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内容
作者简介
周嘉昕,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访问学者,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哲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书评(媒体评论)
生产方式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关键问
题。生产方式构成了马克思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性存
在,透视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秘密的理论入口。嘉昕的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对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
的制定过程及其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进行了细致
的分析,提供了具有一定新意的阐释。希望嘉昕能够
在此基础上,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哲学
探索的思想历程进一步钻研和探索。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张一兵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其政治经济学研究之间的内
在关联,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嘉昕教
授的《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在这一研究中进行了
积极的探索。该书问题意识明确、理论视野开阔、文
献基础扎实,期待嘉昕在这一问题上继续探索,形成
新的成果。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仰海峰
目录
作者的话
绪论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
一、“三大论域”: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的思想史演变
二、“五种模式”: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所遭受的误解与挑战
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
四、马克思文本和逻辑中的生产方式概念
第一章 “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现代世界兴起的理论再现
第一节 “私有财产”与现代“市民社会”
一、从“自然法”到“市民社会”
二、“财产即理知的占有”
三、“一切财产都以相互承认为根据”
四、“财产是自由最初的定在”
第二节 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是上帝售予人类财富的代价”
二、“劳动就给予财产权”
三、“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四、“向科学大喝一声:‘站住’!”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现代世界的哲学想象
一、自我意识的确立:德国古典哲学对“市民社会”的回应
二、自我意识:从相互承认到绝对精神
三、劳动价值论与自我意识的辩证法
第四节 生产方式概念觅踪
一、“形式”概念:一个专题式的哲学史探讨
二、生产方式概念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中的浮现
三、“实践”和“生产”:一个“预先说出的结论”
第二章 生产方式概念的形成
第一节 从私有财产批判到市民社会解剖
一、物质利益难题的背后的社会关系
二、私有财产:伦理国家的秘密
三、市民社会解剖:走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直接缘起
第二节 新视域的开启:异化劳动理论的建构与解构
一、主谓颠倒的完成:异化劳动理论
二、“异化规定之内的黑格尔辩证法积极环节”
三、异化和对象化:一种新的可能性阐释
第三节 呼之欲出的生产方式概念
一、“需要”:“生产方式”范畴的第一次出现
二、“生产力”:生产方式概念的轮廓显现
三、“实践”:“生产方式”分析的逻辑起点
第四节 生产方式概念的确立
一、“旧瓶装新酒”:新理论范式在旧话语体系中的呈现
二、生产方式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三、“生产关系”与“阶级对抗”:新问题的凸显
第三章 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一节 “反思”
一、“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一个过渡性的理论范畴
二、危机的缓解与革命的退潮
三、在“货币”中发现“资本”
四、“价值”与“工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直接理论准备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确立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方法论说明
二、“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三、“劳动或生产一般”的“消失”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解的推进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完成
一、“本来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完成Ⅰ:再生产理论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完成Ⅱ:广义剩余价值理论
第四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再现”
一、起点:“商品”中的“价值形式”
二、资本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社会总过程的统一
三、《资本论》与唯物史观:基本问题的反思
第四章 生产方式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
第一节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的生产方式
一、生产方式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诸范畴的接合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
三、生产方式概念是一种“开放性的批判方法”
第二节 何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
一、“生产方式”与“历史”的呈现
二、“生产方式”的自反性存在:阶级对抗和剩余价值
三、面向真正未来的“生产方式”概念
第三节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
一、争论回顾
二、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多重含义
三、“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方式”
第四节 “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
一、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四节 “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
一、基础和上层建筑
二、马克思的“阶级”概念
三、“精神生产”视域中的“意识形态”:以“私有财产”为例
第五章 生产方式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新释
第一节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与“物化”批判
一、问题的提出
二、马克思著作中的“物
三、幽灵般的“对象化
四、“生产方式”与“物化”:简短的结论
第二节 马克思著作中的“人”:从生产方式出发的概念辨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感性的“人类”
三、现实的“个人”
四、颠倒的“人格”
第三节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分析与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一、“主谓颠倒”还是“头足倒置”:问题的提出
二、“费尔巴哈是惟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
三、“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
四、“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
导语
生产方式构成了马克思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性存在,透视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秘密的理论入口。
本书问题意识明确、理论视野开阔、文献基础扎实,对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的制定过程及其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进行了细致分析,提供了具有一定新意的阐释。
内容推荐
生产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本书围绕生产方式概念在现代思想史语境中的孕育、生产方式分析与唯物史观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制定,进行了历史的、文本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本书聚焦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哲学方法论变革,从经典问题新释、前沿理论探索、当代视野回应三个角度提供了独立的思考。期待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的读者能够对本书提出高贵的批评和建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嘉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198624
开本 16开
页数 4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7
出版时间 2020-01-01
首版时间 2020-01-01
印刷时间 202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570
CIP核字 2016288676
中图分类号 F014.1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5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6: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