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通解庄子必读之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奥义+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
内容
亮点展示

庄子套装 详情页 定稿0221.jpg

作者简介

张远山,1963年生于上海,1980年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废寝忘食地阅读,日读18小时,以读哲学书为主,其他文理经典为辅。至1984年大学毕业,仍与公元前中外诸子纠缠不休。预计完成读书计划尚需十年,于是一边教书,一边按计划继续读书。从1980年到1994年,15年间日读不辍,不看电视、不读报纸、不闻文坛聒噪,唯以桥牌、围棋略作调剂。

1995年按计划离职开笔写作,1999年4月出版第一部先秦思想札记,至今已出版哲学、史学、文学著作18部,海内外版本31种。

研究先秦道术(前2070年—前221年),创立新庄学、新老学,遍涉诸子百家,厘清战国讹史,代表作《庄子奥义》、《庄子复原本注译》、《庄子传:战国纵横百年纪》、《老庄之道》等;研究华夏古道(前6200年—前2070年),创立伏羲学,解密伏羲太极图、伏羲六十四卦,贯通夏《连山》、商《归藏》、周《周易》,梳理炎黄史,破译陶器、玉器、青铜器纹样,代表作《伏羲之道》、《玉器之道》、《青铜之道》(即出)等。

内容简介

《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

战国中期,正当中国历史大一统格局定局前夜,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时人心中谜团百结:血流漂杵、白骨盈野的战争何时终了?历史将走向何处?人性和文化将有何种变迁?

本书忠实再现了七十二位王侯、九十四位将相的纵横捭阖、生死荣辱,及众多士人、刺客、隐士非同凡响的行迹,呈现了一部全息互动的百年战国史,也展现了思想与历史的微妙互动,历史对人性的深刻影响;演绎了庄子一生行迹、思想形成过程、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互动,及其对时代与人性的冷眼旁观与独特评议,复活了一个傲视王侯一身骨气、学无不窥超越百家、卓然自立于整个战国时代乃至人类精神世界至高处的至人庄子形象。

庄子看透了战国谜局,也洞察到变局对人性和文化的戕害。他不卷入时代,自觉置身局外,以超然的姿态,在他自身克服了他的时代。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奥义》

《庄子》内七篇是庄子亲笔所写,其中的动物、植物、无生物,都会说话、具情感、有思想;圣人、君主、历史名人,都被奚落调侃、无情挖苦。分开看,是小故事、大道理的文学段子;合起来,是角色丰富、高潮迭起的哲学戏剧。由于庄子的独特写法,内七篇的文字、意义都极其难懂。

本书是作者四十年庄学研究的成果,在精校全译的基础上,对《庄子》内七篇逐字逐句解读,将庄子以寓言形式布设的重重语言机关和奥义密码逐一破解,如福尔摩斯探案一般,不放过每一个疑点和细节:出场角色是什么身份和来历,姓名有何寓意?出场人物之间,他们与未出场的背后角色之间,背后角色彼此之间,有什么冲突?角色话语的表面意思分哪几层(最多竟达七层),言外之意是什么,没说出口的话是什么?这些话语、场景与前后文哪些话语、场景乃至与真实历史事件有何关联,庄子想表达什么奥义……

通过这样层层剥茧、细致入微的解读,还原了庄子语境,拼合了庄学全图,使每一位读者都能欣赏这七重宝塔般的汉语文学哲学奇迹、人类思维语言奇观。

精彩书摘

《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

楔子

庄前略史

 

泰初之时, 鸿蒙未开。 南海之帝叫倏, 北海之帝叫忽, 中央之帝叫浑沌。

倏、 忽时常相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款待甚厚。

倏、 忽商议报答浑沌厚德:“他人都有七窍用来视听食息, 浑沌偏偏没有,我们为他凿开七窍吧。”

倏、 忽每天为浑沌凿开一窍。 七天凿开七窍, 浑沌死。

 

倏忽之间, 过了十二个远古大年: 容成氏、 大庭氏、 伯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畜氏、 赫胥氏、 尊卢氏、 祝融氏、 伏羲氏、 神农氏、 轩辕氏。 其时华夏民族平等自由, 没有君主, 没有臣民。

倏忽之间, 过了三个中古小年: 夏代、 商代、 周代。 其时华夏民族不再平等自由, 有了君主, 有了臣民。

倏忽之间, 过了五个近古瞬间: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其时人间秩序剧烈震荡, 君主日益尊贵, 臣民日益卑贱。

春秋(前 770—前 481) 末年, 道家祖师老聃(约前 570—约前 480) 坚守君柔臣刚的伏羲泰道, 儒家祖师孔丘(前 551—前 479) 鼓吹君尊臣卑的尧舜否术。

战国(前 481—前 221) 初年, 墨家祖师墨翟(前 480—前 390) 践行君圣臣贤的大禹之道。

天道循环之轮, 转入铁血战国。

老聃之徒不事王侯, 隐居天下。

孔子之徒臣事王侯, 游仕天下。

墨子之徒狙击王侯, 游侠天下。

孔子死后二十六年(前 453), 魏、 韩、 赵三家分晋, 魏国最强。

孔子晚年弟子、 卫人子夏(前 507—前 420) 离鲁至魏, 臣事魏文侯。

魏文侯(前 445—前 396 在位) 师从子夏, 任命子夏弟子李悝(前 455—前395) 为相, 在战国初期率先变法。

李悝主持魏国变法, 颁布《法经》。 废除以礼治国, 实行以法治国; 废除宗室贵族世袭卿相, 开启平民贤士出任官吏; 废除西周井田制, 扩大亩制, 计亩征税, 奖励百姓开荒, 穷尽地力; 实行平籴法, 官府于丰年平价收粮, 于灾年平价放粮。

李悝相魏十年(前 412—前 403), 变法大成。

魏文侯任命白狄中山人乐羊为将, 用了三年(前 408—前 406) 伐灭白狄中山, 使之变成魏属中山。

乐羊镇守魏属中山, 吴起继任魏将。

 

卫人吴起(前 440—前 381), 少年丧父, 受到乡邻欺辱, 扬言必为卿相,报仇雪恨。

乡邻笑其大言。

吴起夜入乡邻之室, 杀死三十多人, 逃离卫国, 临行发誓:“不为卿相, 决不返国! ”

离卫至鲁, 师从曾参之孙曾西学儒。 其间母亲死去, 由于尚未成为卿相,吴起不奔母丧。 曾西怒其不孝, 逐出师门。

不久齐国征伐鲁国, 吴起自荐求将。

鲁元公因为吴起之妻是齐人, 不敢任用。

吴起于是杀死妻子, 成为鲁将, 三战皆胜, 大败齐军。

鲁人认为吴起杀妻求将, 不仁不义。

鲁元公迫于众议, 罢免吴起。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奥义》

二 兀者申徒,痛斥子产

 

第二幕初步揭示孔子欲师事王骀却“后而未往”的悬念:孔子师事的并非登达天道的兀者王骀,而是陷溺人道的郑相子产[1]。但是初步揭示的同时,又有所晦藏:不让孔子直接出场,而让子产代替孔子出场。子产名言“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2],被《大宗师》变文为孔子语“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因此子产实为孔子之替身,申徒嘉则是王骀之化身。孔子替身与王骀化身的激烈冲突,隐晦暗示孔子、王骀“道”不同。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

 

今译

申徒嘉,是被刖一足之人,而与郑相子产共同师事伯昏无人。

 

“兀者”寓言第二幕:首句交代背景,孔子替身与王骀化身成为同学。奥义藏于“同师”。

第二兀者申徒嘉,“申”训申斥,兼寓“道”不同的子产、申徒嘉之双向申斥。

“徒”是服劳役的罪人,今语“徒刑”仍存古义。“嘉”隐寓庄子对“罪人”的嘉许,所以双向申斥的结果是子产落败。

申徒嘉、子产之师“伯昏无人”,又是继《人间世》“南伯子綦”之后的《齐物论》“南郭子綦”之化身,因其象征天道,所以隐于幕后。“伯昏无人”与“南郭子綦”并无直接关联,经由“南伯子綦”之“伯”,才有了间接关联。“伯”为排行之长,后射《大宗师》“(道)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昏”即愚骀,上扣王骀,下伏哀骀它。“无人”即致无人道。执斧斤的子产与被斧斤的申徒嘉,俗位悬殊,却“同师”象征天道的“伯昏无人”,暗示天道面前,万物齐一(平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通解庄子必读之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奥义+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远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53154T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0-02-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