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之一,也是卓有才华和贡献的学者、诗人、语文教育家,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思想、社会活动中,平凡而高洁的人格,卓越、颖异的文格,以及温雅、宽容、理性的言论格,无不相统一而具张力,丰富着其人和其文的世界。
图书 | 朱自清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之一,也是卓有才华和贡献的学者、诗人、语文教育家,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思想、社会活动中,平凡而高洁的人格,卓越、颖异的文格,以及温雅、宽容、理性的言论格,无不相统一而具张力,丰富着其人和其文的世界。 内容推荐 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历程,但在东西方文化浪潮的交汇与激荡之中,却风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现出一代灿若星河的新文学作家,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伟大新纪元。辑入本丛书者,均为名家名作,风格绚丽多彩,文体摇曳生姿,名臻其美,蔚为大观。 “新编”之“新”,在于既注重择选经过时间淘洗、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经典,又着意搜集那些过去不大为一般读者所知的随笔、散论、杂谈、序跋、日记、书信等非虚构的精彩篇什,以更完整、更集中、更丰富地反映和体现作家一生著述的思想艺术全貌。这后一种文字,虽不是文学园林里的殿堂碑碣,但亦如其中的雕阑画础,于细微处或能见础真面目与真精神来,是解读、体悟作家作品所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各有千秋、各擅胜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读者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领略中国现代文学难以企及的博大气象和独特魅力。 目录 前言 诗歌 光明 新年 北河沿底夜 沪杭道中 杂诗三首 黑暗 赠A.S. 风尘——兼赠F君 给死者 悼一多 中秋月 忆诸儿 重过清华园西院 所居 作诗 盛年 白马湖 无题 平伯家进豆糜粥 无题 赠阿满 竹隐以红叶见寄,赋此奉答 胃疾 漓江绝句 夜坐 近怀示圣陶 寄怀平伯北平 胃疾自做 寄三弟叙永 夜不成寐,忆业雅《老境》一文,感而有作,即以示之 散文 匆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 春晖的一月 女人 荷塘月色 白马湖 看花 春 松堂游记 执政府大屠杀记 背影 哀韦杰三君 儿女 给亡妇 哀互生 我所见的叶圣陶(名绍钧) 择偶记 买书 选诗杂记 初到清华记 蒙自杂记 北平沦陷那一天 外东消夏录 我是扬州人 回来杂记 刘云波女医师 文物·旧书·毛笔 《闻一多全集》编后记 海行杂记 南行杂记 “欢喜老墓碑” 重庆行记 潭柘寺戒坛寺 南京 西行通讯 滂卑故城 莱因河 巴黎 伦敦杂记 小说 新年底故事 别 笑的历史 阿河 杂论 自治底意义 刹那 清华的民主制度 论书生的酸气 沉默 如面谈 论气节 论吃饭 禅家的语言 书信 致陈竹隐(二十通) 致叶圣陶(四通) 致俞平伯(九通) 致浦江清(三通) 致李健吾 致朱光潜 试读章节 这几个月,北平的报纸上除了战事、杀人案、教育危机等等消息以外,旧书的危机也是一个热闹的新闻题目。此外,北平的文物,主要的是古建筑,一向受人重视,政府设了一个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并且拨过几回不算少的款项来修理这些文物。二月初,这个委员会还开了一次会议,决定为适应北平这个陪都的百年大计,请求政府“核发本年上半年经费”,并“加强管理使用文物建筑,以维护古迹”。至于毛笔,多少年前教育部就规定学生作国文以及用国文回答考试题目,都得用毛笔。但是事实上学生用毛笔的时候很少,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这个问题现在似乎还是悬案。在笔者看来,文物、旧书、毛笔,正是一套,都是些遗产、历史、旧文化。主张保存这些东西的人,不免都带些“思古之幽情”,一方面更不免多多少少有些“保存国粹”的意思。“保存国粹”现在好像已成了一句坏话,等于“抱残守阙”,“食古不化”,“迷恋骸骨”,“让死的拉住活的”。笔者也知道今天主张保存这些旧东西的人大多数是些五四时代的人物,不至于再有这种顽固的思想,并且笔者自己也多多少少分有他们的情感,自问也还不至于顽固到那地步。不过细心分析这种主张的理由,除了“思古之幽情”以外,似乎还只能说是“保存国粹”;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先民的优良的成绩,所以才值得保存,也才会引起我们的思念。我们跟老辈不同的,应该是保存只是保存而止,让这些东西像化石一样,不再妄想它们复活起来。应该过去的总是要过去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关于拨用巨款修理和油漆北平的古建筑,有一家报纸上曾经有过微词,好像说在这个战乱和饥饿的时代,不该忙着办这些事来粉饰太平。本来呢,若是真太平的话,这一番修饰也许还可以招揽些外国游客,得些外汇来使用。现在这年头,那辉煌的景象却只是战乱和饥饿的现实的一个强烈的对比,强烈的讽刺,的确叫人有些触目惊心。这自然是功利的看法,可是这年头无衣无食的人太多了,功利的看法也是自然的。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公家用钱,并没有什么通盘的计划,这笔钱不用在这儿,大概也不会用在那些无衣无食的人的身上,并且也许还会用在一些不相干的事上去。那么,用来保存古物就也还不算坏。若是真能通盘计划,分别轻重,这种事大概是该缓办的。笔者虽然也赞成保存古物,却并无抢救的意思。照道理衣食足再来保存古物不算晚;万一晚了也只好遗憾,衣食总是根本。笔者不同意过分的强调保存古物,过分的强调北平这个文化城,但是“加强管理使用文物建筑,以维护古迹”,并不用多花钱,却是对的。 旧书的危机指的是木版书,特别是大部头的。一年来旧书业大不景气,有些铺子将大部头的木版书论斤的卖出去造还魂纸。这自然很可惜,并且有点儿惨。因此有些读书人出来呼吁抢救。现在教育部已经拨了十亿元收买这种旧书,抢救已经开始,自然很好。但是笔者要指出旧书的危机潜伏已经很久,并非突如其来。清末就通行石印本的古书,携带便利,价钱公道。这实在是旧书的危机的开始。但是当时石印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说是错字多,固然,主要的还在缺少那古色古香。因此大人先生不屑照顾。不过究竟公道,便利,又不占书架的地位,一般读书人,尤其青年,却是乐意买的。民国以来又有了影印本,大部头的如《四部丛刊》,底本差不多都是善本,影印不至于有错字,也不缺少古色古香。这个影响旧书的买卖就更大。后来《四部丛刊》又有缩印本,古气虽然较少,便利却又加多。还有排印本的古书,如《四部备要》、《万有文库》等,也是方便公道。又如《国学基本丛书》,照有些石印本办法,书中点了句,方便更大。抗战前又有所谓“一折八扣书”,排印的错误并不太多,极便宜,大量流通,青年学生照顾的不少。比照抗战期中的土纸本,这种一折八扣书现在已经成了好版了。现在的青年学生往往宁愿要这种排印本,不要木刻本;他们要方便,不在乎那古色古香。买大部书的人既然可以买影印本或排印本,买单部书的人更多乐意买排印本或石印本,技术的革新就注定了旧书的没落的运命!将来显微影片本的书发达了,现在的影印本排印本大概也会没落的罢? 至于毛笔,命运似乎更坏。跟“水笔”相比,它的不便更其显然。用毛笔就得用砚台和墨,至少得用墨盒或墨船(上海有这东西,形如小船,不知叫什么名字,用墨膏,装在牙膏似的筒子里,用时挤出),总不如水笔方便,又不能将笔挂在襟上或插在袋里。更重要的,毛笔写字比水笔慢得多,这是毛笔的致命伤。说到价钱,毛笔连上附属品,再算上用的时期的短,并不见得比水笔便宜好多。好的舶来水笔自然很贵,但是好的毛笔也不贱,最近有人在北平戴月轩就看到定价一千多万元的笔。自然,水笔需要外汇,就是本国做的,材料也得从外国买来,毛笔却是国产;但是我们得努力让水笔也变成国产才好。至于过去教育部规定学生用毛笔,似乎只着眼在“保存国粹”或“本位文化”上;学生可并不理会这一套,用水笔的反而越来越多。现代生活需要水笔,势有必至,理有固然,“本位文化”的空名字是抵挡不住的。毛笔应该保存,让少数的书画家去保存就够了,勉强大家都来用,是行不通的。至于现在学生写的字不好,那是没有认真训练的原故,跟不用毛笔无关。学生的字,清楚整齐就算好,用水笔和毛笔都一样。 学生不爱讲究写字,也不爱读古文古书——虽然有购买排印本古书的,可是并不太多。他们的功课多,事情忙,不能够领略书法的艺术,甚至连写字的作用都忽略了,只图快,写得不清不楚的叫人认不真。古文古书因为文字难,不好懂,他们也觉着不值得费那么多功夫去读。根本上还是由于他们已经不重视历史和旧文化。这也是必经的过程,我们无须惊叹。不过我们得让青年人写字做到清楚整齐的地步,满足写字的基本作用,一方面得努力好好的编出些言文对照详细注解的古书,让青年人读。历史和旧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的接受,作为创造新文化的素材的一部,一笔抹煞是不对的。其实青年人也并非真的一笔抹煞古文古书,只看《古文观止》已经有了八种言文对照本,《唐诗三百首》已经有了三种(虽然只各有一种比较好),就知道这种书的需要还是很大——而买主大概还是青年人多。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努力的方向。至于书法的艺术和古文古书的专门研究,留给有兴趣的少数人好了,这种人大学或独立学院里是应该培养的。 连带着想到了国画和平剧的改良,这两种工作现在都有人在努力。日前一位青年同事和我谈到这两个问题,他觉得国画和平剧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成了定型,用不着改良,也无从改良;勉强去改良,恐怕只会出现一些不今不古不新不旧的东西,结果未必良好。他觉得民间艺术本来幼稚,没有得着发展,我们倒也许可以促进它们的发展;像国画和平剧已经到了最高峰,是该下降,该过去的时候了,拉着它们恐怕是终于吃力不讨好的。照笔者的意见,我们的新文化新艺术的创造,得批判的采取旧文化旧艺术,士大夫的和民间的都用得着,外国的也用得着,但是得以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为主。改良恐怕不免让旧时代拉着,走不远,也许压根儿走不动也未可知。还是另起炉灶的好,旧料却可以选择了用。应该过去的总是要过去的。P156-160 序言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之一,也是卓有才华和贡献的学者、诗人、语文教育家,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思想、社会活动中,平凡而高洁的人格,卓越、颖异的文格,以及温雅、宽容、理性的言论格,无不相统一而具张力,丰富着其人和其文的世界。 就其行迹而言,朱自清的人生算是平顺的。在那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教育界过着平静的创作、研究的书桌生活与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台生活。表面上波浪不惊,时代波涛和内在志向的交互作用,却把他激荡驱向一个“现代伯夷”的生命历程。早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时,他就参与新潮社和平民教育讲演团等社团,积极投身于新文学的组织和创作活动。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多所中学任教,并加入文学研究会,和俞平伯、叶圣陶等结下深厚的友谊,进行志同道合的文学探索。1925年任教清华大学,1931年8月赴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旅欧一年后回国任清华中文系主任,开始与闻一多同事论学,其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也进入更深刻成熟的阶段。抗战时期,他出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在艰苦的条件下孜孜于文学和学术的志业,关注国计民生。1946年清华复员,他拖着病体再任中文系主任,此时经历李公朴、闻一多在昆明被暗杀的事件,积极投身于国内反内战、反饥饿的民主运动之中,1948年8月12日因病去世。临终前遗言家人不食美援面粉,毛泽东称颂他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其实,毛主席赞赏朱自清,主张人们像韩愈写《伯夷颂》那样写《朱自清颂》,是基于指明自由知识分子出路的政治动机而做的肯定。朱自清的思想底色偏于自由主义,但又不拘泥于任何思想教条,学界对此特色似关注不多。本书“杂论”一辑特意选了几篇文章,以引起对他的这一思想特征的重视:说他是“现代伯夷”,对其意义的认识反倒过于局限了。 就其文章而言,朱自清之中国新文学(尤其是散文)奠基人的地位是无人能撼动的。其行为道德以外,这也是体现其平凡而高洁的人格,卓越、颖异的文格,以及温雅、宽容、清明、理性的言论格的主要载体。坊间关于他的选本,无论散文还是诗歌,大多着眼于此来选编,像朱乔森编的《朱自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6月)一书,就是知人论文、评衡合理、剪裁恰当的好本子。只是朱自清的作品名篇众多,似乎只是简单排列已足可成书,因此相沿成习严重。其实名篇未必都是佳作,这个道理对于朱自清的作品也是适用的。本书入选的作品,除了尊重其历史影响,看重于它是否能体现朱自清的人格、文格和言论格,更强调它是否具备较强的可读性。在“诗歌”一辑,因此删减了不少名篇,像《送韩伯画往俄国》、《沪杭道上的暮》、长诗《毁灭》等就都割爱了。它们虽然重要,亦多为不时之选,但放在今天,似更有含蓄耐读者可选。而所作旧体诗,因既表现其高洁、清明、温厚、雅正的人格和文格,又清新耐读,故其虽非名篇而多佳作,入选篇目反超过了新诗。“散文”一辑,先选所谓“美文”,即注重艺术想像、意境营造的“诗性”散文,这主要着眼于他在新文学草创时期的功绩,即如何开发和拓展白话的抒情表意性,既借鉴古代抒情写意文的写法,又巧用白话书面语,终于一举终结了“美文不能为白话”的迷信。再列纪实性散文,——包括“记人叙事”和“游记”两类——都是本着编者的理解,以为重要而可读之作。“小说”一辑,则主要为了突出朱自清新文学奠基人“多面手”的特点。大家多知道他的散文和诗歌,殊不知也写有有特色的小说作品。其中《阿河》一篇,长期以来作为散文入选,它首先发表于1926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细致描写“我”对女佣阿河的鉴赏、爱慕和关心,以及侧叙阿河自主退婚、择婿的故事及对“我”心理的撞击。从作品内容、写法方面看,它虚拟性虚构性极强,已大不同于一般散文叙事记人的惯用作法,因此经过考虑,判其为小说选入。这或许是本书可提的一点。除此之外,本书还特别选编了“书信”一辑,原本拟为“书信日记”,但篇幅所限,连书信也只选了寥寥几通:与夫人陈竹隐的,是为了看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看其相恋、相处、相思中的“人”的情感;与叶圣陶、俞平伯的,是为了看其与朋友的交往、交流、交通,看其如何致人己于共同进步之道;与浦江清、李健吾、朱光潜的,是想看其与朋友同事的一般处事作风。其实仅凭所选,或者连窥一斑也难做到,只盼读者能举一知十,权且望梅止渴吧。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把朱自清的学术著作、文艺批评、谈论语文教育的文字基本都摒弃在外了。其实从做文章的角度看,它们无一不是优秀的散文作品。如今翻弄这些著作,手触目及,编者每每生出感慨。有时也想,要是能再编一本朱自清学术文集,或者能把专业论文写得像他那样,表情达意如水之载物,明畅、蕴藉,多婉约的韵致,又富于义理的内在尊严,该多好。 高远东 2009年11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朱自清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高远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07546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9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09-12-01 |
首版时间 | 2009-12-01 |
印刷时间 | 2009-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6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16.2 |
丛书名 | |
印张 | 12.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