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丽与诅咒/菲茨杰拉德小说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美国“爵士乐时代”代言人的经典集锦与海明威齐名的“迷惘一代”代表作家的巅峰之作;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流社会的“清明上河图”,经济危机和大萧条时期的人生百态。

物欲横流的婚姻,无论怎样奢华浪漫,终逃不过变味发酸的厄运。

内容推荐

1922年,菲茨杰拉德出版了长篇小说《美丽与诅咒》,取材于他与妻子姗尔达的故事。姗尔达出身名门,也是一名作家,患有精神分裂症。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叫安东尼·帕奇的人在25岁至33岁之间发生的故事。他具有艺术家的品位和弱点,但又好高鹜远,缺乏脚踏实地进行创作的灵感。他和他美丽的妻子怎样恣意挥霍和放纵、他们的婚姻怎样触礁搁浅都在小说中一览无遗。与其他作品一般无二,这部小说无处不在影射和交织着作者真实生活中的迷惘和幻灭。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安东尼·帕奇

 第二章 艳女的肖像

 第三章 接吻专家

第二卷

 第一章 耀眼时刻

 第二章 座谈会

 第三章 断裂的琵琶

第三卷

 第一章 有关文明的事件

 第二章 有关美学的事件

 第三章 无关事件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安东尼·帕奇

1913年,安东尼·帕奇二十五岁的时候,嘲讽如圣灵般地降临在他身上已经有两年之久了,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嘲讽是鞋子最后一道程序抛光,是衣服刷净后总结性的轻敲,是理智论断性上的“看吧”——然而,在这个故事的开端,到目前为止他仍然还停留在装模作样的阶段。正如你最初见到的那样,他常常在想自己到底是哪一种人,是不失体面而又略显癫狂,还是下流猥亵的小瘪三,像清莹池水上反光的一层浮油,无耻地在这个世界熠熠生辉。当然,在另一种场合,他又会认为自己是另一种人:一个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精明十足,很识时务,总之比他所认识的任何人都要精明老练一些。

这是他比较健康的阶段,这种心态使他兴高采烈而又心满意足,让他在能人智士及所有女人面前都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样一来他便会相信总有一天他会作出一番成就,在某些看似平淡而又微妙的事情上。这种选择在他看来是值得的,离世之后,虽说不上会永垂不朽,但至少也不会灰飞烟灭,而将是模糊缥缈的苍穹中忽明忽暗的群星中的一颗。直到那一刻他决定为此努力,他将会成为真正的安东尼·帕奇——不仅仅是一个男人的形象,而是一个精悍、独特、个性十足的人物,骨子里透着些许武断偏激和玩世不恭——这个男人很清楚,有可能丧失名誉,但也要维护名誉,明知勇气是一种诡辩,但仍然坚持勇敢。

杰出男人和天才儿子

安东尼有很强的社会保障意识,这一点是从他祖父亚当。帕奇那里继承来的,还可以追溯到大洋彼岸的十字军祖先们,二者程度相当。这是必然的,尽管相反的是弗吉尼亚人和波士顿人,他们很特别,是建立在绝对金钱和财富的基础上的贵族。

现在亚当·帕奇,就是人们熟知的“十字军帕奇”,离开了他父亲在塔里镇的农场,在1861年初加入了纽约骑兵团。他从战场上归来,因为骁勇善战而掌管了华尔街,在一片混乱和掌声、乌烟瘴气和憎恶中为自己疯狂敛财七千五百万元。

他乐此不疲地一直干到五十七岁。那一年他生了一场严重的硬化病,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余生必须要用来贡献给这个世界的道德重塑事业。他成为改革家中的改革者。他仿效安东尼·康斯托克的大手笔(他孙子就是以此命名的),制定了严密的等级分类来规划和管理酒精饮料、文学、艺术、专利药品以及星期日剧院等。他认为,败德就像霉菌一般,只要有一点点就会大量地繁殖生成,危害整体,于是他疯狂地投入到当时每一件令他义愤填膺的事中。在塔里镇大宅子里,他在办公室的扶手椅上对抗假想中的强敌——邪恶,一场持续了十五年的战役。在这个过程中他时而表现为狂暴的偏执者,时而又是一无是处的祸害或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无聊鬼。这个故事开头的这一年他已经变得令人厌烦了。他的战役也七零八落,时间从1861年慢慢地逼近1895年。他的思路大多奔驰在内战时期,间或在他死去的妻儿身上,只有微乎其微的心思在他的孙子安东尼身上。

亚当·帕奇在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娶了一位三十岁并患有贫血症的女人——艾丽西亚·威瑟斯,这为他带来十万元的家当和顺顺当当进入纽约银行界的机会。很快,这位勇气可嘉的女人又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似乎这个功劳太过辉煌了,她很快就让自己沉浸在相夫教子中而销声匿迹了。他们的儿子亚当·尤利西斯·帕奇,沉溺于各个俱乐部、鉴宝和驾驶纵列双轮马车——在二十六岁时不可思议地开始了他的第一部名为“我眼中的纽约”论文集的写作。

P3-5

序言

文学的历史和生活的历史一样,充满着埋没、堕落与忧伤。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年轻的文明之一,美国在和其国家历史同样短暂的文学历史中,天才般地制造出了丝毫不亚于其他历史悠久的国家所制造出来的血泪。有多少传道者像托马斯·潘恩一样在帮助这个民族获得独立之后被同一个民族抛弃?有多少诗人像欧德伽·爱伦·坡一样靠出卖恐怖故事度完潦倒的一生后暴死街头?有多少思想者像亨利·大卫·梭罗一样在短暂的生命中只能用贫困和孤寂陪伴沉思冥想?有多少天才像赫尔曼·麦尔威尔一样在写出真正的杰作之后被无知的公众遗忘?在所有这些悲剧主人公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以他短暂的一生(正好和他祖国的短暂历史形成对应)奏出了与不朽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所奏出的同样辉煌而悲怆的乐章:一章叫“美国梦想”,另一章叫“美国悲剧”。

弗朗西斯·司各特·凯伊·菲茨杰拉德,1896年9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他的爱尔兰移民祖父靠经营水果生意发了财,但留下的财富只够供司各特度过较为富足的幼年时代;菲茨杰拉德那位长相英俊的父亲,也许是受他们家族祖上那位创作了著名的《星条旗》(美国国歌)歌词的远亲弗朗西斯·司各特·凯伊(这就是菲茨杰拉德那一长串名字的来历)的影响,称得上是个文学爱好者,常对儿子朗诵拜伦勋爵和爱伦·坡的诗句,但显然他对儿子更大的影响在于即使生意失败(事实上这次失败在菲茨杰拉德十二岁时降临)也要保持着阔绰派头的习惯。这种来自遗传的虚荣心随着菲茨杰拉德的成长而与日俱增,在不满自己祖辈寒酸的爱尔兰背景和不够有钱的家境的同时,他对真正的富人的生活充满向往。“我告诉你一句话:有钱人和你我是不同的,他们认为比我们好。”菲茨杰拉德后来在《有钱的年轻人》中写到的这句话成了那个享乐与欲望的时代的名言,也表现出了他本人对“有钱人”充满矛盾的态度。联系菲茨杰拉德起伏的一生来看,这句话其实无比沉痛。

菲茨杰拉德的家族最终还是有能力把他送到了对他充满诱惑的富裕的东部,并让他进入了富家子弟云集的普林斯顿大学。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他在那里所受的野心和嫉妒的煎熬,但这个美国版的于连·索黑尔和他的法国前辈一样具有俊秀的外表和出人头地的坚定信念,凭着这两点他忙于在各种社交场合出风头,并因此基本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他的努力在学校里的收获并不大,其间还经历了一次与一个百万富翁的女儿的失败恋爱——据说菲茨杰拉德一生都保存着这个抛弃了他的女人写给他的信。这一切并没有打消这个年轻人的雄心,他未及毕业就迫不及待地从了军,穿着漂亮的军装在他所经过的每一个驻地忙于和当地的“Top Girl”——“头面女孩”们约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多数美国人并未真正感受到战争,战争带给他们的最大影响可能就是穿军装的人到处受欢迎。那个风流俊俏的青年军人显然利用了这一点,而这种行为既表明了菲茨杰拉德一如既往的追求,也不难让我们联想到那些让他品尝了失败滋味的普林斯顿的富家女孩对他的心理产生的微妙影响。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穿军装的盖茨比就是在驻地和富家女黛西产生爱情的。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看上去各说各话但实质上殊途同归的描述:一种是“迷惘的一代”,一种是“爵士乐时代”。前一种说法从欧内斯特.海明威那里得到灵感,后一种说法则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得到完美体现。因此,这两个人都是以文为史的伟大诗人——一个小说家能得到的最高褒奖莫过于“诗人”的称号;而对一个诗人来说,再没有比能描绘出一个时代更荣耀的事了。在成为“爵士乐时代的歌手”之前,菲茨杰拉德先和成百万的脱下军装的人、走出校园的人和离开乡村来到城市的人一起,成了这个时代的挣扎者。也许普林斯顿的经历使他明白自己除了容貌之外,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写作上的才能——他十三岁就发表过作品,还没有离开普林斯顿时就写完了《人间天堂》的头一稿,只是在后来投稿时被编辑以二比一的票数否决了。菲茨杰拉德曾对他的普林斯顿同学,后来的评论家爱德蒙·威尔逊说:“我要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你呢?”但现在他只能靠白天当广告公司抄写员、晚上创作短篇小说来维系自己的梦想。1919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林中宝贝》为他带来了三十美元的进项,他毫不犹豫地用之于穿着打扮。正如住在巴黎一间小阁楼里靠干面包和成功的梦想度日时的巴尔扎克一样,有时候菲茨杰拉德的梦想看上去似乎遥不可及。当他向姗尔达.塞瑞——这是他结识的“Top Girl”中他最终认为可以成为他妻子的那位,阿拉巴马最高法院法官的女儿——求婚时,后者一听他发表一部短篇小说只能挣三十美元便很干脆地拒绝了他。又遭震撼的菲茨杰拉德孤注一掷地辞去工作,专心修改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他不用坚持多久就成了挣扎者中的幸运儿:《人间天堂》在1920年出版,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然后是1922年的《爵士乐时代的故事》和《美丽与诅咒》,然后是1925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似乎复制了他的前辈杰克·伦敦及其笔下的马丁·伊登式的成功,这种成功常常戴着“美国梦想”的华冠,但往往宿命般地走向悲剧的结局。菲茨杰拉德显然只注意到了前者,作为梦想成真的标志,他志得意满地在1920年给姗尔达·塞瑞戴上了戒指。多年以后,菲茨杰拉德这样对他的女儿说:“最终我还是决定和你母亲结婚,虽然我知道她已经被惯坏了,而且会害了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只会谈论大英帝国的强盛,而在美国参战并迅速决定了战局之后,这个前英国殖民地无可非议地获得了世界头号强国这个它早在前一个世纪其实就应该获得的荣誉。美国人尽情享受着战后国威遽升、民财日盛的黄金时代,纽约城夜夜笙歌,纸醉金迷,夜店里的爵士乐响彻城市上空,成了那个时代的美国留给后来的怀旧者们最难忘的旋律。菲茨杰拉德也无可非议地成了这个时代的歌手,浅吟低唱中道尽了一代人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而悲剧就从这里开始:他不像威廉·莎士比亚那样置身事外话沧桑,只求戏如人生;而像莎士比亚的先驱者罗伯特·格林一样不辞游戏声色间,只能落得人生如戏。终于成了“阔人”的菲茨杰拉德和妻子在上流社会的酒会、舞场、豪华旅馆和海上游艇中流连忘返,时而纽约、时而巴黎。有人评价说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不知何时散席的鸡尾酒宴”。菲茨杰拉德本人则说得更为直接:“除了参加一千个晚会,无所事事。”当他在巴黎见到作家乔伊斯时,后者对人说:“那个年轻人一定是疯了——我恐怕他会伤着自己的。”事实上,伤他伤得更厉害的恐怕是他的妻子,至少欧内斯特·海明威这么认为。他和菲茨杰拉德在巴黎认识,同时和他们交往的还有乔特鲁德·斯坦因及多思·帕索斯等人,这就是有人把菲茨杰拉德归入“迷惘的一代”的原因。事实上,这位“爵士乐时代的歌手”所发出的也确实是充满迷惘的声音——在《人间天堂》的最后,阿莫瑞将双臂伸向明净的天空喊道:“我了解我自己,仅此而已。”而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这样凭吊主人公:“他千里迢迢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一定让他觉得近在咫尺,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落到他身后了,落在了这个城市那一望无垠的昏暗之中,在这座城市里,共和国那漆黑的田野在黑夜中向前伸展开来。”

海明威结识菲茨杰拉德时尚未成名,菲茨杰拉德对他多有提携,后来两人的名声此消彼长,菲茨杰拉德便不再与他来往。但海明威关于姗尔达应该对菲茨杰拉德的悲剧负责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姗尔达·塞瑞,漂亮而放纵的富家女,据说十七岁时就以善饮而闻名乡里,曾为庆祝《人间天堂》的成功而在饭桌上当众起舞。对菲茨杰拉德来说,婚前的她就像但丁·阿里盖里的贝阿特里丝,因为她可以引着他去到他心目中的天堂;而婚后的她则像大卫·贝克汉姆的维多利亚,因为她是他的事业和生活的重要支配者。在菲茨杰拉德的许多作品的女主人公身上都能看到她的影子,盖茨比的一句名言是对她和她的同类最精辟的描述:“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这对由提供梦想和实现梦想结合起来的夫妻,在挥霍无度的生活中以比积累财富更快的速度积累着债务。菲茨杰拉德为了维持这种挥霍,又在一些粗糙的作品中挥霍自己的才华。而与此同时,姗尔达则更在意自己的才华:她也可以说是位作家,而且总想证明她本人不比自己的丈夫差——这可能就是她后来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她甚至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而在一部长篇小说中攻击自己的丈夫。从1926年起,姗尔达时好时坏的病情把菲茨杰拉德折磨得痛苦不堪,他大量酗酒,患了严重的肺结核病,曾两次自杀未遂。正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辉煌的顶点之后菲茨杰拉德不可遏止地开始走下坡路(事实上,这部了不起的作品已经没能带给他想象中的丰厚收入),美国也从“爵士乐时代”的辉煌走到了三十年代的大萧条。菲茨杰拉德的痛苦成就了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唯一的杰作《夜色温柔》,但这个1934年出版的动人的故事丝毫无助于他改善经济上的困境。1937年,菲茨杰拉德在好莱坞靠写电影脚本支付姗尔达的治疗费和女儿的昂贵学费,同时和一个专栏女作家同居。他在给女儿的信中说:“我在这里进行着一个曾经大有作为的人的最后挣扎。”往日的繁华早已散尽,即使写脚本这种不需要才华的工作他也无法胜任了。事实上,在动笔的几个脚本中他只真正完成了一个,就因为酗酒而被解雇了。当时一位年轻作家在得知自己要和菲茨杰拉德合作的时候诧异地说:“我还以为他已经死了。”这话只说早了两三年。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因心脏病发作死在好莱坞女友的家中,留下了尚未完成的《最后的大亨》的手稿。八年后,姗尔达.塞瑞死于一场医院火灾。

美国从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没有文学到成为在文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只用了一百年,这大约是因为美国在一百年中比其他国家在几千年中走得更远:人类的天真与蛮横、光荣与梦想在这个新生民族那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学再也没有出现西奥多·德莱赛、辛克莱·刘易斯、尤金·奥尼尔、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约翰。斯坦贝克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交相辉映的那种黄金时代。而即使在这个集体中,菲茨杰拉德也是奏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忧郁的布鲁斯的那位。正如菲茨杰拉德少年即识的拜伦勋爵用自己的生命写出了最浪漫的诗篇,菲茨杰拉德的一生沉浮也演出了不亚于他任何一部杰作的故事;从那时到现在以至将来,这故事还会被多少颗心灵重复!T.S.艾略特在不朽的《荒原》中这样吟道:“啊,你转着舵轮朝着风的方向看,回顾一下弗莱巴斯吧,他曾经和你一样漂亮而高大。”

海明威在身后才发表的《漂移的盛宴》中回忆了他和菲茨杰拉德及其他朋友早年的流金岁月,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硬汉海明威在人之将死时也有柔情一现。如果我们现在要回顾那逝去的时光,更为适合的是菲茨杰拉德的充满落寞的《重返巴比伦》中的一句话:“唉,盛大的宴会已经散啦。”

2008年于又一次经济大萧条中

书评(媒体评论)

它是奇迹的时代,它是艺术的时代,它是不加节制的时代,它是讽刺的时代。

——菲茨杰拉德评价“爵士乐时代”

菲茨杰拉德就像一个没有受到邀请的小男孩,脸紧贴窗户,看着里面的聚会,想知道谁将会付账。

——评论家麦克尔姆·考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丽与诅咒/菲茨杰拉德小说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菲茨杰拉德
译者 李雪琴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52977
开本 32开
页数 5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1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9.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5
141
3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6: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