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书来(扬之水存谷林信札)(精)
内容
作者简介
谷林(1919—2009),本名劳祖德。1975年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参加历史文献的整理,举十四年之力完成230万字《郑孝胥日记》的点校。曾长期担任《读书》杂志编辑、校对及义务评论员。著有《情趣 知识 襟怀》《书边杂写》《淡墨痕》《书简三叠》等散文作品,信札类有《谷林书简》《书简三叠》整理出版。
书评(媒体评论)
“惯迟作答爱书来”,梅村诗中的这一句很是受
人喜爱,以纸为媒的鱼雁往还时代,它的确是多数受
信人的心思。谷林先生虽然“惯迟作答”,而一旦书
成,必为人爱。晚年所作书信的内容,认真论起来,
很少有“事”,更鲜有“急事”,淡墨痕,闲铺陈,
不论大小,一纸写尽竟,便正好收束。
这一束书简里要紧的并不是保存了怎样的史料,
而是特别有着文字的和情意的好,也可以说,它同先
生的《答客问》一样,是为去古已远的现代社会保存
了一份触手可温的亲切的古意。
如果先生是在此中寄寓了经营文字之乐,那么他
人所感到的便是由文字溢出的书卷气以及与信笺和字
迹交融在一起的那般顿挫环荡之情味了。
——扬之水
后记
劳先生、赵丽雅和我
陆灏
毫无疑问,最早读到谷林的文章,是在《读书》杂志
上,具体哪一篇不记得了。认识劳祖德先生,是扬之水介
绍的。那时扬之水这个名字还没通行,熟悉的朋友都直呼
其名赵丽雅,劳先生给她的信称“宋远兄”,我写信也这
么称,她来信则自称“如一”。第一次晋谒劳先生,赵丽
雅没有陪同,因她正好去上海出差。劳先生一九九二年十
一月廿五日给她的信中说:“安迪兄曾经迂驾枉顾,……
面订令写郑孝胥二千字,不敢抗命,兹亦以芜稿奉请代转
,意其尚滞都下,而阁下恰已旋京,当能晤会。外并以小
书一册请教,烦劳为代致。”几天后(三十日)给赵的信
中提及我写过的一篇记徐梵澄先生的文章,在信的末尾又
说:“安迪兄已返沪否?不知前奉一笺能赶上旌辕否。”
当时我在《文汇读书周报》当编辑,与劳先生见面,
谈起他已经完成的《郑孝胥日记》的标点工作,就约他为
《周报》写篇文章。劳先生很快就写好,请赵丽雅转交。
这篇《郑孝胥》发表在次年二月六日的《文汇读书周报》
。信中所谓“小书”,即《情趣·知识·襟怀》,三联书
店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出版,我早已购读了。劳先生请赵转
送给我的这册,在题词签名的边上钤了一方闲章:“相见
恨晚”。这也是我当时想说的心里话。
一九九二年秋天拜识劳先生,到他二〇〇九年一月去
世,见面的次数也就十多次。除了第一次,后来多半是和
赵丽雅同去。先生住在朝内大街二。三号,那是文化部宿
舍大院,劳先生从干校回来后就住在其中一个筒子楼底层
的两间,坐东朝西。赵丽雅写过一篇《绿窗下的旧风景》
,说到劳先生的房间:“大院深处的一幢旧楼,树荫挂满
了窗子,窗前的写字台上,泻下丝丝缕缕的青翠,愈见得
纤尘不染的一派清静。”然后笔锋一转:“但绿窗对坐晤
谈的时候,并不多。先生虽寓居京城四十余年,却乡音不
改,一口宁波话,听起来着实吃力,而偏又是魏晋风度式
的‘吉人之辞寡’,总是浅浅笑着,并不多言……”
我可以为这段话做一点笺注。张中行先生曾说赵丽雅
去他那里,“照例不坐”,劳先生九二年九月八日给赵的
信中也说:“近日大约要送《读书》十月号的清样给我吧
,所以此笺拟来时面交——为什么不‘面谈’而费此纸笔
呢?因为‘仲尼栖栖,墨子遑遑’,古语云‘坐席未温’
,阁下则立谈便动步,坐亦不暇一坐也。”那些年我去北
京,初秋时节为多,三人绿窗围坐,午后斑驳的阳光正洒
在书桌上。劳先生一口宁波音的普通话,在我听来毫无障
碍。先生话不多,而且说得很慢,但看得出还是很乐意交
谈的。劳先生曾在给我的一封信里说:“我不善言谈,原
因其实不是口钝而在于腹俭,无可说于是只能伊呀啊的了
。虽则无言相对,亦是佳境,但终不若絮絮不绝也。”
每次,坐没多久,栖栖遑遑的赵丽雅就在一边催了:
“走吧走吧!”而劳先生总是笑眯眯地说:“再坐一会儿
。”我也想多聊一会儿,劳先生零一年给我的一封信里说
:“前次偕丽雅见过,于丽雅促行时,您看看表,说:‘
再坐一会儿吧!’我忘不掉这句话……”我们每次告辞,
劳先生总要坚持送到大门口,我们怎么拦都拦不住的。

一九九三年十月我和赵丽雅一起去拜访劳先生。劳先
生送给我两本旧书,于是谈起买旧书的事,谈起先生和知
堂老人的交往,就约劳先生为《周报》写一篇文章。劳先
生十一月九日来信说:“你留下要我‘交待’的题目,刚
刚写出,我想给它一个题目‘买旧书’,未免含混,因之
略施狡狯,改做‘曾在我家’。这是习用的收藏印章,马
夷初先生就有一枚,记得五十年代初有过一次义卖筹捐活
动,马先生参加了,拿出一批书画来,都盖上这样一枚图
章。此文略长些,颇有骗取稿费之嫌,但一提起收买旧书
的事来,真有那么一点缠绵之意,实在可笑。”
同月廿二日劳先生给赵丽雅的信中说:“安迪要我交
待与苦雨老人的关系,我奉命惟谨,接着便得回信,说起
买旧书的事,说是受你教唆,前年在琉璃厂以二十五元买
了一本《三秋草》,着实吓了我一跳。我以前在摊子上买
旧书,是当荒货去检的……”
……
在《晚岁上娱》一文中,劳先生说到一位年长他几岁
的老朋友戴子钦先生(我后来也有幸拜识)时有这么一段
话:“追随戴先生六十年,两地阔别之时多,立雪侍座的
机缘少,眷念深长,惟有纸笔可寄。年岁渐增,步履也日
益迟重,即使同住一城,不免一样要用笔谈以代面对,此
所以圣陶老人有‘晚岁上娱’之作也。”我与劳先生也是
如此。相识近二十年,晤面仅十来次,留存劳先生的来信
有近八十通,应该不止这个数,几次搬迁遗失了一些。
或许如以赛亚·伯林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一日给好朋
友的信中说的:“写信是一种平和的快乐,适合内心平静
、没有情感波澜的老年人。”劳先生到了老年,写信更为
勤快。读劳先生的信,几乎能够看得出,他的写信就像有
些作家的创作,又像是和旧雨新知的聊天絮谈,是一种享
受。
劳先生也
目录
写在前面的几句话 扬之水
整理说明 撄宁
谷林致扬之水
书信影印
附:扬之水致谷林
谷林先生的最后一通来书 扬之水
跋:劳先生、赵丽雅和我 陆灏
林下水痕 沈胜衣
精彩页
丽雅兄:
由子明兄带下的信,收到已数天。昨天又收到施先生的复信,他回答了我问他的关于《浮生杂咏》的问题,说:见于《鲁迅书信集》。我查了一下,算是懂了,可是又发生了新的疑惑,尚待推敲。但不便再去问。我近来颇有点怀疑主义的倾向,觉得历史甚难弄清楚,细节更无法落实。
来书作于“六月初十亥时”,贤劳何如!拜佩拜佩。但是那一天刚巧是邮资涨价的日子,代发施信,还让你赔补了邮费,极感不安,只得鞠躬道谢了。
上信中我提了七月号中的几个错字,大都无关紧要。校对不精,几乎已成风气,对于报刊,也是情有可原,赳日程功,一目十行,岂能像我们读者可以悠悠缓缓喝茶谈天中浏览两三行忽然有得哉!此期中大约还有错字,今日恰逢立秋,秋后叶落,殆难尽扫。惟《晚翠轩诗》一文稍有疑窦,略举如下:
一、页廿二,行七,《题三连洞》诗末句“踅卧”,想是“暂卧”。
此诗第二句“窟颜”两字,很特别。也许不错,意思是“洞窟里的容颜”,只是不免有些怀疑。同页第二十行《北行杂诗》首句“客店骡马滚”的“滚”字亦甚奇,不知有误否。
二、页廿四说《直夜》第三句“身锁千门心万里”云:“虽心锁千门,却心高万里……”,第一个“心”字自当作“身”,而后一句的“高”字亦可斟酌。从题目看,作者当时似在禁中值夜班,故云“身锁千门”,而“心”则是锁不住的,远驰于万里之外。我颇怀疑此诗末句“清辉”是用杜甫《月夜》“清辉玉臂寒”两字。杜诗末联云:“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晚翠诗意亦似之。果然,则此篇只是思内之作耳。
三、页廿四一廿五说《狱中示复生》“慷慨难酬国士恩”,谓“国士”指光绪帝,大误。张良荐韩信于刘邦,称信“国士无双”,讵可移用于皇帝!此句是说光绪待我以国士,恩遇隆重,无以酬报也。
我查了一下《戊戌变法人物传稿·林旭》篇,篇中引此诗列二说:梁启超谓“千里草”用何进事,陈衍谓指董福祥,《传稿》作者未加论定。我又查了《清史稿·董福祥》,从《史稿》看来,很难信从陈衍之说。现在如认为陈衍的说法胜过梁启超,似当有些讲解,说说董福祥在戊戌时的表现及与帝后的关系,不然,则梁氏之说毕竟较为顺遂可通。
“诗无达诂”,本来难懂,再加上排印有误,这就很不容易对付了。
草草奉闻,即颂撰安!
劳祖德拜上八月八日
又:施先生来信在封函上只写“上海施缄”,虽有邮码,却无地址,故仍无法给他去信。乞便中抄示其通信处为感!
丽雅同志:
十一月号《读书》于十二日收到,幸得先睹,快何如之!子明同志持来时说:他本来有两册赠书,函来,没有字条,姑且给我一册;如我另外收到时,请把此册退他。我因见信封上是您的笔迹,已受之不疑。一面坐下来翻读,一面就把发现的错字注在书边上。我忘了还子明一句:如果他以后再收到两本样书时,请他再分我一册——因为管样书的同志总拖着不给我此刊,也许就不寄了。
我现在刚看了三之一,发现几个错字,大概别的读者也会知道应是什么、错成什么的,所以也并无更正之必要。因给您写信(关于读者来信的信,另附),就顺便记之如下:
一、页三十一,右二:景载,前一字古怪,单刻的,自然应作橐。[漏核(扬之水批注,下同)]
二、又右七、右十二:李氏斋名应是木犀轩,轩误作斋。[原稿如此]
三、又右十:曾出使,曾下似脱“任”字。[原稿如此]
四、页三十四,行二:有人,人应作心。[原稿损]
五、页三十九,行三:奴几,几应是儿。[原稿误]
六、又倒二:瘟疮,疑是疮痂。[漏核]
七、页四十一,倒二:累绁,应作缧绁。[原稿误]
八、又倒一,摩灭,应作磨灭。[原稿误]
九、又行十二:障道因缘,障道疑有误,总之我不懂。[原稿如此]
十、页四十八,行十五:殊难博得“诺诺”的喝采了。疑有脱疑,也不懂。[原稿如此]
十一、页四十八,倒二:仁言利博,博疑当作溥。[原稿强调博]
十二、页五十三,倒二:《辰星的梦》,辰星疑有误。[原稿如此]
十三、页五十四,行五、六:□(特殊字体),不知是船字否。[原稿如此]
十四、页五十九,倒五:饭桶脓胞,不知启先生原文如此否,查《四角号码新字典》,作脓包。[原稿如此]
十五、页六十,行十:墓志铬,铬自当作铭。[校对错]
十六、页六十三,行十五:挚着,疑是执着。[原稿如此]
十七、页六十五,行十八:那般,疑是那股。[原稿如此]
十八、页六十六,行四:博奕,奕当作弈。又页六十九、行十五同。[原稿如此]
十九、又行十五:坡池,应是陂池。[原稿如此]
二十、又行二十一:除悲鸿,除应是徐。[校对错]
二十一、页六十七,行十七:绝话,话应是活。[原稿错]
二十二、页六十八,倒十一:刘邵,邵应作劭。[原稿如此]
二十三、页七十,倒五:玩华,疑。[原稿如此]
二十四、页七十二,倒十三:愈,应作癔——这个字排
导语
谷林书信在当代文人著述中堪称一枝独秀,是中文运用及书信写作的典范。文本独特珍贵,精心整理;内容亲切有雅趣,诚挚又灵动。
本书首次整理汇集1990至2008年间,扬之水女史存谷林先生全部书信及扬之水致谷林先生部分书信,总194封,大部分属首次刊布,并作了系年整理。是两位学者、读书人近二十年交往和精神交流的记录,所记以“书”(信札与书籍)为中心,谈论交流读书所得、文稿编校、书札交换及书界人情。
扬之水作序《写在前面的几句话》,言简情深,总领全书主旨与格调。两位通信人的共同友人陆灏、沈胜衣分别撰文,回忆谷林与扬之水交往,作为跋收尾。书名由扬之水取自代表谷林心性风格的吴梅村诗句“惯迟作答爱书来”,并选印数封手书影印作插图,由精于文博图书设计的李猛整体设计排版制作,文质彬彬,以此纪念谷林先生(1919-2009)百年诞辰。
序言
扬之水
幼小远离父母,在京城外婆家居住,略略识字之后,
外婆就教我给父母写信,信寄出,自然也心心念念盼着回
复,因此从小便觉得通信往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后来
自己的婚姻,竟也有一半是系于书信。
到《读书》不久,就听老沈说,有一本《秋水轩尺牍
》,一定要好好读一下。我很听话,马上就买了来,是湖
南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印数一万八千册。校注者在
篇幅不短的前言里对书信作者即晚清许葭村有所描述,并
详细介绍此书的内容与价值。关于他的行迹,原即得自于
这一编尺牍,而许葭村也即因《秋水轩尺牍》而留名。虽
然翻览之下,觉得它并不是我喜欢的一类,但却明白了老
沈的意思,便是告诫我们有必要学会写信,因为它是编辑
的组稿法门之一。这本来是我一贯喜欢的交往方式,自然
而然用于工作中,因此《读书》十年,留存下来的作者信
札不少,数量最多的便是来自谷林先生。
先生本姓劳,“谷林”、“劳柯”,都是笔名。清代
藏书家仁和劳氏兄弟,是极有名的,弟弟劳格季言尤其在
考证上颇具功力。凡手校之书,无不丹黄齐下,密行细书
,引证博而且精,又镌一小印曰:“实事求是,多闻阙疑
”,钤在校过的书上面,先生的读书、校书,与求甚解的
考订功夫,便大有劳季言之风,——“丹黄齐下,密行细
书”,是形似;“实事求是,多闻阙疑”,是神似,有时
甚至认真到每一个标点符号妥帖与否,因每令我辈做编辑
的,“塞默低头”,惭愧不已。初始与先生通信,多半是
关于《读书》的校样或回复我的稿约。之后自然过渡到谈
书,兼及近况,兼及与友朋的交往,中心议题实在还是一
个“书”字。虽然只是九十年代一位爱书人和几位爱书人
的读书生活,却无意中成为彼一时代读书境况的一角剪影
。转思此不过二十年前事,今日重温却恍若隔世,这一束
信札便更觉可珍。
先生健在的时候,止庵动议编纂谷林书札,而命之曰
《书简三叠》,我和沈胜衣都积极响应,《三叠》所收致
扬之水、止庵、沈胜衣书凡一百四十五通,二〇〇五年由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先生在此书的《序》里写道:“前
人有诗云:‘老病难为乐,开眉赖故人。’又云:‘得书
剧谈如再少。’圣陶先生更把晚岁与故人来回写信视作‘
暮年上娱’。止庵盖深会此意。这件小事如果借电话一说
,岂不简省,但像来信蕴涵的那般顿挫环荡情味必致全部
消失。”这里说圣陶先生把晚岁与故人通信视作“暮年上
娱”,也很像是自况。暮年时期的先生,写信几乎成为命
笔为文的唯一方式。如果先生是在此中寄寓了经营文字之
乐,那么他人所感到的便是由文字溢出的书卷气以及与信
笺和字迹交融在一起的那般顿挫环荡之情味了。
“惯迟作答爱书来”,梅村诗中的这一句很是受人喜
爱,以纸为媒的鱼雁往还时代,它的确是多数受信人的心
思。谷林先生虽然“惯迟作答”,而一旦书成,必为人爱
。晚年所作书信的内容,认真论起来,很少有“事”,更
鲜有“急事”,淡墨痕,闲铺陈,不论大小,一纸写尽竟
,便正好收束。比较前番收在《书简三叠》里写给我的五
十三通,此番所收之一百五十六通,数量是大大增加了,
但风格气韵始终如一。之前以及目前,我都曾计划对书信
中的一些人和事略作诠解,但最终还是放弃打算。一是时
过境迁,不少书信中提到的具体事务已经记不得原委,二
是这一束书简里要紧的并不是保存了怎样的史料,而是特
别有着文字的和情意的好,也可以说,它同先生的《答客
问》一样,是为去古已远的现代社会保存了一份触手可温
的亲切的古意,那么其中若干细事的不能了然,似乎不成
为问题。
不过到底还是有件细事似可稍作分疏,因为近年常常
有人问及。先生来书或以“兄”相称,这原是一个很平常
的称谓。《两地书》中,鲁迅对许广平的惊讶——“我值
得而且敢当为‘兄’么?”“不曰‘同学’,不曰‘弟’
而曰‘兄’,莫非也就是游戏么?”——乃如此回复:“
这回要先讲‘兄’字的讲义了。这是我自己制定,沿用下
来的例子,就是:旧日或近来所识的朋友,旧同学而至今
还在来往的,直接听讲的学生,写信的时候我都称‘兄’
;……总之,我这‘兄’字的意思,不过比直呼其名略胜
一筹,并不如许叔重先生所说,真含有‘老哥’的意义。

己亥上秋
内容推荐
谷林和扬之水是当代文化界具有独特建树与人格的学者、读书人,其交往最见风格的就是持续近二十年的通信往来。二人以书信为媒介和载体,缘起于1990年代,身为《读书》编辑的扬之水,与兼任作者、义务校对和义务评论员的谷林先生,以读书、写作、编辑、文史考证及文坛往来为主要谈资,兼及深厚澄明的情谊,绵延保持了二十年风格鲜明、至为难得的文化与个人交往,直至2009年谷林去世。全书收录信札接近两百余封,近百封系首次整理刊布。书中选印数封两位通信人手书原件,读者可一窥雅致风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书来(扬之水存谷林信札)(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谷林
译者
编者 撄宁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83502
开本 32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2
出版时间 2020-01-01
首版时间 2020-01-01
印刷时间 202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98
CIP核字 2019276581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7
150
2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