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条解读路径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奇迹:一个经历了存在的考验,得以被**的现代思想成果实验解读的列宁空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作为阿多诺、福柯和拉康同时代人的列宁,他已对我们发出邀约,指引我们继续他的批判性思考之路。在今天,“回到列宁”对我们意味着:与列宁一同前行!
张一兵教授的新著不只是一个中国事件:对每一个意欲在哲学的深度上复兴共产主义事业的人来说,都深具要义!
正像他在《回到马克思》一书中所作的经典性研究一样,张一兵教授始终致力于从缜密的文本解读的角度来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通过借鉴罗兰·巴特的观点,张一兵再一次证明了文本解读并非只是向“作者本人”的一种简单、本本主义式的“回归”,而是研究者和读者共有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思想经历。
张一兵教授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列宁思想所作出的重要解读,是以如下观点为理论前提的:在1914年,亦即在**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列宁系统研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却抹杀了列宁在这段时期所经历的意义深远的思想转变。张一兵从传统上对列宁、马克思及辩证法的教条主义的解读视域中抽拔出来,从当代法国的文本学批判的视角出发,对列宁关于黑格尔的哲学笔记进行了卓越的解读。
——凯文·安德森 

作者简介

张一兵,本名张异宾,男,1956年3月生于南京,祖籍山东茌平。1981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哲学博士。现任中共南京大学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哲学系资深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代表性论著有:《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版)、《回到福柯——暴力性构序与生命治安的话语构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版)、《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版)、《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等。

内容简介

本书的基本结构是这样的,一个导言和上、下、两篇。在导言中,我主要是介绍列宁“哲学笔记”的文献情况,评说传统列宁“哲学笔记”研究中已有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而重点是说明我在本书中新提出来的思想构境理论,特别是与其同构的拟文本解读方法和思想史构型。在上篇主要是青年列宁在哲学理论认识上的一个概要的早期思想线索,这从1894年他所写下的第一篇哲学论文《什么是“人民之友”?》开始,一直到他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前后的哲学思想变化过程。下篇的中心思想,是在颠覆前苏联学者的“计划构想论”先验构架后,发现列宁在接近黑格尔哲学的认识过程中发生的深刻思想转变,即从理论构架向自主性阅读构境空间的转换。关于这转变的分析和讨论,是本书关于列宁哲学思想研究最重要的进展,它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前苏东学者在列宁哲学研究中的传统观念。最后,我将自己25年前写下搓于辩证法理论逻辑的一篇论文作为本书的附录,因为它多少与黑格尔的《逻辑学》思想空间和列宁在“伯尔尼笔记”最后获得的实践辩证法观念相关联。

目录

作者的话
导言
一、列宁哲学思想的非同质性
二、列宁的“哲学笔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三、“哲学笔记”文本的基本概况
四、“伯尔尼笔记”的文本结构
五、列宁“哲学笔记”传统研究中的林林总总
六、换一种思路想问题
七、“伯尔尼笔记”: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思想变化的历史原像
上篇走向哲学圣殿的列宁
第一章革命实践中的青年列宁与历史的主客体向度
一、青年列宁与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
二、青年列宁与他的哲学老师普列汉诺夫
三、青年列宁读《神圣家族》
四、主体向度:青年列宁思想的最初变化
五、阶段意识与革命的能动性
第二章列宁、普列汉诺夫与哲学唯物主义
一、列宁首次系统地学习哲学理论的背景
二、拟文本:阅读批注及其解读方法
三、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一书批注
附文物·关系·拜物教:一场被忘却的思想交锋——评1908年普列汉诺夫与波格丹诺夫的哲学论战
第三章列宁与狄慈根的哲学唯物主义
一、关于狄慈根哲学唯物主义的阅读
二、狄慈根与马克思恩格斯“同志”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认识论
第四章列宁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初步了解
一、列宁阅读中的反常
二、关于莱伊《现代哲学》的批注
三、宽阔的哲学研究视域:西方哲学与科学研究的札记
第五章列宁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摘要笔记
一、自然界与宗教
二、唯物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第六章俄国思想家:仍然是唯物主义
一、物质实体本体论:德波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一文批注
二、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七章全面地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二、《卡尔·马克思》中的哲学观点
……
下篇 “伯尔尼笔记”:站在哲学巨人肩上的列宁
附录一否定之否定学说的内在逻辑结构
附录二列宁“伯尔尼笔记”的意义
附录三列宁和布哈林关于弗·涅夫斯基《辩证唯物主义和僵死反动派的哲学》一文的便条往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依我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中,列宁构成了一个不可被忽视的历史性环节,没有列宁,就没有十月革命,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但令人遗憾的是,苏东事变之后,在俄罗斯以及相关的独联体国家的学术界中,除去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的非学术反弹以及微弱的传统性申辩之外,人们似乎有意无意地在删除那段并没有被科学说明的俄国共产党人与整个苏联哲学思想生成和发展的历史。2008年5月,我率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心代表团访问俄罗斯。这也是我第二次访俄。期间,我们在莫斯科列宁故居、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和国家社会历史博物馆查阅与复制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文献、图片和影音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我们在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得到了列宁“哲学笔记”主要摘录性笔记的全部原始手稿的复制纸质拷贝。这可能是关于此书中国目前唯一的原始文献拷贝。在莫斯科,我们参加了由莫斯科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与巴加图利亚等俄罗斯马克思主义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这次重要的学术访问中,我们直接感受到了这种历史性的学术断裂。从思想史的逻辑射线来说,这显然是一种不可能的虚无主义幻象。我觉得,在我们这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国度里,这个历史性的任务此时理当由我们来启始和完成。在2007年5月苏州举行的中俄哲学学术研讨会上,当着俄罗斯学者的面,我坦率地谈了这个想法,这对他们产生了很大震动。
回到列宁,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和情境去重新厘定与清理列宁哲学的思想史研究平台,从而更好地走向今天,这已经是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的历史责任。其实,“回到列宁”与我十年前提出的“回到马克思”一样,都不是那种诸如从今天回到过去、从现实生活回到尘封的书本一类的可笑肤浅的知性判断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常常有人在“回到”与“发展”、“超越”马克思这种非学术问题上做文章。从我自己的原初思想构境出发,这不过是借喻了胡塞尔—海德格尔那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到事情本身”的逻辑方法,我主要想做的,是要解构第二国际以后,特别是前苏东学界强加于经典文本的意识形态文饰和伪学术构境。仅此而已。
从《回到马克思》到《回到列宁》,在我自己的学术思想进程中,并非一种偶然。这理当是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在脱离前苏东意识形态教条构架之后,以自己独立的研究态度、立场和全新的解读模式来真诚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宏大研究工程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我现在特别想说的一句话是:千万不要成天停留在对什么“文本学”、“回到马克思”、“史论关系”之类的口号或宏观问题的空泛讨论和争辩上,如果我们都能把时间用于对文本的精心解读,从而在不久的将来能有一大批由中国学者自己直面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而撰写出的原创性成果不断问世,那才是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应有的学术正果和真正辉煌。据我的了解,清华大学韩立新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魏晓萍博士以及南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者都已经在依据第一手的德文原文,对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进行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这正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所在。我以为,这些研究比那些跟在西方马克思学、西方列宁学和西方毛泽东学后面做应声虫,不懂文本原文且无批判地挪用他人文献成果的所谓“文本学”或伪文献学来说,要重要得多。当然,《回到列宁》一书的理论主旨,是希望以一种比《回到马克思》的那种文本学解读模式更诚实的新的方式——思想构境法来重新拟现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原像,使其从前苏东的意识形态迷雾,特别是传统教条主义的研究模板中绽现出来。之所以采用这种异常的解读方法,也因之于《回到列宁》一书的主要研究对象大多为阅读摘录笔记和批注性的拟文本、亚文本或生成性文本。特别是,本书核心的解读对象是列宁哲学思想晚近发展中最重要的“伯尔尼笔记”。“伯尔尼笔记”是我对列宁在1914—1915年间写于瑞士伯尔尼的一组哲学笔记的重新命名。在这组由八个笔记本组成的摘录性笔记中,核心部分是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学习性笔记和心得,而非先前人们所认定的关于唯物辩证法专着的未完成手稿。在我看来,在前苏东学界传统研究中那种主观强制性的解读话语和理论伪境里,这些文本从来没有被真正打开过。
显然,与《回到马克思》一样,此书的主要思想将是颠覆性的。
令人有些感慨的是,今天回过头去想,我关于列宁“哲学笔记”的研究全程的时间跨度竟然长达25年。在这几乎贯穿我已有的全部理论生命的时间绵延之中,我与列宁的思想间距似乎近了一些,然而却从假想的真理向主观构境论后退了。
2002年深秋,莫斯科的红场上已经飘起了凉凉的雪花。当真的站在列宁墓中那个看起来只是熟睡了的伟人身前时,我长时间地仔细地看着他那透着神性的面容,心想,真是这个头脑想出了这么多鼓励世界上落后地区、被压迫人民起而反对资本霸权的激进话语吗?真是在这个头脑支配下写出了那么多让整个近代东方世界左派激动不已的文本吗?真是在这个头脑中生成了我日夜为之苦恼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哲学逻辑和话语之境吗?在这些年思考和写作关于列宁哲学思想历史进程的文字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始终就是这一幕幕滚涌着战火硝烟和高昂革命激情的历史画面,不过,那个我梦想中的列宁不是在熟睡,而是永远精力充沛地到处演讲、读书、写作和战斗。
可能是和我一样激动,我身边一位访客低声地自语了一句,那个始终像雕像般无声地守卫在一旁的长着一副稚嫩面庞的俄国士兵,将食指放在自己的唇边,发出轻轻的嘘声,似乎是怕我们惊扰了这位熟睡的伟人。
列宁,您安睡吧。即使将来有人埋葬了您的物性存在,您的思想已经再一次被世界重新认识齐泽克最近写有一文,标题竟然也是《回到列宁》(RepeatLenin)。2007年6月,我邀请齐泽克来南京大学讲学,当面讨论过这一问题。与我的研究不同,他要回到的列宁,是作为永不妥协的激进革命家的列宁。一说到这一点,他就十分激动,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的立场。齐泽克告诉我,为此,他的老朋友拉克劳甚至与他翻了脸。;在您所开辟的解放道路上,在东方那块黄色的土地上,再一次响起了巨人踏实的脚步声。
回到列宁,也就是走向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一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48707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8-05-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