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阅读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下本书在哪里?下本书就藏在此时此刻你正阅读的这本书里。

把阅读当作生活,是“专业读者”唐诺为我们提供的一种生活的典型,而把生活融入阅读,则是唐诺通过《阅读的故事》为我们提供的一种阅读的典型。本书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解决了一些关于阅读的问题。

内容推荐

本书的意图是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解决一些关于阅读的问题:有关阅读的困惑,有关阅读的开始及其代价,有关阅读的时间,有关阅读的记忆,有关阅读的方法和姿势,有关阅读的限制及其梦境,有关童年的阅读,有关四十岁以后的阅读……对于这种种人皆有之的困惑,作者“只能诚实地去正视,去描述,并无可奈何地把自己有限的思考、有限的因应解决之道给”提供“(或暴露)出来……写成自己仔细想清楚到底要不要阅读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作者在探索阅读秘密的小径上东游西逛,收获意外的乐趣。

目录

前言

0.书与册/一间本雅明的、不整理的房间

1.好书是不是愈来愈少了?/有关阅读的持续问题

2.意义之海,可能性的世界/有关阅读的整体图像

3.书读不懂怎么办?/有关阅读的困惑

4.第一本书在哪里?/有关阅读的开始及其代价

5.太忙了没空读书怎么办?/有关阅读的时间

6.要不要背诵?/有关阅读的记忆

7.怎么阅读?/有关阅读的方法和姿势

8.为什么也要读二流的书?/有关阅读的专业

9.在萤火虫的亮光中踽踽独行/有关童年的阅读

10.跨过人生的折返点/有关四十岁以后的阅读

11.阅读者的无政府星空/有关阅读的限制及其梦境

12.数出7882颗星星的人/有关小说的阅读

13.作为一个读者

附录1 从狩猎到农耕——我的简易阅读进化史

附录2 书街,我的无政府主义书店形式

附录3 有这一条街,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

试读章节

影响书好书坏的因素

书的世界广大如海,我们每一个个人依自己的际遇和选择,都只能局部性地和书相见相处,其间总会有些诸如遇人不淑的不幸情事发生,这种个人特殊经验和整体真实图像之间的种种参差背反,说起来没完没了,我想,比较正确而且公平的方式,还是得先整体地、宏观地来。

好书是不是真的愈来愈少了呢?应该不会,这是有恒定的结构性理由的。当然,我们从供给面来看,书籍从书写到制作到出版,的确有其不稳定的一面,没办法完全用固定生产线作业加品质管理这套工业机制来控制。然而,好也好在它不全然被纳入这套作业系统之中,始终保有一定程度的手工技艺特质,这使得书长得不一样,使得书自由,包括书写这一端的自由,并由此衍生阅读另一端的自由,在愈来愈强控制、个人独特性泯灭的工业体制之下,这是所剩不多值得我们认真保卫的自由。

不稳定,恰恰说明了自由的健康存留。因此,从宏观的供给面来看,说好书愈来愈少,一如说好书愈来愈多,大体上都不是恰当的,因为它只是不稳定,不稳定用曲线画出来是某种上下起伏震荡的不规则图形,而不是持续上升或下探的漂亮线条。如果我们还好奇怎么个不稳定法,再进一步探究书籍出产的最根源处,也就是人的心灵,包括人的思维,人的理解、人的想像力及其不满,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的时间之中,其轨迹往往是松紧交替的脉动式节奏,而不是均匀平滑的流水般进行。因为个别心灵在孤独面对一己独特性的思考同时,也或彰或隐地联系着所有同时问的个别思维,在过往累积的思维成果之上,组合成一个大的对话,一个思考交替作用的场,这个普世性对话或场的存在,对个别心灵固然是个制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难以超越或甚至不容易意识到的所谓“时代限制”),却也是思考材料和启示的不断供应者,更提供了思考的基本视野和焦点。因此,一个人的瞻望和困惑,往往也是他那个时代所有人的瞻望和困惑,用不尽相同的语言和不尽一致的尝试路径在突围。在某一个特别聪明、或特别幸运、或特别鲁莽偏执的人冲出一个缺口之前,这个对话或说这个场,往往会有一段时间仿佛停滞下来一样的沉闷、焦躁并持续堆积压力。一旦缺口打开,清风吹人,一个全新视野摆在所有人面前,这些像被困在压力锅里流窜的强大力量,便像觅得生路般冲决而出,这就是丰收季节的来临了,是思维兑现为实际成果的好时光,如踩中节时繁花盛开。

比方说,念物理学的人都晓得,历代了不起的物理学家,从外表行为来看,往往还真像追逐流行时尚乃至于当红歌手乐团的少男少女一般,一段时间谁都在谈粒子,忽然又集体跑到场论里去,再一转眼大家又开口闭口都是弦。如此一窝蜂的乍看可笑现象,当然不免也掺杂有弄潮的成分,但其实更有着深沉而严肃的思维理由在,我们通常称此为“思潮”,思考的集体样态像持续拍岸又退回的海潮,一波起一波平,有波峰有波谷。

书籍记录着思维的如此轨迹,同时也是如此思维成果的最主要载体,因此,它的供应遂也不得不跟着波涛起伏,某一段时日好书倾巢而来像来不及似的,接下来却又跟雨老下不来般闷得人心慌。

当然,除开这种根源性的肇因于思维本身的不稳定特质而外,还有另一种较严重影响书好书坏的因素,那就是一时一地的特殊社会条件,就像我们的气候晴雨受到四季更迭的普同制约,也同时随你所居住地方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形变化一样。一般来讲,这方面的作用远较稳定,几乎不太费劲就能观察并预测出来,比方说一个社会资讯开放和流通的程度,比方说一个社会对思维和言论的宽容程度等等。正是这种特定社会的特定有效作用,才让书籍的历史、阅读的历史有了难计其数的辛酸记忆,写错书可以致命,就连读错书也一样会脑袋不保。

如果我们不尽恰当地将书籍比拟成某种动物,找寻它维生的最主要食物,那大概就是“自由”。一个社会书籍的好坏、多寡、腴瘦,基本上又和该社会的自由进展(不只政治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传统,乃至于宗教等等的整体结算)亦步亦趋,也因此,一个社会的书籍整体样貌,倒过头来又可成为我们检查此一社会自由程度的一目了然指标。逛一趟书店,往往比你认真研究其政治体制及其运作还来得准确而且全面,毕竟,很多管制力量并不透过直接的政治暴力运用,很多自由的障碍是隐藏的,但这诡计骗不了书籍,自然也就糊弄不了真正够格的读者。

记得下次出国,拨点时间跑一下当地的代表性大书店,只要抬头宏观其书架,你就会看到意想不到的该地真相。

话到这里,我几乎想顺势武断地说,一个喜欢书的人,不管是读者的身份或书写者的身份,都应该是自由的信仰者和拥护者,可惜这并不是真的,人类历史的严酷实然并不支持这个应然的美丽断言,太多专制的、集权的、惟我的,乃至于丝毫不能忍受别人想法做法而不惜通过迫害屠戮予以去除的人,私底下也都是很棒的书籍书写者或是阅读者,名字太多了,事例也太多了,我们只能嘴硬地套用昔日列宁的名言: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出身,背叛了自己书写者和读者的身份。P23-26

序言

这本书,本来是善意的,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诚实的。

这个原初的善意,至今仍保留在每一篇章的题名里头,比方说书读不懂怎么办、没时间读书怎么办云云。这些篇章名如同一架侏罗纪的恐龙化石骸首,证明它千真万确存在过——

它原本,不仅试着要劝诱人阅读,还想一个一个极实际地帮人解决阅读途中可能遭遇的常见难题,想得很美。

然而,真写下去之后,我总是骇然地发现,这些阅读的寻常难题,尽管本身往往只是个不难去除的迷思而已,却无可回避的总是联通着阅读巨大的、本质性的困境,你要假装这根本困境不存在吗?要看着每一个相信你的好人傻傻走到此处一头撞上去狼狈不堪吗?果真阅读的灰头土脸地狱是用善意铺成的对吗?然后我们可以凉凉地站一旁一手指他另一手捧腹哈哈大笑可以这样吗?

我只能诚实地去正视,去描述,并无可奈何地把自己有限的思考、有限的因应解决之道给“提供”(或应该用“暴露”)出来;也把这本仍叫“阅读的故事”一书,写成了“自己仔细想清楚到底要不要阅读的故事”。

如斯状态下,我近些年来断续的、好心情定下的一些有关阅读的文字,便只能让它们全数凋落化为尘土(只勉强保留了“书籍构筑成人的基因之海”这个我以为蛮美丽的想法,因为合不得);更麻烦是,我得另外找思考路径,甚至找完全不同以往的“形式”,因为原来那些兴高采烈的路及远能力有限,我势必得另辟蹊径,甚至把自己逼入某一个陌生的书写形式里头,看看这样有没有机会叫出来过往叫不出来的新东西——如果我们人的思维形状真的像他们所说跟冰山一样,我们总还有一些我们自己并不知道的记忆、思维材料乃至于潜能是沉在意识的海平面底下。

我一直相信困难对人的强大作用力量,我也一直相信人甚至得自讨苦吃,记得一阵子就把自己逼到某种孤立无援的绝境里去。

这就是《迷宫中的将军》之于这本书的意义及所扮演的角色——我试着在每一个话题开始时,由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美好(但极节制)文字带我走一小截,有时它线性地伸手指出一道隐约可见的往下思考路径,有时它直接无情地跳到远方某处,在那儿闪闪发光,引诱你想办法突围寻路去和它会合;有时候它什么也不做,它只给你一个温暖的好心情,给你一个“世界”而已,为你在蔓草丛生的前行路上,召唤来加勒比的自由海风,还有马格达莱纳河的带着死亡新鲜腥气和汩汩时间的流逝计算声音。

为什么是《迷宫中的将军》这一本呢?这当然不是任意选择的,它得是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但老实说,我抓取时并没想太多,只好把它归诸于某种偶然或者说人生命中无尽的鬼使神差。如今,我想的是,如果不是《迷宫中的将军》,而是契诃夫,是纳博科夫,甚至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那事情又会如何?又可能叫出什么不大一样的东西?我相信,换某一本一样非常非常好的书,这个书写尝试仍是可以成立的,它们俱是来不及实现因此可惜隐没的他种无尽可能,只是这一刻长途跋涉过来人有点累了,暂时还思考不起,想休息打个盹而已。

我只记得,我直觉地不想选用和“阅读”一事距离太近的好书,文论的,议论的,我直觉地希望是一部小说,我感觉某种空间是我需要的;还有,有些具体的、独特的、有经验材料细节的东西也是我需要的,我不得不依赖并诉诸某种程度的想像,好对抗我对阅读一事根本困境的思维空白,而想像,是活在实体世界里的。

这本《阅读的故事》,如果可能,我希望它第一个读者是我昔日的同事黄秀如小姐,她理应是这本书的编辑人,但偶然和我个人书写的迟滞,让这书和她擦身而过,如今秀如转到一家更好的出版公司任职。但季札一般,我一直耿耿于怀最原初的承诺,尽管这个可能性也隐没了,但我仍希望她第一个读,也好让我提心吊胆地问她:“怎样,依你看这本书还可以出吗?”

书评(媒体评论)

蔡康永——政府、学校推荐的书单都太无聊,介绍的书实在太没个性、太安全了,唐诺介绍的书显得有个性多了。

陈绮贞——唐诺的文字就是会有读起来畅快的感受,更不论那些大快人心,我也这么想却无法表达的那些,却被精确整理出来的认同。

《亚洲周刊》——唐诺的“强项”不在记忆力,而在谈天说地的“随意性”,尽管叙说主线不离书、阅读与写作,也谈时政,但惟其娓娓道来的恬淡,才深具震撼力,才能谈出创意与精彩,道出真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阅读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76402
开本 16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0
15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