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邻人的花园--文科学人看科学彼岸/科苑撷英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自然科学的理论和观点,该书作者以她渊博的知识去褒贬自然科学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用“外行人”的目光评判某个发明、发现。书中内容涉及到天文学、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心理学等各学科,按内容可将本书分为“思考科学观”、“心智强健之方”、“知所未知”、“邻人的思维艺术”、“科学·文学·美学”五个部分。书中,作者极具个性地融入自己的理解,并使用散文笔墨,用有幽默感和文学色彩的语言写作,使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邻人的花园——文科学人看科学彼岸》属科学人文随笔和哲学短论。本文作者近年来阅读了大量(主要是翻译的)科普作品,有感于中国文人,特别是选修文科的学生受应试教育束缚,心智发育不良及知识营养不全,与自然科学存在严重隔膜,陆续记下一些文科学人少知的或与人文学科知识存在“本体相似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些自然科学家对人生的感悟,更多的是思维方式,力图与社会生活、与文科的思维方式进行沟通,以引导文科大学生关注科学人文、欣赏自然科学之美,并期望本书对学习跨学科思维的思路以及对科技随笔、短论的写作有所帮助。

目录

在山顶上会合 代序

思考科学观

 科学有多大?

 喂,先生,请直接走62楼进

 身靠迷迭香藩篱

 李约瑟难题和“看蚂蚁上树”

 本能与本质:科学的两个视角

 神话与科学的距离

 知识改变世界观

心智强健之方

 源远流长的胡闹

 另类哥伦布

 想象纳米时代

 “祖神来归式”科研作风

 人类的麻疹

 夸克能吃吗

 丑陋的“两条腿”

 文明也须“往里推人”

 从“福歌豪·莱歌豪”出发

知所未知

 “我”有一万亿条生命

 “你太学术了!”

 “下节课,自然科学欣赏!”

 你甚至回答不了我6岁时的问题

 随身携带的拟子库

 虚拟的英雄:高科技娱乐的忧患

 亲爱的,请做我的月亮吧

 本体相似性

 放火护林

 病谏

 完全相知之可怕

 情感化学

 基因“说”了也不算

 爱好思考者的UFO

 强有强的难处

 分泌“遗忘”的大脑

 单一性:生命活力的杀手

 生物基因库和观念基因库

 关于“转基因运动员”的争吵

邻人的思维艺术

 文人与定量思考

 比喻性思考与数字化思考

 我们是被建造来犯错误的

 尺度意识

 血液“分馏”与钟点工

 新达尔文主义的科研思路

 倒果为因

 为无米之炊找米

 学理性分析之“分”

 你知道哪朵云彩有雨

 马铃薯若能语

 瞎子摸象: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

 学术平台的“蚂蚁碰触角”风范

科学·文学·美学

 这样写星星,见过吗?

 我可爱的小精灵

 曲径通幽与遗传冲动

 法布尔与诺贝尔文学奖

 八个自我:合情合理的小数目

 数理表述之趣

 记忆与本能

 不知名的鸟儿在歌唱……

 《哈利·波特》“严重背离现代科学”?

 道金斯的“拟子”与昆德拉的《不朽》

后记

试读章节

你甚至回答不了我6岁时的问题

有这么一位讲蠢话的小说家菲·威尔顿,1991年曾在英国《每日电讯》上著文发泄她对科学家“赤裸裸的敌意”:

别指望我们会喜欢你,你给了我们太多的许诺但从未兑现过,你甚至从未想过回答我们在6岁时就提出的问题:毛德阿姨死后去了哪里?在她出生前她又在哪里?

你们认为这些问题过分简单,又十分麻烦,但这正是我们所感兴趣的。谁会关心宇宙大爆炸过后的半秒钟、或者之前的半秒钟发生过什么?庄稼为什么岁岁枯荣?……科学家们恰恰不能面对变幻世界这一概念,而我们可以。

这回不再抱怨科学“不能吃”,抱怨的倒是科学家说不出毛德阿姨的来龙去脉了。她关心的当然不是肉体——她的毛德阿姨出生前当然在妈妈肚子里,死后埋在坟墓里。她问的其实就是祥林嫂的那个问题:“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变幻世界”的概念,正是祥林嫂所担心的阴阳二界、轮回转世的问题。

瞧,威尔顿小姐多聪明,6岁小人儿难倒了整个科学界!

不过且慢,“而我们可以”是什么意思?是指小说家的虚构能力吗?是说她可以在纸(或胶片)上让毛德阿姨“鬼魂现身”吗?这对她虽是“易如反掌”,却占不了科学的一丁点儿上风。6岁的威尔顿不明白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客观和主观看待世界的两个范畴,其间没有“能”与“不能”的可比性,这很正常。但是成年后拿6岁时的糊涂问题来难人,就显得有些智障。其实就连6岁儿童也懂得:故事书里的神仙唤来的雨浇不了他窗外的花坛。

关于“灵魂”的活动,即人类所独有的自我意识,包括辨别、分析、记忆、虚拟、表达和情感等脑的活动,以及这种活动能力的代代积累和承传的机制,正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最为困难的课题。人脑以人脑为实验对象的研究相当困难,正像俗话说的,“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刀)把儿”。但在没有办法取得活人脑的实验材料时,还是有人利用动物脑做出了“连魔鬼都想不出来的实验”,比如用青蛙和苍蝇成功地对视觉软件的秘密作出深入研究;有人针对近百万年人脑同其他猿类的脑相比的“爆发式”飞跃现象,提出了听上去很有说服力的假说,不解之谜的浓雾正在开始变薄。《解析彩虹》后两章用电脑更新换代的过程类比地介绍了这一假说。脑组织相当于“硬件”,“软件”则是在人类漫长的生存实践中一个个“装”上去的,“决定性软件”有如下五个:

1.没有语言的原始人在集体追踪猎物时需要配合,他们一边比画叫喊(模仿要追捕的兽),一边用树枝在沙地上画,诞生了最早的虚拟现实的软件——画出狩猎追踪示意图的能力,发展到今天则可以画宇宙飞船的图纸和在电脑上模拟基因活动。

2.语言的发生“可能确曾激发了使大脑不断膨胀的螺旋上升的共同进化”,人类词库从无到有。用语法、修辞、音韵、方言、口语、写作、阅读等来表达与交流,每个民族每个方面都已是洋洋大观的学问。

3.对计算能力的需要(最早如好猎手应能凭直觉“计算”判断木棒或石块最佳出手时间,那是最早储存进意识的“弹道学”),到今天能完成诸如卫星变轨的复杂计算。

4.拟子(亦译“觅谜”,来自希腊语mimeme,意思接近英文“记忆”或法文的“自己”):文化承传中的单位,人脑文化产物的碎片,如一个观点、一句流行的话、一段歌曲的旋律、一种工艺操作……在代代人脑中流传、拷贝、贮存,像DNA片段那样经历了选择、链接,构成不同个体的庞大的“拟子复合体”,人群则构成更大规模的“拟子联合体”。同一人群的“意识碎片”有大量相同的地方,而“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和土生土长的法国人的思想是绝对不同的,文学性的头脑与非文学性的头脑也是不同的”,“远古时候的拟子传染已经在决定我们是谁、我们要干什么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5.性选择。在代代相传过程中,拥有最佳上述“软件”或上述软件最佳组合的人,因其“炫耀性的软件表现特征”(风趣的叫法:“精神上的孔雀开屏”),“受到了选择的青睐”,在进化队伍中占了个好地形,得以传播较多有过硬软件的后代;而软件质量差的被性选择淘汰。如能工巧匠往往有满意顺利的婚姻,而其子女往往子承父业,把他制作的“拟子”(特殊的知识和能力)继续传播到更多的后人。性选择无疑推进了人脑“爆发式”飞跃的速度。

这些“软件”在人类历史中日复一日自动升级,必定促使“硬件”增容,人脑就是在这样一个“软件/硬件共同进化”过程中,像电脑飞速更新一样,完成了猿脑不能望其项背的“爆发式进化”。

因为先天装有这样大容量的“硬件”,后天又不断装上这么多能自动升级的“精密软件”,所以人脑存有强有力的超现实模拟能力,“能随时呼唤出一个鬼魂、一条巨龙或者一个圣女的形象”,还能制造和使用把这样的形象转化为视觉的物质机械(摄影机、放像机、电视发射和接收机,等等)。为毛德阿姨消失而伤心的6岁孩子能提出那样有关虚拟空间的问题,全赖于此。(P67-70)

序言

有记者问我成天看虫子是否会厌烦时,我只能笑他不懂科学家的情感和乐趣。而看到一些报纸对纳米、转基因、克隆等胡编乱写,甚至连CEO、IT等常见符号都写错,就体会到文科生补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了。

科学与艺术本是一体。古希腊神话里缪斯既主管科学又管文艺。爱因斯坦常常和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一起合奏贝多芬的作品。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都是才华横溢的画家、雕刻家同时也是建筑师。达·芬奇更是在数学、力学、光学、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学、地质学、气象学,以及机械设计、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或发明。《徐霞客游记》是文学也是地理或地质学著作。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写的。超级水稻之父袁隆平闲时也爱好拉小提琴……过分偏科会使两个脑半球不能平衡发展,严重时会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福楼拜预言“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李政道认为本世纪就是两者会合的顶峰。这是我们现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理由。

教育卢说教。我常感叹国外电影的创意:几岁的小孩能运用杠杆、滑轮等物理原理,集光学、电学知识,将入侵的强盗打败(《小鬼当家》Home Alone),农场的鸡为争自由,居然造出一架飞机成功出逃(《小鸡快跑》Chicken Run)。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很值得我们教育者学习。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与广度”。知识的力量不是公式和原理的简单背诵,而是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之上的应用和不断的新创造,而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打破现在文科理科严重隔阂的状况之后才能有效实施。因此,我赞成唐韧老师以她的写作带广大学生去上“自然科学欣赏课”、走进《邻人的花园》去领会科学之美的意图。她以文学家的视角介绍自然科学的理论和观点。以渊博的知识去褒贬自然科学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用“外行人”的目光评判某个发明、发现。相信文科生看了会增加对科学的好奇心,理科生也能从“文科学人看科学彼岸”的风景中开阔视野,理解自己在世界上和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应有的形象,知道更多的“该不该做,能不能做,值不值得做”,也许还会给自己的研究带来新的启发和突破。

在科学与艺术“在山顶上会合”的世纪,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文学家、文科生们到我们科学花园中来赏花、采蜜,为我们园子里吹入更多的文化、艺术气息,也相信我们更多的理科生能从这样的书中受到激励,为我们的花园栽下新的奇花异木。

黄维义

法国蒙培利埃第二大学生物学博士

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

2007年1月7日

后记

开始写这一串文章前,已经读过十余本科普译著了。当时广西《出版广角》杂志社的刘硕良主编很支持我写对自然科学书籍的读书随感,我的一篇论文《科普精品——二十一世纪出版业的黄金强档》还获得了杂志社征文的二等奖和中国出版最高权威的评审者的奖励性点评。

萌发写这些文章的想法,没有别的,只是觉得这些书我读得太晚了,它们太开眼界了,太值得读了,比当时时髦的《乌鸦》、《上海宝贝》好看到不知多少倍,看了它们,眼中的世界真的就不一样了。我领悟王小波的那句话——“一本书要是不能对我的世界观起作用,就不值得一读”,就是在这个读书过程中。

《出版广角》最先给了我宝贵的话语权。从2002年3月起,他们的专栏给《邻人的花园》提供了充足的栽种“田垄”,周化铁编辑并在开始刊出时对安排这个选题专门做了介绍。我的这类文章很快得到了同事们、文艺界同人们、学生们的鼓励,《广西文学》的罗传洲主编几次谈到他读我这些文章的感想,《广西大学报》也做了多次转载和介绍,我的学生吕欣出差到上海,几次买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科普新书送给我,鼓励我写下去。

之后,我的这类文章得到了上海作家、《文汇报·笔会》的潘向黎编辑的大力支持,《科学有多大?》(又名《方砖地上的提灯人》)入选笔会年度文集,最后还被一种高中语文阅读课本选为课文。她甚至还提出开专栏的设想,但是我阅读速度不快,写作也是慢功,不敢承诺定期供稿。后来这些文章中一些科技内容比较前沿的还得到《中华读书报》“科技视野”栏目王洪波先生的肯定,一个中文系毕业的“文人”竟在《中华读书报》的“科技视野”上谈科技,本身就是得到了在某些自然科学知识领域的体检合格证,被允许在“鲁班门前”耍一两下大斧了。2000年,我曾连续三天听取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员、北大教授郝柏林先生的生物物理讲座,他告诉学生们,他由物理转向生物的时候,一本科普读物《自私的基因》给了他关于分子生物学的起码的系统而准确的知识,我也用自己的经验证伪了扩展了这一说法:即使从文学转向科学,优秀科普书确是一道便捷的桥梁。

还有一些文章后来在《读书》和《人与自然》上发表,另外一些因为其写法的文学性,或者用自然科学语境理解文学名著,也在《名作欣赏》《广西文学》《人民文学》等刊物上陆续刊出,北方的一家报纸也不断追踪转载,有些文章由多家网络选登传播。

广西大学分管科技的副校长黄维义教授在校报上看到这类文章,很是鼓励,希望我能把这本书出版,还专门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做了推荐。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学院的院长万辅彬教授邀请我给他的科技史研究生开出“科普文化阅读与写作”的必修课程,给学生们讲授阅读科普书籍和写作科普类评论随笔式文章的思路,并鼓动我出版这本书。最后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编审方鸿辉先生的支持下,此书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从写作到出版,历时五年。

虽然只有薄薄10万字,这本书却是我个人至今最喜欢的书,一是它真的是我自己“睁眼看世界”的产物,每一个想法都经过我自己的反复斟酌,生怕说外行话,误人子弟,招人笑话;二是作为一个文科学人,对自然科学的事情发表看法,并将不同学科在思想方法上的许多相似点加以沟通,那么,它对其他读书爱好者一定会产生一些别的书达不到的效应,特别是激发我的文科学生涉足自然科学彼岸的勇气。三是我的学生罗伟鹏和女儿都热心为本书找合适的插图。按《自私的基因》提出的概念,这本书就是众多人的劳动和智慧合成的“拟子符合体”,首先是自然学科研究者们的发现发明,其次是大科学家们的精彩科普传播,再次是翻译家、出版家们的辛勤劳动,更兼杂志报纸编辑先生们对我的文章的心血浇灌,以及众多同事朋友学生的及时热情鼓舞,我的零星思想才能渐渐聚集成书。

其中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方鸿辉编审为本书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在此诚心致谢!

2006年12月在重庆出版集团和北京大学专家们论证《中国语文》大学教材出版工作时,我提出了文理科版教材都应增加“科普美文”部分的思路得到采纳。我希望中国的学子都能够从这样的课本得到启示,激发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疗治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有效地打破中国文理科学人之间的传统隔膜。我的这本小书,作用应该主要就在这个方面。

至于谈自然科学时,毕竟是在向邻居家张望,视野不够宽阔,可能出现的局限和漏洞,或许还有“硬伤”,在所难免。盼望读者朋友,特别是行内人士赐教!

唐韧

2007年初于广西南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邻人的花园--文科学人看科学彼岸/科苑撷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412391
开本 32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49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