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了回家所以旅行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回家所以旅行》由安德鲁·麦卡锡所著,这是美国著名演员兼旅行作家麦卡锡,曾出演好莱坞影片《七个毕业生》、《红粉佳人》等,执导拍摄过当红美剧《绯闻女孩》。在全球冒险旅行中,对个人自由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所做的思考,对自我灵魂的真诚解剖,令人感动不已。

本书中,麦卡锡的足迹远达南美和非洲,描写了在原始森林、史前冰川、淘金小镇、亚马逊河甚至乞力马扎罗峰顶的独特经历和感受,展示了平常难得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俗,充满丰富而有趣的细节。

麦卡锡讲述了个人成长经历中一个个动人又富于哲理的故事,能帮助读者洞彻人生的意义,更加清醒地面对自我和生活。

作为好莱坞名人,麦卡锡却获一直习惯于隐藏自己,这是他唯一披露私人生活、情感经历和真实想法的尝试,为读者奉献了一本思想深刻并充满魅力的书。

内容推荐

母亲早逝和少年成名的经历,让美国著名演员麦卡锡养成孤僻的性格和独处的习惯。由于婚姻、家庭通常伴随着责任承诺,压缩个人空间,麦卡锡一直倾向于逃避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成年后的麦卡锡成为一名旅行游记作家,多次远赴南美、非洲的偏远地区,而在这些以“逃离”为最初目的的旅程中,全新环境、奇特见闻和陌生面孔却令他更多地反思自己他心理问题的实质,人际关系上的笨拙,与家人的疏离,对婚姻和爱情的伤害。

随着一次次身心“流放”,麦卡锡终于领悟到“家”对一个人的意义,决心尽力平衡自我与家庭的关系,鼓起勇气承担起那些甜蜜的负担。他的足迹一步步奔向更遥远的海角天涯,他的心灵却一天天更强烈地回应家的召唤。

万水千山,几度寒暑,他终于回到了默默等待的爱人的怀抱。这也许是世界上最长的回家路。

《为了回家所以旅行》由安德鲁·麦卡锡所著,《为了回家所以旅行》可供读者阅读。

目录

序   “你欠了我一个蜜月!” -1

1. 纽约  让脚步朝着对的方向前进

一个安静却又热爱表演的男孩儿 -3

踏入演艺圈的生活 -7

与世界的疏离感愈加明显 -13

旅行的意义 -17

与蒂的第一次邂逅 -20

“我们应该结婚吗?” -22

2. 巴塔哥尼亚  享受独处的满足

身未动,心已飞 -27

“但愿你真的能享受孤身一人!” -30

埃尔卡拉法特-迷人的小镇 -33

意外的惊喜 -37

重要的认可与欣赏 -41

“原来,你就在这儿!” -47

寻找本地人 -49

阿根廷湖上一个孤独的孩子 52

探寻埃斯坦西亚人的智慧 -54

自由与爱 -58

3. 亚马逊  感受更深的爱与悲伤

家庭旅行计划破产 -63

其实不想走 -67

一见钟情于伊基托斯 -69

“撑破你的内裤” -76

社交恐惧症 -80

观赏野生动物和女人 -85

“原住民”的生活 -90

爱,一直都在 -93

4. 奥萨  挑战乌托邦式的幻想

哥斯达黎加前戏 -99

要学的功课 -101

淘金,淘金 -109

不断上映的“尘俗画面” -113

生命中需要承载的“重量” -116

欢迎来到科尔科瓦多国家公园 -120

学会观照自己 -122

“为什么非要结婚呢?” -128

一个叫霍莉的女人 -131

5. 维也纳  重要的决定

期盼重逢 -137

亲密的欢聚 -143

露天市场的收获 -146

享受二人世界 -150

霍夫堡宫之行 -153

观影 -158

两个男人的结伴 -161

小酒馆里的欢唱 -166

6. 巴尔的摩  爱真的需要勇气

与老友返乡 -173

旁观者清 -177

美国最棒的城市 -183

回到老友成长的地方 -185

贴心的理解 -188

观看棒球比赛 -192

“现身”需要勇气 -196

7. 乞力马扎罗  充满力量的男人

去证明自己 -203

登山前的压力 -208

向“庞然怪物”进军 -212

令人痛苦的慢节奏 -216

呼吸暂停 -219

满满的能量 -221

到达斯特拉制高点 -225

压抑的愤怒 -229

冲下山,马上 -233

此情不再可待 -235

8. 都柏林  爱的进行时

婚礼计划 -241

父与子 -243

急件 -251

与爱尔兰的因缘 -253

签字画押 -256

婚礼宣誓 -260

温柔的夜 -267

第二个婚礼 -271

尾声  圆满 -278

备注  -281

致谢  -282

试读章节

其实,我们仅仅向西面迁移了19英里——但我的童年时代却就此被抛在了身后。逝去的不仅如此,还有我和我的兄弟们在自家后院玩威孚球的记忆。那种游戏曾经占据了当年我整个夏日午后的时光。此外,还有前院那棵小小的枫树,在我八岁那一年,我差一点成功地用一把橡胶斧子劈倒了它。

那些夜晚,我躺在床上,趁着困意袭来之前,在黑暗中与房间对面的我哥彼得聊天。那时候,我们还住在一个小山丘的顶上,家在城郊外安全的中心地带,那是一栋有三问卧室并且桂着绿色百叶窗的殖民式楼房;搬迁后,我们却要住在沼泽地带中某条街上的一栋长形、低洼的房子里,相隔了半个小时的路程,也相隔着一整个世界。

“这里看上去就像是一间汽车旅馆。”

我记得自己在第一次看到新家时曾经这么说过。无意中,我其实也一语道破了我们生活中那种即将开始的动荡不定。我大哥斯蒂芬那时刚刚进了大学,他和我爸之间那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终于宣告落幕——我爸再也不用满含怒气地一路追着斯蒂芬冲出门外,直到穿过整个院落。彼得曾经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体育明星,突然之间,他也长大了,并且暂时失去了所有的光彩——驾车和跟女孩子们交往侵占了他对于体育运动的热衷,而体育曾经占据了他早年生活的全部日子。然而,他还是带着一种强烈的保护欲,继续照顾着我。我们的小弟贾斯汀,比我又小了八岁,那时刚插班进了一所学校,亦步亦趋地踏着我们的生活足迹。

搬进大房子后,我父母并没有因此而增添几分自信,相反,他们的关系却变得紧张起来。有一件事情发生得越来越频繁了,每当电话铃声响起,我总能听到我爸的声音在又黑又深的房子里的某个角落来回飘荡:“我不在!我不在!”不管是谁找他,他都不想被人找到。在同一时间里,我妈因为某种疾病而变得令人越来越有距离感,我们孩子对那种疾病了解甚少——父母从来不跟我们讨论这些问题。在这个空间的每一处,一家人都像是在渐行渐远地生活着。那一年,我十四岁。

作为一个安静的孩子,我曾经轮流跟别人交朋友,在我的旧邻舍之间循环重复着这些把戏。搬家之后,我失去了这样的乐趣,就像是从一条绳索上被解了下来。我家门前的路上,有一片树林穿过,我开始花上越来越多的时间,独自从树上折下枝条,或是在小溪流中堆一个小水坝。因为一直活在我哥彼得那所谓运动天赋的阴影之中,我对于体育的热情也渐渐冷淡了。

我从来也都不曾是一个勤奋的学生,在学校的功课开始堆积如山时,我的学习兴趣更是开始消退。我妈注意到了我日益严重的忧郁症倾向,建议我去试一试参与学校的音乐剧《雾都孤儿》的表演。开始时,我十分勉强地去了。但是到最后要挑选扮演“鬼灵精”这一角色时,连我自己都为多么想要得到这个角色而感到吃惊。另一个备选的学生很明显的有着更好的声音特质,也对这部音乐剧怀抱着更大的热情。他逼得我在表演中把自己完全豁了出去,直到评委们再无挑选的余地,只有把这个角色交给了我。

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在描述初恋时,曾经写下这样的话:“正像你突然将探照灯转向某些一直处于半黑暗中的物体。”我在那第一个角色中,经历了一种非常类似的、如同探寻到什么似的奇异感觉。我感觉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着的力量和归属感,虽然完全不明白自己究竟在寻找些什么。我知道自己在舞台上的经验对我而言意义深远,但却从来不曾告诉任何人它对于我生命的影响力。

几年之后,到我申请大学的时候了,因为成绩差,我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那一天,我一声不响地坐火车到霍博肯,再搭哈得孙河下的捷运,来到格林威治村华盛顿广场旁的一栋大楼里。在二楼一间无窗的房间里,面对着一个举止弱不禁风、颈上系着领结、胡须还上了腊的细瘦男子,我朗读了一段台词。那台词出自一篇我只读过一部分的剧本。

“你坐下吧。”在我念完后,他简短地说。

他想要弄清楚,为什么我的成绩会如此糟糕,又是为了什么缘由想要来上表演学校。随后,他又问我是否预备了另外一段独自,可以表演给他看一下。我说,我可以试一试“鬼灵精”的几段台词。表演完后,他盯着我看了好久好久。

“好吧,”最终,他开了腔,“我们这样吧,如果可以的话,我会让你进到这所大学里来。可以肯定的是,在课业上,他们只能让你先在此试读。所以,你一定要拿到好分数,然后,一辈子都要记得感激我。”

“听起来不错。”我答应着,脸上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随意,以此来掩盖自己内心中的狂喜。  “我的儿子绝不能去当什么操蛋戏子。”听说了我的应试后,我爸厉声训斥——只是,当他确定没有其他一所学校愿意录取我时,他也无从选择了。

同样也是他,在学校拒绝了我的住宿申请之后,开着车带我进城,一家接着一家地敲门,直到在华盛顿广场公园近旁为我找到安顿下来的公寓。

我们眉飞色舞地开回了新泽西。路途中,他一遍遍地放着他那盘约翰·丹佛的卡带上的一首歌《谢天谢地,我是个乡村男孩》。我假装拉着无形的小提琴琴弦,他则摇下车窗。风从车里穿过,我们扯着嗓子高声对唱着,唯有在那一刻,两颗心才对着彼此完全打开了。

在我收拾行李准备离家时,我妈把一幅我一直心仪的画给了我。那是一幅巨大的帆布画像,画着一只鹰隼,金色的眼睛像是在直瞪着每一个观赏者。可是,当我爸看到它斜靠在门前的墙角,而不是悬挂在客厅的墙壁上时,又变得怒气冲冲起来。

“那幅画绝不能离开这个家!”他狂吠起来,“那是我最喜欢的作品。”

我妈在我爸脾气发作时很少跟他顶撞,但这一回,她顶了回去。

“我就是要给他,”她发出了自己的声明,“他就要离开这个家出去上学了,我就是想要他带上这个。”

接着,一阵狂暴的冲突便发生了。在彼此的怒骂声中,我心里非常明白,它跟这幅画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一切都缘于一个对儿子过度投资的母亲眼看着要失去他了,而那个妒火中烧的父亲却又恼怒于母子间如此的亲近。

P3-5

序言

序“你欠了我一个蜜月!”

“你醒了吗?”一个声音穿过了我沉睡的大脑。

“正要醒过来。”我回应着。

“几点钟啦?”蒂喃喃低语。

“四点十五分。我们起晚了。”夜色依旧沉沉,帆布帐篷被一阵干燥的微风吹得快速抖动起来。我抓起包,用力拉起拉链,和蒂一起出了门。在被一片惨白月光照亮的干硬的灌木丛中,我们穿过一条小路,将东西扔进吉普车,几分钟之内便绝尘而去。吉普车仅有一个前照灯还能使用,偶然间,在灯光光束的边缘,一双发红的眼睛在黑暗中隐隐地放着光。

我们在泥巴路上一路颠簸着,半个钟头后,开到了一扇锁住的大门前。夜色中,有人不知从何处现身,过来打开了大门,我们驶入了切腾戈大围场。几只无精打采的日光灯微微照亮了一大片平地。一个矮小的年轻人抓起我们的包裹,扔进一辆老旧的面包车尾端——这种面包车在非洲可算是命根子了。他从车轮后方跳上车,我们也跟着爬进了后座。

“我叫乔纳森。”司机自我介绍着——这是他会讲的全部英文。

我们在另一扇门前等着熟睡的门卫被司机叫醒。离开戈龙戈萨国家公园时,我们已经晚了四十五分钟,还要开上四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才能赶上北去的飞机。

如果说国家公园里的路坑坑洼洼、千疮百孔,门外的这一条可算是更加糟糕了。我紧咬牙关,免得车子颠簸时咬到自己的舌头。突然之间,风猛烈地刮了起来,车里扬满了尘土。

“停车!”蒂高声叫了起来,“车子的后箱盖打开了。”面包车的后门没有关严实,大包小包全部掉落在了路上。“哦,天哪,我的电脑。”蒂轻声低语。

我那旅行包的拉链崩开了,黑暗中,衣服在尘土飞扬的路上撒了一地。我们尽可能抱起满地的衣服,重新塞回到面包车里。

“你想要检查一下电脑吗?”我问蒂。

“算了,还是快点走吧。”她无奈地回答。

等到天色变得稍稍和缓一些时,我们正穿过一片浓密的灌木林。稠密、低矮的树丛挤满在小路上,这些树大约不可能长得更糟糕了。我们继续向前行驶着。在车子爬上一片小山丘时,蒂又开了腔。

“有东西烧起来了。”

我们停在路中央,一个个挤出车门。右侧的后轮胎瘪了气。蒂和我面面相觑着。赶上飞机的可能性完全没有了。被众人忽略了的面包车悄悄地沿着倾斜的山坡向后滑了下去。乔纳森赶忙跳到车轮后面挡住了车,才没有让它完全冲下去。原来,这辆面包车根本没有刹车闸。蒂和我捡起几块碎木头,垫在轮胎前面稳住车子。乔纳森翻出了千斤顶,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其实,就是知道也没用了,因为连车上唯一的备胎也是瘪了气的。

我们站在面包车后面,上上下下地打量着道路。一直到那个时刻,路上不见任何一辆车从我们身旁经过。我们身上没有任何食物,却又偏偏饥肠辘辘了起来。太阳冲出了地平线,突然间,蒂笑了起来。她笑得全身都在颤抖,笑声狂放恣肆,像是用尽了她的全部气力一般。那是一种让我觉得自己做对了什么的笑声——我庆幸,自己最终和这样一个会大笑的女人走到了一起。

“怎么啦?”我还是忍不住问她。

就在此时,我也听见了一种声音——遥远却又清晰,鼓声敲击的节奏遍布在清晨的莫桑比克大地上。

“我可不希望这是战鼓。”我说。

新婚不满一周的此时,我才明白自己做对了“结婚”这一件事。但也在这时候,我又看见某种巨大的恐惧正变得真实起来,那便是——我可能没有办法去照料好眼前这个女人。

当鼓声渐弱下来时,我们依旧停在路边等待。在非洲的天空上,太阳爬得越来越高,气温也越来越高。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们的饥饿感更加强烈,而最令人不安的,是蒂变得沉默下来。当我总算再次听到她的声音时,却觉得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一口低陷、遥远而浑浊的深井。她向前直视着尘土飞扬的路面,轻柔又缓慢地说:“你欠了我一个蜜月,哥们儿。”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麦卡锡对亲密关系中一些重大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思索,这个动人又富于哲理的故事,令人赞赏与深思。”全球畅销书《美食、祈祷和恋爱》作者伊丽莎白 吉尔伯特

“我极少能看到一个男人如此真诚地解剖自己的灵魂。安德鲁 麦卡锡获得过许多成就,却一直习惯于隐藏。这次他为我们奉献了一本思想深刻并充满魅力的书,让我们洞彻人生的意义,更加清醒地生活。”

美国《纽约客》专栏作家 丹妮 夏彼洛

“书中充满大胆的自我揭露,却令人感动不已,安德鲁 麦卡锡完成了一次实属不易的写作。这是一本充满智慧,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

美国最杰出青年小说家 加里 施特恩加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了回家所以旅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安德鲁·麦卡锡
译者 方激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66376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2013117295
中图分类号 I712.5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0
16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