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学大辞典 共4册
内容
亮点展示

99999990002094946.jpg

编辑推荐

★近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丁福保耗时8年的心血结晶!
★多位专家、学者精心整理、反复校勘7年!
★中国现代佛教辞典之嚆矢,迄今中国既系统、完整、全面,又客观、实用的“佛学辞典”!
★堪称《佛学大辞典》简体横排版的鼻祖,是21世纪中国佛教界乃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功德无量!
★全书共2560页,4280千字,30000余条词目,堪称一部煌煌大典!
★精装全四册,雅致绸布封面,附高端绸布函套、精致书签,尽显庄重与大气!
★原佛学协会秘书长倪强等众多专家、学者鼎力推荐!

作者简介

丁福保,字仲祜,别号畴隐居士,又号济阳破衲,近代藏书家、目录学家。中年开始笃信佛教,并以弘扬佛法、流通佛经为志向,广购佛学典籍,潜心研究,尝试编写佛教通俗读本和注释佛典。在阅读、注释佛典的过程中,有感于佛教经典文字艰涩,初学者不易了解其中奥妙,又感佛教典籍浩瀚、宗派林立、名数繁多,初学者无从入门,修学有素者亦难于检索。于是,丁福保考虑,选择佛典中所有专门名词,去其重复,释其意义,示其出处,作为一切经的总注。这就是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的初衷。 
丁福保一生著述等身,著有《佛学指南》《佛学初阶》《佛学撮要》《六道轮回录》《佛学起信编》《金刚经笺注》《六祖坛经笺注》《一切经音义汇编》《佛学大辞典》等。其中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翻译并编纂的《佛学大辞典》。 

内容简介

《佛学大辞典》由近代藏书家、目录学家丁福保翻译、编纂,共收词目三万余条,内容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仪轨、典故、典籍、人物、史迹等。原书对每条词目首先注明其词性,如名数、物名、地名、书名、人名、术语、杂语、故事等,然后解释其词义,注明其出处。  
 经我们多方面采集资料,发现国内目前尚无一部简体、横排的《佛学大辞典》,故我们决定校勘、整理这部《佛学大辞典》的简体横排版,力求达到普及佛家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及保护佛学古籍资料的目的。  
《佛学大辞典》既可作为佛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专业人士研究佛学的辅助材料,更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的古籍典藏书籍。让广大佛学爱好者与佛学研究专家可以“一书在手,万事不问”。

目录

一画 
一 
【一一】…………………………………… 1 
【一人作虚】……………………………… 1 
【一人当千】……………………………… 1 
【一刀三礼】……………………………… 1 
【一九】…………………………………… 1 
【一九之教】……………………………… 1 
【一九之生】……………………………… 1 
【一大宅】………………………………… 1 
【一大劫】………………………………… 1 
【一大车】………………………………… 1 
【一大事】………………………………… 1 
【一大事因缘】…………………………… 1 
【一大三千世界】………………………… 1 
【一三昧】………………………………… 2 
【一千二百功德】………………………… 2 
【一山】…………………………………… 2 
【一弓】…………………………………… 2 
【一小劫】………………………………… 2 
【一丈六像】……………………………… 2 
【一叉鸠王】……………………………… 2 
【一门】…………………………………… 2 
【一门普门】……………………………… 2 
【一切】…………………………………… 2 
【一切无障碍】…………………………… 2 
【一切一心识】…………………………… 2 
【一切法】………………………………… 2 
【一切法高王经】………………………… 2 
【一切法义王经】………………………… 2 
【一切智】………………………………… 2 
【一切智者】……………………………… 3 
【一切智藏】……………………………… 3 
【一切智人】……………………………… 3 
【一切智智】……………………………… 3 
【一切智心】……………………………… 3 
【一切智地】……………………………… 3 
【一切智船】……………………………… 3 
【一切智相】……………………………… 3 
【说一切智】……………………………… 3 
【一切智忍】……………………………… 3 
【一切智无所畏】………………………… 3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3 
【一切智经】……………………………… 3 
【一切经】………………………………… 3 
【一切经供养】…………………………… 4 
【一切经音义】…………………………… 4 
【续一切经音义】………………………… 4 
【一切经中弥陀偈】……………………… 4 
【一切处】………………………………… 4 
【一切如来】……………………………… 4 
【一切如来宝】…………………………… 4 
【一切如来智印】………………………… 5 
【一切世间】……………………………… 5 
【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5 
【一切有为】……………………………… 5 
【一切有部】……………………………… 5 
【一切有情】……………………………… 5 
【一切皆成】……………………………… 5 
【一切智句】……………………………… 5 
【一切佛会】……………………………… 5 
【一切即一】……………………………… 5 
【一切义成】……………………………… 5 
【一切万物】……………………………… 5 
【一切万法】……………………………… 5 
【一切诸佛】……………………………… 5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5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 6 
【一切种智】……………………………… 6 
【一切种识】……………………………… 6 
【一切人中尊】…………………………… 6 
【一切如来定】…………………………… 6 
【一切皆空宗】…………………………… 6 
【一切真言心】…………………………… 6 
【一切真言主】…………………………… 6 
【一切智慧者】…………………………… 6 
【一切佛心印】…………………………… 6 
【一切普门身】…………………………… 6 
【一切遍智印】…………………………… 6 
【一切法生界印】………………………… 6 
【一切佛顶轮王】………………………… 6 
【一切菩萨真言】………………………… 6 
【一切种妙三昧】………………………… 6 
【一切法界自身表】……………………… 6 
【一切无上觉者句】……………………… 6 
【一切无障法印明】……………………… 6 
【一切流摄守因经】……………………… 7 
【一切如来诸法本性清净莲华三昧】…… 7 
【一切如来必定印】……………………… 7 
【一切如来所生印明】…………………… 7 
【一切如来金刚誓诫】…………………… 7 
【一切如来眼色如明照三摩地】………… 7 
【一切如来宝冠三界法王灌顶】………… 7 
【一切如来普贤摩诃菩提萨埵三昧耶】……… 7 
【一切如来摩诃菩提金刚坚牢不空□胜 
成就种种事业三昧】…………………… 7 
【一切如来顶白伞盖经】………………… 7 
【一切如来入三昧耶遍一切无能障碍 
力无等三昧力明妃】…………………… 7 
【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7 
【一切世尊□尊特身】…………………… 7 
【一切处无不相应真言】………………… 7 
【一切虚空极微尘数出生金刚威德大宝 
三昧】…………………………………… 7 
【一分家】………………………………… 7 
【一心】…………………………………… 8 
【一心合掌】……………………………… 8 
【一心归命】……………………………… 8 
【一心正念】……………………………… 8 
【一心称名】……………………………… 8 
【一心专念】……………………………… 8 
【一心念佛】……………………………… 8 
【一心不乱】……………………………… 8 
【一心金刚宝戒】………………………… 8 
【一心敬礼】……………………………… 8 
【一心顶礼】……………………………… 8 
【一心三观】……………………………… 8 
【一心三智】……………………………… 9 
【一心三惑】……………………………… 9 
【一化】…………………………………… 9 
【一化五味之教】………………………… 9 
【一分菩萨】……………………………… 9 
【一中】…………………………………… 9 
【一中一切中】…………………………… 9 
【一中劫】………………………………… 9 
【一日】…………………………………… 9 
【一日经】………………………………… 9 
【一日斋】………………………………… 9 
【一日佛】………………………………… 9 
【一日三时】……………………………… 9 
【一月三舟】……………………………… 9 
【一月三身】…………………………… 10 
【一毛端】……………………………… 10 
【一水四见】…………………………… 10 
【一代】………………………………… 10 
【一代教】……………………………… 10 
【一代五时佛法】……………………… 10 
【一代三段】…………………………… 10 
【一代半满教】………………………… 10 
【一生果遂】…………………………… 10 
【一生不犯】…………………………… 10 
【一生补处】…………………………… 10 
【一生补处菩萨□胜大三昧耶像】…… 10 
【一生入妙觉】………………………… 10 
【一生所系菩萨】……………………… 10 
【一句】………………………………… 10 
【一句子】……………………………… 10 
【末后一句】…………………………… 11 
【一句投火】…………………………… 11 
【一句道尽】…………………………… 11 
【一由旬】……………………………… 11 
【一由缮那】…………………………… 11 
【一四天下】…………………………… 11 
【一四句偈】…………………………… 11 
【一目多伽】…………………………… 11 
【一白三羯磨】………………………… 11 
【一只眼】……………………………… 11 
【一印】………………………………… 11 
【一印顿成】…………………………… 11 
【一印会】……………………………… 11 
【一印二明】…………………………… 11 
【一字】………………………………… 12 
【一字文殊】…………………………… 12 
【一字不说】…………………………… 12 
【一字禅】……………………………… 12 
【知之一字】…………………………… 12 
【善解一字】…………………………… 12 
【一字三礼】…………………………… 12 
【一字金轮】…………………………… 12 
【一字金轮法】………………………… 13 
【一字金轮佛顶法】…………………… 13 
【一字佛顶真言与佛眼真言】………… 13 
【一字业】……………………………… 13 
【一字轮王咒】………………………… 13 
【一字佛顶轮王经】…………………… 13 
【一字顶轮王经】……………………… 13 
【一字经】……………………………… 13 
【一字布身德】………………………… 13 
【一百八】……………………………… 13 
【一百八遍】…………………………… 13 
【一百八臂金刚藏王】………………… 13 
【一百八名陀罗尼经】………………… 13 
【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13 
【一百八名梵赞】……………………… 14 
【一百五十赞佛颂】…………………… 14 
【一百一十城】………………………… 14 
【一百一十知识】……………………… 14 
【一百八尊契印】……………………… 14 
【一向】………………………………… 14 
【一向宗】……………………………… 14 
【一向记】……………………………… 14 
【一向出生菩萨经】…………………… 14 
【一向小乘寺】………………………… 14 
【一向大乘寺】………………………… 14 
【一色】………………………………… 14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14 
【一行】………………………………… 14 
【一行三昧】…………………………… 14 
【一行一切行】………………………… 15 
【一行居集】…………………………… 15 
【一光三尊】…………………………… 15 
【一成】………………………………… 15 
【一成一切成】………………………… 15 
【一地】………………………………… 15 
【一异】………………………………… 15 
【一多相容不同门】…………………… 15 
【一杀多生】…………………………… 15 
【一如】………………………………… 15 
【一如顿证】…………………………… 16 
【一如观音】…………………………… 16 
【一因】………………………………… 16 
【一妄】………………………………… 16 
【一合相】……………………………… 16 
【一回忌】……………………………… 16 
【一那由多】…………………………… 16 
【一念】………………………………… 16 
【一念义多念义】……………………… 16 
【一念随喜】…………………………… 17 
【一念三千】…………………………… 17 
【一念不生】…………………………… 17 
【一念相应】…………………………… 17 
【一念相应慧】………………………… 17 
【一念业成】…………………………… 17 
【一念万年】…………………………… 17 
【一念逾新罗】………………………… 17 
【一佛】………………………………… 17 
【一佛成道】…………………………… 17 
…… 

精彩书摘

一画 
一 
【一一】(杂语)犹言逐一也。《首楞严经》曰:“现一一形,诵一一咒。”《观无量寿经》曰:“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 
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梵网经开题》曰:“一一字字,一一句句,皆是诸尊法曼陀 
罗身。”《观智轨》曰:“即以陀罗尼文字,右旋布列心月轮面上观,一一字皆如金色,一一字中,流出光明,遍照无量无边世界。” 
【一人作虚】(杂语)公案名。一人吐虚言,则万人相传为实也。《空谷集》云:“有僧问兴化存奘,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 
一人作虚,万人传实。”谓佛祖之大道,为言句思量所可及,一涉文字葛藤,则忽失真也。 
【一人当千】(杂语)以一人之力当千人。《涅槃经?二》曰:“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 
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杂语)雕刻佛像,每下一刀,须礼拜三宝三次。画像经文,谓之一笔三礼,又曰一字三礼。 
【一九】(术语)指弥陀而言。 
【一九之教】(术语)弥陀之教。迦才《净土论?上》曰:“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 
【一九之生】(术语)谓九品往生也。迦才《净土论?上》曰:“二八之观齐阔,一九之生同归。” 
【一大宅】(譬喻)以长者之一大宅,譬三界之火宅。《法华经?譬喻品》曰:“譬如长者有一大宅。”见“火宅”条。 
【一大劫】(术语)一个之大劫也。见“大劫”条。 
【一大车】 (譬喻)以一大车譬法华之妙法。又云大白牛车。《法华经·譬喻品》曰:“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见“火宅”条下“火宅喻”。 
【一大事】 (术语)开显实相妙理之事业,开示佛知见之事业也。一大者,实相之妙理,谓佛知见,即法华之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文句·四上》曰:“一则一实相也,非五非三,非七非九,故言一也。其性广博,博五三七九,故名为大。诸佛出世之仪式,故名为事。”《止观·一下》曰:“云何为一?一实不虚故,一道清净故,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故,云何为大?其性广博,多所含容(乃至)事者十方三世佛之仪式,以此自成佛道,以此化度众生,故名为事。”《玄赞·三》曰:“大事体即智见,诸佛出世,为此大事,四义明之,谓开示悟入。”[又]人之生死谓为大事。善导之《临终正念诀》曰:“世之大事,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若错,便堕轮回。” 
【一大事因缘】 (术语)为一大事之因缘。《文句·四上》曰:“众生有此机,感佛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本意。” 
【一大三千世界】 (术语)一世界之中央有须弥山,此四方之大海中有四大洲,此大海之外以铁围山围绕之,如是谓之一小世界。合一千一小世界,谓之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世界。夫以一小世界为单位数,则一大千世界之数为一○○○○○○○○○也。其成立及破坏,无不相同。又为一佛所领之土。《俱舍论·十一》曰:“千四大洲,乃至梵世,如是总说,为一小千;千倍小千,名一中千界;千中千界,总名一大千。如是大千,同成同坏。”一大千世界中含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种之千,故一大三千世界,谓之三千大千世界。 
【一三昧】 (术语)一行三昧之略。惟专心思一事,不顾其他也。 
【一千二百功德】 (名数)六根清净之功德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一山】 (杂名)以寺院多在山中,故一寺亦名一山。但一山之名广,而一寺之称狭。[又](人名)僧一宁,字一山。见“一宁”条。 
【一弓】 (杂语)尺度之量。言如弓之长也。《鹤林玉露·九》曰:“荆公诗云:卧占宽闲五百弓。盖佛家以四肘为弓,肘一尺八寸,四肘盖七尺二寸。其说出译梵。”《俱舍论·十二》曰:“二十四指,横布为肘,竖积四肘为弓。”《颂疏·六》曰:“一肘有一尺八寸,一弓有七尺二寸。” 
【一小劫】 (术语)一增或一减之间曰一小劫,是新译家之说。合一增一减曰一小劫,是旧译家之说。《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又详“劫”条。 
【一丈六像】 (图像)一丈六尺之佛像,化身之形。《观无量寿经》曰:“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又详“丈六”条下。 
【一叉鸠王】 (人名)译曰甘蔗氏。《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又名日种善生,释迦种族之祖先也。在印度河流域之浮陀落(褒多那)城。” 
【一门】 (譬喻)谓出生死之道,譬如门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文句·五上》曰:“门者出要路也。”《楞严经·一》曰:“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又]入涅槃之门也。《安乐集·上》曰:“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一门普门】 (术语)亦曰一门即普门。言通一法则达一切法之道理也。《大日经疏·一》曰:“从此一门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也。” 
【一切】 (术语)该罗事物之称。《玄应音义》曰:“《说文》云:一切,普也。普即遍具之义,故切宜从十。《说文》:十谓数之具,从七者俗也。”《史记》曰:“臣观诸候王邸第百余,皆高祖一切功臣。”同《索隐》曰:“此一切,犹一例,同时也,非如他一切,训权时也。”《胜鬘经宝窟·中末》曰:“一切止是该罗之名。”《法苑珠林·二十八》曰:“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无量寿经慧远疏·上》曰:“举一名余,故云一切。”《智度论·三十》曰:“一切有二:一名字一切,二实一切。” 
【一切无障碍】 (杂语)言通达一切而无不及也。《法华经·神力品》曰:“能持此经者,于诸法之义,名字及言辞,乐说无穷尽,如风于空中,一切无障碍。” 
【一切一心识】 (术语)梵名干栗陀耶。十识之一。见“识”条。 
【一切□】 (□语)又名一切万法、一切诸法。为总该万有之称。《智度论·二》曰:“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一切法高王经】 (经名)《佛说一切法高王经》,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一卷。 
【一切法义王经】 (经名)《一切法高王经》之异名。 
【一切智】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法华经义经·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暗,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一切智者】 (术语)谓具足一切智者,是佛之异称。《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智度者,开道者,说道者。” 
【一切智藏】 (术语)知一切者之意。佛之尊称。《善生经》曰:“如来即是一切智藏。” 
【一切智人】 (术语)同“一切智藏”条。《智度论·二》曰:“问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答曰:是□□大人,三界尊,名曰佛。” 
【一切智智】 (术语)三智中之一切智,混声闻缘觉之智,故为分别彼一切智,而名佛智为一切智智。《大日经疏·一》曰:“梵云萨婆若那,即是一切智,今谓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又谓一切智智,譬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又如大地,为一切众生所依,又如火界,烧一切无智之薪,又如风界,除去一切诸烦恼之尘,又如水界,一切众生依之欢乐。又谓此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菩提心为因者,谓行者如实知自心也。大悲为根者,谓行者发悲愿,拔众生之苦,与以乐也。方便为究竟者,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仁王经·中》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 
【一切智心】 (术语)求一切智之心也。日本源信之《往生要集·中末》曰:“一切智心者,是□□义空相应心,或可是愿求佛种智心。” 
【一切智地】 (术语)证得一切智之位,即佛果位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其所说法,皆悉至于一切智地。” 
【一切智船】 (譬喻)乘人而运于一切智地岸之船,即佛也。《教行信证文类·二》曰:“能流入愿海,乘一切智舟。” 
【一切智相】 (术语)梵语萨婆若多,一切智之相貌。《智度论·二十七》曰:“萨婆秦言一切,若多秦言相。” 
【说一切智】 (杂语)《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五愿为说一切智愿。《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愿之意,谓欲往生我国土者,宜悉随顺佛智而演说一切智之妙境界也。 
【一切智忍】 (术语)六忍之一。见“忍”条。 
【一切智无所畏】 (术语)四无畏之一。见“四无畏”条。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经名)《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失译,一卷。 
【一切智经】 (经名)佛为波斯匿王,分别一切智之事,四姓之胜劣等者。摄于《中阿含经·五十九》。 

前言/序言

佛学大辞典自序一  
余平生无他嗜好,独于古人之典籍,如种宿缘。积书都十余万卷,耽耽癖嗜,朝斯夕斯者,二十余年。尝谓儒家注经之学,汉儒尚矣。晋唐以还,渐滋凿空。迄乎宋人,专尚义理,敝屣考据。元明诸儒,卤莽灭裂,强附解人者居多。昧阙如之义,启师心之习,向壁虚造之风,自此而愈扇;求其几于河间献王所谓实事求是者,则如凤毛、如麟角,藐焉仅矣。陆务观谓著书易而注书难者,良以此耳。余自四十以后,皈依象教,发愿笺注佛经。窃欲矫前贤之失,立不朽之言。上下古今,絜长量短,微汉儒吾谁与归?汉儒注经,皆守师说,不尚新奇,不自臆造,不为附会,不事剽窃,不望文生义,不增字解经,不妄诋古训,不率改经文,无骑墙之见,无固执之谈,此两汉经学所以独绝千古也。注儒书当如此,注佛经亦何可不然!佛经译自天竺,彼国典籍浩繁,未能尽译,文献无征,像法陵替。鸿生钜儒,日操盈尺之简,而遇释氏之僻典,往往有瞠目结舌,不能诠解其一字者,所以注佛经较注他书为尤难也。余以沟犹瞀儒,不揣梼昧,笺注佛经十余种,贸然行之于世,今且一再版矣。余诚不敢谓凡所笺注,尽得佛旨,然据事征典,不参末议,无悖乎汉儒经注之例,则窃敢自信者也。其注而未毕业者,有《法华经》及《楞严经》,此外尚拟注《地藏本愿经》《维摩经》《圆觉经》《无量寿佛经》《胜鬘经》《金光明经》《梵网经》《楞伽经》《华严经》《大日经》《成唯识论》等数十种。预计杀青之赀,已非余个人之所能为役矣。既又思诸经之注,皆可单行,亦未始非节省刊赀之一法。考汉初儒家之为传注者,皆与经别行。春秋三传之文,不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传》并无经文。至马融为《周礼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始以注与经合而为一。然其后如《仪礼单疏》《尔雅单疏》等,在赵宋时尚单行于世,今之仿宋本可覆案也。又以《史部》《集部》之注证之,亦有离原书而单行者,如司马贞之《史记索隐》,沈钦韩之《两汉书补注》及《范石湖诗注》,周寿昌之《汉书注校补》,孙元培之《小谟觞馆集注》之类,其初皆单行本也。余于佛经之注,亦拟师单行之法。然经注之叶数较少者,固易为力矣,脱欲注《华严》《大日》等,其功将穷年而不能竟。日月逝于上,形神衰于下。即此发愿欲注之经,在三十年内,且不易脱稿,况十二部经,浩浩大海!形有尽,愿无尽,以无尽之愿,入有尽之年,幻躯石火,心力难酬。昧昧我思之,不得不变通其例矣。爰拟一注经之简捷法于此,选择诸经中之专门名词,先去其复见者,而后释其意义,示其出处;以□□字之笔画,分别部居,略如《骈字类编》,而严密其体例,使检查者可一索而得之。倘此书果成,可作为一切经之总注。余发愿注经之心,庶几而得大遂矣,正不必逐部而笺注也。余规画既定,遂于佛书中之专门名词,竭力搜罗。自民国纪元以来,固已积数千条,皆随笔甄录,先后无次,拟嘱孙生继之董理而译补之,颜曰《佛学大辞典》。然兹事体大,非更积数年之功不能成。后闻继之将有远行,虽挽之使留,而尘世劳劳,聚散何常?继之纵欲竟其业,或为他事所牵掣,深恐此愿终不能偿。余于是遂自任编纂之役,屏弃一切,痛自淬厉。更参以日本织田氏、望月氏之《佛教大辞典》,若原氏之《佛教辞典》,藤井氏之《佛教辞林》等,以补旧稿之所不及。余于此书,沉面濡首,至忘寝食,捃摭蒐辑,蔚为钜观。崇台非一干,珍裘非一腋;淮阴将兵,多多益善;士行取材,竹木无遗。资料既备,始将各条裁而离之,依笔画之繁简而先后之,继则依次而联之,或联而复离,离而复联。错综经纬,要于各归其类,不复有衡决颠倒之为病。盖其事甚淆且碎,牛毛茧丝之事也。后又为之剟其瑕砾,搴其萧稂,历数年之襞积,而余之《佛学大辞典》,始溃于成。于是客有见余书者,起而谓余曰:“此书也,笙簧于群雅,殽烝于众艺。识大识小,亦玄亦史。庄严如入天府,瑰丽如入都市。大则黄钟、赤刀、弘璧、琬琰,小则米盐、粟菽、竹马、晬盘,色色形形,奇奇怪怪,闻之动心,观者骇目。举凡东西方与佛乘有关系之学说,悉汇萃于斯,洵属名理之渊府,心王之游苑,蔚然为东西大小乘元气浩涆之一切经总注也。前之小辞典,犹小乘经,为半字、未圆之义;今之大辞典,为满字、无欠少之义。然乎,否乎?”余曰:“昔灵峰大师有言曰:‘汉宋注胜,而圣贤心法晦,如方木入圆窍也。《随机羯摩》出,而律学衰,如水添乳也。《指月录》盛行,而禅道坏,如凿混沌窍也。《四教仪》流传,而台宗昧,如执死方、医变症也。’是书也,称多闻备故实可矣。吾人般若体中,空空寂寂,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即《维摩诘经》所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也。亦即《楞伽经》所谓‘世尊不说一字,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也。”学者苟不求教外别传之微旨,徙执著于语言文字,自矜博雅,而适以玩物丧志而已,则当推灵峰之意而告之曰:“自《佛学大辞典》盛行,而三藏十二部之津梁断,八万四千法门之钤键毁矣。稗贩语言文字,正如吹纲欲满,非愚即狂。此书以世谛言之,名曰《佛学大辞典》,以□□义谛言之,仅可曰‘佛学吹纲录’,乌足当《涅槃经》所称满字义哉?”虽然,余注经之愿于此已偿,此后便当烧却毛颖,碎却端溪,兀然作一不识字之人,而专修禅净矣。  
中华人民建国之八年九月无锡丁福保仲祜识 

佛学大辞典自序二  

昔释迦文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如来即以正法眼藏付迦叶尊者,是名如来清净禅,即□上乘禅也。其道由迦叶至达摩,凡二十有八传,方来震旦。后达摩五百年而云门生,随机应问,逗接来学,凡有言句,竞务私记,积以成编。虽不许传录,而密相受授,閟之箧衍,此犹近世之所谓佛学辞典也。盖释氏之有辞典,实自云门始。宋释法英曰:“后世惜其流布不广,遂刊木以印行于时。吾少读之,疑其书之脱误,欲求他本较之而未暇。然吾宗印写传录,率多舛谬者,盖禅家者流,清心省事,而未尝以文学为意。”法英之言如此,可以知禅宗有辞典之大略矣。其后有释善卿者,宋时东越人,姓陈氏,晚号睦庵。为开元慈惠师弟子。猎涉众经,遍询知识,闻一缘,得一事,即录之于心,编之于简,而又求诸古录,以较其是非。积二十载,得二千四百余条,名曰《祖庭事苑》,分为八卷(宋绍兴甲戌刻本)。此禅宗第二次改良之辞典也。然以今之《佛学大辞典》较之,则《事苑》为椎轮,此编为大辂矣。是书自一画至三十三画,以笔画之简繁为次第。字从所统,若律吕之有元声;类以字分,如百川之归大壑。提纲挈领,义例粲然。部分则简而不烦,取材则博而能要。极学林之玮丽,为法苑之奇观。《记》曰:“比事属辞。”《易》曰:“方以类聚。”今则字皆从同,而不妨于并列;事虽各别,而不至于混淆。于是乎《大藏》《续藏》万数千卷中怪怪奇奇之名物象数,大备于一书之中,而蔚然萃为群经之秀矣。呜呼!三世如来,始于学,终于无学,胡可与博地凡夫,竞言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上乘禅哉!  
民国八年十月中旬无锡丁福保仲祜序  
佛学大辞典自序三  
《佛学大辞典》,余已一再序之矣,而意犹未尽,故复为之序曰,佛经者,其旨微,其趣深,其事溥,其寄托也远。苟欲明其真实义者,必以通其词为始。词者,积字而成之专门名词也。名词既通,讽咏涵濡之,意义自见。否则附会穿凿,虽反复数千百言,不过为摸象之瞽说。庸有当乎?程伊川先生之序《易》曰:“得其词而不得其意者有之,未有不得其词而能得其意者。”此言诚可为后人读佛经者法。故欲读如来所说之一切经者,必备此可为一切经总注之大辞典也。佛经自后汉明帝时译入中国,其专门名词见于历朝正史者,如《魏书?释老志》《隋书?经籍志》中之舍利、桑门、般涅槃、阿育王、须陀洹、斯陀含等,不下数十百条,见于宋、齐、梁、陈、隋各书及南、北史者,尤指不胜屈。读史者遇之,往往瞠目不能解。若检此大辞典,则昧者明而惑者解矣。非唯读史然,读诗文集亦然。吾国历朝所传之别集,征引释典者甚伙,如徐孝穆、庾子山、王右丞、柳柳州、白香山、苏东坡、王介甫、黄山谷、宋学士等集,则其尤也。后之作注者,虽亦于释典名词,间附诠释,然大率荒陋而不详。慧业文人,苟检此大辞典,而为古人补注之,必能与李善之注《头陀寺碑》,述三藏十二部如瓶泻水者,相颉颃也。又如《圣教序》中之鹿苑、鹫峰,《多宝塔碑》中之化城、檀施,《圭峰碑》中之五戒、八戒、四谛、十二缘、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三明、六通、三十七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世谛、□□义谛,《玄秘塔碑》中之定慧、舍利、摩顶、菩提、法种、灵山、大不思议,等等。临池家朝斯夕斯而未审其义者何限?苟检此大辞典,则不啻若自其口出,源源本本,如数家珍,或以此而播菩提种子,非仅免数典忘祖之讥而已。且佛学书中之名词,往往滥觞中土典籍,而后人多昧其所由来,如“本师”二字见《史记?乐毅传》,“祖师”见自于《汉书?丁姬传》,“居士”见于《礼记》及《韩非子》《魏书?管宁传》,“侍者”见《国语》及《汉书》,“眷属”(本作婘,注音眷)见《史记?樊哙传》,“长老”见《汉书》,“宰官”见郭象《庄子注》,“某甲”见《周礼郑玄注》及《应劭汉官仪》,“布施”见《国语》,“供养”见《嵇中散集》,“烦恼”见河上公《老子注》,“莂”字见《释名》,“印可”见皇侃《论语疏》,“憺怕”见《广雅》及《子虚赋》,“唐捐”之“唐”见《庄子》。如斯种种,未可殚述。夫古今典册,浩如烟海,后人读书不多,欲尽知其出处,诚为难事。《佛学大辞典》乃为之一一详证。虽所引各书间有在译经之后者,是为引后明前,如李善注班固《西都赋》,引用蔡邕《独断》,实示其先例矣。又释典名词,世俗承袭误用者,亦颇不鲜,如:以得某种学术之奥妙者曰三昧,而不知三昧为正定;以传布其所宗之道者曰行道,而不知行道为向佛右行回旋之敬佛仪式;以玄奘法师所译之《心经》称之曰《多心经》,而不知多字当属于般若波罗蜜字之下;以群集袒裼男女为无遮大会,而不知其为聚集贤圣、道俗、贵贱、上下,实行平等财法二施之法会。如此纰缪,难更仆数。大辞典乃为之一一考核,可以破疑团,标确解,庶尽祛其耳食沿讹之陋矣。昔宋释赞宁有文学,洞古博物,王禹称:“徐铉有所疑,皆就质焉。”徐赠以诗,有“空门今日见张华”之句。《高僧传》曰:“非博则语无所据。”而云法师《务学十门》亦曰:“非博览无以据。”盖古时之佛学,犹汉儒训诂之学,虽专门授受,株守师承,而名物典故,悉求依据,其学核实而难诬。后世之冒为禅宗者,犹后儒之空谈义理,非不覃思冥会,妙悟多方,而拟议揣摩,可以臆测,其说凭虚而易骋。故心印之教既行,天下咸避难趋易。辩才无碍,语录日增,而腹笥三藏之学,在释家亦几乎绝响矣。若佛子而阅此大字典者,斯知华梵名义,言不凿空,语有典则,则黄宗羲“佛者空疏,妄谈载籍”之讥(见《答济洞两宗争端书》),庶可免乎。大辞典之有裨于世者如此。昔卫正叔纂《礼记集说》,恒病世儒勦取前人之说为己说,曰:“他人著书唯恐不出于己。”余此编唯恐不出于人。余不敏,窃有取于此旨,故于各专门名词下所引诸书,无不详其出处。此非侈摭采之博也,虑观者莫究其所由来,默启其向壁虚造之渐也。唯其中往往有一专门名词,以所引经论有大小乘之不同,而两说各异;又有同属一乘,而彼此所说若相矛盾者。初学于此,辄心焉疑之。虽然,何疑为?试以儒书为喻。《鲁史》非亦有“所见异词,所闻异词,所传闻又异词”之说乎?昔郑康成注《论语》“哀而不伤”,读哀如字,笺《诗》则改哀为衷,而答刘炎云:“《论语注》人间行久,不复定以遗后。”又注《坊记》,引《燕燕》诗以为定姜之诗,而答炅横云:“记注已行,不复改之。”可见古人著述,无妨彼此兼明,不必改从画一。况乎如来一音演说,众生随类各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来不过因病与药耳。故《金刚经》曰:“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若各守宗派,互相水火,则其戾于大道圆融之旨,不已甚乎?编者资性梼昧,不能强记,丹铅涂勒,心勦形瘵,捃摭典籍,积有年所,辟福田之菑畬,作有学之途径,洗专己抱残之陋,汇群学详说之资。郭璞有言:“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吾于此书之于佛乘也亦云。然全书浩博,雠对非易;通人讹笔,俗儒踵谬。自汉以来,两者均不能免,如:以典为与,以陶为阴,见刘歆《七略》;叟书作更,见蔡邕《明堂论》。六朝隋唐,讹谬辈出,以丰同体,将束作宋,见李阳冰书;若《颜氏家训》所载“文子为学,言反为变”等俗字,凡数十见。是编卷帙既繁,虽数四校勘,而鲁鱼亥豕,自愧未尽。昔王引之先生校正《康熙字典》讹误二千五百八十八条,作《考证》三十卷。余亦希同志剟其瑕而正其误,卬须有愿,翘足俟之。呜呼!庄子有言:“小夫之知,敝精神于蹇浅。”韩子云:“注尔雅虫鱼者,非磊落人。”若有以此相诮者,则余无以自解矣。  
无锡丁福保仲祜甫识  

精彩书评

 当下,随着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压力的进一步增大,人们出于渴求内心平和、抚慰心灵的需求,开始纷纷学习、研究佛经中宽容、忍让的故事和智慧。这本《佛学大辞典》简体版的问世,不仅为广大读者增加了一种精神读物,更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原佛学协会秘书长  倪强  
这部大型佛学工具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启佛学宝库的金钥匙,是我们进入佛学必持的通行证。  
 ——张和增(《丁福保与〈佛学大辞典〉》)  
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硕学之资,具济世活人之术,精研佛学,翱翔般若之园;博览书林,驰鹜琳琅之圃……今更出大手笔,纂大辞书,抒慈悲之愿力,应时势之要求。  
 ——四明山观宗寺学社比丘    释显荫  
《佛学大辞典》是中国有史以来□□部大型佛学工具书……在多如牛毛的印刷物都湮没无闻之际,丁福保的著作却能经历时间的考验,这证明他的著作已成为中国学术界、佛教界共同的宝贵财产;从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丁氏对中国佛学的普及推广所做的贡献不凡。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汪春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学大辞典 共4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福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136589
开本 16开
页数 256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4280千字
出版时间 2017-10-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1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