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沿着长江看建筑
内容
编辑推荐

浓缩长江千年人文历程;再现长江流域人文风情;展现长江流域建筑风采。

中国第一长河——长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本书以长江为坐标,按照从上游、中游到下游的顺序,探寻长江流域的风景名胜和民俗风情。书中选取长江流域的标志性建筑,以建筑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讲解建筑物的历史文化、建筑布局、形制特征、装饰细节等,值得广大读者,尤其是建筑文化爱好者及旅游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在选择建筑物时,颇为思量,几经推敲才确定了目前的布局。首先把长江干流流经的青、滇、川、渝、鄂、湘、赣、皖、苏、沪等省、市、自治区来作为经典建筑选择的依据;其次,写作顺序是从长江上游向下游推进。对每个省份而言,经典建筑物的选择尽可能均匀分布;再次,在经典建筑物的选择上主要以古代遗存的建筑为主,仿建和外来建筑为辅。建筑物主要包括亭、台、楼、榭、寺、庙、塔、堡、园、室、祠、殿、院、墓、堂、寨、村、府、观、陵、墙等样式近50余处建筑样本。用专业之外的眼光看专业的建筑,难免捉襟见肘,所以,笔者只是试图用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的视野去阐述、去嘹望、去探究。期望热爱中国古典建筑的读者在畅快轻意的阅读中,能获得所需要的东西;并期望读者在阅读中,和本人一样,对我国经典建筑产生一种不忍释手的兴趣和趣味。

目录

第一篇 风情异彩,虚实相谐的长江上游建筑

 洞天福地:文成公主庙

 狮吼佛像:塔尔寺

 骆驼寺:东关清真大寺

 凝固古乐:丽江木府

 南诏摇篮:巍山古城

 三塔鼎峙:崇圣寺

 文化名邦:大理古城

 双塔巍峨:东(西)寺塔

 山水绝色:大观楼

 以培风气:甲秀楼

 苗乡古建:镇远青龙洞

 古朴雄奇:新龙土木寺

 康巴风情:甲居藏寨

 干栏式建筑:十二桥遗址

 巴山灵境:华岩寺

 少陵流寓:杜甫草堂

 君臣合祀:武侯祠

 泽披天府:都江堰

第二篇 质朴简洁,浪漫夸张的长江中游建筑

 三顾茅庐:古隆中

 中原古刹:广德寺

 关圣大帝:当阳关陵

 得道成佛:归元禅寺

 真武道场:武当山建筑群

 九龙捧圣:黄陵庙

 烟波江上:黄鹤楼

 五岳神殿:南岳庙

 凤凰奇楼:吊脚楼

 风月无边:岳阳楼

 学达性天:岳麓书院

 倚栏北顾:郁孤台与赣州古城墙

 龙虎论道:张天师府

 千年古村:乐安流坑

 物华人杰:滕王阁

第三篇 天人合一,精致细腻的长江下游建筑

 徽风遗远:黟县古民居群

 厚德载物:歙县古牌坊

 皇陵遗存:明孝陵

 虎踞龙蟠:中华门城堡

 江心芙蓉:金山寺

 水乡宅院:周庄

 精美绝伦:雕花楼

 江南园林之母:拙政园

 千年名刹:龙华寺

 金碧玲珑:松江方塔

 奇秀甲东南:豫园

 绿竹猗猗:古漪园

 百年记忆:石库门

 万国博览:外滩建筑群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塔鼎峙:崇圣寺

距离云南省大理市14公里处,有一著名建筑群,那就是崇圣寺三塔。它是中国南方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洱海月映苍山雪,下关风吹上关花”是大理的真实写照。“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则是崇圣寺及三塔的形象写照。

崇圣寺地理位置非常独特,背靠苍山,邮临洱海,三塔从远处观之,一大二小三座佛塔呈鼎立之态,卓然挺秀,俊逸不凡、崇圣寺三塔是南诏圈和大理同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南诏国中期,佛教开始广泛传播,崇佛之风盛行,大大小小的佛寺开始遍布南诏境内。南诏国之后的大理国,佛教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所以大理国又被称为“佛国”、“妙香国”。

崇圣寺在落成后,先后成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活动中心,历史上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在此出家为僧。据《南诏野史》、《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建造崇圣寺花费了4万多斤铜,动用人工70万,建成之后的崇圣寺有房屋800多间,供奉佛像1万多尊。

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十分推崇观音菩萨。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曾一度香火繁盛,元武宗时曾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其寺及三塔在元代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到了明代,李元阳重修,遂有“三阁、七楼、几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记载:“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人,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钟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

崇圣寺的大钟是建极十二年(871)所造,此钟“径可丈余,而厚及尺”,自古就有“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的美誉。寺内的雨铜观音庄严静美,也是南诏遗物。但是,南诏国时代的壮观庙宇和巨钟在清咸丰、同治年问被毁,只有=_塔完好地保留下来;而雨铜观音则毁于“文革”,佛都匾今也已无俘。

三塔建筑规模宏伟,设计水平高超。虽经千年的风雨剥蚀和无数次地震,塔基仍很坚固,塔身也未见倾斜。《南诏野史》记载:塔上有11000多尊铜佛,用铜40500斤。明朝正德十年(1515)大地震和1925年大地震时,大理城内房屋十有九塌,三塔却安然无恙。

千寻塔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它是崇圣三塔的主塔,也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塔基座为两层方形,四周有石栏围绕,四角的柱头上雕有石狮;塔的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明朝时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的题字“永镇山川”。照壁后有《重修三塔记》。塔顶高8米,约为塔身的七分之一。塔身的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东塔门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门则在近6米处。塔墙厚达3.3米。第二至十五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十六层为塔顶。以第二层为例,高约2米,宽约10米,上部砌出叠涩檐,檐的四角上翘。塔身东西两面正中各有佛龛,内放佛像一尊,龛两侧另有亭阁式小龛各一,莲花座,庑殿式顶,中嵌梵文刻经一片。南北两面,中间有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第三层南北为佛龛,东西为窗洞。以上各层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愈收缩。顶端有铜铸葫芦形宝瓶,瓶下有八角形的宝盖,四角有击风铎,击风铎下有相轮,最下端是覆钵,外有莲花形座托。千寻塔中间是空的,里面设有简易的木制梯,能达塔顶。

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政府对三塔进行了大规模维修。维修清理中,在千寻塔基座中发现了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价值极高,为中外所瞩目。

干寻塔西面,等距约70米远的地方,有南北两座小塔,是八角形十级密檐砖塔,各高42.19米,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1至8层为空心直壁,内撑十字架,基座为八角形。两小塔间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势,布局造型和谐一体。

文化名邦:大理古城

很多人对云南省大理的熟悉,一方面是源于一部叫《五朵金花》的电影,那首《蝴蝶泉边来相会》的插曲,让人们看到了大理秀美的风光;另一方面是金庸的小说,小说中段皇爷的“一指神功”点出了南昭古国的清远神秘。

大理古城简称榆城,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规模壮阔,方围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古城内为棋盘式布局,街道呈南北或东西走向,纵横交错。城内建筑都是鹅卵石垒砌墙壁,清一色的青瓦屋面。

早在新旧石器时期,大理已经留下了古人类的足迹。西汉武帝时,在云南没置郡县。唐宋时期,大理先后出现了隶属于唐宋王朝的南昭国和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元代之前,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元代,云南建立行省,云南的中心始南大理移至昆明。现在的大理仍然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明洪武十五年(1382)春,明朝的军队攻克大理,在大理设“卫”。大理城被战争摧残得满目疮痍,破败不堪。指挥使周能奉命依照内地城池的模样,在今天中和镇的位置上复兴大理城。第二年,又将城向东、向南扩展,一座新的大理城拔地而起。新建的大理城为矩形,每边边长1.5公里,面积为3平方公里。古城高有2丈5尺,城墙厚2丈,大理有句民谚:“大理有三宝:石头打墙墙不倒,风吹把地扫,月光进门早。”大理城建筑的整体风格与当时的西安、南京和北京等有诸多相似点:采用砖包城墙;城墙上建有敌台15座,城壕宽有4丈,四隅还建有角楼;东南西北各建有通海门、苍山门、承恩门和安远门四大城门,这种城墙建筑形式就是那个时期城池防御的重要特点。

城池的平面形制采用矩形,舍弃南诏大理建造城池只有南北城墙的做法。虽然以前各主要建筑采取南北向的形式,但由于大理城处在西高东低的坡面上,许多建筑改成坐西朝东的形式。

现存的大理古城,其城市规模、建筑布局都保持着明洪武年问的模样。大理的南门、北门依然存在,残存的城墙也基本上显示了明代大理城的规模。

大理城的城区道路,是明清以来的棋盘式结构,城内从南至北有一条宽约2丈5尺的主干街道。泉水由苍山流经城里,穿街绕巷而过。大理人的传统是养花种树,所以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花园,园中种植着大理的山茶花、杜鹃花等植物。

大理城有两个地方值得一提:一是西云书院;二是圣三堂天主教堂。

西云书院原本是清朝末年云南提督杨玉科的府第,后来杨玉科被人弹劾,其家产也被改为书院。西云书院内有百余间房舍,是典型白族民居式建筑。院内现在还保存着“西云书院碑”,上面镌刻的文字是杨玉科所撰。这些文字对研究杜文秀起义以及清末大理的历史,很有价值。

白族民居有其独特的风格——为适应当地风大、多地震等自然条件,平面布局上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形式。“三坊一照壁”在白族地区十分普遍。房屋上的装饰,以木雕为主,雕工精湛。

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院中共有四个院落,以中间的院落最大,房子相交的地方都有一个漏角天井。在洱源、邓川等地,有些建筑把正房漏角的楼房改成面向街道的店铺,这样大小门都可以出入。而在剑川、鹤庆等地,有些建筑则把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大理其他各地的建筑,几乎与“三坊一照壁”的建筑布局相同,但却无照壁。  圣三堂建筑集白族、汉族、西洋文化以及世界其他民族的建筑特色于一身,在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教堂建于1927年,高约16米,底层至钟楼共有四层,教堂坐东向西,为白族庙宇式建筑。飞儋超出地基约4.5米,上面既有传统彩绘,又有白族风格的雕刻。教堂内部面积为600平方米左右,可同时容纳500多人。教堂内设祭台,用大理石制成。P17-23

序言

梦想的天堂

生活是场始料不及的旅行。

对于一个生长在江南的人而言,如果不是长时间地离开故园,是不太会感知到她的存在,也无法明白她的奥妙。

几年前,我有段不短的时间生活在北方的京城。最初几个月,像每到新的地方一样,我深深地被恢弘的故宫、蜿蜒的长城,以及结构精良的卢沟桥等古建筑所引领和迷醉。

每当我追溯北京那些书写着历史和文化的古建筑,内心就溢满着一种幸福感。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在我的心灵之巾,总觉得背后隐隐约约摇晃着一种难于言说的牵挂和惦记。

那会是什么呢?

很长时间找不出答案,也找不到理由来说服自己。

京城的夏夜,久旱之后下过一场暴雨。我幡然醒悟,兀然发现自己内心的那份牵挂和惦记——原来是江南雨夜里老屋瓦沟上断断续续的笃笃声,是园林假山后雨打芭蕉的沙沙声,是石板桥下溪水流淌的叮咚声,是斜风杨柳里细雨洒打粉墙黛瓦的淅淅声。

旅行是对古典建筑美丽的邂逅。

对个人来说,随着岁月的递增,每当迈步前行,旅行的意义逐级演变:先是被不同区域的生活文化所点醉,而后是对旅途的风景文化着迷;在踏遍青山翠水、城乡庙宇的时候,对日常生活的探究退位了,对自然风景的偏好疲惫了,唯有那浸润着文化信息、凝聚时光的古建筑和经典建筑,像江南屋檐下的雨滴声,拍打着我的记忆,催促着我的旅途。

追溯中国建筑文化,主要有两大源头,一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木骨泥墙体系的建筑文化,一是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南方干栏体系的建筑文化。北方地势阔大平坦,文化交流顺达通畅,建筑文化容易趋同,共性满目可见;而对于南方,由于地貌地势高低错杂,受山水的阻隔,建筑文化往往单独发展,从而形成独有的建筑体系。

梁思成说:“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长江上游的西部古建筑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传达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们阐释并传播西部区域的文化与精神,成为古建筑中传统文化的经典与范本,彰显着建筑文化所特有的博大精深、神秘浪漫和旷达自由。

湘楚之地素有崇火尊凤、拜日尚赤的习俗传承,《楚辞·招魂》曰:“网户朱缀,刻方连些”、“红壁沙版,玄玉梁些”,岳阳楼是这样地张扬了上千年,黄鹤楼也同样豪放了上千年。而在湘西凤凰,因为地势峻险,古民居多依傍地形而筑。众多小桥以及临河的吊脚楼,整个建筑与周同的群山融合为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太湖流域的江南,座座建筑临水而建,它们是溶解在水里的生命元素,让整个江南都弥漫着诗意的香韵。

皖南徽州古建筑最富意境,无论是地理位置、村落布局,还是古建规模、人文风情,都独具匠心,古老村庄幻化成一幅幅烟雨空灵的水墨画。

那些完美的古建筑,实实在在成了我们的梦想天堂。

后记

本书写作是从大雪冰封的季节启始,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结稿。

推开绿意满堂的窗户,远处的浦江两岸,传达着草长花开的信息,白居易的《忆江南》不期而至:

江南好,风景旧曾请。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本书在选择建筑物时,颇为思量,几经推敲才确定了目前的布局。首先把长江干流流经的青、滇、川、渝、鄂、湘、赣、皖、苏、沪等省、市、自治区来作为经典建筑选择的依据;其次,写作顺序是从长江上游向下游推进。对每个省份而言,经典建筑物的选择尽可能均匀分布;再次,在经典建筑物的选择上主要以古代遗存的建筑为主,仿建和外来建筑为辅。建筑物主要包括亭、台、楼、榭、寺、庙、塔、堡、园、室、祠、殿、院、墓、堂、寨、村、府、观、陵、墙等样式近50余处建筑样本。用专业之外的眼光看专业的建筑,难免捉襟见肘,所以,笔者只是试图用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的视野去阐述、去嘹望、去探究。期望热爱中国古典建筑的读者在畅快轻意的阅读中,能获得所需要的东西;并期望读者在阅读中,和本人一样,对我国经典建筑产生一种不忍释手的兴趣和趣味。

本书自始至终得到读图时代董事长蒋一谈先生和总编辑陈雪梅女士的支持,在本书付梓之际,特表示我由衷的感谢!

汤涛

2009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沿着长江看建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汤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05150
开本 24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862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7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