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通识文库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冯契先生的两种代表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的缩编本。出版缩编本的原因一是这两种著作篇幅巨大,共约100万字,对一般读者来说阅读较为吃力;二是便于译成外文,向国外介绍。这个缩编本把“古代”和“近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自上古至1949年为止的“中国哲学通史”。又由于它是简化了的,贯串其中的通史的线索便 显得更加清晰,使读者易于把握。
作者简介
冯契,中国有名哲学家。中国哲学界素有南北二冯之说,北为冯友兰,南即为冯契。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41-1944年为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生,受教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等有名哲学家。自1944年起,先后在云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纺织工学院、复旦大学任教。自1952年起,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过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副主任和主任,哲学系、哲学研究所名誉主任、名誉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和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上海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
目录
绪论
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第三节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篇 先秦
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
节 孔子的仁知统一学说
第二节 墨子及儒墨之争——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辩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
第二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节 《管子》: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
第四节 名家“同异”“坚白”之辩——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对立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名实观和自然观
第三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节 韩非:“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第三节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朴素的对立统一原理的确立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辩证逻辑的比较法运用于具体科学
篇小结
第二篇 秦汉至清代(鸦片战争前)
第四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
节 董仲舒和《淮南子》——目的论“或使”说与机械论“或使”说的对立
第二节 王充:唯物主义的“莫为”说反对“或使”说
第五章 玄学与儒、道、释的鼎立
节 王弼“贵无”说和裴颁《崇有论》
第二节 嵇康对宿命论的挑战
第三节 《庄子注》:“有而无之”——“独化”说反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第四节 葛洪的道教哲学和僧肇的玄学化佛学
第五节 范缜对“形神”之辩的总结——唯物主义质用统一原理的运用
第六章 儒、道、释合流的趋势
节 天台宗:“三谛圆融”和“无情有性”
第二节 法相宗论“一切唯识”与华严宗论“法界缘起”——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第三节 禅宗:佛学儒学化的完成
第四节 李筌道教“盗机”说的唯意志论
第五节 柳宗元、刘禹锡:“天人不相预”与“天人交相胜”——对“力命”之争的唯物主义的总结
第七章 理学盛行和对理学的批判
节 周敦颐、邵雍和二程:正统派理学的奠基者
第二节 张载对“有无(动静)”之辩的总结——以气一元论阐发对立统一原理
第三节 朱熹的理一元论体系
第四节 与程朱理学对立的“荆公新学”和“事功之学”
第五节 王守仁的心一元论体系
第六节 李贽的异端思想
第八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节 王夫之对“理气(道器)”“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相统一的气一元论体系
第二节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与历史主义的方法
第三节 顾炎武的“修己治人之实学”
第四节 颜元论“习行”和戴震论“知”
第二篇小结
第三篇 近代(1840—1949年)
第九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前驱
节 龚自珍:“众人之宰,自名曰我”——近代人文主义的开端
第二节 魏源:“我有乘于物”和“及之而后知”——“心物(知行)”之辩在近代的开端
第十章 哲学革命的进化论阶段
节 康有为:历史进化论的提出
第二节 谭嗣同:“冲决网罗”之仁学
第三节 严复的“天演之学”与经验论
第四节 梁启超论“我”之自由和“群”之进化
第五节章 太炎:“竞争生智慧,革命开民智”——社会实践观点的萌芽
第六节 王国维:哲学学说的“可爱”与“可信”
第七节 孙中山的进化理论与知行学说
第十一章 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
节 、: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
第二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和梁漱溟的直觉主义
第三节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及的历史决定论
第四节 鲁迅论国民性及其美学思想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
节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初步
第二节 熊十力:“新唯识论”
第三节 朱光潜:美学上的表现说
第四节 金岳霖:“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在实在论基础上的感性与理性、事与理的统一
第五节 冯友兰:“新理学”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研究
第七节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历史观与认识论中的“心物”之辩的总结
第三篇小结
引证书目举要
再版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通识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契
译者
编者 陈卫平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67265
开本 16开
页数 4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6
出版时间 2019-12-01
首版时间 2019-12-01
印刷时间 201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02
CIP核字 2019243246
中图分类号 B2
丛书名
印张 2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