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半部论语治企业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今社会,各个行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邓得领先地位,企业管理人员纷纷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中寻求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实际上,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儒家思想曾被人形象地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已及人的思维方式正好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在《论语》中,我们不但能找出许多高效率的管理方式,而且还能找到许多现代企业管理所必不可少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半部〈语论〉治企业》以传统儒家思想为精华,以西方现代企业管理为理论,与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编者在研究《语论》时的心得。

内容推荐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仅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员工的素质、依靠企业的培训力度、依靠团队文化建设的今天,孔子的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相信本书对现代企业管理者会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仁者爱人——树立以“仁”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思想

 一、“仁”的精神是《论语》管理思想的核心/3

 二、“仁”的精神要求在组织中建立一种和谐的秩序/5

 三、“仁”不仅是修己之道,而且是安人之道/7

 四、“仁”的精神要求管理者必须注重“情感投资”/10

 五、“仁”的管理应把人放在第一位/12

 六、“仁”的管理是要达到和谐的宗旨/15

 七、“仁”者无敌一仁爱思想是成为一流企业的重要条件/20

 阅读延伸:通往以“仁”治理企业的必由之路/26

第二章 见利思义——运用以“义”为规范的经营管理手段

 一、见利忘义,利无依附/33

 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36

 三、在竞争中达到义利的统一/38

 四、中义避利,追求道义/41

 五、“义利合一”是长久制胜的合理方艄

 六、企业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47

 阅读延伸:领导员工双赢:“义”与“利”最为完美的组合/53

第三章 齐之以礼——建立以“礼”为约束的经营管理机制

 一、“礼”是使企业秩序井然的准绳/61

 二、“礼”是超越制度的自动自发/65

 三、上下级相处不能逾越“礼”的准则/70

 四、“礼遇”会换来员工的忠心/73

 五、建立公正的奖惩管理制度/77

 六、领导者首先应是个懂“礼”者/82

 七、“礼”承担着传递企业信息和传播企业形象的功能/84

 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87

 阅读延伸:以“礼”治理企业时不容忽略的细节/90

第四章 知人为智——确立以“智”为根据的经营管理韬略

 一、选贤任能善于发现人才/97

 二、使用人才应敢于不拘一格/101

 三、为人才敢于付出更大的投资/104

 四、善用情感去激励人才/109

 五、一定要做到正确对待人才/112

 六、一定要关注人才的自我成长/116

 七、为人才提供可以施展才能的舞台/118

 阅读延伸:合理用人是知人为智的延伸/122

第五章 无信不立——遵守以“信”为根本的经营管理原则

 一、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长/129

 二、诚信领导是诚信企业的第一要素/134

 三、诚信是通过最高境界的经商之道/138

 四、诚信为企业树立不倒口碑/141

 五、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143

 六、信誉是企业的第二生命/146

 七、诚信的员工是企业最好的品牌/149

 阅读延伸:“信”不仅仅是要讲诚信还要信任他人/153

第六章 学而不厌——制定以“学”为动力的经营管理战略

 一、学习力是企业生命的最原始动力/159

 二、学而不厌才能与时俱进/166

 三、学习型的企业需要学习型的管理者/170

 四、取长补短,见贤思齐/175

 五、学习就意味着创新/178

 六、提高员工素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180

 阅读延伸:究竟学什么?怎么学?/187

第七章 为政以德——营造以“德"为特征的经营管理氛围

 一、德治——以道德为基础的管理/195

 二、“为政以德”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197

 三、管理者应是以身作则的“君子”/202

 四、用“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完善管理者修养/206

 五、用“忠恕”之道营造和谐沟通氛围/208

 六、用“文质彬彬”的启示做一个恩威并施的领导/211

 七、用“和而不同”的原则解决内部冲突/214

 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218

 阅读延伸:领导个人素质的修炼,以德为政的根本/223

试读章节

仁者爱人。

“仁”是《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在《论语》二十篇中,提到“仁”的地方就多达110处。这些话语的涉及面非常广,涵盖了人所处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个人品格的修炼等等,归根结蒂,孔子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最终思想,那就是:“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爱人是人提升自我不可缺少的条件;人与人之间相爱是人际和谐,也是团体、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的前提。如:

“里仁为关。择不处仁,焉得知?”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准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克己复礼为仁。”

其中在《论语·公冶长第五》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日:“不知也。”又问。子日:“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日:“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干日:“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段话讲的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的故事。一次,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仲由。孔子说:“仲由嘛,在一个诸侯国里,可以让他带领军队,但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啊,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但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

在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孔子对管理者能否做到“仁”是十分看重的。他说他的三个徒弟,不管是掌管大国的军队,还是治理小国的采邑,还是做朝廷的外交官,在具备基本的行业知识之外,只有做到“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好的管理者。

那么,“仁”是什么呢?孔子在另外一次与弟子的对话中解释了“仁”的含义:

樊迟问仁。子日:“爱人。”

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孔子简单而深刻的回答揭示了“仁”的本质,即“仁”就是人与人相爱。

而“仁”的这种精神放到我们的企业管理中去就表现在:把被管理者看作是有理智、有情感、有自尊心的对象,任何工作都应该以维护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也应该以人的利益为终结点。管理企业应该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物为中心。这就是孔子以“仁”为最高标准的管理思想的精髓所在。

现代管理理论诞生于西方国家,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早期企业管理者的眼里,企业是“一堆资本”,他们首先看见的是“物”而不是“人”。因此,他们以制度为先导,任何人都要服从和遵守制度,用完善的制度来管理人、约束人。在这种模式的管理下,人几乎成为制度的机器,大机器生产的外延,人成为机器的延伸物。在只重视物质而轻视人的管理者眼里,人就是一台高智商的机器,甚至有时还不如一个数控机床来得精确。这种思想代表了早期西方管理思想的基本出发点。这种思想在现在的某些企业中还可以看到残余的迹象。

而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新的管理浪潮已经势不可挡,那种只靠制度、只靠纪律来约束人的管理办法即将成为淘汰的对象。  “以人为本”思潮的兴起,预示了人性的回归。而我们的古哲先贤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仁爱”应该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根本的特质。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孔子认为,人缺少了“仁”的特质,就会既不懂得“礼”,也不懂得“乐”,而“礼”、“乐”是孔子所信奉的崇高品德。也就是说,人如果失掉了“仁”,也就丧失了成为崇高的人的基础。

与孔子的“仁爱”思想交相辉映的人本管理也正是主张企业管理应该“以人为本”,因为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人的作用,靠人所发挥出来的协作精神,企业的利润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结果,员工应该成为企业的主人。管理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自己的下属和员工。同样,员工也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样,企业才能产生出内在的凝聚力。

二、“仁”的精神要求在组织中建立一种和谐的秩序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企业管理秩序,指一个企业在进行管理时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实现企业有秩序的运作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企业管理是实现企业秩序的手段和方法。为了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有秩序的目的,管理者们从没有停止过寻找密钥良方。但是,在工作实践中,仍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有人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企图用“严刑峻法”的方式,治理企业,管理人。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不得要领,甚至“法愈炽,盗愈猖”。

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经验中也不难发现,仅仅靠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在员工心中建立秩序的观念,规章制度就不会得到有效的执行,企业管理也会因秩序混乱而一片狼藉。

那么,如何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对秩序建设的乏力呢?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当然不行;而前面提到过仅仅依靠强硬的制度,往往也会适得其反;照搬所谓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根本不适合中国企业、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起码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企业管理所面临的人和人、人和事种种关系问题,更何况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问题。

寻遍林林总总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其实最有效的灵丹妙药就在我们祖先的智慧之中。《论语》里所讲的“孝悌”思想就为我们的企业管理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中国式人性管理秩序的模型。

《论语·学而第一》中孔子的弟子有若说: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认为,“爱人”要从“孝”、“悌”开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那么,什么是“孝”和“悌”呢?孝,即善待父母的态度;悌,即尊敬兄长的态度。一个人如果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他就可以体会到“爱”的力量,进而去“爱人”。相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他还有什么爱人之心呢?爱人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去爱别人。总而言之,有若的观点就是“孝悌”是实现“仁”的根本。

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论语》的思想中有一种强烈的“在组织中建立某种秩序”的要求。当然,我们必须对孔子“孝悌”的思想做一番扬弃,取其思想中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益的部分而摒弃其中的糟粕。对秩序的要求表现在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式的社会等级制度,而在当代,这种要求应该是企业内部的一种“下级尊敬上级、上级爱护下级”,“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相互协助”的运行状态。

如果在企业里人们都相互尊敬、相互爱护,如此一来,必然能够使企业内部的生态得到平衡;管理者如果把“孝悌”的思想根植企业员工思想中,员工就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服从管理,提高执行力,这样就可以维护企业内的管理秩序。

孔子的孝悌思想给了现代管理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孝悌思想,由于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对于中国人是很自然就能理解的,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关系。人人有父母,人人有兄弟,人人有妻儿,而中国人处理家庭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绳正是“孝悌”。所以,对于中国人,相比生硬的规章制度,他们更容易接受带有温馨的、亲情般的柔性管理方式。如果一个人牢固地建立了“孝悌”的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工作就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这种规范往往高于企业所制定的制度。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都会以亲情去对待家里的每一个人,因此人们才可以体会到家庭的温馨。同样的道理,在组织内部,在企业里,管理者也要用类似于对待家庭成员一样的感情去关心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随时随地地与他们交流感情,经常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从而使其心情愉快地工作。

具有孝悌思想的员工,呈现出一种主动、热情、积极、自发的良好的工作状态,他们的行为和道德准则往往能超越公司的制度的一般要求,而达到一种人格的完善。如果管理者能够把握“孝悌”的真髓,把这种管理方式恰当地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使员工树立以企业为家、视工作为事业的价值观念,使员工之间以父子、兄弟般的关系相处。这样的企业必然会充满一种和谐的秩序,管理也将变得更加人性化,企业也变得更有秩序。毕竟,制度只是最低的道德标准,而道德则比制度在执行上会更为完美。

实际上,企业也是一个大家庭,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对上司尊敬,对下属爱护,严格遵守企业管理的制度,主动去维护企业的运营秩序,正是孝悌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延伸运用。

P3-7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西方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林林种种的经济学、管理学思想呈现在中国企业管理者面前。几年流行这个学说,过几年又风行那种管理方式,30年过去了,在中国企业中施行过的所谓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可能也有几十种了吧。我们承认,这些管理方法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新的启发,但是,当我们回过头去,追本溯源的时候,众多的中国管理者们是否会感觉到一种“无根”之感、一种“无源”之感呢?进而,我们也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西方的管理模式是不是完全适合中国企业的实际呢?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几千年来出现的哲人、学者多如繁星,流传下来的思想、学说,汗牛充栋。而在这些智者先贤和思想学说中论其传播范围最广、对国人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人和一种思想——这就是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研究孔子思想的书籍,首推一部《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日常言行的一部集子。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论语》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了重大影响,奠定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的基础。

从表面上看,《论语》更多的内容是在谈论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规范。长期以来,人们也是更多的是注意到了《论语》对人的行为品德和个人修养方面的教化作用,却很少留意它在管理上的借鉴价值。其实,《论语》不单是一部伦理道德书籍,书中包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

在历史上,早已有人看到了《论语》对于管理的巨大作用。宋初宰相赵普在回答宋太宗的问时说,臣“所读只《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后人将此语提炼成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虽有夸张的色彩,但是却提示了我们:儒家思想中富含着精深的管理哲学。

令人欣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管理学研究者已经开始了对本国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的反思,特别是对民族文化精粹的重新认识,重新挖掘,力图找到能够为现代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利用的智慧之道。我们这本《半部<论语>治企业》也是意欲本着这样的宗旨,做了一些探索。全书总结了《论语》中孔子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分别从“仁”、“义”、“礼”、“智”、“信”、“学”、“德”七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当代企业要从《论语》智慧当中学习的管理智慧。

一、仁者爱人——树立以“仁”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思想

“仁爱”思想是《论语》中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的主线。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在现今社会越来越呼唤管理回归人性的潮流中,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这种十分具有东方特色的思想,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见利思义——运用以“义”为规范的经营管理手段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人们议论的焦点话题,这是因为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直接反映出了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原则占其实,不光个人在为人处世时要处理好义利关系,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也必须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三、齐之以礼——建立以“礼”为约束的经营管理机制

“礼”是孔子所倡导的治理国家,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制度。它的目的主要使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都按“礼”所规定的范围行事,从而使社会的管理达到和谐有序。当今的管理者可以从“礼”中学到一种渴望在组织内建立秩序的精神,从而建立以“礼”为约束的经营管理机制。

四、知人为智——确立以“智”为根据的经营管理韬略  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怎样才能做到“智”。孔子说:“知人。”孔子把“知人”和智慧认为是相通的。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个人并不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关键在于自己应该了解别人。孔子的这番话又阐述了知人善任是多么的不容易。可见,怎样认识和了解人才,选拔出真正有才干的人,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五、无信不立——遵守以“信”为根本的经营管理原则

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自古就是一个人赖以安身立命的道德准则。如今,诚信经营已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企业应始终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信条。企业要想做大做活,就应该始终以诚信为本,将诚信摆在利润的前面,先遵从诚信再获取利润。因此,经营者应当把信用视为企业的“底线”,要用信誉去占领市场,去赢得消费者。

六、学而不厌——制定以“学”为动力的经营管理战略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特别重视学习的功用。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终身教育”的问题。对于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企业来讲,企业的“学习力”已经成为企业的生命力之根。为了能够与时俱进、保持活力,现代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才能使企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使企业通过学习不断突破自我、持续创新。

七、为政以德——营造以“德”为特征的经营管理氛围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即建立以“德”为中心的管理方法,这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最典型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形式。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建立在“爱人”、“贵民”、“重民”的基础之上,并在此基础达成了一个共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认为如果在人的思想观念中建立了“道德”,那么,企业管理则“本固邦宁”了。

实际上,孔子的思想之所以传承不衰,一部《论语》之所以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在每一个时代人们都可以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就像《论语》可以被运用到其他诸多领域一样,希望本书也能为读者在企业管理方面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想与方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半部论语治企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发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01324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0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1
18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