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家品诗经/名家品读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是千年以前洪荒世界中开出的一朵绚烂的奇葩,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光辉起点。它从多个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和风土民情,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欢喜悲忧爱恨情愁,它雍容典雅、清丽深婉、情韵悠长。它与南方的“楚辞”双峰并峙,分别开启了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光辉里程。而本书则旨在透过“名家”视角,向广大的《诗经》爱好者和研究者展示一个全方位、多层面的诗学世界。

内容推荐

人们常常以为,科技是需要普及的,于是有了科普读物。而文化其实也需要普及,因为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不为大众所熟知的经典。经典中蕴藏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只有大师、名家才能将经典读出通俗,并使读者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获得经典文化的精髓和读书的乐趣与方法。本书即为大师、名家对《诗经》的通俗解读。它向广大《诗经》爱好者和研究者展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面的诗学世界。

目录

前言

壹 洪荒中开出的一朵奇葩

 《诗经》第四朱自清

 《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 顾颉刚

 从《诗经》看殷周三世的婚姻关系 骆宾基

 孔子和《诗经》 夏传才

 三家《诗》、《毛诗》和《毛诗序》 夏传才

贰 恒久之至道 不刊之鸿教

 《诗经》讲义 闻一多

 诗部类说傅斯年

 谈谈《诗经》 胡适

 毛诗正义十一则 钱锺书

 《诗经》的思想内容 张西堂

叁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诗经》谈片 顾随

 关于《诗经》中章段复叠之诗篇的一点意见 钟敬文

 起兴 顾颉刚

 《诗经》的艺术表现 张西堂

 说尽心中无限情——《卫风·氓》赏析 马茂元 赵昌平

 说《小雅·何草不黄》 廖仲安

 漫谈《关雎》 聂石樵

 一往情深——《周南·汉广》赏析 袁行霈

肆 《诗经》文化散论

 中和:《诗经》的审美理想与中国文化的基本品格 廖群

 驷马车中的诗思 扬之水

 诗之酒扬之水

 野性婚恋诗篇中的生命精神 李山

 说鱼 闻一多

试读章节

说尽心中无限事

——《卫风·氓》赏析

马茂元赵昌平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堍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呸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卫风·氓》叙述的是一个占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千百次地用以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二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丽坚贞的感人形象。一首诗歌,何以能具有如此强大的、不朽的生命力呢?近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无论是创造艺术的艺术家,还是欣赏艺术的观众,都只需要普遍与特殊,或则说得更精确些,都只需要特殊化的普遍,即全归结和集中到一种独特心境的表现上那种普遍的艺术活动。”(《美学纲要》第二章)克罗齐把这种能表现普遍的独特心境称之为“直觉”,直觉是每个人在一定情境中的心境和情感的表现。如果我们舍弃克罗齐在认识论上的本末倒置的唯心主义立场,将直觉视作激于现实而产生的,真实的不加矫饰的勃生的感情,那么这段话正道出了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包括《氓》——之所以成功的第一义谛。《氓》的作者并没有任何文艺理论作为指导,她只是将即时即地(一定情境)所触发的忆念与感喟(独特心境)一一写来。潜在意识的顺次涌现,感情节奏的自然起伏,衍成了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塑成了主人公浮雕般具体生动的形象。其寓神理于自然的艺术胜境,足以使后世的一切大手笔叹为观止。正由于《氓》产生于文艺创作的素朴时代,因之它的杰出的艺术成就,就更能启发我们去深入领会创作论中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作者主观意识,或称“独特心境”,在文艺创作中的重大作用。

全诗共六章,情节很简单,少女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成了夫妇,尽管她甘贫操劳,三年如一日,然而色衰爱弛最后仍逃脱不了许多弱女子共同的命运——被丈夫休弃归家。这首诗,就作于归途之中。

后人可以从这首涛中分析出许多结构与修辞上的匠心来。它并不是平铺直叙事件经过。显然,三、四二章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是女主人公在三年婚嫁生活中所得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作为女子,千万不能耽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男子耽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问,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纵其心欲而无所拘忌!围绕着这一主旋律,前此一、二两章,写了当初男子求婚,女子于归的可宝贵的甜蜜回忆;后此五章,又追溯了婚后三年女子不暇的操劳与不幸的遭遇,结末之章,发为浩叹。这样围绕着主题,前后分成了两个鲜明而强烈的对照,一是男子前后态度的变化,三年前他来求婚时,面带着嗤嗤然的敦厚的笑,还玩了一个可爱的小小的花招,他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却是来找我商量婚姻大事。然而三年之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的欲望一旦达到,就变得如此不仁和凶暴。二是女子际遇与心情的对比,三年前,我深感于他的爱恋与诚意,曾有过多少美好的憧憬与苦乐相融的梦。他来得匆忙,连媒人也未找好;我送他过了淇水到顿丘,约他秋天再来结同好;我登上颓垣将他归来的车儿望,不见车来,我涕泪汪汪,一旦车来,我又是说来又是笑;然而三年后,尽管我担当了一切的辛苦与操劳,我早起晚寝,不分今日与明朝,谁知到头来,他却翻然变脸将我休弃掉!这种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那男子凶黠不仁的性格与女子善良温厚的品质,从而激荡起人们的无比同情与义愤。

然而上述分析,总是隔了一层的,设身处地体味一下女主人公的特定情境,就能感到这种看似精心的结构与修辞,其实是她潜意识流露的最自然不过的系列。

这首诗中有三处提到淇水,首章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四章之“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六章之“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作为弃妇,她的心情悲痛而又惘然,人处于这种心情之下,所产生的忆念,往往是由近边的景物唤起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暗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弃妇归途中的实境,当年初议婚约时,她曾“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正是渡过了淇水,他们才订下了“秋以为期”的誓约,也才有了以后的一切。淇水,是她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因此诗人很自然地从对涉淇订约为中心的初恋的回顾,开始了她的歌唱。涉淇订约后经过焦心的盼望,终于盼来了行媒迎娶的归车,“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是涉淇订约的自然延展,是他们爱情的高潮,欢乐的顶峰,然而同时也是以后三岁为妇不幸遭遇的起点。正因为这是欢乐与痛苦的交点,所以回忆至此,诗人万箭攒心,不可压抑地进发出了三、四二节的痛苦呐喊,“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当初那达于顶峰的欢爱,原来是这么不可凭依!可见在回忆中插入的这二节抒情议论,并非诗人自觉的巧思结撰,而是意念感情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看来这是布局上的跌宕之笔,其实这是奔腾江河的自然曲折,所以虽然曲折,却更具有澎湃汪洋的力量。

这里可以讨论的是三、四二章起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二个对比性的托兴。为什么诗人这里不用其他景物(比如用“桃之天天”),而偏举桑叶?我们以为桑树应当也是弃妇归途中所见的实物,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都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弃妇归返涉淇时所见到的河岸上桑树的实际形象,(所以下面又紧接着写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而由此暗示,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对比联想”,又回忆起行媒时,“桑叶沃若”的景象。淇水之畔,桑叶现时的黄而陨与忆念中的“沃若”润美,所构成的触目惊心的对照,使得弃妇自然地取以为三、四段的起兴,所以能一气贯下,其势正与汤汤淇水浑融为一,而荡人心魄。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用欧阳修说),因此由叶落陨黄,又自然转入了婚后三年不幸生活的回忆。在这一节中“兄弟不知,旺其笑矣”二句尤可玩味,第四章前半是回忆婚后之不幸,而“兄弟”二句则是女子返渡淇水时所预想的到家后的情景,这与《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在休归途中预想到“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出于同样的心理状态。由回忆到预想的跳跃,只有在弃妇返归的特定情境中方会出现,是潜意识在此诗中主导作用的又一鲜明表现。往事不堪回首,前程又复可畏,至此这女子不禁发出了“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哀叹,而最后第六章十句又正是想到这种进退维谷的困境时烦乱心情的自然延展:像这样下去,即使与你白首到老,只怕更增加我的哀怨。淇水还有个岸,河岸还有个边,我的怨愁又何时能完?温存的言笑,旦旦的誓言,还在我眼前,义何曾想到竟一朝反悔;既然你反悔了呵,那就不必再苦苦追思,过去了的一切,也只有一丢了事……诗人至此,已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只有那无声的哀思,在引动着读者对女主人公后来遭际的担心与关怀。

诗是需要反复诵读的,前析女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变化,可从本诗的音乐节奏中去体味,诗的首章,音调于缠绵中带有渺远之韵,平顺中微见恻然之感,读来似闻话语絮絮,这正是诗人刚回到久远的往事忆念中惘然若失的心声。回忆的逐渐深入,使她逐渐忘情,诗的节奏渐趋热烈而亢扬。然而乐极生悲,触物伤神,从美梦中惊醒,三、四二章长歌当哭般的呼号,又显示出诗人对一去不复返的已往情爱的深重痛惜与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于是更变为五章前半的急调促弦,从中似可闻历数切责之声。至此回忆已尽,想到前途茫茫,从激奋中落入空虚,故音节又急转直下发出五章末的哀叹,并衍为六章的一片如泣如Ⅱ因之音。“诗言志,歌永言。”全诗节奏的这种起伏、扬抑、曼促变化,正有助于我们理解《卫风‘氓》是女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心境的自然发展。

《氓》的杰出的艺术成就,形象地说明了作者为环境所促发的意识流、感情流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这并不是说,诗作是纯主观的产物,《氓》中女主人公的这种“独特心境”。既是被弃归返,重涉淇水,面对枯桑的具体环境所引发的,更是占来无数同类妇女呼声的反映。她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实际上是过去时代,以经济支配权为基础的男子在婚姻上的支配权所造成的(参考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章)。所谓一定情境正是上述具体与一般的、或者说特殊的与普遍的两方面的结合。《氓》的艺术成就,既说明了克罗齐所论“创作中的一定情境中的独特心境”有相当的合理性,又有力地驳斥了他把创作的原始归结到独特的心境(直觉)的唯心主义立场。从对《氓》的分析赏鉴中,可以进而理解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我们应当取慎重的扬弃态度。

《氓》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它的写形传神,自然焕美的语言特色,它的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使之在《诗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更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已有不少同志论及,就不再赘言了。

《诗经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P220-225

序言

这部《名家品诗经》,旨在透过“名家”视角,向广大的《诗经》爱好者和研究者展示一个全方位、多层面的诗学世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最初仅称《诗》,被汉代儒家奉为经典后乃称《诗经》。《诗经》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演唱的歌词。《墨子·公孟篇》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按照乐调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类。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是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土乐小调。雅,是指雅乐,是当时周天子都城附近的乐曲。雅又有大雅、小雅之分,这与产生的时代有关。雅诗共105篇,既有当时都城附近的民歌,也有一部分是文人创作。颂,是古代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曲。颂又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共四十篇,大约是由当时王朝中的史官或巫祝等人创作的。

《诗经》在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两千年来,《诗经》的研究著作甚多,虽然亡佚不少,但至清代《四库全书》尚收录有146种,其中著录书62种。存目书84种。存目所未收以及《四库全书》以后问世的著作尚未计算在内。

秦汉以前,尚没有关于《诗经》的专门研究著作,只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圣贤的零星诗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和宋代是研究《诗经》等儒家经典的两个重要时期,被后人称为“汉学”和“宋学”。“汉学”注重训诂,其于文字及名物制度的疏解方面,对后人探究诗义有极大助益。但汉人常以礼教说诗,又恪守家法,强附史事,穿凿附会之处甚多,此为其不足取处。“宋学”注重义理,对汉、唐旧说特别是《诗序》的穿凿附会提出质疑、批判,而其缺点是多凭空臆断,而且封建礼教意识形态观念太强。清代乾嘉以来,“汉学”复兴,出现了多部疏解《毛诗》的专著。清代学者凭着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深厚功力,在《诗经》阐释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由于辑佚之风的兴起,“三家诗”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取得较好成绩。晚近学者,如王国维、闻一多、顾颉刚、朱自清、钟敬文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力排汉学、宋学门户之见,进一步从文学、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各个角度阐发《诗经》大义,把《诗经》研究不断推向前进。

几千年来,《诗经》始终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是统治者进行教化的教科书,是实现国家一统的文化工具,是古代士子参加明经八股的经典,是史学家研究先秦政治社会生活的史料……然而《诗经》首先是诗,首先是一部文学著作。它是一座宝藏,蕴含着丰富的营养。它不应该仅仅是统治者的工具和学者的研究对象,普通民众同样也需要它。本书所选,基本上都是近百年来在《诗》学领域曾引起过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两点原则:

第一,权威性与通俗性的结合。本书各篇的作者,大多数都是在文学、史学领域卓有成就的“名家”,有的兼具学者、作家双重身份。他们本着对《诗经》的挚爱,基于深厚的学养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察和领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展开对《诗经》的阐释。他们的见解虽然不能说一定就是真理,但无一例外都以求“真”为旨归,他们的态度是严肃的,其结论是具有权威意义的。同时,由于学养深厚,领会深切,即使是规范的考据、说理文章也能够深入浅出、通俗晓畅、明白自然。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特地选取聂石樵、袁行霈等老一代知名学者的诗歌鉴赏文章,在短短的篇幅中将诗歌的思想意蕴和艺术表现阐发出来,文笔优美,情韵盎然,融诗情与灵智于一体,本身就是一篇篇美文。

第二,选文尽量系统、全面。在本书编选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对《诗经》研究史上所出现的各类课题都有所涉及。全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诗经》总论部分,所选文章就《诗经》在先秦社会中的传播运用状况、孔子与《诗经》的关系、三家诗、毛诗、毛诗序等基本诗学问题作出论述;第二章涵盖《诗经》思想意蕴,重点介绍《诗经》题旨大意、思想义理方面的内容;第三章着重《诗经》艺术精神,对《诗经》的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如赋、比、兴、重章叠句、回环复沓、叙事抒情手法等作出介绍;第四章是《诗经》的文化散论,就《诗经》中所蕴含的文化成果进行论述。总之,我们尽量对《诗经》研究领域各方面的重要问题都有所涉及,力求使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就能够对《诗经》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

《诗经》是千年以前洪荒世界中开出的一朵绚烂的奇葩,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光辉起点。它从多个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和风土民情,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欢喜悲忧爱恨情愁,它雍容典雅、清丽深婉、情韵悠长。它与南方的“楚辞”双峰并峙,分别开启了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光辉里程。

后记

《名家品诗经》在编辑过程中,编者尽量按照现代出版规范进行统一修改,比如:“的、地、得”的使用;异体字和繁体字的转换;数字的大小写的统一;选文中明显的错误进行修正等。敬请作者和原出版者原谅。

本书收录文章的原著作权授权基本完成,因各种原因个别作者还未联系到,请作者或作者家属看到后及时与中国华侨出版社总编室联系,我们将奉上稿酬及样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家品诗经/名家品读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自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28054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