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守望中国价值
内容
作者简介

顾作义,笔名顾易,作家、学者。曾出版有《汉字说核心价值观》《汉字美学》《字说对联》《汉字美学》等。

钟永宁,著名编辑,现为广东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精彩书摘

前言  不忘本来

当人走到岔路口犹豫不知何往时,一般都会回望来路;大调整时代的复杂多变,常常引致人们反思传统和文化。

那么,何谓传统?何谓文化?何谓传统文化?又何谓文化传统?

传统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或显或隐于我们的制度、思想、文化之中。“文化”的界定很多,但一般认为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涉及精神文化、实物文化和制度文化。但凡历史上人类创造的文明遗产均可纳入传统文化范畴。但传统文化不同于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内在于传统文化的“道”,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灵魂、气质。

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高居人类道德和精神的制高点,反映的是人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等层面的基本理念。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一个企业、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会有它的价值观。

文化是有根的,要使文化长成参天大树,必须厚植其根。这个根就是价值理念或者说价值观。我们虽然主张价值多元化,但从历史和现实观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否则将是行无依归,一盘散沙,失却民族凝聚力。而文化的力量在于使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得以传承、凝聚、升华,衰竭。

当代社会价值观来自于传统深处,这个传统可能是本民族的传统,也可能是别的民族传统。现代性离不开传统性,培植现代文化之树需要从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中吸取养分。因此开创未来,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当前,中国在经济方面已经创造了世界奇迹,文化也在不断进步。但当代中国社会由于近代以来长期反传统和现代市场功利主义的冲击,一些人的价值观处于混乱的状态,有的人奉行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有的人不守信用、不讲真话、不讲孝心、不讲同情心、不讲礼义廉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紧张。现在很多人有钱了,却精神空虚。

文化认同,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的认同。为促进中国当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有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建构人们的价值理念系统。

 二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特色的价值理念,它们发源于远古,经受历史长河的淘洗,仍释放出穿透时代的光彩。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身关系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自强不息、居安思危的理念,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孝老爱亲、见利思义、谦和好礼、讲信修睦、包容会通、中庸之道、扶危济困的理念,处理国与民关系的民为邦本、民富国强、隆礼重法、天下为公、公平正义、博施众利的理念,处理己与群关系的精忠报国、经世致用、求是务实、革故鼎新、清廉自守、勤俭节约、敬业乐群的理念等。

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特征是鲜明的,主要体现在:

1.重德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主导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伦理性文化,道德教化是其本质属性。儒家主张厚德载物,从建立在自然感情之上的亲亲之爱出发,由家人到社会到国家,形成一套道德价值体系,从孔子的“三达德”(智、仁、勇)、董仲舒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到宋儒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老爱亲、见利思义、谦和好礼、讲信修睦、包容会通、中庸之道、扶危济困、精忠报国、敬业乐群、天下为公等理念,都是我国文化传统中不同层面德性的展现。

2.包容性

中国文化历来都是一种多元的、包容的文化,包容会通是其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在形成自己主体的根基上,吸取其他文化有益的成分来充实发展自己。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魏晋时期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中国传统价值理念,首先是国内多种文化思想流派交融的结果,同时也不断吸收了外来的优秀文化。

3.人文性

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了浓重的人文精神。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传统都是以神为本,中华文明早期也崇拜神祇,但从西周开始,逐渐转向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凸显人的自我价值,“人能弘道”,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和文化自觉性。民为邦本、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等理念都在强调人的独立地位、人的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对道德价值理念的崇尚,强调人的道德自觉而不是神启,也是在张扬人文精神。

4.和谐性

与西方文化传统重个体、重自我、重竞争、重斗争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重他人、重群体、重合作、重共存,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包容会通、中庸之道、厚德载物等理念,乃至所有道德理念,要么在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么在倡导人与他人或人与人自身的和谐,中国传统中的“贵和”思想、“和文化”精神,是中国□具特色的价值理念。

5.重民性

就政治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民的文化,中国从很早的时代起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民贵君轻、民富国强、扶危济困、天下为公、博施众利,都是重视民众地位和利益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中,不同程度地构成了对专制统治者的制约力量,一些重民的政策施行,有利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

6.务实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务实。在中国历史中,占主流的儒家文化是入世的学说,正是社会广泛存在的务实理念,儒家才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学派。中国的实学传统源远流长。求是务实、经世致用、勤俭节约、居安思危、隆礼重法、革故鼎新等传统价值理念,不仅形成得早,而且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务实的一面。到了近代以后,中国文化中的务实传统,更是被一些知识精英不断发掘利用,成为号令民众维新、革命的精神武器。

 三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绵延几千年,在经受了近现代的冲击之后,今天,站在现代化、化的当口,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现在国家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称“双创”)的传承传统文化方针,我们觉得对传统文化理念“双创”,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自律与法治

正如上文所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德为本的文化,强调人的道德自觉。儒家创始人孔子自己的志向就是“修己以安人”,主张“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认为道德的动力来源于主体自身的道德自觉。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自律精神,通俗地说就是要管好自己、管住自己。现在的问题是,人能单靠道德自觉管好自己吗?历史表明,忽视政令、刑罚的作用,是行不通的。荀子试图提出隆礼重法来进行纠偏,但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不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多是“法制”,而非“法治”,现在我们在继承传统重德文化理念的同时,必须与现代法治相结合。这有两重意思:一是,必须将传统道德自律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结合。二是,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在法律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有传统道德理念、准则的辅助和约束。

2.群体与个体

继承文化传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处理好群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但这个“人”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群体性的“人”,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群体是高于个人的。但有时对整体的过高要求,忽视了个体权利和群体间成员间的平等性。群体先于个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个人对家国的义务,以伦理为本位,无疑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质,但在强调群体利益的同时,也要承认和满足多元个体的需求。我们反对不讲集体利益,只图索取不讲奉献的□□个人主义,但人的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构建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必须融入这些现代理念。

3.人本与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高扬人文主义,相信人的作用。但人要有所敬畏,心存敬畏,方行有所止,不然人会无法无天。古人主张天人合一,对大自然要怀敬畏之心,很多思想家除了讲“人道”,也讲“天道”。儒家主张“敬天法祖”,教导人们不要忘记天生地养,不要忘记祖宗。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民间有“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说法,做了坏事,就要受到天谴和祖宗的惩罚。人是有限的存在,人在大自然中不是的,我们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人类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敬畏法律,敬畏生命,敬畏人类的基本信念。

4.实用与无用

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务实的一面,这在本书的“求是务实”“经世致用”部分已经讲述。但中国文化也有务虚的一面,所谓“虚”,就是古人对“无用”事物和领域的追求,包括对形而上领域的思索,对文学和艺术、对美的探求等,正是那些“不切实际”的人们,创造了影响千年的思想和传世的文化艺术经典。现在“没用”的东西,没有市场。实用主义像空气一样,充满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充斥国人的物质生活,也在精神领域弥漫。浮躁的人们在金钱名利大网之中,左冲右突,没有心思看天上的星星,因而难于产生思想、艺术和科学的巨人和经典。

5.重民与公正

正如前文所言,我国具有重民政治思想,但其含义主要是富民、利民、乐民,关注的是民生问题;我国古代也有公平正义思想,但追求的主要是经济上平等、选官上公正等。儒家的正义观一直与道德为伴,凡是道德的都是正义的,关心的也是民生福祉,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现代的以人为本思想了民生的范畴,必须满足人们的权益诉求;现代的公正,被赋予了机会平等、法权平等等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如何阐释和践行公平正义理念,成为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鉴于价值理念是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核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注重传统价值理念的梳理和现代性阐释。本书即从26个传统价值理念切入,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些理念的绎,肯定有不全面之处,有些理念是从一些核心理念中派生出来的,重义反复之处在所难免,我们这样取舍,意在将文化传统精髓尽量网罗,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促进现实的考量。

继承传统理念是要在传统的根基上建立现代文化体系,因此阐释这些理念必须有现代文化体系视野,我们在阐释和品评这些理念时,一方面注重该文化理念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注意从现代性的视角去观察。我们认为只有努力学习和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才有可能对自己的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阐释传统主要是为了服务现实、面向未来,因而与许多同类主题书籍不同,我们花了较多的笔墨,讲述现实中如何传承这些理念的问题,以传统理念回应现实关切,构建现代新理念,探求社会问题的解决新路径,是本书旨趣所在。

内容简介

该书选取“天人合一”“民为邦本”“中庸之道”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二十六个核心理念,通过理论分析、名言旁证、故事讲述、诗歌延伸、美文选萃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描述、阐释,探寻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向,在传统的基础上构建现代中国特色的文化理念,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解读提供新的视角,为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编辑推荐

这是资深政界大伽、出版精英强强联手创作的一本紧扣国家主题宣传方向,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著,为我们如何在现代文化体系的视野内传承、阐释、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提供借镜。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民为邦本”“民富国强”“天下为公”“公平正义”“博施众利”“隆礼重法”“和谐共生”等26种价值理念, 设置不同板块进行阐释、演绎。“理念篇”述其源流内涵价值, “原典篇”选释历代典籍相关名言、诗文, “故事篇”选取历史故事讲述理念的具体表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守望中国价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作义,钟永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131450
开本
页数 414页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广州
23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4: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