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孔子回答人生的108个感悟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论语》为基础,从个人的修身养性、人际交往、经商创业、学习教育等方面入手,将圣人的思想和智慧与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融为一体。

本书的主旨,可以叫做“孔子思想的日常用法”,把我们在每天的生活起居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我们在每个年龄阶段所碰到的人生疑难问题,用孔子的思想总结出108个哲理,形成了108个感悟,108个感悟回答了人生的108个怎么办。读者可以用它来通明世事,提升境界,进而成就事业和美好的人生。

内容推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是两千年多年来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大成至正先师”。孔子的学说是“仁学”,而“仁学”的核心是“人学”。因此,孔子的智慧核心就是做人的智慧。而人是要做事的,所以孔子的智慧也可以叫做事的智慧。“经世致用”四字可以概括孔子智慧的现实意义。

孔子已经死了很久,但他的思想智慧却没有过时,即便是穿越了千年的尘埃,仍历久弥新,可以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本书108个感悟,都是圣贤智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完美应用,读过了本书,你就会发现——生活无处不孔子!孔子不死。

目录

感悟一:志存高远,任重道远

感悟二:悲天悯人,心系众生

感悟三: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感悟四:三思而行,当断则断

感悟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感悟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感悟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感悟八:匹夫之勇,难以成事

感悟九:小处不忍,必乱大谋

感悟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感悟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感悟十二:以人为镜,见贤思齐

感悟十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感悟十四: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感悟十五:胸怀坦荡,既往不咎

感悟十六: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感悟十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感悟十八:唯利是图,与人结怨

感悟十九:安贫乐道,富而不骄

感悟二十:疾风劲草,松柏后凋

感悟二十一:泰而不骄,温和礼让

感悟二十二:至刚易折,弓满易断

感悟二十三: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感悟二十四: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感悟二十五:谨言慎行,言必有中

感悟二十六: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感悟二十七:巧言令色,不可长久

感悟二十八:良言谗语,明辨是非

感悟二十九:爱玩心计,欺人欺己

感悟三十:往者不谏,来者可追

感悟三十一:一日三省,有错必改

感悟三十二:知过不讳,闻过则喜

感悟三十三:与德相伴,与仁同行

感悟三十四:谦虚和顺,德才兼备

感悟三十五:成人之美,助人为乐

感悟三十六: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感悟三十七: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感悟三十八:色厉内荏,欺世盗名

感悟三十九:名正言顺,万事可成

感悟四十:成也由己,败也由己

感悟四十一:既不怨天,也不尤人

感悟四十二:被人轻视,泰然处之

感悟四十三:真才实学,立身之本

感悟四十四: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感悟四十五:博学多才,君子不器

感悟四十六:朝闻其道,夕死可矣

感悟四十七: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感悟四十八:知之好之,不如乐之

感悟四十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感悟五十:不懂装懂,贻害无穷

感悟五十一: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感悟五十二:学习做事,多动脑筋

感悟五十三:脚踏实地,空想无益

感悟五十四:人生短暂,珍惜时光

感悟五十五:学海无涯,不进则退

感悟五十六:学习悟道,随时随地

感悟五十七:求实务本,学以致用

感悟五十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感悟五十九: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感悟六十:循循善诱,威而不猛

感悟六十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感悟六十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感悟六十三:心意为重,远离奢靡

感悟六十四:风度第一,比赛第二

感悟六十五: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感悟六十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感悟六十七:大智大勇,仁者无敌

感悟六十八:心存仁爱,爱恨分明

感悟六十九:仁不远人,仁贵有恒

感悟七十:见义勇为,当仁不让

感悟七十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感悟七十二:多行不义,必将自毙

感悟七十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感悟七十四:为致以德,人心所向

感悟七十五: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感悟七十六: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感悟七十七: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感悟七十八:扬长避短,知人善任

感悟七十九: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感悟八十:守信节俭,爱惜民力

感悟八十一: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感悟八十二:政简刑清,天下太平

感悟八十三:投桃报李,以心换心

感悟八十四:疑神疑鬼,荒唐至极

感悟八十五:众恶必察,众好亦察

感悟八十六:牛刀杀鸡,未尝不可

感悟八十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感悟八十八:五种美德,四种恶政

感悟八十九:民富国强,近悦远来

感悟九十:各尽其职,各得其所

感悟九十一:出身贫贱,无须自卑

感悟九十二:待价而沽,待时而动

感悟九十三:欲速不达,莫贪小利

感悟九十四:先出成绩,再谈待遇

感悟九十五:道不相同,不相为谋

感悟九十六:溺爱非爱,愚忠非忠

感悟九十七: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感悟九十八:创业不易,守成亦难

感悟九十九:齐家治国,孝悌为本

感悟一○○:父母之恩,难报万一

感悟一○一:行孝之道,贵乎用心

感悟一○二:几谏父母,情理兼顾

感悟一○三:慎终追远,净化民风

感悟一○四:择邻而居,择友而处

感悟一○五:君子之交,清淡如水

感悟一○六:忠言相待,不可强求

感悟一○七:择偶标准,人品最重

感悟一○八:轻松自在,享受生活

试读章节

感悟一:志存高远,任重道远

立志,就是设计自己的一生:自己将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古人云:“志当存高远。”“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在生活的起跑线上,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树立怎样的志向,的确关系到他的前途命运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我们来看《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话: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

有一次,孔子与其门生颜渊和子路讨论各自的志向。性格豪爽的子路的志向是和朋友们共同享用自己的车马、轻裘,即使用坏了也不在乎,体现出子路是一个非常重义气的人。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徒,他的志向是不夸大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体现了颜渊很高的道德修养。

两位弟子的志向一个豪爽,一个隐忍,与各自的性格和后来的实际行动非常吻合,那么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呢?

他希望自己能使天下的老人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使朋友们信任自己,使年轻人得到关爱。可以说,孔子的志向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伟大的行动力源自远大的理想。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周游列国,到处传经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经历过千辛万苦、千难万险,遭遇过无数次挫折,甚至在当时被人讥笑为“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尽管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当权者不愿接受他的建议,可他直到去世之前也不肯放弃自己的理想。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你可以在万军之中取上将之首级,但你永远都无法改变我的志向。

尽管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在孔子有生之年没能实现,但他最终成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部分诺贝尔奖获奖者曾在巴黎发表的一个宣言中预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高远的理想决定了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和拼搏的热情。没有它,人生就像折断了风帆的航船,在茫茫的大海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高远的理想未必能够实现,但它至少会激励人为了接近它而不懈努力,在拼搏的过程中体味一种快乐,即使最后没有实现最初的理想,我们也能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成功与满足。

伟大的志向源自伟大的责任感。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意思是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目标,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他怀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发表了一系列涉及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的言论。同时,他也希望当代具有血性的读书人能肩负起社会责任,坚持对仁爱、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

孔子讨厌那些胸无大志,只顾眼前利益的人。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想的是道德,小人想着的是自己的田土;君子关心的是法律,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论语·里仁》)又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读书人如果留恋安逸的家庭生活,那他就不配做读书人了。因为人一旦贪图实惠,贪恋老婆孩子热炕头,放弃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容易将道德和法律抛在脑后,甚至作出有伤道德、触犯法律的事情来,给社会造成危害。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有关责任的言论,鼓舞、激励、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文化的传承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态度,对当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感悟二:悲天悯人,心系众生

早在2500年前,孔子便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他把人类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纲”是在水面上拉一条大绳,在大绳上系上鱼钩来钓鱼。用这个方法钓鱼,孔子觉得于心不忍。而且孔子只射飞鸟,却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个心地善良、亲近自然的圣人。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他的逍遥自在、享受生活的乐观精神,也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事万物的仁爱之心。对比2500多年前的孔子,现代人对自然界的肆意开发、掠夺和破坏,对动物的凶残捕杀,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正视和反省。

不过,在孔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还是他那尊重人、爱人的思想。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说: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他从朝中回来后,首先问有没有人受伤,而没有问马的情况。在孔子心目中,这个世界上,人始终是最重要的。一个不爱惜他人生命的人,那么他自身的生命也将得不到保障。

孔子是个道德修养极高的君子,思想深邃,超凡脱俗,可如果把他惹恼了,他照样会骂人。而且不骂则已,一骂惊人!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殉葬是很普遍的事情,那些有地位的人死的时候总要拉上几十甚至成百上千的活人为他殉葬。殉葬的人数越多,越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殉葬经历了一个用草人到陶俑、木俑直到活人陪葬的阶段。草人只是略微像人形,而陶俑、木俑却做得非常像活人,最终导致用活人殉葬了。因此孔子深恶痛绝那个最初采用陶俑、木俑殉葬的人,发出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这种对拿陶俑、木俑殉葬的人的最恶毒的诅咒。意思是说:最初拿陶俑、木俑殉葬的人,真应该断子绝孙啊!

后来,秦始皇秘密大建自己的坟墓,就用了许多陶俑来作陪葬,也就是今天闻名世界的兵马俑。不仅如此,秦始皇死后,为秦始皇殉葬的后宫佳丽达一万多人,数目之大令人瞠目。而秦朝凄凉的结局也恰恰印证了孔子的那句诅咒:“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秦始皇的后代几乎被项羽杀了个一干二净!

后来殉葬的习俗渐渐消失,“始作俑者”也渐渐被引用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发起者。但孔子那句诅咒,至今还是那么荡气回肠!

在此,我们深深体会到孔子的悲天悯人、心系众生的思想,感受到他那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其实,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年岁最大的人,也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而是那些能够为万物众生付出真爱的人。

有一位国王非常勤政爱民,无论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尽全力去帮助,使他们渡过难关。  有一天,国王生病了,他下定决心要探讨生命的意义,并要求全国学者就这个问题加以研究,并形成结论。最终的“结论”是一本很厚的书,可是国王根本没有精力将其读完,于是又要求编成一个小册子。不料此时的国王已经病危,完全无法阅读。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他让一位德高望重的哲学家用一句话作答。

据说,这位哲学家在国王耳边轻轻地说:

“生命的意义就是上天派遣一个灵魂到世上受苦,然后死亡。”

国王听后,溘然长逝。

生命的意义果真如此吗?据考证,这句话没有说完。那位哲学家最后向国王报告的全文是:

“生命的意义就是上天派遣一个灵魂到世上受苦,然后死亡。可是由于这个人的努力,他所受过的苦,后人不必再受。”

这才是生命的真谛。“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当所有的仁人志士在撒手西去之际,世上的灾难、缺憾、危机,都比他呱呱坠地时要减少一些:有人减少了天灾的影响,有人减少了人祸;有人减少了疾病,有人减少了饥饿;有人减少了国家、部族之间的仇杀,有人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P1-6

序言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重要源头,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正如柳诒徵在其《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所言:“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以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孔子的思想学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孔子的有关“仁”的学说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以人为本的先进理论。孔子的有关“礼”的学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而秩序和制度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是以德治国的从政思想,比如“为政以德”和任人唯贤的政治理论。孔子认为治国要重视道德教化,以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使社会安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三是孔子的处世哲学和修身理论,比如说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好学精神,“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安贫乐道以及“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浩然正气等等,这种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四是孔子创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孔子的思想,如果抽去其中的合理内核,或者不顾特定的语境而断章取义随意引用,很容易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一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的口号。两千多年来,各地文庙里的孔子形象,与孔子真实形象相距愈来愈远,各种官方经学和经生著述,也越来越偏离《论语》原文。孔子的思想渐渐变成了随意解释、任意断章取义的东西。孔子和孔子的理论,都被形式化、僵化和神化,变得面目全非。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封建统治者所宣扬的“圣道”与孔子的真实思想分开。前者早已被历史抛弃在垃圾堆里,而后者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发显露出它的真正价值。而其中最能让我们直接了解孔子真实形象和真实思想的,就是《论语》一书。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大量的事迹和言论,其中包括立身之则、仁孝之道、守礼之教、为政之本、学习之方。在《论语》中,孔子的形象,绝非那种“道貌岸然”的“至圣”、“先知”或行为猥琐的“酸儒”、“腐儒”,而是一个有感情、有个性、有抱负、有世俗心理的现实的人。

本书以《论语》为基础,从个人的修身养性、人际交往、经商创业、学习教育等方面入手,将圣人的思想和智慧与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融为一体。

本书的主旨,可以叫做“孔子思想的日常用法”,把我们在每天的生活起居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我们在每个年龄阶段所碰到的人生疑难问题,用孔子的思想总结出108个哲理,形成了108个感悟,108个感悟回答了人生的108个怎么办。读者可以用它来通明世事,提升境界,进而成就事业和美好的人生。

书评(媒体评论)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

“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受到孑L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目前,孔子的很多教诲仍在为我指引方向。”

——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

“孔子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美国前总统 里根

“一部《论语》胜过希腊七贤。”

——法国思想家 魁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孔子回答人生的108个感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06874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5-49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4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3 17: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