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绝代兵圣(银雀山孙子兵法破译记修订版)/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银雀山上,二千余年的古墓被偶然发现,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和湮没千年的《孙膑兵法》真本横空出世,争论千年的学术大悬案得以廓清。

岳南编著的《绝代兵圣》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叙述了银雀山汉墓发现、发掘以及学者们对出土竹书研究、考释、破译的全过程。

内容推荐

1972年春天,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墓,一批竹简随之破土而出。这批宝藏的面世,揭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中兴”的序幕,尤其是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和湮没遁失千余年的《孙膑兵法》真本的同时出土,使争论了一千多年的学术悬案顿然冰释,并为这两部兵书的研究开启了划时代的一页。《绝代兵圣》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叙述了银雀山汉墓发现、发掘以及学者们对出土竹书研究、考释、破译的全过程。

作者岳南擅长以文学的笔法描述考古发掘过程,将历史与考古新发现融为一炉,既不同于枯燥的考古发掘报告,也有别于传统的纪实文学,被誉为“中国举证文学第一人”。《绝代兵圣》以严谨的态度和富有条理的写作手法,将考古发掘过程与史海钩沉尽遣笔端,为读者重现了古代中国文明,使考古过程成为了大众阅读的对象。

目录

序一 银雀山的回声(吴如嵩) 1

序二 银雀遗编灿若列星(吴九龙) 5

序章 缘起1

第一章 兵书出土11

 意外发现 11

 打开一号墓的棺椁 23

 王冶秋:速运北京处理 35

第二章 揭开玄机41

 发现二号墓 41

 光棍夺锄 47

 张营长神秘赴京 58

 揭开墓葬之谜 72

第三章 兵家始祖89

 贩牛专家姜子牙 89

 灭商封齐 100

 太公与《六韬> 109

第四章 管仲与司马穰苴115

 一匡霸业为齐开 115

 《管子》与《王兵》 128

 晏子与司马穰苴 131

第五章 英雄际会143

 孙武奔吴 143

 伍子胥星夜流窜 155

 白发昭关 164

 吴都街头的吹箫汉 172

第六章 孙武拜将179

 刺杀吴王僚 179

 走出穹窿山 188

 吴王问兵 196

 孙武杀姬 204

第七章 历史在这一年拐弯213

 楚都沦陷 213

 伍子胥掘冢复仇 221

 撤兵郢都 229

第八章 姑苏落日 237

 再修《兵法十三篇》 237

 吴越之战 243

 孙武最后的时光 250

第九章 兄弟相煎259

 鬼谷学艺 259

 孙宾下山 271

 暗箭穿过胸膛 279

第十章 孙庞斗智287

 蒙难 287

 孙膑奔齐 291

 桂、马二陵之战 301

第十一章 千古马陵千古谜311

 新的历史契机 311

 马陵战址知多少 314

 郯城马陵山之谜 321

第十二章 真伪两孙子327

 孙武就是伍子胥 327

 孙武、孙膑原是一人 334

 银雀山汉简的暗示 339

 两部兵书之谜 345

第十三章 孙武故里之争353

 惠民与博兴之间 353

 广饶县的考古证据 360

 交锋后的交锋 367

 发现孙武墓 374

第十四章 孙膑的影像383

 孙老家的秘密 383

 甲子山孙膑洞 392

 发自鲁西南的声音 398

第十五章 招魂幡为谁而飘405

 世纪骗局的出笼 405

 奋起还击 417

 骗局的十大疑点 434

 丧钟鸣响 439

末章 大招449

主要参考文献459

后记463

试读章节

许多年之后,当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著名学者吴九龙在家中接受访问时,他从势如乱麻的往事中稍微理出了点头绪,说那一年的中国有包括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内的好几件大事发生。而于沂蒙山区银雀山上发现、发掘的两座汉墓,以及出土的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在内的大批汉代竹简,也被当作新中国“考古中兴”的一个重大事件载于史册了。

1972年4月,位于山东省临沂县城南一公里处的银雀山,已从冬日的沉寂与孤独中苏醒过来,温柔的风伴着暖暖的阳光将看上去瘦骨嶙峋的小山包染上了淡淡的绿色,山脚下的沂河水泛着明晃晃耀眼的光,悄然无声地由南向北流淌。山水相映,草木勃发,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到来了。此时,一群工人在城关建筑队负责人朱家庵的带领下,在银雀山的上半部,正挥动手中的镐头噼里啪啦地凿石刨土。尽管工人们额头上渐渐沁出了一层油亮的汗水,但干劲儿却没有因此而减缓下来,有几条壮汉索性脱了外衣,赤裸着黝黑泛红的上身,甩开膀子嗨嗨哟哟地叫喊着大干起来。

突然,一个人送外号叫“驴”的建筑工人感到自己挖的部位有些不对劲儿,便停下手中的镐头怀着好奇四周察看。待他换了铁锨将可疑处的碎土乱碴一点点扒开,眼睛蓦地一亮,在刚才刨凿得不算太深的坑中,有一个略呈规则的长方形竖穴的边沿显露出来。尽管这竖穴填塞着泥土碎石,一时无法知道里边的情形,但仅从外部遗留的印痕可以看出不是天然形成,倒像是人工开凿而出。对这一偶然发现,“驴”的眼睛在亮了几秒钟之后,又渐渐黯淡下来,脸上没有露出异样的表情。在他看来,这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只是平常的一点意外而己,因为这一带星罗棋布地散落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各种古墓葬,这些墓葬由于年代久远,有许多己经被无意挖掘或有意被盗,尚有零星的墓葬土堆还能看得见、摸得着,但多数已失去了地面标志而不为世人所知。像眼前这类竖穴,当地百姓在刨土掘坑时多有发现,已是见怪不怪,统统以烂坟圹子相称。

身为在建筑行业出了十几年苦力的“驴”,整天城南城北四处转着挖坑盖房,对这一带地形地物的认知程度比普通百姓自然要清楚得多。按照他的初步判断,这个竖穴很可能也是一座古墓的墓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烂坟圹子。至于这座古墓的形制、年代、价值、是被盗还是没有被盗等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驴”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因为生活赋予他的就是尽快将这坚硬的土石刨出来,除了赖以活命,还以此挣几个小钱,尽快弄个女人回家做自己的媳妇,甭管丑俊,暖暖和和、舒舒服服地过自己的小日子。至于世间其他的一切人和事,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大盗嫖客,抑或是当下正在提倡火爆的“五好工人”、“三好妇女”、“模范丈夫”、“计划生育先进标兵”等等,在他眼里统统是扯淡的事了。很快,“驴”停止了观察,扔掉铁锨,伸手将那用粗麻搓就的已松弛的腰带紧了一圈,吐口唾液在蒲扇样粗糙并有些皴裂的手中搓搓,又摸起镐头,抡开膀子,在暂时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稀里呼噜地翻腾起来。

一个上午过去了,“驴”挖掘的竖穴离地表已深约1.5米左右。此时,不仅坑壁完全暴露在外,随着坚硬的镐头劈将下去,坑底开始传出异常的声音,一块块质地细腻的灰白色黏土逐渐被挖了出来。这一奇特现象依然没有引起“驴”的重视,在他的心里,不管白泥还是黑泥,反正都是烂坟圹子的污泥垢土,应统统掘开扔出去,以尽快将自己的那份活完成。直到下午三点多钟,建筑队一个叫孟季华的老设计员无意中转了过来,方才改变了这座古墓的命运。

孟季华好像刚才和谁为挖坑的事闹了别扭,只见他拖着一把长长的木头尺子,嘴里嘟囔着“臭狗屎一一”之类别人一时弄不太明白的语句,表情愤愤地从“驴”所挖的坑旁走过。“驴”显然看到了这个老头儿不同于往常有些悲愤的模样,却并不理他,照旧低头弓背做自己的事情,只是心里想着老东西你赶紧躲开,可别把满身的晦气溅到我的身上。那孟老汉其实更不想跟这位全队出了名的犟驴样的光棍汉哕嗦,当接近坑边时,便想绕道走开。但刚一转身,就被什么东西绊了个趔趄,惊悸之余,放眼环顾,突然发现了一大堆白色的碴土。

“咦,咋有这玩意儿?”孟老汉心中问着,怔愣片刻,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急忙迈步来到坑口,紧接着眼睛为之一亮,禁不住脱口喊道:“哎呀,这不是座古墓吗?‘驴’呵‘驴’,别再挖了,我去跟文物组那帮家伙们说一声,看他们咋办吧!”

“驴”只把孟老汉当作一块可有可无的沂蒙山特产——老腌咸菜疙瘩。只见他缓慢地抬起头,先是一声不吭地翻了个白眼,然后解开那用粗麻绳搓成的裤腰带,倒背着手,表情木然地冲孟老汉撒起尿来。老孟一看对方的姿态,小声骂了一句便不再顾及“驴”对自己的态度是冷淡、亲热还是敬重,嘴里嘟囔着显然是对驴不满的骂语,急急火火地向山下走去。

孟老汉六十多岁的年纪,建国前是临沂一位颇有名气的私塾先生,据说对经史子集、孔孟之道之类的学问颇有研究,并经常以孟子是自己的祖先为荣,若有人捧场,便不时以活着的大儒——孟子自居。建国后私塾被取消,正当人生中年、风华正茂的孟季华作为当地最著名的学者之一,被新生的人民政府分配到临沂地区建筑公司担任设计员。由于他对盖房修桥这个行当知之寥寥,数理化方面更不在行,所以设计的楼房和桥梁图纸很难见到线条和数字,多数是之乎者也之类的提问和议论。鉴于此情,组织上便将其弄到了基层单位的临沂县城关镇建筑队从事一些敲敲打打、可有可无的工作。“文革”前,临沂地区文化系统在全地区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由于本系统人手不足,便通过政府行政命令,从其他单位借调人员帮忙。城关建筑队领导人见老孟整天满嘴子日诗云、之乎者也,说着一些玄之又玄别人似懂非懂的语言典故,认为其人跟文物应该有些缘分,便积极地做了推荐。于是,己近知天命之年的老孟作为借调人之一,参加了地区性文物普查和古器物整理等工作。

在这段不算太长的日子里,他凭着自己的私塾底子,粗略懂得了一些文物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条款。由于脑子里被安插进了这根文物之弦,加上自己对古文化的钟爱,刚刚摆脱了被“挂”起来的厄运而重返建筑队的老孟,每在工作中发现古墓葬,总是热心地和当地文物部门取得联系,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一做法,客观上对临沂周边地区文物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P1-4

序言

银雀山的回声

1972年4月,一座不为世人知晓的银雀山,由于发掘出一批稀世汉墓竹简,震惊了世界。这一重大考古成果,先后被列入“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新中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中。

银雀山之所以享誉中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出土了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简牍兵书——大量汉初特别是先秦的宝贵兵书。这批兵书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守法守令》等共计十三篇以及《曹氏阴阳》、《天地八风客主五音之居》等兵法专著与专论。特别是两《孙子》的同时出土,廓清了长期以来笼罩在《孙子兵法》研究上的重重迷雾:诸如孙武、孙膑是一人还是两人;《孙子兵法》是一人所著还是两人所著;《孙子兵法》原本为十三篇,还是曹操在删削了原本的八十二篇之后,重新编辑成了十三篇等等一系列千年悬案。由于汉简《孙子兵法》是现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版本,为《孙子兵法》的流传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校勘资料,其在学术上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白银雀山汉简出土以来,除了当年的考古工作者发表的发掘简报外,为之疏理、校勘、注释,以及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的学术论著大量涌现。但是,以纪实文学的形式来表现这一考古事件和兵书内容的作品却十分罕见。相比之下,在20世纪初,当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发现之后,除了专家学者对出土的经卷和其他文物以及环境等诸方面进行大量研究外,这一发现还激活了文学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不但有早些时候进入敦煌洞窟I临摹写生的张大千、常书鸿等艺术大家,随着敦煌声名的远播,有越来越多的文学艺术界人士也从这一宝藏之中吸取艺术养分,发掘、创作出了《飞天》、《丝路花雨》、《秦王破阵》、《祁连山下》、《敦煌之恋》等著名的歌舞、戏剧、音乐、报告文学等史诗般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将敦煌文化以快捷简明的形式传播到人民大众之中,在某种意义上又丰富了敦煌文化,并为这一古老的文化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从而使这一文化血脉得以延续和流淌不息。

由敦煌藏经洞的开启所发生的一系列新的文化创举,使我在受到启迪的同时,也联想到银雀山汉墓的开启与发现。如此惊心动魄的考古大事件和如此博大精深的兵学文化面世,怎么就没有一部惊世骇俗的文学艺术作品对这一题材给予表现和拓展,以不同的角度和艺术形式,把这一事件本身与出土兵书的思想发扬光大、传承久远呢?每想到此,心中便添了一种遗憾。

令人感到惊喜和欣慰的是,就在银雀山汉墓发掘30年之后的今天,岳南的长篇纪实文学《绝代兵圣——银雀山(孙子兵法)破译记》创作完成,并即将刊诸枣梨。这是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以来,首次对这一重大事件的前后经过与汉简本身的学术价值以及研究者最新的学术成果,做全景式详尽的文学性描述。这部作品的面世,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它打破了30余年来银雀山汉简发现、发掘、破译这一重大题材囿于纯学术研究领域的局面。这枝出墙的红杏,或许预示着文学艺术创作的满园春色即将到来。

就岳南这部《绝代兵圣》的文本而言,自有它独到之处。最令人怦然心动的,是它进入这一题材角度的与众不同。它不是像众多同类作品一样平铺直叙地来讲述这个古老的故事,而是通过一次偶然的发现事件和随之而来的考古发掘这扇开启的窗口循序渐进。有了这样一种出其不意的精巧进入,就较为轻松地冲决了令人为之头痛的坚硬的围城,从而使整部作品的叙述如同奔腾的江河之水一路流淌开来,直至形成了令人惊叹的浩瀚景观。

当然,这部作品在一路荡漾中所展现的不只是《孙子兵法》和孙武本人,同时还有现代的考古学家以及历史长河中的如姜子牙、管仲、司马穰苴、孙膑、庞涓等兵学大家。之所以会有这样宏大场景的铺排和展现,毫无疑义,这与作者深入生活,勤于研究,吃透了这批简牍的精髓是分不开的。岳南在作品中有意识地提醒读者这样一个不可忽略又恰恰易被忽视的重要文化现象——银雀山汉简兵书的出土绝不是偶然的,像所有事物的生死存亡都不是偶然的一样,兵书的出现自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底蕴。

我们知道,中国号称“兵法王国”,历代兵书数以千计,而其渊薮却着重发源、反映在齐鲁之邦。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四五十万年之前就有与“北京人”同时代的“沂源人”(发现于沂源县土门乡),距今8000年到4000年间“东夷文化”的产生不仅是山东地区文明曙光的预兆,也是中华文明曙光的预兆,齐鲁人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长子是有其历史渊源和道理的。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西周,齐鲁封国,从此在这片土地上,继被奉为“兵主”(战神)的蚩尤之后,又有了被尊为兵家鼻祖的姜太公,接下来又有开创齐国霸业的管仲和一代兵学大家司马穰苴,之后便产生了被誉为天下兵圣的孙武和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以及被尊为“王师”的孙膑及其名著《孙膑兵法》等。先秦之后,一大批军事家如诸葛亮(山东沂南县)、羊祜(山东费县)、戚继光(山东蓬莱)等也像雨后春笋,连绵不绝地从这块土地上生长了出来。银雀山汉简的发掘,无疑是齐鲁文化特别是齐鲁军事文化的反映。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被称为“东夷”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有着自身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才产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兵学巨匠、战略大家,继之才有了最著名的《孙子兵法》等一大批兵书战策的诞生、运用、流传,有了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大批兵书的机缘。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山东的临沂银雀山出土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大批兵书,而其他地方则难以窥见的原因。

岳南在作品中不惜笔墨,对姜子牙、管仲、司马穰苴等几代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和军事战略思想着意刻画描述,其目的就是要追寻孙武本人性格的形成和其兵书为什么达到了古代社会无人能够望其项背的深层缘由。从作品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孙武所达到的这一奇峰,是站在前辈巨人的肩上攀登而上的,如果没有几代巨人在下面的支撑,孙武也就不可能成为后来人们看到和景仰的孙武子了。

《管子·正世》有云:“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中国文化宏阔而博大,弥漫着一种强大磁场,进发着诱人的魅力。每当重大的社会变迁之际,都有许多沉潜会通的人物站出来,矢志不移地汲汲于兴灭继绝的文化整理、传道解惑的知识普及。他们或以个人的力量,或因政府的推动,分别为中国文化起到了革旧布新、变通传承的伟大作用,这个光辉而优良传统直到今天仍盛行不衰,并为有识之士发扬光大。岳南的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向我们展开了一个了解、研究银雀山汉简及相关历史人物的又一扇窗口,它作为一盏文化之灯,必将为人们了解古代兵法的书山之路,亮起异样之光。

是为序。

2004年2月19日一稿

2011年6月18日修订

【简介】吴如嵩,1940年生,贵州省铜仁市人。1962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10月入伍,1963年调入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现为军事科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文职少将。

从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四十余年来,出版专著21部,发表论文50余篇。撰著《孙子兵法浅说》获全军二等奖,任副主编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历代军事思想》获全军科研特等奖;1987年被评为全军优秀科研工作者,1992年当选中共十四大代表,1998年获军事科学院重大贡献奖。

后记

本书在采访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东营市博物馆、惠民县旅游局、淄博康辉旅行社、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鄄城县委宣传部、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村委会、沂南县朱芦镇党委、武警山东省总队政治部、武警荷泽市支队、武警临沂市支队、武警日照市边防支队、武警岚山边防检查站、武警藏家荒边防派出所、任家台边防派出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同时得到了吴九龙、毕宝启、蒋英炬、杨正旗、杨佃旭、郭文铎、杜学民、宋开霞、杨玲、梁尚诚、谢桂华、郑岩、李淑华、尹秀民、侯青孔、常建华、孙光新、刘玉武、于秀玲、管正、陆清、史奉真等著名文化、文物、军事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谨表谢意。

岳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绝代兵圣(银雀山孙子兵法破译记修订版)/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岳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87933
开本 16开
页数 4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4: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