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元本一首诗(唐诗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鲁原著的这本《人生元本一首诗(唐诗故事)》叙述了唐初至唐末五十余位诗人的故事,以诗为切入口,通过读诗得以读人,通过读人得以读历史。通过读诗——读人——读历史扩展人们的审美能力、精神世界、社会阅历和文化自觉。本书叙中有评,评中有议,在解读诗和诗人时能做到有史有据,从而拓展读者对诗人、诗作的理解。

内容推荐

读诗得以读人,读人也即读诗,人生元本一首诗。《人生元本一首诗(唐诗故事)》中,五十余位唐代诗人的故事,展开了关于诗人的生存境况、诗歌的创作契机、士人的命运遭际的观照;一部唐代的诗歌史、社会史、士人心态史。

作者鲁原采取评传式的写作方式,以作品为线索,以史实为依据,不以戏说、谬说吸引眼球。它力避论文的枯燥,以散文的笔触增加阅读的美感,时用流行的社会用语进行现代诠释,读来颇有趣味。

目录

缘起:读诗与读人

无功而返:王绩

气冲牛斗:王勃

揭麒麟皮:杨炯

贫病悲歌:卢照邻

蝉声震耳:骆宾王

大象独步:陈子昂

北门学士:沈俭期

内线求升:宋之问

才高运蹇:王昌龄

仙谷奇遇:常建

隐显之间:孟浩然

人生圆圈:贺知章

戈壁胡杨:岑参

边塞豪歌:高适

旗亭画壁:王之涣

诗酒豪情:王翰

艺高胆大:王维(一)

诗人节操:王维(二)

半官半隐:王维(三)

太白谪仙:李白(一)

内廷供奉:李白(二)

夜郎流徒:李白(三)

星光月华:李白(四)

书飘诗逸:张旭

不拘定评:崔颢

诗以累命:刘希夷

人以诗存:张若虚

诗书继世:杜甫(一)

丽人行止:杜甫(二)

草堂野老:杜甫(三)

平沙落雁:杜甫(四)

人生码头:张继

野渡横舟:韦应物

红颜薄命:李季兰

风雪夜归:刘长卿

大雪弓刀:卢纶

失马塞翁:李益

柳暗花明:韩翊

夜歌鬼吟:钱起

病中出妓:司空曙

官风民情:元结

寒砧夜话:孟郊

推敲僧门:贾岛

考官进学:韩愈(一)

贫寒诗交:韩愈(二)

寄情山水:柳宗元(一)

边地恤民:柳宗元(二)

俚曲千古:刘禹锡(一)

矢志不移:刘禹锡(二)

长安物贵:白居易(一)

浔阳迁客:白居易(二)

苏杭宦游:白居易(三)

行宫怀古:元稹

闺情仕意:朱庆余

弱身蹇驴:李贺

山川怀古:杜牧(一)

青楼薄幸:杜牧(二)

诗歌干盗:李涉

爱情绝唱:李商隐(一)

生命体验:李商隐(二)

寻花问柳:温庭筠

无家可归:韦庄

稼穑之苦:聂夷中

末世归隐:陆龟蒙

三休避乱:司空图

祸福文字:皮日休

唐风余韵:杜荀鹤

人生的诗:黄巢

试读章节

隋末唐初的动荡出了一个不求上进的王绩,欣欣向荣的初唐则出了一个气冲牛斗的王勃。

盛世人才辈出,盛世人才早慧,唐初四杰就是这样的体现。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是最为显示初唐气象的一位诗人。

王勃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他的家乡是中国文化发祥地区的绛州龙门,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父亲王福峙曾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齐州长史。王通的弟弟王绩,即前文介绍的嗜酒如命的诗人王绩。如此说来,王勃是王绩的侄孙。两人虽血脉相通,性格却截然相反:王绩沉溺美酒,消极退隐,王勃年轻气盛,积极入世。不同时代形成人的不同性格,但人的生活道路如何,还靠个人性格与历史机遇的撞击。

生长于书香人家的王勃既有聪慧的天赋,又有良好的教育,兄弟三人被人称为王家三棵好苗子。《旧唐书》说:“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动、劫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日:此王氏三珠树也。”王勃尤其出色,九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就敢于挑大师的毛病,集成一本《指瑕》。麟德年间,王勃上书当时的显官、时任右相的太常伯刘祥道:“借如勃者,渺小之一书生耳……未尝降身摧气,逡巡于列相之门;窃誉干时,匍匐于群公之室。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于心耳。”王勃说,我虽一介书生,没有低声下气行走于官宦门前,没有沽名钓誉清谈于公侯之家,之所以慷慨昂扬,是因为心中有股豪情壮志罢了。一位少年,刚要人世,走的不是巴结权贵的道路,而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慷慨之途。刘祥道也果然慧眼识珠,见王勃气度非凡,赞扬他“此神童也”,推荐给皇上,拜为朝散郎。

王勃14岁就当了朝散郎,在宫廷里行走。朝散郎是闲职,一可为皇上起草文件,写应制诗文;二可为皇上拾遗补阙,当参谋顾问。王勃这两种事都干过,且干得不错。唐高宗登泰山封禅,王勃作《宸游东岳颂》,歌功颂德,文采飞扬,受到皇帝的赞赏。然而要干预世事,救补时弊,那得看皇帝高兴不高兴了。唐朝宫廷时兴斗鸡,王勃写了《檄英王鸡》,对皇族搞笑了一把,高宗皇帝不高兴了:黄口小儿,敢对王子说长道短,真是太不知道尊卑高低了。唐高宗把王勃赶出宫廷。王勃受了一次打击,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并未挫伤。

有才气的人往往被人嫉妒,王勃被逐出宫廷,又有人落井下石。当时一位官宦的奴隶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后怕事泄,又杀了官奴。这件事论罪当死,但逢高宗改换年号为上元,大赦天下,王勃得以幸免。前人考证说,王勃恃才傲物,轻蔑地方官员,藏匿官奴是地方官给他构制的陷阱。任何时候,惜才爱才者有之,嫉妒他人者有之,与人为善者有之,落井下石者有之,这几类人王勃都遇到过。

王勃虽屡遭挫折,但锐气不减,这锐气在《滕王阁序》的写作中发挥到极致。对此《唐摭言》做了详细的描写:王勃的父亲因王勃获罪,贬到西南边疆的交趾县任县令,王勃前去看望父亲。走到南昌,正逢江西都督阎公修成滕王阁,重阳节大宴宾客,要请人写一篇记述文章以夸赞盛事。阎都督事先已经请他的女婿孟学士写好,单等盛会上拿出来,逞其才华。宴会上阎公命人拿出纸笔,虚情假意地请座上宾客写文章。参与盛会的人很识相,自称才疏学浅不肯动笔,唯有王勃不谦让,接过笔来就要书写。阎公大怒,拂袖而去,暗中让人窥伺王勃,看他写些什么。一会下人前来报告,王勃写下“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说:“不过老生常谈!”一会下人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听了沉吟不语。接着三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把王勃奉为上宾,欢宴畅饮。王勃在都督宴会上,没有腐儒的谦恭,没有懦夫的卑怯,而是英气勃发,激情四射,挥笔写下文学史上这个名篇。自信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充分的自信碰到合适的机遇,就可以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如果王勃在宴会上像其他人那样世故,那样谦恭,文学史上也许就没了这个名篇。

自信固然是成功的条件,但生命的激情和人格的力量,更显示成功的高度。《滕王阁序》并诗固然展现了王勃的英气和豪气,更展现了王勃的胸怀和激情。“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序文的开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远有历史,近有现实,是一种怎样的阔大胸怀和丰富学识。接着他铺叙眼前景象:“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间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龙黄雀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又是一番怎样的激情倾泻与诗意挥洒:由远及近,山峦河流尽收眼底;由低到高,人文天象荡然于胸。王勃铺陈滕王阁之美景,描述阎公宴之盛况,酣畅淋漓,有一泻千里之势。这种恢宏气势和壮阔景象,显示了王勃的豪气、王勃的诗情。这也是大唐的气象。

P8-10

序言

缘起:读诗与读人

这是一本关于诗的书,又是一本关于人的书,确切地说,是关于诗人的书。诗是人之诗,是生命的呼吸和呐喊,是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感受、心理、人格的闪现,或者说,是人的灵魂的闪现。人们爱读诗,也是向诗中寻找自己的心灵投影。

人们尤其爱读唐诗,唐诗成了中国文化的集中展现,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人格。然而,我们过去往往只是读诗,而没有读人,或者说没有很好地读人,这样就失掉了诗歌最有价值、最有活力的那一部分——人的情感和品格。虽然读诗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但没有进入诗人的世界,就缺少灵魂的碰撞,缺少人性的深入,也就减弱了诗歌塑造人的力量。这本书想通过诗引入诗人的故事,揭示诗人的生活,走进诗人的心灵,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实现读者与诗人的心灵沟通。

唐诗是中国人的启蒙读物。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早晨迎着阳光,一位教授拉着他的孙女上幼儿园,一边走一边教她背唐诗;晚上披着霞光,一位妈妈接孩子回家,在汽车上和孩子一起背诵唐诗。从咿呀学语,到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直至鬓发斑白的退休老人练习书法,人们口头上、笔下边满是唐诗,唐诗成了中国人毕生的重要功课。唐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文化人格的重要体现,研究唐诗可以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文化人格。过去我们没有这样做,因为我们只是读诗,没有读人,即使在课堂上讲授唐诗,也是作者简介、思想内容、写作方法“三段式”教学,很少走进诗人的世界,更难触及读者的灵魂。人生元本一首诗,诗元本就是人,人的命运、遭际、情感、精神,最光彩、最有戏剧性的闪现是诗。只有读懂了人,才算读懂了诗;也只有读懂了人之诗,才使诗在精神上丰富人。因此我们从诗引入故事,从故事引入诗人,从诗人理解生活,理解历史。

读人,谈何容易!人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除了人的本性之外,更有社会性,也就是说社会历史形成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心理,这决定着他对事物的感受、认知和评价。诗人也不例外。诗人在社会中感受生活,体味物象,宣泄诗情,诗除了是诗人情绪感受的外化,也熔铸了社会历史内容。因此读人,读诗人,也就是读社会,读历史。本书叙述了唐初至唐末50余位诗人的故事,回过头来一看,它几乎是一部唐代的诗歌史、社会史、文人心态史,当然,这只是一个“简装本”。虽然简约,也勾勒出一个历史轮廓。诗人是敏感的一个群体,他们敏锐地感知着社会,也敏锐地表达着自我。我们在走进诗人情感的时候,也走进他的文化心理和他所感知的社会情境。人生百态,诗人百态,他们与现实碰撞,产生百态感受、百态心理,诗是他们人格、灵魂的闪现,也是中国诗人/士人文化心理的闪现。通过诗歌的灵魂闪现,我们走进诗人的人生,也走进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文化。

中国诗人/士人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出来的,诗歌是他们文化心理的展现。在描述众多诗人的创作故事时,我们发现社会历史主宰着他们的命运,他们也以自己的思想性格与社会历史碰撞,产生各种各样的诗。唐朝由盛到衰,唐朝诗人的文化心理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既有儒家文化的基因,又有个人性格的差异,更有社会变化带来的文化心理的变异,中国文化的优长和弊端在其中显现。唐诗的历史也是中国诗人/士人文化心理的历史,这一切蕴含在唐诗故事里。诗歌背后的故事是人生的舞台、社会的活剧,也是文化的闪现。抓住诗歌创作的瞬间按下快门,留住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画面,能透视中国文化的优长和弊端。通过唐诗故事展现诗人百态,人生百态,从而探寻中国诗人/士人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理,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读诗——读人——读历史,从而扩展人们的审美能力、精神世界、社会阅历以及批判自觉,也是本书的写作原意。

读人不易,读诗又谈何容易。唐代距今一千余年,语言文字是一个障碍,本书力求对诗歌进行现代语言的诠释。不过即使是现代语言写成的作品,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按着中国的说法,是“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文学批评学提出两个概念:话语、语境,是它们决定着对作品的理解和阐释。话语是一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的语言表达,语境则是形成这种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的历史背景。作者无法摆脱一定的话语和语境,读者也无法摆脱一定的话语和语境,这样对作品就难免产生“误读”。我们不一般地反对“误读”,而正是这些“误读”产生新的阐释。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不断地被“误读”被阐释,正是这些“误读”和阐释,使文学作品变成读者的,变成当代的,变成鲜活的,从而保持着它无限的生命力。作品在读者的理解和阐释中获得新的生命,也使批评获得新的生命。唐诗被历代人所诵读,所喜爱,也不断产生新的理解和阐释,这是唐诗生命力的体现。从这个角度上说,阐释永远是必要的。今天的社会思想变了,读者的文化意识变了,一句话,当今的文化语境变了,也就有必要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新的阐释,这是阅读、批评生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在读诗和读人的过程中,不排斥对诗对人做一些新的历史阐释,尤其是结合诗人生平和文化意识做一些新的理解和阐释。这也是我们重读唐诗的理由。

唐诗被人千万次地阅读着阐释着,唐诗欣赏的读物历来汗牛充栋,但仍有新的阐释空间,也应该开辟新的阐释空间。几年前,我的一位研究生毕业后进了北京的中华书局,编辑《中华活页文选》时,她要我为刊物写点古诗欣赏的文章。古诗欣赏的文章人们已经写得太多了,怎样才能写出一点新意呢?我想,第一必须结合当代的文化语境做出新的阐释,第二必须结合今人的生活写出新的审美体验。本着这个精神,我写了几篇“古诗今读”,算是这本书的萌芽。结合当代文化所做的新的理解和阐释,是文学批评的生命所在。为此,我不惮前人和今人的诠释唐诗的种种著作存在,努力写出自己的理解。

启功先生说:“诗品论诗之语,吾将持以观人。”(见启功墨宝)诗乃人之诗,诗品也是人之诗品。这本书对我来说,也是人生元本一首诗。

20世纪6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经常逛旧书店。一次在隆福寺中国书店,看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其中有《唐才子传》、《唐摭言》等书,随意翻阅,爱不释手,尽管经济拮据,还是买了下来。书中唐代诗人的故事生动有趣,促我探究诗和人生。半生半世过去了,退休以后我又捡起了它。这既是对诗的热爱,也是对人的探求。于是我以“人之诗”的观点,写起了“人之诗评”。

近年社会掀起消费历史的热潮,其中不乏今说、戏说,乃至妄说。对此我不一般地反对,谁让我们碰上一个解构的时代呢。历史观念也遭到了解构。我的历史观念是,历史是一种言说,一种描述,它不是“事实”本身,但以接近事实为指归。因此既要阐释历史,又要尊重历史,不把历史打扮成袒胸露背的小姑娘以取媚时尚。因此,我既不采取重构故事的写法,也不采取文献评点的写法,而采取类似评传的写法。这样就要做到人生有史料,故事有来历,诗篇有依据,阐释有道理。至于叙事,我运用散文随笔的文字,攫取诗人的生活片断,引入诗人的相应诗篇。虽然难免“管中窥豹”,也可见出诗人的一生,唐诗的一世,文化的一代,留下我所看到的诗人的心灵史,唐代的社会史,中国的文化史。

这本书不是研究性著作,而是批评性著作、鉴赏性著作。它偏重于说诗,论人,评述历史:诗有审美欣赏,人有性格评说,史有得失鉴戒。选材的标准:诗是好诗,人有故事,事可评说,史有可鉴。这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历史永远没有“全面”,阐释永远没有“尽头”,只要言之有据,就是尊重历史了。

尊重历史,就要尊重史料,《唐才子传》依然是我的主要依据。当代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主持编纂了《唐才子传校笺》对此书进行了详细的考辨与丰赡的注释,为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此我要感谢这位学长和曾经的同事,同时感谢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心力的编辑和各位朋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元本一首诗(唐诗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鲁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10199
开本 32开
页数 3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9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2016218905
中图分类号 I222.74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0: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