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陆羽茶艺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陆羽乃茶圣,其扛鼎之作《茶经》令后人高山仰止。此书虽然大名鼎鼎,但令今人望而生畏,因为文言文艰涩难懂。为此,《陆羽茶艺笔记》特将《茶经》做一番快乐趣译,用故事把中国的茶艺重新泡出别样滋味。在现有的茶书当中,《陆羽茶艺笔记》当是独一无二。

内容推荐

已故的佛学大家赵朴初先生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凡人,他似乎不觉得饮茶之道有多么神乎其神。在一首诗作中,赵朴初先生曾经质朴率真地流露出自己的见解: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

的确,真诚地生活,就是通往天国的秘路和捷径。

探寻茶艺之道也是。

茶艺既非高不可攀的神仙功夫,亦非深不可测的玄术秘招;它既不是正襟危坐地摆谱,也不是道貌岸然地装蒜。总之,茶艺,不是伪君子的把戏。

茶艺是谦谦君子之间、淡淡交往之际自然流露的涵养,是乐观主义者的消遣术。茶艺,一直,而且永远都是凡夫俗子消遣自在、自乐自爱的欢乐游戏。

茶艺,表层上,是靓色精彩的文化;骨子里,还是淳朴简单的生活——没啥大不了!

茶艺之道的探秘之术,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以五官——眼目鼻口舌去体验。走,回家喝茶去!

目录

第1章 茶之性

第2章 茶之谱

第3章 茶之品

第4章 茶乏具

第5章 茶之汤

第6章 茶之饮

第7章 茶之礼

第8章 茶之俗

第9章 茶美食

第10章 另类茶

附录

1 经典茶诗

2 历代名茶

3 《茶经》之解读

试读章节

陆羽说:“茶是一种性寒的饮品,助人内敛,适合修身养性,可要是你感到身体不适,比如燥热口干,胸闷头疼,四肢乏力或者周身气血不通,只消泡上一壶茶,沏上两三道喝上四五口,就会立竿见影马上见效,那个感觉啊,怎一个妙字了得,世间顶级美酒绝佳甘露都不见得能赶得上这茶汤的美妙。”

“瞧,这个字啥意思?”距今1300年左右的唐朝唐高宗时代的某一天,在古称复州竟陵,今日叫作湖北天门市的一座名为龙盖寺的寺庙中,一位老和尚用禅杖指着墙上一个斗大的字问一个小和尚。

这个斗大的字,字形就是:“荼。”

小和尚眯着小眼睛,眨巴了好半天,懒洋洋地说:“这个字不就是茶叶的茶那意思吗?”

“乖乖,你,天才啊,告诉师父,你小子是怎么知道的?”老和尚登时扔下禅杖,一下扑到小和尚的跟前,像老鹰抓小鸡似的紧紧攥住小和尚的领子:“快,实话告诉师父,你这小东西是从哪里学到的,要实话实说,不许瞎扯。”老和尚动作幅度大,一把就将小和尚拉到“荼”字的跟前。

“师父大人,您、您真要我说实话?”小和尚挣扎着,努力给自己争取一点宽松喘息的机会。

“难道说老僧我要你编瞎话、假话、空话、鬼话,说那些无用的废话、胡话、谎话和屁话?”老和尚松开小和尚的衣领,迅即捡起地上的禅杖,继续摆出他那说一不二的威严:“说,老实说!”

“嗯哪,那,我说了实话您就……”小和尚诚惶诚恐地仰视着老和尚的脸。

“对,你说了实话我就……”姜还是老的辣,老和尚一眼就看穿了小和尚脑壳里面的念头,他也故意不明说,这叫作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师徒俩,心里有默契——老和尚曾经应允过小和尚一件事。

“告诉您吧,师父大人,我是瞎蒙的,您知道,我整天砍柴、挑水、扫地、煮饭,而且还要早晚自修默记佛经,时常累得两眼昏花人迷糊,所以嘛,远处看字总是笔划模糊成团,少看了这字儿里面的一笔划,把它看成‘茶’字了。嗯,不好意思,这就是我真真正正的大实话。”小和尚眨巴着亮晶晶的眼珠子,显得有点兴奋。因为这回师父大人该答应他那桩事了。

“啥?”老和尚听了这答案,木了大半天,那神情就好像突然撞上一道荤菜——晕菜!

说时迟,那时快,小和尚见师父大人服了输,就拔腿直扑师父的茶室取下老和尚搁在案几上的大宝贝——一盒紫檀木茶叶罐,那厮惦记的是罐中那美名日“明月”的茶叶。那玩艺可不是寻常人家的普通货色,说出来,可是会让懂茶的内行人兴奋得热血沸腾唾液腺高度骚乱,那茶叶,是当时天下的极品茶,是专为皇上秘制的贡品茶。据说,这种茶不但有助于解乏、解渴、解热、解酒、解毒、解大小便,而且还有四大神奇功能,那就是:强体、舒心、增食欲,提高智力水平。更关键的是,那茶味儿先苦后甜,回味无极限——滋味美妙,感觉爽极了。当初,老和尚为了让这小和尚早日成材,曾许下诺言:“你小子要是有特殊好表现让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而晕了菜,我,就让你撮一小撮‘明月’茶,让你嘬上几口爽一把。”

这个小和尚终于如愿以偿,品尝到了常人做梦都不敢奢望的这种只有皇上和极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好东西。

这个有口福的小家伙,可不是一般的小人物,他乃被后人追捧为“茶圣”的陆羽——陆鸿渐先生。

当然,以上叙述纯属笑谈。可是,当年陆羽先生将那“荼”字动手术,将中间的一横划给大刀阔斧地砍除,精简下岗,使“荼”字从此变成“茶”——这一桩事,可是真真切切,史书也有确凿记载。

后人因此都承认周公的观点:“荼”乃味儿有点苦的茶。(《现代汉语词典》在这方面做得可真有点不到位,竟然把这事儿给忘了。)

“荼”这个字是有来历的。

这事儿得从一句坊间俗语说起——

“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最初发表此言论的人,估计其用心比较阴暗,而且饱含醋意并包藏嫉妒之念。

路边的野花咋就不能采啦?想当初,5000多年以前咱们的老祖宗神农氏,他老人家就是大名鼎鼎而且硕果累累的采花大盗——这位老前辈整天都在野地里忙忙碌碌,摘野花采野草,忙得乐此不彼,不亦乐乎,因为他从中饱尝甜头。

此话可不是造谣瞎编,有历史传说为证:据古人调查,“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我们的老祖宗神农氏非常热衷于品尝野花野草的滋味,忽一日,遇上了大麻烦,因为对一种新见的草叶非常好奇,贪心与馋嘴一把持不住,便撞上八九七十二种有毒之素,顿时,他老人家口干舌麻,头晕脑涨,两眼冒金星,天旋地也转,咋个办呢?听天由命呗,只见他老人家很坦然地放下草药袋,顺势安逸地靠在一棵参天大树旁,顺其自然去。他心想:该咋地就咋地,顺其自然吧,再说,咱这辈子也没白活,都采了那么多的花花草草,人间里的千万般滋味,咱哪一样没有饱尝过?要是实在该歇菜倒霉,咱也无非落得个两眼一抹黑,彻彻底底地一长眠,从此安息罢了。有道是,阎王爷最怵不怕死的人,咱那老祖宗真是命不该绝。也许是天意,恰巧此时,一阵清风吹过,几片落叶飘然坠地,老祖宗鼻子尖,他灵敏地闻到一种异样的清香。啥子嘛,他回过神来,下意识地抓起身边一片落叶,随即放入嘴里齿问,粗咬一口,满腔苦涩,细嚼一番,却觉舌底生津,方才迷失在半道上的魂儿,就好像被唿哨唤醒的马儿,嗖地一下返了回来,马上,他觉得精神抖擞,身心倍儿爽。

这神奇的草叶,神农氏管它叫“荼”。P2-5

序言

茶艺,其实也是令人快活的消遣术

传说,当年茶圣陆羽先生,应高僧皎然之邀,搬离红尘喧嚣住处,客居在浙江湖州妙喜寺的深山内院中,终日研修茶艺,清静自乐于佳茗之中,饱受饮乐之欢。

一日,有客自称自远方而来,陆羽很是高兴,连忙碾饼煮水又煎茶,忙得不亦乐乎。

“有事吗?”陆羽是明白人,他知道,一般人总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况且,他目前的栖身之地,乃是交通极不便利的乡野寺庙。

“不好意思。”那人见陆羽挑明话题,就羞答答地说:“老先生,我想跟您学茶艺!”

“你以前学过吗?”陆羽问。

“没有,俺是白纸一张,一窍也不通。”那人倒也有几分虚心,回答得十分流畅。

“吃茶!”陆羽淡然一笑,啥也不说,只请来宾畅饮热茶汤,三杯落肚,陆羽起座谢客,送他一句真言:“回家吃茶去!”

忽一日,又有人声称从更远的地方而来。陆羽听了,有点感动,依旧忙得不亦乐乎,还是煮茶待客。

“您有何事?”陆羽自然要问。

那人倒也不加掩饰:“我想跟您学茶艺!”

“你以前学过吗?”陆羽欲了解对方底细。

“略知一二,略知一二!”那人也许是谦虚,不敢在陆大师面前班门弄斧,或许是心虚,不愿意实话实说,只好交代自己很无知。

“吃茶!”陆羽依旧先敬茶三碗,然后还用那五字真言打发走来客——“回家吃茶去!”

又一日,又来了一个来历不明的神秘人物。

“有啥事吗?”陆羽有警惕了,他对那些借故亲近企图偷师自己茶艺秘术的家伙抱有警觉之心了,但他依旧以礼待客,继续用老方法煮茶迎宾。

“没啥事!”那人笑脸盈盈,看起来倒有几分诚恳。

“没啥事?没啥事大老远地到这乡郊野外的小寺院找我干嘛呀!”

“真的没啥事,人家只是听说您是旷古未闻的最伟大的茶圣,才慕名而来的,说实话,俺想跟您掏掏心里话……”

“啥?你想说啥?”陆羽戒心不除,依旧怀有疑惑。

“说老实话,俺是您的崇拜者,俺真是慕名而来,真的啥事也没有!”那人急忙辩解,急得脸上是又红又白。

“好,很好,吃茶!”陆羽听了,这才松了一口气,他准备给来宾倒茶汤。恰恰此时,来宾却冒出一句令人吃惊的话——

“说老实话,俺也是老茶虫,也是品茗老手,俺只想向您请教,什么是茶艺?”

“回家吃茶去!”陆羽疾言厉色,命自己那跟班的小和尚立马送客——恁是没让那家伙白占半点便宜,一口茶水也不让人家沾!

既然高僧听了这些传言,对陆羽非常不解,就向陆羽质疑求解惑:“为什么来客一问茶艺,你都以五个字打发人家——回家吃茶去!这是咋回事?你能不能告诉贫僧,其中有啥奥妙或玄机?”

“回屋吃茶去!”陆羽狡黠一笑,顺便从案几上拿起文房四宝,当即挥毫疾书,写下五个字:“打死也不说。”

“我多给了你五个字。”陆羽一脸坏笑。

这,自然是一段笑话。

懂茶的读者,会明白这则笑话是由记载在古籍中的一段传说改编而来的。  那传说源自清人汪灏等人所纂《广群芳谱·茶谱》中的《指月录》,现将原文照抄如下: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

日:“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日:“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日:“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日:“吃茶去!”

这故事是说:从前有两个云游僧来赵州,先后向从谂大和尚讨教佛学禅机。从谂大和尚问第一位云游僧是否来过这里,那人回答说自己是旧地重游的回头客。大和尚就送他一句话去回味:“吃茶去!”

不久,第二位云游僧也来了,当从谂大和尚获悉这人是初来乍到,头一遭登门造访本寺院,还送他同样三个字:“吃茶去!”寺院当家人对此十分不解,就问从谂大和尚为什么不管人家是否曾来过,都用同样的三个字打发来客。从谂大和尚故伎重演,也让寺院当家去回味那三个字:“吃茶去!”

古人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可以提神解乏;腹饱时可以通肠解胀;郁闷烦恼之时,则可以抚慰心灵,解除内心杂念。”

出家人也以为,吃茶能悟道。

所以,“吃茶去”,成了佛界经典的偈语。

偈语往往充满神秘色彩。

已故的佛学大家赵朴初先生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凡间聪明人,他似乎不觉得饮茶之道有多么神乎其神,在一首诗作中,朴初先生曾经质朴率真地流露出自己的见解: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

的确,真诚地生活,就是通往天国的秘路和捷径。

探寻茶艺之道也是。

茶艺既非高不可攀的神仙功夫,亦非深不可测的玄术秘招,它既不是正襟危坐地摆谱,也不是道貌岸然地装蒜——总之,茶艺,不是伪君子的把戏。

茶艺是谦谦君子之间淡淡交往之际自然流露的涵养,是乐观主义者的消遣术。茶艺,一直,而且永远都是凡夫俗子逍遥自在、自乐自爱的欢乐游戏。

茶艺,颜面表层上是靓色精彩的文化,骨子里,还是淳朴简单的生活——没啥大不了!

茶艺之道的探秘之术,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以五官——眼目鼻口舌去体验,走,回家吃茶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陆羽茶艺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伊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27576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