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茶文化学(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该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是认可的世界茶叶发源地,如今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深受大家的喜爱。茶在发展进程中又形成了博大精深、雅俗共赏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很好传统文化中的一束奇葩。 全书共分13章,内容涵盖:茶的源流,茶文化寻“根”,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当代茶文化的复兴,茶文化与民生、哲学、经济、旅游、文学艺术、民风、风俗、养生的联系,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等,共计约50余万字,彩图近1000幅。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所附的图片都是与茶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茶艺、茶俗等照片,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可弥补文字描述的不足,相得益彰。 目录 序一 序二 展开中国文化的一体两翼 绪论 一、茶文化学定义和内涵 二、茶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三、茶文化的研究目的、方法和任务 四、茶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章 茶的源流 节 茶树的原产地 一、茶为何物 二、茶树的祖籍 第二节 茶的发现和利用 一、远古先民对茶的认知 二、对神农尝百草的理解 第三节 茶树的演变和迁移 一、茶树演变缘由 二、茶树变迁历程 三、名目繁多的茶树品种资源 第四节 制茶技术的发展 一、制茶技术的发展 二、茶类的变革 第五节 多姿多彩的茶类 第六节 名优茶集锦 一、名优茶释义 二、历代名优茶概述 三、名优茶与人文自然 四、名优茶欣赏 五、名优茶简介 第二章 茶文化寻『根』 节 “茶”字的嬗变与确立 一、早期对茶的称谓 二、“茶”字的确立 三、各民族对茶的称谓 四、各民族的“茶”字 第二节 茶之为饮的出现 一、茶的发现和利用 二、饮茶之始 第三节 历代饮茶方式的变革 一、隋代前的羹饮法 二、隋唐时的煮茶法 三、宋代的点茶法 四、明及明以后的泡茶法 第四节 水为茶之母 一、试茶鉴水 二、品茗择水 第五节 器为茶之父 一、茶具的发生与演变 二、茶具的种类与特点 三、茶具的选配与组合 第三章 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 当代茶文化的复兴 第五章 茶文化与民生 第六章 茶文化与哲学 第七章 茶文化与经济 第八章 茶文化与旅游 第九章 茶文化与文学艺术 第十章 茶文化与生活 第十一章 饮茶与风俗 第十二章 茶文化与养生 第十三章 茶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茶文化学(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姚国坤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92390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726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000 |
出版时间 | 2019-05-01 |
首版时间 | 2019-05-01 |
印刷时间 | 2019-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494 |
CIP核字 | 2018015766 |
中图分类号 | TS971.21 |
丛书名 | |
印张 | 4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