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仁力西--厦门生活忆略/同文书库
内容
目录
早年生活(186l--1885年)
中国的呼唤
给孩子们的讯息
应召传教
在中国(1885--1904年)
开端
内地旅行
探访医院
学校工作
第一次休假(1893--1894年)
第二个任期(1895--1900年)
休假中(1900年)
最后岁月(1901--1907年)
信件节选(1904--1907年)
厦门故事(本章作者:仁力西)
阿梅的故事
厦门:在溪尾的一篇布道笔记
中国夜校
“黑丝”与“黑缎”
黑暗与黎明
对照
精彩页
早年生活(1861—1885年)
仁力西1861年10月8日出生于格拉斯哥的门蒂思街。她父亲——仁信——是牧师,也是传教士,而且他传教伊始的岁月就是在中国厦门。父亲长期以来一直期望返回厦门工作,但是,最终只得无奈放弃,于是在圣詹姆斯自由教会安定下来,成为勤勤恳恳工作的牧师。该教会在格拉斯哥这座大城市里信徒众多。不过,要说清楚这两件事对仁力西人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以及如何决定了她人生的走向并非易事。这其中包括,兜里装着薄荷石的白发牧师助理的每日造访;教堂一角高靠背椅的威势与庄严;繁忙安息日的神圣、肃穆,因为此时,绝不可以打扰“父亲”;走向教堂时长时间的沉默,而当这两段漫长的宗教仪式结束、话匣子可以自由打开之时,回家路上感觉到的自由与放松——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她和妹妹共同的成长氛围。受人尊敬的父亲,为吸引更多人关注基督王国而奉献一生,加上仁力西早年就接触和熟识皂石上雕刻的奇异的中国人物和装饰,无疑都对她产生了持久影响。
即使是在孩提时代,同伴情谊在她生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漫长夏日的午后,露台上进行的所有孩子气的游戏中,仁力西都热切地担当领袖,这是名副其实的欢乐时光;而当雨天把小女孩们困在家里时,她把脸蛋贴在被雨水冲刷的窗玻璃上,脸被压得扁扁的,愁眉不展,神色悲伤。然而,即使在这时,仍然可以把老乳母针线盒里的几卷棉线轴,起好名字当作玩伴,还有一大堆玩偶娃娃来做游戏,那热闹劲儿一点也不输真人小伙伴。
随着弟弟妹妹们的出生,快乐的日子也随之而来。充满活力的育儿室配有温暖舒适的壁炉和茶几,一直是仁力西最喜欢的地方,而仁力西的到来,每每象征着热闹和嬉戏。
由于渴望结交女伴,她的学校生活便有了无尽的乐趣。除了学习拼写是个苦差事外,功课从未给她带来任何麻烦。尽管“尖子生”仁力西回到家令人开心,给大家讲述苏格兰公立日校大班之间激烈的竞争,也令人开心,但是,学校里女孩们的一言一行,总是她的重中之重。正是这种不论是对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天生的爱,使她的生活如此津津有味;这份爱占据了她全部的心思,使她忙碌至生命的最后。同样,也正是这份神赐的天赋,使她赢得了日后同事们和信众们的喜爱,在他们心头获得温暖的一席之地。这是后话,不过计日可期。
有一两个冬天,由于步行太远,也无法乘公共汽车前往伦敦西区上课,家庭课业便取而代之。那位身为学生的年轻家教,发现在这上课很愉快,也常常喜欢鼓励学生们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或信念热切辩护。对孩子们而言,他们很关注老师的正统观念,并不断地以长老会《小教理问答》为扎实依据,与之论辩。老师对弥尔顿和卡莱尔的热情赞赏,以及他对人类和万物的哲学思考,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也就在那时,仁力西迫不及待地流连于图书馆的书架之间,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如饥似渴地读着诗歌、游记和故事书;人物传记也很合胃口;而《卫斯理家族回忆录》引人入胜,总是让人一连几个小时爱不释卷,吃饭都成了恼人的打扰。由于父亲病重,1875年到1876年的冬天,父母离家在外,他们的缺席给长姐带来了新的责任。那位负责家事的忠诚乳母已经做好准备,可以领着孩子们做家庭祈祷,但是,如果她的同事在场,她就拒绝这样做。姐妹们很清楚,这种对家中人员的分隔不是对其父母意愿的忠实履行,但要孩子们承担起这份责任,将是一场巨大的考验。然而,尽管惶恐、犹豫再三,仁力西还是担起重任,而回头看来,她第一次引导他人唱颂歌和做祈祷的尝试,无疑是她向牧师和传教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
不看书时,这姊妹俩就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消磨漫长的时光;因为她们有自己随时可以沉溺其间的世界,也有她们自己虚构出的“一家又一家”的人,每个家庭的历史都延续了多年,而且人数日有所增。日子平淡无奇或百无聊赖时,为了解闷儿,就给每个家庭搞点儿刺激的事。“作诗”是另一种早期从心所欲的乐趣,在她少女时代所写的一些诗中,表达了潜藏于心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原因是,尽管仁力西是个孩子,非常喜爱玩耍和刺激,而且不太喜欢循规蹈矩的工作,也不喜欢乏味的手工活儿或女红,但她从来都是自觉地热爱主耶稣,并希望得到神的喜欢。
她也有一份未眠的、从未置之不理,抑或使她不开心的良知。1872—1873年,传教士穆迪先生和桑基先生的二人福音宣唱组合访问苏格兰,为格拉斯哥的宗教生活注入了新元素,周六的儿童聚会也深受人们喜爱。也许正是在那些狂热的日子里,做传教士的想法凸显出来,尽管这一想法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被仁力西称作《箴言书》第三十一章第八节的生日诗,几乎被看作是给自己发出的命令和预兆。有关她当时希望自己人生事业如何如何展开的长谈,都是在被窝里低声进行的,而她深层的、强烈的愿望是从父亲的某个布道中得到提示的——置身于“那使多人归义”之中,因为他们将“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
1877年,全家搬离格拉斯哥,前往苏格兰中部斯特林
导语
书稿作者是著名传教士、怀仁女学的创办者仁力西其胞妹梅塔和莉娜,并由其母作序,其中主要部分是仁力西写给亲人的几封信,记述了19世纪末期仁力西在鼓浪屿办学的经历,及在厦门周边传教的见闻。部分对厦门及周边人民生活的如实记录,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序言
素面、美颜:绕不开的历史
本书的体裁大体属于人物传记,但是又不是典型的一
种。它是由主人公仁力西(Jessie M.Johnston)的两个妹
妹编辑成册,在前半部分添缀上对她早年生活和教育背景
的简短叙述,后半部分把她生前的日记和信件摘录下来,
构成传记的主体,从而勾勒出她自幼年、青年、来华传教
、厦门生活、因病回国直至去世的人生轨迹。本书是写给
与之交往过的朋友及家人,以示对其英年早逝的怀念。
本书的主人公,英文原名为杰西·约翰斯顿,她的中
文名叫“仁力西”,厦门当地人称其为“仁姑娘”,1861
年10月8日出生于苏格兰西南部的格拉斯哥市,家中排行老
大。聪颖活泼,从小就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尖子生;重视同
伴友谊,与人为善,倡导平等,还小有领袖欲,兼具诗情
。16岁时,全家搬往苏格兰中部斯特林地区的艾伦桥镇。
在这里,应母亲朋友之邀,她去教会的一个小型主日学校
帮忙,这是她第一次做类似的工作,尽职尽责。次年春天
,她去瑞士洛桑寄宿学校学习法语和德语。毕业后,辅导
弟弟妹妹们的功课,不循常规,方法多样,颇受欢迎。19
岁时(1880年),全家搬到伦敦东南部的上诺伍德,有机会
与基督教女青年会接触,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新体验。在这
里,她一边学习教学法,一边在母亲的《圣经》课上帮忙
,后来成了主日学校下午课的老师,她的热情常用常新。
1883年,22岁的仁力西在格雷客栈路的师资培训学校参加
教会举办的为期6个月的传教士培训班,准备前往中国办学
、传教,包括教育理论、课堂控制、学习兴趣调动、问答
技巧等内容,从语言到唱歌、从护理到急救、从烹饪到缝
纫等一系列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教会还认为,一名合格
的传教士,不仅能在教会学校里任教,而且应该在妇女识
字班、城市与乡村的家庭里、医院的病房中,都能传播福
音。事实证明,这些培训内容成为仁力西人生道路上的无
价瑰宝。
1885年10月,刚过完24岁生日,仁力西便乘船前往中
国,12月11日抵达厦门,开始了她20多年无法割舍的中国
情缘。在厦门,一起共事的有倪为霖(William
Macgregor)博士、打马字(John Van Nest Talmage)博士
及其两个女儿[大姑娘清洁(K.M.Talmage)、二姑娘马利
亚(M.E.Talmage)],还有麦克拉根小姐(安姑娘,Miss
G.Maclagan)。仁力西具有不错的语言天赋,加上学习中
文的兴趣迫切,语言上进步神速,抵厦4个月后通过先给出
汉字的读音,再翻译成闽南白话文,在晨祷中她就开始能
依次读汉语的诗篇了。
仁力西在中国期间的活动主要包括:赴内陆传教、医
院探视、孤儿院(当时称“怜儿堂”)管理、女子学校教学
与管理。她的活动以鼓浪屿为基地,围绕厦门岛及周边进
行,包括同安、集美,以及漳州、泉州、晋江、石狮等地

在仁力西46年短暂而灿烂的生命中,自1885年第一次
踏上鼓浪屿开始,直至1907年在伦敦去世,有近一半的时
光(22年)是与厦门关联着。即使回国治病的三年(1904--
1907年),病榻之上她依然不忘厦门传教和女学的事务,可
谓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1885年
12月抵达中国连续工作8年,1893--1894年第一次休假,
1894年10月乘船返回中国,1895年元旦重抵厦门,1895
--1900年又一个5年任期,1900年第二次休假,经过红海
,探访埃及和中东地区的大马士革、耶路撒冷、约旦等地
,继续乘船到瑞士,然后回到英国。1901年1月启程赴美,
与打马字姐妹会合后重返厦门。1904年因感染登革热和胸
膜炎高位截瘫,被护送回国,1907年病逝。
回顾仁力西简短而绚烂的生命年华,为了能够对她的
事迹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下面的五点值得详述一二。
1.第二代传教士。仁力西的父亲詹姆斯·约翰斯顿
(James、John-ston),中文名“仁信”,于1853年来厦门
传教。作为厦门三大外国公会之一,大英长老会来华传教
开始于《南京条约》之后,早期开拓者包括宾为霖
(William.C.Bum)牧师(1851--1854年)、用雅各
(JamesYoung)医生(1851--1865年),然后是仁信牧师、杜
嘉德(CarstairsDouglas)博士(1855--1877年)。仁信牧师
主要活动在厦门和漳州一带,1855年回国任职。他一直期
望返回厦门工作,但始终未能成行,于是在格拉斯哥圣詹
姆斯自由教会安定下来,成为一名勤勤恳恳的牧师。回国
后,他以平等、博爱、欣赏的独特视角,把自己对中国南
方的考察和思考形诸笔墨,向西方介绍他眼中的中国,全
然没有别处常见的、咄咄逼人的西方沙文主义的优越感,
如《中国及其未来》(China and Its Future)(1899年)。
父亲的职业、牧师家庭的成长环境无疑都对她产生了持久
影响:每天,兜里装着薄荷石的白发牧师助理来造访;教
堂一角高靠背椅的威势与庄严;繁忙安息日的神圣、肃穆
,走向教堂时长时间的沉默,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她和妹
妹共同的成长氛围。从婴儿时期起,她就接触和熟识皂石
上雕刻的奇异的中国人物和装饰,客厅的五斗橱里装着佛
珠、指南针、丝绸长袍、脚趾翘起的小黄拖鞋,还有很多
其他的
内容推荐
仁力西系清末著名来华西方人士之一、中国女子学校先声之一——厦门怀仁女学的三任主理(终身未嫁)。本书是在仁力西46岁即英年早逝之后由其胞妹梅塔和莉娜编辑整理而成。书中主要部分是仁力西写给亲友的信件和一些生活日记等,记述了19世纪末期仁力西在鼓浪屿兴办女学的经历以及在厦门和周边地区的见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仁力西--厦门生活忆略/同文书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仁力西
译者 译者:黄秀君//周维江
编者 (英)米塔·约翰斯顿//莉娜·约翰斯顿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76373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1
出版时间 2019-11-01
首版时间 2019-11-01
印刷时间 201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40
CIP核字 2019224821
中图分类号 I561.64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0
158
1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