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智识分子/档案参考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1O年来,记者王军借助大量档案史料,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道义,用一本《城记》,艰难地保护着北京城的记忆……这是是一卷关于几位智识分子人生故事的档案,也是一本讲述他们与档案之间故事的书。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卷关于几位智识分子人生故事的档案,也是一本讲述他们与档案之间故事的书。他们没有知道分子的“时尚”,也不限于知识分子的“学识”,浓浓的人文情怀是智识分子最可敬的品质。他们是用一本《城记》保护了北京城记忆的王军、2002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王选、寻找威海卫丢失记忆的张建国他们结缘于档案,实现着人生与事业的追求;他们凭借档案,进行着现实与历史的对话。

目录

总 序 沈伟光(1)

前 言 何力迈(1)

王 军:在故纸堆里和梁思成交谈 何力迈(1)

沈志华:不解的档案情结 傅 华(22)

张建国:寻找家园缺失的记忆 刘守华(49)

王 选:吹响生命尊严的号角 何力迈(73)

陈徒手:在真实中品味历史的丰富 刘守华(98)

李 辉:让历史与细节生动对接 何力迈(u6)

齐得平:毛泽东手迹的鉴定专家 邓小军(129)

李玉虎:有一种情怀是执著 何力迈(148)

夏白鸽:拂去历史的尘埃 邓小军(160)

张书才:不仅是红学票友 邓小军(172)

试读章节

播种在春天

1987年,贵州籍青年王军迈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大门,1991年从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做记者,并被安排去了城建这条线。从此,他的生活与一座老城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自称是享乐主义者的他跟悲怆、酸楚和无奈打上了交道。

住进位于东城区菊儿胡同的新华社宿舍,王军看着满眼望不尽的古老胡同,觉得自己“一下子掉进了一个特别落后的地方。”那时的王军称自己为瞎子,完全不懂这个城市。也曾登过几次景山,俯瞰北京城,但可以说眼睛完全是“瞎”的,什么也没看见,还以为像故宫这样的建筑,不就是让一个老地主住的吗?怎么比得上现代化的建筑呢?直到发现自己住处的两个汉白玉门墩,接着,又听说这座房子曾经是荣禄的花园,终于,他的好奇心萌动了。此后,王军结识了老舍先生的长子舒乙,知道了老舍小说里的人物是虚构的,而房子却都是真的。他找到了大赤包的房子、祁老太爷的房子;念着俞平伯的“转角龙头井,朱门半里长”;又来到八道湾11号鲁迅的故居,聆听周家老仆人的叙说。

之后不久,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大门轰然敞开,各地巨商名贾纷至沓来,北京城内成片成片的胡同和四合院被硬生生地写上了触目的“拆”字。《北京晚报》惊呼,北京的胡同正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在挖土机的轰鸣声中,王军仿佛看到北京正在重演古城墙消亡的历史悲剧。

最早触动王军研究北京古城的是同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二环路是在拆除古城墙废墟上铺设而成的。王军吓了一跳,也非常震惊。难道仅仅为了一条二环路,就拆除了作为一座古城标志的古城墙?一名职业记者的责任感,使他走上了一条探寻古城变迁的路。

“北京古城的建造被称为世界奇迹,中国从元代以来的都城历史仍真实地活在这个城市的空间里,可是我们能看到的却越来越少了。”现实的无奈让王军把目光投向了历史。他翻阅了各种典籍,采访了当年叱咤英伦、在国际建筑与规划学界大名鼎鼎的查理.陈,也是建国初同梁思成一起制定北京城市规划“梁陈方案”的主角之一。他要知道城墙拆除后修起的二环路,是怎么拆的,又是怎么修的,这1O来年的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还采访了当时还健在的单士元、莫宗江、周永源,随着梁思成、“梁陈方案”频频出现,王军明白了,梁思成和北京城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当年他的一句“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还在影响着北京的今天。P3-5

序言

从知道分子、知识分子到智识分子

2004年12月11日,《新周刊》“2004大盘点·中国年度新锐榜”隆重揭晓,《炎黄春秋》杂志执行主编吴思获得《新周刊》“2004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知道分子奖”。媒体评价:“他虽然不是典型意义的学者,却以‘潜规则’、‘血酬定律’,最早发现了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的运行规则,以其惊人的能力观察,发现并影响着我们”。可以说,知道分子是当今社会一群有着专业修养和广博知识的“时尚”知识分子,也是网络世界的新人类。他们贴着“个性”的标志,举着“文化”的旗帜,涉猎广泛,充满活力,紧跟潮流,兴意盎然地游走于缤纷的世界,以传播文化为己任,丰富着我们的平凡生活。

而知识分子则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人们把有文化的人统统归于此类,文化是他们血液的一部分,不论大学教授,还是一般文化人。根据词典解释,知识分子就是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教师、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新闻工作者等等。贺雄飞先生根据外国人的提法,将现有的知识分子分为两类,即知识分子和智识分子。知识分子仅止于词典的意思;而智识分子,除了专业素养和学术背景外,必须具有独立、民主、批判、创造的待点,是社会的良心、智慧的传播者,对真理与神圣的褒贬与怀疑者。智,智慧;识,思想也。他们是人群中的少数,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注人类、社会和国家;他们研究文化,热爱文化,传播文化——这是一种始终浸透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的“文化”。

《智识分子》,是一卷关于几位智识分子人生故事的档案,也是一本讲述他们与档案之间故事的书。他们没有知道分子的“时尚”,也不限于知识分子的“学识”,浓浓的人文情怀是智识分子最可敬的品质,凭借档案,他们进行着现实与历史的对话:

1O年来,记者王军借助大量档案史料,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道义,用一本《城记》,艰难地保护着北京城的记忆;

把档案比做“学者的粮食”的沈志华,十几年来,奔波于美国、苏联、韩国,往来于大陆、港台,花费工40余万元,在研究苏联史、中苏关系史和冷战史中,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数学的张建国,为了寻回威海卫“丢失”的一段历史,6年间,4赴英国,带回了3万多页档案复印件和2000多张照片,捡拾起被遗忘的过去;

2002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被美国历史学家谢尔顿·H·哈里斯称为能让“日本沉没”的女人——王选,8年来跋涉于日本、美国、国内各地,查档、取证、诉讼成了她生活的全部,曾29次走上日本法庭,为在侵华日军细菌战暴行中受害的中国人诉讼;

副刊编辑陈徒手以一位文学史料整理者的身份,用大量的会议记录、口述史料等档案材料,和冒号、引号加括号的写作方式,积十年之功,再现了工949年后真实的中国文坛,著就了《人有病,天知否》一书;

李辉喜欢与老人聊天,爱好收集民间档案,认真积累文史资料,20多年来,他仔细搜寻着历史的细节,用《文坛悲歌》、《一纸苍凉一杜高档案》、《和老人聊天》等书,让历史与细节生动对接;

中央档案馆的齐得平,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了50个春秋,在负责保管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手稿的日子里,练就了一双识别领袖手迹的“火眼金睛”;

为了唤醒渐失的文明,来自仓颉故乡的李玉虎研制出16项科研成果,使褪色殆尽、模糊不清的各种档案字迹与古代各朝的珍贵壁画、陶器、石雕建筑上的色彩、图形和文字奇迹般地清晰恢复与固色,并获得国家多项奖励; 

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的夏白鸽,在撰写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博士论文时,发现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的研究是个空白,就循着当年的路线,通过大量收集丰富的档案资料,完成了《隐藏的宫廷档案》这本书稿;

1972年开始,张书才一直在故宫明清档案部从事档案史料的编辑,得工作之便,他解开了红学研究的几个历史谜团,成了一名红学研究人员,继而呼吁建立了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对弘扬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档案是一倾温情、深邃的大海,饱含着历史的记忆、人类的智慧和文化的积淀,让我们扯起人文的帆,尽情遨游;

档案是一片丰腴、肥沃的土地,激荡着千年的风云,历史的兴衰和亘古的沧桑,任我们挥舞智慧的锄,快乐收获;

档案又是一座无语、富有的大山,蕴藏着秦皇汉武、唐诗宋词、四大发明,由我们点亮心灵的灯,坚韧探寻。

通过你们、他们、我们,让尘封的档案大门能开的大些,再大些。

何力迈

2005年2月10日于杭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智识分子/档案参考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力迈//傅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70838
开本 32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5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2: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