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艾米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生于牛津文学世家,著名小说家金斯利·艾米斯之子。马丁·艾米斯索有英国“文坛教父”之称,与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lies)并称英国“文坛三巨头”。1974年,艾米斯凭其处女作《雷切尔文件》摘得毛姆文学奖,并被誉为“文学天才”。
这本《时间箭--罪行的本质(精)》是其经典作品。
图书 | 时间箭--罪行的本质(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马丁·艾米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生于牛津文学世家,著名小说家金斯利·艾米斯之子。马丁·艾米斯索有英国“文坛教父”之称,与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lies)并称英国“文坛三巨头”。1974年,艾米斯凭其处女作《雷切尔文件》摘得毛姆文学奖,并被誉为“文学天才”。 这本《时间箭--罪行的本质(精)》是其经典作品。 内容推荐 马丁·艾米斯创作的《时间箭--罪行的本质(精)》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纳粹战犯托德·弗兰德利的一生。他从行将死亡开始“倒带”自己的生活,到暮年看似体面的医生生活,再到青年时期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又到他生子、结婚、少年时期,最后是他回到母亲的子宫,并即将死亡。本书用看似诙谐的方式为我们再次揭露了那段极度残暴而骇人的黑暗历史,并且完全颠覆了读者的阅读经验。在描写纳粹的相关作品中,《时间箭--罪行的本质(精)》为我们开启了惊人而深刻的眼界。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向前走,脱离黑漆漆的沉睡,发现自己被一群医生包围……他们全都是美国人。我感觉到他们的活力,毫无拘束,有如他们身上的体毛一般茂盛。我感觉到不怀好意的触摸,来自那些不怀好意的手——那是医生的手,如此强壮、干净并满是药味。虽然我几乎全身处于瘫痪状态,却发现我的眼珠可以转动。动弹不得的我似乎给了医生不少方便,但无论如何,先张望四周再说。我知道他们在讨论我的问题,不过也提到一些他们在休闲时所从事的活动,比方兴趣嗜好之类的事。就在这时候,我飞快涌起一个念头,这念头是如此完整、如此不可动摇——我讨厌医生。讨厌任何医生。讨厌所有医生。我想起一个犹太笑话:有位老太太发了疯似的在海边狂奔,高喊:救命啊!我那当医生的儿子快淹死了!有趣极了,我觉得。有趣的原因是她的自傲,我想,这种自傲甚至还强过母爱。但是,为什么要因为孩子去当了医生而感到骄傲呢?(为何不是羞耻?不是怀疑和恐惧?)这些人终日与细菌、寄生虫、伤口和坏疽为伍,置身于可憎的话语和可憎的器具中(血迹斑斑的橡皮围裙就吊在挂钩上)。他们是生命的守门员,但是,为什么每个人都想当医生呢? 话说回来,围在我床边的医生穿的是平常的休闲服,他们的皮肤被晒得通红,流露出沉着与镇定,同时也表现出因多数而产生的一致性。要不是我处于现在这种情况,必能发现他们暗藏在行为动作中的轻忽与漫不经心。然而,这群乏味的医生,这些慢跑运动员、健美先生之类的活力专家却让我安了心,因为他们是如此认真地追寻个人的美好生活。美好生活,至少总强过不幸的日子。譬如说,他们勾勒出的是风帆冲浪,是期货交易的好买卖,是射箭、滑翔翼和精致美食。这让睡梦中的我梦见……不对,并不是像这个样子的。让我这么说吧:有一个人物,一个男性的角色,掌控了我所置身的那片混沌梦境。他的性格难以辨析,超越了所有力量,拥有诸如美丽、恐惧、爱情和淫秽等特质。这个男性形体,或说是灵体,似乎身穿白长袍(医生用的那种工作服)和脚蹬黑皮靴,脸上刻意挂着某种微笑。我猜,这个形象可能是我身旁其中一位医生的投射……那位身穿黑色田径服,脚蹬胶底运动鞋,带着确信表情,指着我的胸口摇头的医生。 时光过得无影无息,因为它已让位给挣扎。我困在这张既像陷阱又像洞穴的床铺上,感觉即将开始一种恐怖之旅,朝向某个可怕的秘密出发。这个秘密与谁有关?与他,与那个人有关——那个在最糟糕的时间、最糟糕的地点出现的最糟糕的人。很明显,我变得越来越强壮了。医生来了又去,以粗壮的双手和粗壮的呼吸,欣赏我新发出的咯咯声和呜咽声、我越来越激烈的抽搐,以及我灵活的扭动。时常,会有个护士在这儿,独自--A,很认真地值她的班。那身米黄色制服不时发出声音。这声音,让我觉得自己几乎可以将所有的思慕和信赖都托付其中——因为在这阶段我的情况已有显著改善,真的妙不可言,再也没有比现在更好的状况了。感官知觉带着种种愉悦,开始进驻我左半部的身体(这是突然发生的),接下来是右半部(以令人愉快的鬼鬼祟祟)。我甚至赢得那位护士的赞美:当她拿起便器做例行公事时,我多多少少会在不需他人协助的情况下,主动把背拱起来……无论如何,我以一种安安静静的庆贺心情躺在那儿,不知道过了多久,直到那邪恶的时刻到来——那些救护员的来临。爱打高尔夫球的医生我还可以忍受,那位护士更完全不成问题,但用电流和气流对付我的救护员就另当别论了。他们一共三个人,个个粗鲁莽撞,他们匆匆奔进房间,用几件衣物草草把我包裹起来,便将我放上担架抬进花园。没错,他们接下来拿出两个像电话筒的心脏电击器,用这种东西猛击我的胸口。最后,在他们离去前,其中有一位还亲吻了我。我知道这个亲吻的意思,这就是所谓的“生命之吻”。接下来,我一定是又昏了过去。P3-5 序言 马丁·艾米斯1949年生于英国南威尔士,父亲金斯利.艾米斯是著名小说家,母亲希拉莉·巴德威尔是农业部一名公务员的女儿。马丁十二岁时,父母离异。继母伊丽莎白·简.霍华德也是一位小说家。马丁原来和其他同龄孩童一样,喜欢阅读连环漫画。继母引导他读简·奥斯丁的小说,这是他最早受到的文学启蒙熏陶。马丁曾经在英国、西班牙、美国十三所学校上学,然后在伦敦和布莱顿补习,为大学入学考试作准备。他考进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语系,毕业时获一等荣誉奖。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雷切尔文件》1973年获毛姆奖。1975年,他担任伦敦《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的助理编辑,出版了第二部小说《死婴》。他还发表了许多书评和散文。于是他被《新政治家》编辑部录用,这时他才二十七岁。后面两部小说《成功》(1978)和《其他人:一个神秘的故事》(1981)出版之后,他成了专业作家,并且给《观察家》《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纽约时报》等报刊杂志写文学评论。他是一位多产作家,陆续发表了下列作品:《太空侵略者的入侵》(1982)、《金钱——绝命书》(以下简称《金钱》)(1984)、《白痴地狱》(1987)、《爱因斯坦的怪物》(1987)、《时间箭——罪行的本质》(1991年获曼·布克奖提名)、《访问纳博科夫夫人及其他游览杂记》(1993)、《经历》(回忆录,2000年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会面屋》(2006)、《第二平面》(2008,关于“9·11事件”及反恐战争的文集)、《黄狗》(2003年获布克奖提名)、《莱昂内尔。阿斯博:英格兰现状》(2012)。2007年至2011年,马丁在曼彻斯特大学新写作中心担任创意写作课程教授。2008年,《泰晤士报》将他评为1945年以来五十位最伟大的英国作家之一。马丁·艾米斯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二位夫人伊莎贝尔.芳赛斯卡也是一位作家。马丁·艾米斯曾经住在伦敦肯辛顿区王后大道,他的小说时常以这个地区作背景。书中人物抱怨这里外国游客过多,商业气氛过浓,反映了伦敦市民丧失文化根底的异化感。他像狄更斯一样,喜欢从伦敦街头俚语、行业切口中吸收新鲜词汇,来丰富他的英语。这种植根于日常生活的通俗语言,被其他青年作家、记者、读者们纷纷仿效而流行一时。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马丁·艾米斯阐明了他的文学观念: “如果严肃地加以审视,我的作品当然是苍白的。然而要点在于:它们是讽刺作品。我并不把自己看作先知;我不是在写社会评论。我的书是游戏文章。我追求欢笑。 …… 起初我觉得马丁·艾米斯的小说令人反感,难以卒读。后来我注意到,约翰·塞尔夫在小说中自称“六十年代的孩子”。我知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美社会经历过一场激进自由主义社会风暴。正是这股强烈的右倾社会思潮,冲垮了西方传统道德的底线,英雄才会异化为反英雄,神圣的爱情才会异化为可用金钱交换的生物本能。在六十年代,中国也经历了一场文化大革命风暴,但这股极左社会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底线的冲击,我们又是否深刻反省过? 与英国著名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研讨当代英国小说发展,使我对此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她严肃地指出,“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造就了整整一代文明的野蛮人。他们受过充分教育,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却用它来满足永无止境的物质欲望。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造成了野蛮的后果。虽然科学昌明、物质丰富、经济繁荣,但是精神空虚、传统断裂、道德沦丧、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民族冲突、性别歧视、国家对立、战争灾难、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中国现代化千万别蹈西方覆辙,必须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读到马丁·艾米斯小说中的色情暴力场景,莱辛关于“文明的野蛮人”这个振聋发聩的警句,就在我心中回响。也许这就是阅读马丁·艾米斯的价值所在吧。 后记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妹妹萨莉,她在年纪还非常小的时候,就给了我两个意义深远的“协助”。她唤醒我的保护本能;也让我留下一个童年记忆。如果不是最初期的,也必定是最鲜明和欢快的。那时她大概才刚出生半个小时,而那年,我已经四岁了。 我还欠我朋友罗伯·特杰伊·利夫顿一个大恩情。两年前的夏天,那时我正在构思用时间倒退的方式来说一个人的故事。然后,有天下午,在一次例行的网球场聚会后,利夫顿送给我一本他的著作《纳粹医生》。如果没有这本书,我的小说就不能也没办法进行书写。同样的理由,也可适用于普里莫·莱维的作品,尤其是《如果这是一个人》《休战》《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以及《缓刑时刻》。此外还有我基于各种不同理由,而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协助的作家,包括马丁·吉尔伯特、姬达·谢利尼、尤阿辛·费斯特、阿诺·梅尔、埃里希·佛洛姆、西蒙·维森塔尔、亨利·奥伦斯坦和诺拉·沃恩等人。我脑海深处还时时萦绕着一篇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短篇小说,以及库尔特·冯内果写下的那段非常著名的情节。(至于那些我硬啃过的医学书籍作者,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我得特别感谢写(《脑科医生》的劳伦斯·西恩博格,这本书真是娱乐与恐怖效果兼具。)接下来,我也得感谢这些年来,在话语言谈中对这个主题(我指的是“大屠杀”)有所感触的人。我还要感谢我所有的谈话对象,包括我的妻子安东尼娅·菲利普斯、我的父亲金斯利·艾米斯、我妻子的继父山·菲尔丁、我的妹夫哈伊姆·坦南鲍姆和小姨子苏珊娜·坦南鲍姆、我另外一位妹夫马修·斯彭德;还有汤姆·马希勒、彼得·弗格斯、皮尔斯·瑞德夫妇、约翰·格罗斯、克里斯多福·希钦斯、詹姆士·福克斯、扎卡里·里尔德、克莱夫·詹姆士、乔瑟夫·波兹贝、肖洛姆·格洛帕曼、伊恩·麦克伊旺、索尔·贝娄夫妇、埃德蒙·福赛特夫妇、乔纳森·威尔逊、米歇尔·皮奇以及戴维·帕皮诺。 本书又名《罪行的本质》,这是普里莫·莱维的用语。这个罪行曾如此理所当然,因此我们或许可以把莱维的自杀,视为一种具有警世意味的英雄式行动,他透过此行为主张的是:“我自己的生命,只有我自己可以把它夺走”。这个罪行之所以独特,不在于它的残忍,也不在于它的懦弱,而是在于它的形式——它既复古又摩登,同时包含了原始的卑劣性与现代的“逻辑”。虽然这罪行并非德国人所独创,但它的形式却是。纳粹党人在脑袋中发现了野蛮和原始的核心,便建造了一条高速公路往那里直奔。他们把这条路造得又快又安全,造得坚固无比堪用千年,除此之外,如果你还记得的话,德国的国家高速公路还会特别配合地景设计,力求和谐,就像花园中的一条小径似的。 书评(媒体评论) 马丁·艾米斯就是新生的福楼拜,再世的乔伊斯。 ——索尔·贝娄 《时间箭——罪行的本质》是马丁·艾米斯最为胆大妄为、最具雄心企图的重磅巨作! ——《每日电讯报》 马丁·艾米斯在《时间箭——罪行的本质》里用时间倒置的手法贯穿全书,如此独特的形式与语言成为文坛首例。这部作品不仅使他自己名载史册,更让世人见识了一部非凡而伟大的杰作。 ——《卫报》 一部值得读者认真阅读的经典巨著!……一旦你下了工夫投入其中,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其他文学作品难以给予你的震撼力量! ——《纽约时报书评》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时间箭--罪行的本质(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马丁·艾米斯 |
译者 | 何致和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76490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1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09 |
出版时间 | 2014-05-01 |
首版时间 | 2014-05-01 |
印刷时间 | 2014-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8 |
CIP核字 | 2014034576 |
中图分类号 | I561.45 |
丛书名 | |
印张 | 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1 |
宽 | 147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2013-385号 |
版权提供者 | 宝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