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红色起点
内容
内容推荐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的见证者,城市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作协联合邀请著名报告文学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创作一部聚焦反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十二年(1921—1932)历程并联系当代上海发展的长篇报告文学《起点》。上海作协还组织了程小莹、陈晨、王萌萌、吴越、吴海勇、杨秀丽等一批有创作热情和能力的中青年作家,创作一系列反映上海“红色起点”主题,体现党的诞生地意识的系列纪实文学。
本书是杨绣丽的《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以“平民女校”为主题,叙述了中共首所专门培养妇女干部的女校创办历史。
作者简介
杨绣丽,本名杨秀丽。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上海崇明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级研讨班学员。著有诗集《梦中的新嫁娘》《桑之恋》《城市像琥珀般的花园》《彩虹经天》《雪山的心跳》,人物传记《麦香塬》《韩硕画传》,散文集《锦年微澜》等。其中诗集《彩虹经天》和《雪山的心跳》获上海市重点创作项目。现任职于上海市作家协会创联室。
目录
第一章 汇聚上海,红色的起点
王剑虹成为“中华女界联合会”一员
秦德君随邓中夏赴上海
丁玲“飞向自由的天地”
王一知:学施存统写《非孝》
汇聚上海,红色的起点
第二章 平民女校,巾帼的摇篮
李达和一大“卫士”王会悟
平民女校“到新社会的第一步”
“确是为女子解放而办的第一个学校”
我们为什么叫伊平民女学
平民女校:自由的空气,崭新的世界
第三章 石库里弄,云集的名师
高语罕:而今一水是天涯
陈望道:“能给作文法开辟新纪元”
茅盾和胞弟沈泽民的英文课
邵力子授课“有天上人间之别了”
陈独秀和李达:女校创建者的分歧
向警予:“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
第四章 人性历程,大爱的光辉
王一知是“走在前面的人”
瞿秋白:“你嘛,飞得越高越好,飞得越远越好”
毛泽东打趣毛泽民:“你老婆有‘钱’嘛”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的震撼弹
秦德君和茅盾的“樱蜃”之恋
第五章 革命奋斗,巾帼的黎明
丁玲和王会悟、李达,相会于北京
毛泽东致信李达、王会悟:“你们是真正的人”
钱希均:三十位长征女红军之一
钱希均、毛泽民重返上海滩
王一知和那些永不消逝的电波
丁玲: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第六章 苦难辉煌,无尽的怀念
毛泽东对李达说:“往事不可咎,来者犹可追”
毛泽东:“会悟还是老样子,直来直去”
秦德君:灿如云霞的樱花树
王一知:终于可以亮出自己的身份
钱希均: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丁玲:扑火不止,九死未悔
平民女校:老校新开
导语
本书从“汇聚上海,红色的起点”“平民女校,巾帼的摇篮”“石库里弄,云集的名师”“人性历程,大爱的光辉”“革命奋斗,巾帼的黎明”“苦难辉煌,无尽的怀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的建立、发展始末,并且刻画了在平民女校创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或在该校学习历练过的知名人物的故事及思想变化。突出了上海“红色起点”的强烈意识,展现了上海“红色文化”的突出特点。
精彩页
王剑虹成为“中华女界联合会”一员
碧绿的湘江,一路蜿蜒奔驰着向北方流去。在长沙境内,它负载一艘艘客轮,越过洞庭湖,奔出湖湘,西上武汉、重庆,东下南京、上海,驶向大洋……此时,江上一艘劈波斩浪的轮船,正有一个女子目送着长沙渐渐变成一个黑点。
在轮船后面,湘江涌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这女子想起了1919年7月《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至于湘江,乃地球上东半球东方的一条江。它的水很清,它的流很长。住在这江上和它邻近的民众,浑浑噩噩,世界上的事情,很少懂得。……咳!湘江,湘江!你真枉存于地球上。”而她自己又将怎样才不枉来到这个尘世上呢?这脸色略显苍白的女子沉思着。
她不知如何回答自己,心中继而又响起了那急如暴风骤雨似的声音——“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的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以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它的生,逆它的死。如何承受它?如何传播它?如何研究它?如何施行它?”
江面上一股凉爽的风,吹着她稀疏的头发,吹着她的脸庞,她的呼吸似乎急促起来。这女子名叫王淑瑶,18岁,后来改名王剑虹(为了方便叙述,下文统一使用王剑虹),在平民女校的学生中,她前来上海的故事或许最具人情味,因为是父亲王勃山带她来的。
可是在内心深处,她难免觉得孤单,她出生在四川酉阳(现属重庆)龙潭镇,12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把她送到湖南常德,寄养在姑母家,她多少次偷偷地掉下眼泪啊。现在父亲又将把她送到上海,在那里她又将是独自一人,她将遇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故事呢?
父亲王勃山是同盟会会员,在上海颇多知交旧友。此次,王勃山受孙中山之邀,将前往广州担任国民政府秘书,他来到湖南,带上刚从位于桃源的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下文简称第二女师)毕业的女儿,转往上海,自己再取水道南下。
此时轮船已来到八百里洞庭湖,点点船帆浮动在波光潋滟之上。偶尔一只竹筏划过,几尾鸬鹚扑通、扑通钻入水中,叼一尾银光闪耀的湖鱼上来。王剑虹看着此情此景,不觉有些痴了。父亲素来喜读诗词,她深受父亲影响,此时脑中不禁闪出孟浩然的诗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此时正是1920年的盛夏,还未及8月,日光摇荡,水汽升起,她只觉得目光朦胧起来,难道自己今生就永远只能羡慕她人吗?她本来就是一个痴心肠的女孩子,在湖南生活多年,此时已然对湖湘山水有了感情,当时在学习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后,她还曾偷偷一个人跑去“桃花源”胜地游览一番呢,于是她开始想着自己在湖南的这些日子……
历史的悲情像一片乌云
五四以前,《新青年》劲风所吹之处,“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深刻地触及湖南,长沙知识界进步思想的宣传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但是第二女师的校长和教员大多是旧式人物,思想观念仍旧落后,自然不会订这类新杂志、新报纸,王剑虹是通过私人朋友第一次读到了《新青年》,这样一本新书好像一个新潮的宝贝,每个人看过之后都立即转给朋友,蔚为风气。
其时,同学出身大多贫苦,最关注的就是国事,丁玲就曾回忆过:“我们当时同学们逐渐喜欢谈论国事,谈起军阀政府卖国的事就哭。”历史的悲情像一片巨大的乌云,笼罩在这些年轻的女学生身上。一方面,她们对现实不满,最苦闷未来的前途。那时候女校学生毕业后,最好的出路也只能是到各地小学校去教书,还有大多数根本找不到职业。眼见着有的同学毕业后,被迫当了军阀的姨太太;眼见着军阀或湘西的土匪一批又一批到各县城学校“参观”,见着长得漂亮些的教员或学生,就通知校长,要找去当姨太太,她们的内心极其愤慨……
受《新青年》影响,班里的讲演动辄以女子剪发、女子经济独立、婚姻自由问题为内容,校长和教员反对这种讲演,王剑虹常与校长、教员展开争论,逐条驳斥。痴绝之人倘若认准了一件事,那真是天不怕地不怕,敢教日月换新天。丁玲和低班同学前去旁听,都支持王剑虹的意见,但她和王剑虹这时还形如陌路,没有交谈。
丁玲后来回忆,那时“王剑虹已经是师范二年级的学生了……我们的教室、自修室相邻,我们每天都可以在走廊上相见。她好像非常严肃,昂首出入,目不旁视。我呢,也是一个不喜欢在显得有傲见的人的面前笑脸相迎的,所以我们都不打招呼。但她有一双智慧、犀锐、坚定的眼睛,常常引得我悄悄注意她,觉得她大概是一个比较不庸俗、有思想的同学吧”。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红色起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绣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58436
开本 32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3
出版时间 2019-11-01
首版时间 2019-11-01
印刷时间 201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238
CIP核字 2019082585
中图分类号 G776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