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萧军评传/中国现代名家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1907年7月3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三)凌晨,辽西大地还沉浸在迷离的夜色之中。“喔——”雄鸡还是叫了,东方终于露出了玫瑰色的晨曦。伴随着这凄清的风雨黎明,下碾盘沟村的南街传出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人间。大清国增添了一个末代子民,中国文学史出现了一位奇人。他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萧军。

打开本书,让我们走进萧军的传奇一生,领略一代名家的伟大风采。

内容推荐

萧军是东北作家群的重要成员,小说家之一,经常与萧红被并称为“二萧”,他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具有反抗精神,并当过士兵和军官。

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八月的乡村》,描写了一支抗日游记部队的成长旧年公里,与萧红的写作风格不同,他的写作风格尖锐有力,钢劲雄浑,全书体现出英雄主义精神,他的其他作品还有《羊》和《江上》等,都是塑造东北人民的质朴和坚韧灵魂的。他的小说以广度和深度的开掘,题材的独特性,浓郁的东北特色,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度而受到重视。

目录

第一章 他从荒僻的辽西山野走来

 (1907~1924)

第二章 军旅豪情的升腾与失落

 (1925~1931)

第三章 战斗在夜幕下的哈尔滨

 (1931~1934)

第四章 前行于伟大旗手的麾下

 (1934~1937)

第五章 抗日文学的第一声惊雷

 ——走进《八月的乡村》

第六章 血泪交织的故乡图画

 ——沪版小说散文散论

第七章 搏击在抗战初期的漩流中

 (1937~1940)

第八章 陕北的岁月和松江的风雨

 (1940~1948)

第九章 煤都的雾霭与京城的烟云

 (1948~1978)

第十章 小说创作的艺术巅峰

 ——重读《第三代》

第十一章 “出土文物”的历史沉思

 (1979~1988)

第十二章 历史和文学的辉煌结论

试读章节

一、大山里蹦出的“石头疙瘩"

1907年7月3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三)凌晨,辽西大地还沉浸在迷离的夜色之中。怒涛般的乌云掠过松岭山脉的群峰,发出了震人心魄的风吼雷鸣。万山丛中的一个小村庄——锦州西北的下碾盘沟,就像雾海中的孤舟,在暴风雨中不安地瑟缩着,悸动着。

“喔——”雄鸡还是叫了,东方终于露出了玫瑰色的晨曦。伴随着这凄清的风雨黎明,下碾盘沟村的南街传出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人间。大清国增添了一个末代子民,中国文学史出现了一位奇人。他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萧军。

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时代。数千年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正为维系它的统治而苟延残喘。中华大地笼罩着黎明前的黑暗。然而。这也是中华民族觉醒的时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东方睡狮,仰天长啸,中国社会正酝酿着一场开天辟地的烈火狂飙!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在南方各省如火如荼地展开,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已面临着灭顶之灾。但是,在清王朝的后院——东北,此时仍封闭得像个大罐头。地主阶级变本加厉地压榨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处在这个特殊氛围中的山乡,盗匪遍地,民不聊生。与南国的革命风云毫不相干,这儿仿佛是原始洪荒的世外桃源。日月匆匆,逝者如斯,苦难的生活如同那“轧轧”的石碾,在亘古如斯的辽西走廊慢腾腾地蠕动着。

这是一片贫瘠荒漠的山野。起伏连绵的松岭山脉,就像大海的滚滚波涛,荡涤着山海关外这片苦难的土地,只吝啬地给人们抛下了一条条狭窄的沟岔。历代的兵灾战火,早使这曾是郁郁葱葱的山岭变成了和尚头。不用说青松翠柏,就是杨柳榆槐也成了宝贝。只有绛紫的荆条和淡绿的小草在广袤的天宇下唱着孤独凄凉的歌。每到秋冬,万丈沙尘顺着凌河套从西北的蒙古高原席卷而来,带给人们的是读不尽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的肃杀与苍凉!登高远望,看山野苍茫,谁还会想到这就是当年神秘的孤竹国、丰饶的古营州。是闺中少女梦牵魂绕的美丽辽西呢!

这是一个荒凉破败的村庄。如同辽西千百个山村一样,它也深藏在大山的褶皱里。早年这儿是开凿碾盘的石场,故名碾盘沟。因为八里之遥的上沟叫上碾盘沟,它也就屈称下碾盘沟了。如今,当年的碾盘石场早已经荡然无存。从清代到解放前,下碾盘沟一直归属义州管辖,属义县沈家台镇,解放后才划归锦县,现为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村。下碾村依山面河,东西各有一座不高的山峦,错错落落的房舍就分布在两山之间平川上。从高处往下看,它就像一只卧在地面上的灰色大蝙蝠,张着两翼。面向青天,蓄势待飞。村前是小凌河的一条支流,辽西人统称为“河套”。河床宽约里许,河内卵石累累,沙砾成堆,平日流水潺潺,雨季洪峰滔天。河的对岸是一座宛若金字塔一般奇伟的大山,又像一尊端坐着的大肚弥勒佛,笑眯眯地审视着下碾盘沟的世事沧桑。村人们说,这山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然而,它却没给村庄带来半点幸福,带来的只是饥饿、逃荒、枪声和火光。

萧军就是这碾盘沟里蹦出来的“石头疙瘩”。他就出生在这个既没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没有丰厚的文化土层,甚至几乎是神秘、蛮野的辽西一隅。大概是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吧,恶劣的自然生态,复杂的民族关系,特别是残酷的阶级压迫,使得这里的山民坚韧刚烈,百折不挠,民风剽悍。贫困和反抗把很多人赶进了荒山、草莽,干起了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绿林勾当,当地称其为“胡子”、“马鞑子”。这些啸聚山林的盗匪,有的是官逼民反,不得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有的则是与官府勾结,搜刮民财,曲线当官。他们的发迹当然大大影响了村民们的价值观。“小子要横,丫头要浪。”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弟到外边去闯一闯,或者当兵,或者学手艺,或者干脆上山当盗匪。在他们看来,兵匪本是一家。当时统治东北的大小军阀有几个不是绿林出身?大帅张作霖不就是最好的榜样吗?副帅张作相的家杂木林子离下碾盘沟只有二十里呀。这几乎成了20世纪初叶辽西的时尚。随着很多人逸出了正常的生活轨道,畸变的心态像瘟疫一样传染着这里的山民。粗犷的辽西水土、猎猎的大漠劲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强悍的辽西人,这当然也会影响到萧军,影响到这位未来命运坎坷的作家的性格、气质和人生哲学。

二、难以令人“欢喜”的家族

来到这穷困的辽西山乡,萧军只哭了几声。他爱笑,他童稚的笑靥给这个兴旺的家族带来了憧憬希望和皆大欢喜。于是,他的乳名叫“欢喜”,家乡的土音叫“欢气”。

“欢喜”不姓萧,他是下碾盘沟刘氏家族的子孙,大号后来叫刘鸿霖,家里人称他为小林。刘家在村里是大户,据说祖籍山东,迁到辽西有十四五代了。萧军,成了这个穷乡僻壤的拓荒者的后代。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萧军评传/中国现代名家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科//徐塞//张英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0678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