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刀锋(插画版)/中国书籍编译馆
内容
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小说家、短篇小说家、剧作家,二十世纪上半叶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
毛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法参加救援队,后加入英国情报组织,在瑞士和俄罗斯任职,战争期间及战后在印度和东南亚游历,这些经历也被他写进了小说中。毛姆的作品取材广泛,情节跌宕起伏,洞悉人性之幽微,是英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经典。他自称处于“二流作家中的最前列”。
毛姆的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锁》(1915)、《月亮和六便士》(1919)、《面纱》(1925)、《寻欢作乐》(1930)、《刀锋》(1943)等。
书评(媒体评论)
毛姆的《刀锋》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为我们提
供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个时期的一间人物画廊。
——周煦良(著名英国文学翻译家、教授、诗人、
作家)
现代作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威廉萨默塞特·
毛姆,对于他直言不讳、毫不虚饰的讲故事的能力我
无限钦佩。
——奥威尔(英国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毛姆是一个经历特别丰富的人,像一个长者,他
写小说开篇的语句可以归纳成一句话:“我跟你说一
下人生吧。”这是英国作家身上特有的东西,这是英
国文学中非常特殊的部分。毛姆的小说真的是很好的
教材,我觉得毛姆特别善于处理非常微妙的东西。
——孙甘露(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先
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精彩页
我动笔写作以来,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疑虑。称之为小说,只是因为除了小说以外,想不出能把它叫作什么。我没有很多离奇的情节以飨读者,故事结局既不是死,也不是结婚。一死百了,所以死能使一个故事全面收场,但是,结婚也能使故事恰当结束。那些世俗的所谓“大团圆”,高雅讲究的人也犯不着加以鄙弃。普通人有一种本能,总相信这么一来,一切该交代的都交代了。男的女的,不论经过怎样的悲欢离合,终于被撮合在一起,两性的生物功能已经完成,兴趣也就转移到未来的一代上去。可是,我写到末尾,还是使读者摸不着边际。这本书所写的完全是我对一个人的追忆,这人虽则和我非常接近,却要隔开很长的时间才碰一次面;在此期间他都经历些什么,我几乎毫无所知。我想,我能够编出一些情节,天衣无缝地填补起这些空白,使我的小说读起来连贯一些,这样做固然可以,可是,我无意于这样做。我只打算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记下来而已。
许多年以前,我写过一本小说叫《月亮和六便士》;在那本书里,我挑选了一个名画家保罗·高更;关于这位法国艺术家的生半,我所掌握的材料非常不足,只是倚仗一点事实的启不,使用小说家的权限,炮制了若干故事来写我创造的人物。在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可压根儿没想这样做。这里面丝毫没有杜撰。书中角色的姓氏全都改过,并且务必写得使人认不出是谁,免得那些还活在世上的人看了不安。我要写的这个人并没有名气;也许他永远不会出名;也许他的生命一朝结束之后,这一生留在世界上的痕迹并不比石子投入河中留在水面上的痕迹为多。那时候,如果我这本书还有人读,也只会是因为书本身可能有点意思。但是,也许他替自己挑选的生活方式,和他性格里面所特有的坚定和驯良,在他同类中间的影响会日益加深,这样,可能在他去世长远以后,有人会恍悟这时代里曾经生活过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那时候,人们就会看出我这本书写的到底是谁了,而那些想要稍微知道一点他早年情况的人,就有可能在书中找到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我觉得这书虽有如我所说的种种不足之处,对于替我朋友作传的人,将不失为一本可资征引的书。
书中的谈话,我并不要假充是逐字逐句、毫不走样的记录。在这类或其他场合下,人家的谈话我从不记录下来;可是与我有关的事情我都记得很清楚,所以,虽然这些对话是我写出来的,但我相信,它们能忠实反映对话者的谈话。适才说过,我丝毫没有杜撰;现在我想把这句话改一改。就像希罗多德以来的许多历史家一样,我也有擅自增入的部分;故事里角色的谈话有些是我没有亲耳听见,而且也不可能听见的。我之所以要这样做,和那些历史学家一样,都是为了使场面生动、逼真。因为有些场合若只是重述一下,没有人物对话,那么读起来就效果很差。我写书就是希望能有人读,所以只要写得人读得下去,我认为总可以做得。至于哪些地方是擅自增入的,明眼的读者自会一望而知,他要摈弃这些不读,完全听他自由。
我着手写这部书时心里不很踏实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面的主要人物都是美国人。人是非常难了解的;我觉得,我们除了本国人外,很难说真正了解什么人。因为人不论男男女女,都不仅仅是他们自身;他们也是自己出生的乡土,学步的农场或城市公寓,儿时玩的游戏,私下听来的《山海经》,吃的饭食,上的学校,关心的运动,诵读的诗章,和笃信的神。是所有这一切东西把他们造成现在这样,而这些东西都不是只凭道听途说就可以了解的,你非得和那些人生活过。要了解这些,你就得是这些。你无法了解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如果说了解,也只是观察得来的印象,要在书中刻画得真如其人就难了。连亨利·詹姆斯那样一个精细的观察家,尽管在英国住了四十年之久,也没能创造出一个百分之百的英国人来。至于我自己,除了几篇短篇小说外,从没有打算写过本国以外的任何人;短篇小说里之所以大着胆子去描写外国人,是因为短篇的人物只要一点粗枝大叶;你写个轮廓,细微的地方全可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我能把保罗·高更变作一个英国人,为什么我就不能对本书中的人物采取同样办法?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不能。那一来,他们就不再是他们那样的人了。P1-3
导语
毛姆的行文冷峻深刻而坦诚直率,评判客观而褒贬自现。在《刀锋》中,他将各种人物角色的命运和拉里的人生境界作对比,说明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尘世的满足都是短暂的,而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生活才能获得持久的快乐和幸福。毛姆一生喜欢游历,足迹踏遍世界各地,深谙东西方文化。他以哲人般的睿智洞察到东方文化中具有一种令人沉静通透的魅力,可以直达内心。毛姆塑造的拉里体现了人之精神纬度,追求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至高境界,也是毛姆为现代人探索的一条精神出路。
序言
译者序
毛姆的作品多具有某种对人生意义探索的哲思,因此
,翻译《刀锋》对于我而言属于一种心灵碰撞的缘分。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是英国著名小说
家、戏剧家。《刀锋》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首次出版于
1944年。小说围绕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位美国青年飞
行员拉里展开。拉里在军队里结识了一位爱尔兰好友,这
位好友是一名飞行员,他生龙活虎,置生死于度外,但在
一次遭遇战中,他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朋友的死亡使拉
里对生命有了一种独特的体验,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
于是开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他开始追问生命的意
义、人生的意义。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追求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至高
境界是毛姆为现代人探索的一条精神出路。毛姆一生喜欢
游历,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深谙东西方文化,以哲人般
的睿智洞察到东方文化中具有一种令人沉静通透的魅力,
这种魅力可以直达内心,提升人的内心精神境界,从而使
人达到自我完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文化可以帮助解决
西方社会中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毛姆的行文冷峻深刻而又坦诚直率,评判客观而褒贬
自现。在《刀锋》中,他将各种人物角色的命运和拉里的
人生境界做对比,说明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尘世的满足都
是短暂的,而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生活才能获得持久的快
乐和幸福。毛姆塑造的拉里体现了人之精神纬度,这也是
拉里能在印度领悟人生真谛的缘由。
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拉里、伊莎贝尔、埃利奥特、索
菲等人物形象,而拉里作为核心人物,与其他人物形成了
鲜明对比。拉里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满足,伊莎贝尔渴
望物质享受;拉里一心想要拯救内心纯洁脆弱的索菲,而
伊莎贝尔屡次将索菲置于危险境地,最终将索菲推向死亡
。拉里蔑视名利,崇尚恬淡的生活;埃利奥特游走于交际
圈,以攀结权贵为人生价值。拉里因为好友的离世而开始
追寻人生价值,索菲因为丈夫的离世而自暴自弃;拉里坚
韧不拔,索菲脆弱不堪。所有这些人都似乎游走在理想与
现实、道德与欲望的刀锋上,他们都具有某种不可捉摸、
神秘莫测的性格特征,最终都与从前的自我大相径庭。拉
里似乎一直游走在主流人群之外,但他追求自我心灵的自
由与发展又吸引了众多追随者。 -
《刀锋》中拉里最后远离了战争,远离了平凡琐碎,
走向了真正的虚无。这也是作者直接否定生活的本质意义
,只能寄生命于无穷时间与天地的悲观思想所引起的主观
上的选择。饱受苦难的主人公们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积极地追求自己最珍视的东西,然而生命的有限性让一切
又都化作平淡。小说总结出,人的得救之道是心灵的自我
完善,做到“无我”。这也正是印度哲学中的“梵”或佛
教中的涅粱的境界。审美艺术带来的愉悦只能使人迷醉一
时,人们终归生活在现实之中,只有彻底达到无欲无求、
与世无争的境界,才能超脱人生的烦恼。
译者翻译这部小说历时两年有余,跨越数个城市。北
京海淀的四季繁忙喧嚣,湖北洪湖常年雨季绵绵,武汉洪
山的夏季热气氤氲,香港九龙的冬天明朗温暖,这些作为
翻译的背景皆成为一幕幕美好的回忆,流淌在我的脑海心
间。在香港浸会大学读博士期间,我亦常在课业之余进行
《刀锋》的翻译,在字斟句酌之中,深入的探索带给我灵
魂的启迪。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遵循翻译的目的原则、连
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在力图保留原文风格的同时,译文也
注意语内连贯、表达自然,尽量符合原文所处的社会文化
背景和语言习惯。
译例一:
“What do you want to do then?”
“Loaf.”he replied calmly.
译文:“那么,你想做什么呢?”
“晃膀子。”他平静地说。
这两句出自拉里与未婚妻伊莎贝儿之间的对话。在战
争前后,拉里的人生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伊莎贝儿
问拉里对未来生活的想法时,他仅用一个词loaf敷衍地回
答。loaf意为“游荡,游手好闲”,在译文中译为“晃膀
子”,这种通俗口语的表达方式更符合原文诙谐幽默、略
带讽刺的风格,同时也把拉里的聪慧不羁表达得淋漓尽致

译例二:
I have never begun a novel with more
misgiving.If I call it anovel it is only
because I don’t know what else tO call it.
译文:我动笔写作以来,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疑虑。
称之为小说,只是因为除了小说以外,想不出能把它叫作
什么。
根据《韦氏大学词典》,原文中misgiving是指a
feeling ofdoubt or suspicion especially
concerning a future event,也就是“犹豫不定”。译
文中翻译为“疑虑”,表达出作者毛姆创作该小说时内心
中存在的种种疑惑。
译例三:
His business connections with the
impecunious great both inFrance and in England
had secured the foothold he had obtained on
hisamval in Europe as a young man with le~em
内容推荐
本书是《刀锋》插图版,除了《刀锋》的故事,还大量增加了作者写作手法分析和相关作品分析。《刀锋》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的主要作品之一,首次出版于1944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参加□□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拉里在军队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他在一次遭遇战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拉里开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死亡使拉里对生命有了独特体验,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刀锋(插画版)/中国书籍编译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译者:汪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68754
开本 32开
页数 4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6
出版时间 2019-06-01
首版时间 2019-06-01
印刷时间 201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18
CIP核字 2018108812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2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