三卷,乃王阳明哲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也是研习心学的重要经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阳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27192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48.2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