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记忆的碎片/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破碎的记忆,璀璨的光年!

那一曲曲哀而不伤的英雄赞歌!

那一幕幕感天动地的往昔故事!

伴随鼓浪屿阵阵波涛,扑面而来……

李秋沅的文字,似一匹锦缎,质地熨帖,色彩绚烂。云卷云舒,行云流水,颗颗入心,粒粒真金……这些词语,都可以形容她的文字。

内容推荐

本书是李秋沅的中篇小说集,主要包括《宁有故人》、《且敛风翼》、《谢园离歌》、《记忆的碎片》、《石上开花》、《红屋顶上的舞蹈》等8篇小说。文中讲述了鼓浪屿地区抗战时期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它抒写的是历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历史,炎黄子孙遭受史无前例“文革”劫难的历史。

目录

宁有故人

且敛风翼

谢园离歌

记忆的碎片

石上开花

井那边的女孩

红屋顶上的舞蹈

冷杉林里的琴声

试读章节

(三)

周裳的画再次勾起了我对林家园的好奇。我上网搜“林实”的名字,在网上出现的189条记录中,与“将军”挂钩的仅有10条。其中仅有一条简单的记录吸引了我:“林实,1900年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抗战期间,因屡立战功,升任国民党陆军中将。抗战胜利后,遭蒋介石猜忌,借腿疾之故带职在木棉岛休养。1948年1月赴重庆任‘军事参议院院长’虚职,实被蒋介石软禁,半年后失踪。”

“1948年”,我倒抽一口冷气。我仿佛陷入一个黑暗的迷阵之中,我能感受到出口处熹微的天光,却无法寻得路径。 我疯狂地上网搜寻木棉岛林家园的资料,空白,一片空白。林家园巍然屹立于时光之中,屹立于故人的记忆之中,但是,它却被历史抹杀了,一笔勾销。林家园的失语,宛若外公最后的叹息,令我不安却无能为力。

“您知道林实吗……知道林家园……”母亲带我拜访黄老太时,我再一次提起林家园。一有机会,我便向木棉岛上的老人们询问林家园的往事。而我,也渐渐长大,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令我选择了历史作为大学专业。

“傻小子,你怎么会对那些旧事感兴趣呢?该死的人都死了,该老的人都老了……林家园?就是据说女主人被人打了三枪的林家园?林家园的太太,可是位风雅人物啊。对了,你外公和她很熟悉啊,都是留英回来的。”八十岁的黄老太,谈起当年往事,眼眸里忽然焕发神采,“当年,林家园常开PARTY。那时,我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有一次随父亲前去,林太太宴客,长长的蜡烛插在烛台,高脚玻璃杯斟满了红酒,镀银的刀叉,雪白的四方餐巾……”

“唉,都是什么时候的事了,”黄老太太眼神暗淡下来,“林太太最喜欢穿翠色旗袍。我后来再没见过别人把翠色穿得那么服帖。她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她是真正的淑女。琴棋书画俱佳,西文更是出色。我记得,她在宴会上,曾唱过自己翻译的函洋歌曲……好好的,怎的就被杀了呢。弄不清林太太是军统杀的,还是地下党这边杀的,要不,就是日本人报复林将军。林实虽是国民党高官,却不避嫌,与各路人士交好,因此,似乎很不得老蒋欢心。杀人凶手后来也没找到,此事不了了之。林太太出事后不久,林先生就带着孩子离开林家园了。解放后,因为林先生曾是国民党高官,林家园的事再没人多提……”她突然噤声,沉默。

(四)

夜里,我久久难以入眠,从阁楼上拿出外公给我的木匣子。

在夜灯下,黑色的漆木匣子泛着清冷的光,翻开匣子,林太太的译稿静静躺在匣子里:

“愿言与子携手相将,陶陶共举壶觞,追怀往日引杯需长,重入当年好梦!往日时光,大好时光,我将酌彼兕觥!往日时光,大好时光,我将酌彼兕觥!”

我倦怠地闭上眼。夕阳中,林家园内在浅风中飘荡的离离荒草;外公凝固在眼中的惆怅;黄老太太欲言又止的无奈一一涌上心头。

梦中,林家园光鲜如昨,满院花开正好,一位身着翠色的女子打开林家园的大门走出,她向我伸出手,“进来吧……”我一踏入园子,园内突然变了颜色,满目苍凉,那绿衣女子倏忽消逝,只听耳边有延绵耳语声,“林家园,林家园……林,林,林……”声音由弱转强,忽地尖锐如山顶夜风呼啸。

丁零……铃声大作,我愣了半天,想确认自己不在梦中。起身一看时间,凌晨四点。是张诚的越洋电话。张诚从木棉岛艺术学院毕业后,便去美国继续深造。

“老兄啊,现在是北京时间四点整。”我嘟囔着抱怨。

“我实在等不及了,太兴奋了。我身边就是西雅图美术馆的里奥先生,就是主办周裳画展并对他展开研究的美术馆。他们收集了一些周裳的资料。”

“啊!”

“他有位姐姐,叫周晨。周母早丧,周父常年在外,姐姐与他相依为命,感情极其深厚,他们一同在教会学校长大,后又一向出国留学。姐姐回国后,尊父命嫁给了国民党内重要人物林实。1947年10月,周晨在林家园遭枪击身亡。1948年,姐夫林实在重庆失踪,年仅八岁的外甥被人刺死在家中。周裳极少对外界提及姐姐一家的惨剧。姐姐去世后,他曾为姐姐画了一幅肖像画,这幅画一直跟随着他直到他离开人世。1948年,周裳与王氏离婚,外界对他这一做法极其不解。王家当时在美国上流社会亦是一极引人瞩目的华人家族,周裳与王氏离异,对他的事业是极大的伤害。之后,周裳似乎一度陷入了抑郁困境,事业一落干丈。他没再婚,亦无子女,1970年孑然一身在宾州逝世。”

“你,你快把他的资料带传给我看看!”我兴奋地喊。

“我快回去了,到时候我将图片带给你。”P6-9

序言

读李秋沅的书,需要沉下心来。但不知你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若未成年,也该已经上初中了。李秋沅的书,就是主要写给十几岁之莘莘学子的,同时也适宜于 9至99岁成年读者。尽管在写作时刻她心想面对的是渴望得到美学润泽和思想营养的翩翩少男和婷婷少女,但有许多学生家长从孩子所订《儿童文学》上读到她的作品,也都会被吸引,更容易被触动。这是因为成年读者已有一定阅历,对李秋沅的文采和情致,对其作品的风格和意蕴,感受得能够更敏锐而深沉。

成年读者一旦开卷,自然就会沉下心来。我的提示重在针对尚未成年的读者,尤其是痴迷于“吃文化快餐”的小朋友。作为娱乐,“吃”些“快餐”,未尝不可。但那些货色,属于商业化操作的产物,不能算是纯正文学创作的成果。“吃快餐”,无妨囫囵吞枣;阅读纯正文学成果,则应该细嚼慢咽。而读李秋沅的书,我之所以格外提示,还因为她这组小说,思想内涵别开生面,艺术风韵别具一格。其情调之典雅清新,其意蕴之浓郁幽深,读时若非沉下心品味,所得只能浅尝辄止。

长篇《木棉·流年》和短篇《宁有故人》《且敛风翼》《谢园离歌》《记忆的碎片》,抒写的是历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历史,炎黄子孙遭受史无前例“文革”劫难的历史,那是永远不该忘记的。可是其中有些真相,却又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被埋没。当今,且不说小孩子,即便70后成年人,都没有经历过也未曾了解过那些被埋没的历史。仅从题材独出心裁的角度看,这些篇章也具有宝贵意义和恒久价值。不可不看,不可仓促地看,而要沉下心来认真拜读。

七十多年前,日寇侵华,践踏“万国公地”木棉岛。那里原是权贵和“番仔”的世外桃源,一座座花园别墅,曾演绎一出出爱恨情仇的活剧。这时,它也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之火与血的战场。义勇战士来自各方:为儿子报仇的箍桶匠阿福,除掉了假鬼子冯兴龙;国家之十九路军坚决抗日,其长官欧阳卓却遭当局疑忌;鬼子逼迫军统少将之妻锦若给丈夫写策反书,她含笑写下四个大字:“无限江山”,写罢突然奔向露台纵身而下,“身体在尘埃上绽放成一朵美得令人泪下的血花”。

侵略者妄图攫取唐家祖传国宝,而暗中保护《永乐大典》的却是位日籍华人,藤田明泽为此切腹献身。木棉岛抗日主力,是番仔园女主人出巨资支援的血魂团。这个民间组织的领导和成员大都被捕,备受酷刑,坚贞不屈。国民政府特派李永明忍辱出任伪校长,事败后被折磨致死,直到抗战胜利,他的真实身份才为人所知,他谱写的校歌才传唱出来:“英雄胜迹,剩此荒台,狂澜难挽,慷慨于怀。”然而,这些英雄壮举,因牵连国民党,后来被新一页的历史遮蔽,遂成为了历史的隐秘。

四十多年前,“文革”突发,“施家被抄,施先生被人打得奄奄一息,他十六岁的儿子抡把菜刀要和人拼命。施先生活下来,他儿子却疯了。”此后每当傍晚,这疯子便会喊:“冯兴荣,杀杀杀!”二十年后,他竟把恩师误认为红卫兵,那位从日寇集中营逃出来的大学校长叶先生,“紧紧拥抱住疯子,哄孩童般轻声吟唱:且请敛风翼,好令伊人将息……”疯子安静下来,那诗句是恩师曾教过的《繁星》。当时,到木棉岛来养病的十三岁女孩阿宁目睹此情景,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阿宁看来,“倘若他没疯,该是位多么俊秀的男子”。而叶先生则提示她:“二十年了,他居然还记得那人!”那个叫冯兴荣的人,自己可能遗忘或已被遗忘?叶先生不禁感慨:“如果是一个时代的过错,那么过错者是否可以理所当然因有‘时代’这个宏大借口而被遗忘?”阿宁还是没弄明白,叶先生却仍不解析清楚,只告诉她:“有些事,你现在还理解不了。等你长大了,自然就有答案了。”这,也正是作家想要“告诉”给小读者的。描绘情景,不多解析,等着“阿宁”长大。

李秋沅的“告诉”,是通过两个小姑娘的眼光探索那两段埋没的历史。她们都叫阿宁,前一个身世悲凉却受呵护,其坎坷经历折射历史的风云;后一个身心负伤有待疗养,求知识而得到了历史的钥匙。她们当时都不懂得作家赋予的使命,无非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承受和感应,各自另有新奇的现实际遇,历史的身影交织于现实的情境,故此显得迷离扑朔、幽深莫测。这正适应小读者口味,会被吸引着跟随阿宁去观察那个时代的那些人物、事情和风景,也就因之睁大了探索的眼睛。

现实之儿童,还需要去了解那两段沉痛的历史吗?无疑是必要的。国歌定为《义勇军进行曲》,就为的是炎黄子孙切莫忘记已经过去的火与血岁月。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3500万中华儿女为国捐躯。而今,假鬼子冯兴龙虽已毙命,红卫兵冯兴荣却仍混迹于现实中。“疯子”记得那人,清醒者更不该忘记“文革”的历史教训。当前盛世娱乐流行,很可能埋没历史的警钟。提醒国入,启示儿童,值此歌舞升平,牢记居安思危,这是每个有良心与良知之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秋沅这两部书,就源于此责任心。其意义和价值,与其说展示被历史埋没的历史,毋宁说在弘扬有可能被现实漠视的精神。当有些“文化快餐”诱使儿童沉湎物欲、混淆善恶之际,她这系列篇章,刻画了“血魂团”等民族英雄形象,赞颂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民族精神。木棉岛上木棉树,雄壮魁伟,花红如血,盛开时似一团团蓬勃燃烧的火焰。正是这一团火,点燃了作家李秋沅的笔,为义勇战士出生入死谱写血的流年,以火的木棉映衬为国捐躯者忠贞赤诚的心。

在思想内涵上,我这里的提炼,仅撷取了这两部书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它们给予孩子的精神营养要更丰富而多彩。在艺术风格上,文情格调,典雅清新,正如作家自觉的那样,“各色语言从笔下流淌出来,交织成为一匹顺滑的锦缎”。又仿佛是南音,“那一咏三叹的唱腔,能在刹那间将时空撕开一道神秘的缝隙,让入隐约窥见缝隙内苍凉寂寥的从前往昔”。木棉岛上的一切,“连同南音那婉转悱恻的汉唐古韵,一并熨入我的年少时光,成为我生命中难以剥离的一部分”。

结构上也很精美,人物景物,实笔闲笔,搭配协调,浓淡相宜。相对说来,短篇更精彩,《宁有故人》是代表性篇章。开头《友谊地久天长》译法便求典雅:“宁有故人,可以相忘,曾不中心卷藏?”而其译者是小说也是林家园的主人公。书后展开画,画后捧出木匣,环环相扣,悬念迭生,直到凌晨越洋电话。“时光前行,林家园缄默,历史在林实一家的鲜血面前背转过身。”作家重返木棉岛时,林家园已淹没于荒草之中。通篇回旋伤感哀怨,读来令人心潮起伏,久久难平……

不知道小读者看这篇《宁有故人》时,可也有我这样感应?不知道你现正看着的,是《木棉·流年》还是短篇小说集《记忆的碎片》?出版社的朋友要我为李秋沅的书写序言,我就把这两本合并在一起了。如果你只有其中的一本,那么请务必找到另外一本。尽管它们各有千秋,但内在素质却紧紧相连。如果你已经读过,那么请收存起来。它们值得一读再读,并非“快餐”类图书,不是只看一遍就可以丢弃的。李秋沅希望她的书能如她的生活感受,熨入你的时光,成为你生命中难以剥离的一部分。

书评(媒体评论)

它们值得一读再读,并非『快餐』类图书,不是只看一遍就可以丢弃的。李秋沅希望她的书能如她的生活感受,熨入你的时光,成为你生命中难以剥离的一部分。

——崔道怡

掀开记忆的碎片,字字如花,在时光尘埃的深处盏开,殷红灿烂,寂寞典雅。让人如同置身于初夏的海滩,炽烈的阳光下,空气里潮湿的水分无处不在又无法捕捉,可以凝结的唯有一滴泪水。

——林彦

李秋沅的文字,似一匹锦缎,质地熨帖,色彩绚烂。云卷云舒,行云流水,颗颗入心,粒粒真金……这些词语,都可以形容她的文字。

在各种粗糙『布匹』流行的今天,这匹『锦缎』显出一份尊贵气、经典气。

——薛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记忆的碎片/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秋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799283
开本 16开
页数 1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6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