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摄影是什么
内容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以“摄影是什么”为主题的访谈录。作者孙振军,既是一位摄影家,也是一位记者和摄影史的研究者。他通过对中国摄影界,包括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人文摄影、风光摄影、极地摄影、人像摄影、军事摄影、航拍摄影和摄影收藏、摄影策展等各个门类30多名有代表性的“成功者”的访谈,以口述的形式介绍他们的经历、成就,以及有关摄影的经验和感悟,让读者对当代摄影,尤其对中国摄影的发展和未来方向,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孙振军和深刻的认识。
作者简介
孙振军,1963年出生,河南省宜阳县人。
中国三门峡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黄河时报社总编辑,国内知名摄影家、摄影评论家。中国南海研究院“南海口述历史项目”顾问,海南省三沙市荣誉摄影师。
曾在海军南海舰队、西沙群岛服役,1978年起从事新闻与摄影工作,荣立过三等军功2次,新闻作品获得过“中国新闻奖”等。
目录
前言:在“又玄”与“无槛”之间平衡
当下是纪实摄影最好的时代/王芯克访谈录
站在宇宙看地球,立足人类看世界/王琛访谈录
策展其实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王琦访谈录
纪实摄影的方向与选题就在你近旁/王福眷访谈录
不断反思才能走得正、行得端/邓维访谈录
人文地理摄影的核心是“人地关系”/石宝琇访谈录
鸟是人类自由飞翔的伴侣/边缘访谈录
我一直在纪实摄影中努力“与众不同”/刘占崑访谈录
诗意与远方让我们心灵宁静/刘鲁豫访谈录
为无人机遥控摄影立“规矩”/牟健为访谈录
我受用这种匠人般的赞誉/严志刚访谈录
浮躁中更应具坚守自我的勇气/吴家林访谈录
现实生活本身是不需要“创作”的/宋刚明访谈录
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永远年轻/李伟坤访谈录
我一直坚持在家乡的泥土里刨食/李百军访谈录
在传承与创新中循序前行/李洁军访谈录
摄影的缪斯不会特别关照女性/沈玲访谈录
我喜欢独自默默地攀登与探秘/金平访谈录
我的摄影是风光的壳、纪实的芯/姜振庆访谈录
我只是军事摄影领域的一名探索者/查春明访谈录
人性不灭,纪实摄影就不会消失/胡武功访谈录
心存敬畏和感恩拍摄野生动物/奚志农访谈录
“极地”其实在每个摄影人心中/顾莹访谈录
平民题材是永恒的经典/戚颢访谈录
人像摄影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梁达明访谈录
纪实摄影家应是本土视觉代言人/黄一呜访谈录
摄影人要跟上收藏的脉动/曾璜访谈录
永远不跟风,嚼自己的馍/焦波访谈录
构建文化高地是摄影家的终极归宿/谢子龙访谈录
关注本土是纪实摄影最好的方向/雍和访谈录
成功的摄影节是群策群力的结晶/鲍利辉访谈录
当前摄影界有许多事需要澄清/鲍昆访谈录
用理想之光伴随新闻摄影前行/薛云麾访谈录
序言
在“又玄”与“无槛”之间平衡
有人把摄影说成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也有人把摄影
说得特别简单,几近于人人可为,毫无门槛。
有人把摄影谓为万仞之巅,高不可攀;还有人把摄影
视为坦途一片,稍加用力即可夺其桂冠……
关于摄影是什么,如果我们去问一百个、一千个、一
万个摄影人,一定会得到许多种要么基本趋同要么完全对
立的看法与观点。
这是因为,在文字与图片已成为当今人类最重要的两
种表达方式时,摄影事实上已经成为众多“盲人”面前的
一头硕大无比的巨象—所有触摸者,都可以得出自己的结
论与推断。
那么摄影究竟是什么,也应该是什么呢?表象可以万
千,但本质永远不变。于是我访问了30多位在当今摄影的
各个分支门类中的“成功”者,希望在他们中间找到答案
,更希望找到一种平衡—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平衡的
视角与站位,才能走得更稳健、更久远。
需要说明的是,我只是一名问话者。一名好的问话者
是要把众人关心的问题提出来。有趣的是,回答者的答案
充满着当下社会利用摄影的方式与媒介对现实的诸多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当代中国的一种折射。至于他
们说得好与差,还有劳读者自己去判断。
孙振军
2019年9月23日于北京
导语
本书以访谈的形式,与30余位知名摄影家或策展人、评论家展开对话,回答者的答案充满着当下社会利用摄影的方式与媒介对现实的诸多反映,话题涉及摄影及与摄影相关的方方面面,如纪实摄影、策展、摄影节、摄影选题等。全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摄影爱好者了解当前我国摄影发展态势及摄影人内心独白的参考读物。
精彩页
当下是纪实摄影最好的时代
王芯克访谈录
每次涉足一个领域拍摄,就犹如研读一门专业课程。
王芯克
浙江青年时报社副总编、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摄影艺术学会主席、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曾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奖,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银、铜奖,全国地市报摄影“十杰”记者,浙江省飘萍奖,浙江省优秀摄影家。
“有想法”就是独立思考、走在前列、与众不同。
孙振军(以下简称“孙”):你是哪一年开始做摄影记者的?拍过哪些专题?王芯克(以下简称“王”):1993年前后,浙江报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报纸开始改版扩版,需要大量人才来充实新闻队伍。我去应聘《浙江工人日报》的时候,我的《30年道口,30年中国铁路的变迁》专题已经拍了多年,在海内外都专版发表过,编委会看到专题后当场就录取我了。
我进入报社以后,拍了《钱江潮》《高铁基石》《大运河重生》《复活古窑左右为难》《杭州湾鳗苗捕捞》《一个三峡移民的杭州生活》《坚守自主品牌的汽车智造者》《半个多世纪的非遗坚守者》《残疾人的驾车梦》等专题。其实,我在当记者之前就已经在拍专题了,如《30年道口,30年中国铁路的变迁》,我在道口拍了30多年,从当年往来的蒸汽机到后来的动车,再到道口被改造成立交桥,见证了30年中国铁路的变迁。其他专题还有《水乡乌镇》《水乡绍兴》《杭城记忆》等。
孙:你曾说过,摄影记者应该去做一些有想法的报道,这里的“有想法”指的是什么?
王:摄影人应该是一个孤独的行路者,无论是拍新闻还是专题创作,我都不喜欢抱团出行或集体行动。我理解的“有想法”就是独立思考、走在前列、与众不同。当计划的专题在拍摄过程中遇到同行时,我会有一种失败的感觉。
拍摄专题的益处在于,确定一个专题后,需要不断地深入拍摄,逐渐对这个题材、领域比常人更了解和熟悉。
孙:你拍摄的都是身边发生的事,你是如何选择拍摄题材的?
王:我拍摄的专题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甚至是童年记忆的追寻。比如我外婆家在桐乡,小时候我常去那里,自拿起相机后第一个拍摄点就是桐乡乌镇。从印刷、电子媒介的文学奖、影视剧,到多媒体融合的戏剧节;从老茶馆的口口相传,到百兆宽带上桌面;从村民挑担赶集,到互联网大佬云集……多种元素的发展和演变,使这座千年古镇成为一个“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地球镇。2014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30多年来的影像记录恰好见证了这一变迁。
孙:你拍摄的专题屡屡获奖,你认为拍专题最大的益处是什么?
王:从拿起相机那天起我就喜欢拍摄专题,因为我认为很多内容一张照片说不清,持续跟踪拍摄既可以丰富生活、增长见识,又可以积累一定的影像资料。作品获奖,实际上和这个时代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这个时代本身就很精彩!
我认为拍摄专题的益处在于,确定一个专题后,需要不断地深入拍摄,逐渐对这个题材、领域比常人更了解和熟悉。比如我拍了十多年钱江潮,对潮水的习性、规律有了深度的了解。到后来吹着江风,就能分辨出潮水是大还是小。此外,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拍摄专题不应该只是短期行为。我认为获奖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追求生活阅历的丰富,并且每拍一组专题都对我拍下一组片子有帮助。
近10年来,中国纪实摄影无论从题材发掘还是呈现形式上,从单一到多元,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
孙:你为什么喜欢拍摄系列专题?在拍摄时需要注意什么?
王:因为每次涉足一个领域拍摄,就犹如研读一门专业课程。拍摄前会做很多功课,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就会比常人多得多,当专题完成了,这门课也就结业了。有时还会触类旁通地引申出新的拍摄题材。
孙:哪些摄影元素会经常出现在你的作品里?
王:瞬间。每个人对瞬间的理解和把控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题材,因为瞬间不同,作品表述的内涵和想法完全不同,而且利用135相机的小巧灵活来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瞬间最令人心跳。
孙:你如何平衡日常工作和个人创作,并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王:我的原则是先满足新闻工作的需要,创作是第二位的。我一直认为,单位工作做好了就等于把自己的事也做好了。我从不把工作和创作看作是一种矛盾,工作是必修课,应不折不扣地完成,而创作则是个人所见所思的抒发。我没有休假的概念,我觉得,创作就是最好的休假,工作和创作融为一体是最完美的。
孙:有声音说,纪实摄影发展遇到了瓶颈。你怎么看近10年来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
王:事物的发展都可能会遇到瓶颈。近10年来,中国纪实摄影无论从题材发掘还是呈现形式上,从单一到多元,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但是,要想攀登高峰就必须面对崎岖和坎坷。我们不能因为遇到了“瓶颈”就退缩,更不能把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付之东流。
P7-1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摄影是什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振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909316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12-01
首版时间 2019-12-01
印刷时间 201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图书小类
重量 456
CIP核字 2019272210
中图分类号 J4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