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来,证严法师和“慈济”一直默默付出,“慈济人”活在他们自觉是最美的生活中,这就是延续爱和理解,让爱心成为没有疆界的纽带。
不仅在台湾地区,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毫无保留地赞美他们。因着大爱,为身陷困境的人点燃生命的希望。
“慈济人”之名早已经成了播撒大爱、行善助人的代名词。那股无形的力量,因着证严法师个人的实践精神感召,以及慈济人的努力,绵绵形成爱的连结、循环与回馈,不断扩大……
今年正是慈济45岁生日,谨以赵贤明的这本《台湾最美的人》献上敬贺。
图书 |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
内容 | 编辑推荐 45年来,证严法师和“慈济”一直默默付出,“慈济人”活在他们自觉是最美的生活中,这就是延续爱和理解,让爱心成为没有疆界的纽带。 不仅在台湾地区,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毫无保留地赞美他们。因着大爱,为身陷困境的人点燃生命的希望。 “慈济人”之名早已经成了播撒大爱、行善助人的代名词。那股无形的力量,因着证严法师个人的实践精神感召,以及慈济人的努力,绵绵形成爱的连结、循环与回馈,不断扩大…… 今年正是慈济45岁生日,谨以赵贤明的这本《台湾最美的人》献上敬贺。 内容推荐 26岁落发出家;3年后,她从一个小小的愿心出发,带领着信众,开启了“慈济”救苦救难的善行大业,至今已45年。当年一个由30人起头,每人每天省下台币5毛钱买菜钱来行善的小团体,一路增加到如今有四五百万会员,“慈济”规模之盛大、组织之完备,已非草创之初可以比拟。分布在全球的慈济人,都以身为慈济一分子为荣,因着证严法师个人的实践精神感召,戮力行善助人,绵绵形成一股爱的连结、循环与回馈。 慈济济世救人的行动,跨越了政治、种族、宗教及地域等藩篱,在在安顿了苦难者的身心。在时局浑沌、人心浮动的此刻,慈济这种助人的力量,不啻指出了人类心灵的未来出路。“慈济”之名早已经成了散播大爱、行善助人的代名词。 今年正是慈济45岁生日,谨以赵贤明的这本《台湾最美的人》献上敬贺。《台湾最美的人》版税并悉数捐予慈济基金会。 目录 序 佛缘至善、慈济最美 卷首 中国台湾最美、最受信赖的人 第一章 走在最前,做到最后 第二章 五毛钱爆发出来的力量 第三章 牵起全球菩萨网 第四章 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 第五章 神奇的赈灾毛毯 第六章 爱心登陆彼岸 第七章 成就『髓』缘大爱 第八章 慈济的医疗网络——慈济医院、慈济医疗网、慈济义诊团 第九章 播下种子,孜孜不倦办教育 第十章 国际赈灾一马当先 第十一章 中国台湾赈灾爱心总动员 第十二章 可长可久的人文志业 第十三章 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后记 试读章节 供应热食第一 有一位从成都来的妇人说,她在电视上看到一群由中国台湾搭机来四川赈灾的志工,团员大都是女性,她觉得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她们能放下家庭来这里赈灾?于是她开了三个多小时的车,沿途不断向人询问慈济人的踪影,终于找到了洛水镇医护站。 她亲眼看见慈济人为乡亲所做的一切,深受感动,当下接受邀请,也加入了志工行列。第二天她又来了,身边还多了一个人,是她哥哥,她把哥哥招来一起作志工。 慈济在什邡市洛水镇洛城小学的医护站,主要是提供医疗服务与热食发放。 6月大暑天,暑气难耐,乡亲每次大排长龙领便当,有时都会晒到太阳,慈济总务组的志工就非常贴心地去买了一些简单塑料帆布来为乡民遮阳,又发现椅子不够坐,就立刻又去买了一些椅子,让乡亲不用站着等。 体恤年长及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领餐可以更舒适方便,志工规划了一个“博爱区”,由当地小志工为这些老爷爷、老奶奶按摩,奉茶、奉点心,把整个博爱区营造得非常温馨。 当地乡亲看在眼里,久而久之也开始投入志工服务,慈济把他们分成关怀接待组、医护组、香积组和环保组,让他们能够清楚自己负责的工作。 关怀接待组,服务等待义诊和领热食的乡亲,奉茶、奉点心。 医护组,协助慈济的医师和护理人员做翻译;因为有些四川口音中国台湾志工听不懂方言;提供居家往诊的个案,帮忙带路。 香积组,帮忙洗菜、切菜,还要打饭、发餐盒等。 环保组,做垃圾资源回收分类整理。 四大组各司其职,有时大家还会跨组支挣,做得很开心。 从中国台湾来到四川长驻的慈济志工,住在服务中心里,一张床垫、一个衣架,就能生活。铁皮屋冬寒夏热,志工也不怕吃苦,灾民怎么过,志工就怎么过,就是这样贴近受灾乡亲的心,陪伴大家走出伤痛。 在灾区推动环保的成果也很好。一名58岁的受灾乡亲担起了汉旺的环保教育站长,教导分类技巧,连小朋友都做得很开心。这位环保站长说:“中国台湾的师兄师姊都千里迢迢地来帮我们付出,我们当地应该要来学习,好好地学习,爱护地球做环保嘛。” 慈济在四川灾区的接力关怀,一梯次的志工任务完成离开,下一梯次的志工又抵达接续服务。 棚花村热食站的孩子,看见新一梯次的慈济人来到,个个雀跃不已,簇拥上前七嘴八舌说着上一梯次慈济志工在前一晚离开后,他们依依不舍、难过的心情。乡亲列队欢迎慈济人的。到来,因为慈济炊煮热食.、带来重建的希望。“昕说这里有热食,就从我家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过来。”一位灾民如此说。 许多乡亲投入慈济香积组切切洗洗做菜煮饭,心情逐渐开朗起来,也敞开自己成为能够关怀别人的人。 慈济争取供应热食,还经过一段辛苦的历程。 慈济赈灾团领队指出,当时沟通协调要找出定点煮餐,无论是第一站的金山镇,或第二站的洛水镇,当地官员一开始都坚持不需要,认为政府已经提供干粮,也担心灾民的尊严受到伤害。 赈灾团守着证严法师对他们行前的叮嘱,一定要集中在供应热食;邀受灾的人一起投入,转移伤痛,用付出来缓和心灵创伤。证严法师认为,人吃饱了、安心了,才是发挥关怀最大功能的时候。 当赈灾团费尽唇舌沟通时,恰好有几位乡亲来向领导反映,每天吃干粮及油炸的方便面,没开水冲泡,吃了好几天都上火了;领导这才点头答应。 慈济人为灾民提供热食的消息,很快在乡间传播开来。不久:第二梯次赈灾团送抵灾区10万多个环保餐盒。慈济人恭敬地将环保餐具送到民众手上,让乡亲感受到尊重,同时也照顾到饮食卫生及推动环保。 在热食供应的定点,大都会同时成立医疗站。每个定点都有医生、护士及药剂师等医疗团队驻诊,另外还会挨家挨户访视,为走不出来的伤病者给药。 透过往诊,走遍每一顶帐篷,随行翻译的小志工,耳濡目染之下,也学到如何关怀自己的乡亲。不少年轻人也因感动慈济的付出而投入帮忙。 除了提供热食、发放大米外,慈济原本希望以1999年中国台湾9·12地震的援助经验,在灾区搭建简易组合屋。帐篷闷热,挡不住风雨沙尘,日后若复建完成,即便要回收再应用,收纳不易,最后可能都成为垃圾,很可惜。 搭建简易组合屋只要四天半就能完成,慈济希望灾民暂时忍耐等待搭盖简易屋。 在与当地官员沟通后,因帐篷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并由当局援建板屋,慈济也不坚持非盖简易屋不可。 大地震造成四川省7000多所学校倒塌,什邡市22问中小学即有近千师生被埋。慈济人关怀这些丧亲者,.协助他们善后,让许多失去孩子的父母最终能够放下心_中的悲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心念一转,很多人都愿意配合政府措施。 一位尹书记就说:“慈济帮了大忙,.这些伤亡孩子的父母大致都已安顿好,转而去关怀别人的孩子。” 往后在洛水的救援工作,只要慈济人提出,尹书记皆乐于协助,因此慈济能顺利进行后续援助工作,包括兴建简易教室及中长期学校的重建等。P10-13 序言 赵贤明先生的新著《台湾最美的人》,在大陆出版,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美事。书中主人翁广受信众礼拜,是慈济的创始人,是世界级大人物,作者以一个退休新闻记者、一个专栏作家的身份,用了近二十年心力,研究慈济、关心慈济,更身体力行地加入慈济行善的行列。他写《台湾最美的人》,可谓契而不舍地宣扬慈济志业,崇敬证严法师的慈悲救世精神。我因为陪他走过来时路,尤其他前一本书《大舍无求》的出版后,译成泰文版在泰印行,又在泰国节印简体字本,我受他精神感动,协力帮他完成心愿,现在新著在大陆出版,十分乐意在书前说几句话,我和所有读者朋友一样,敬服慈济人的精神,此刻我的感受是:“佛缘至善、慈济最美”。 我是先认识贤明的人,好多年以后才读到他的著作和专栏,其中的情缘,成了珍贵的回忆。我认识贤明,是他由花莲一家报社,派他担台北特派员的那个阶段,那时我担任民族晚报总编辑,一个偶然机会认识他。由于地方报特派员在台北采访,政治、经济、社会一肩挑,在一些公开聚会的场合,经常有机会见到他。由于我二人的名字看似有些缘份,不少人误以为我们是兄弟,时间久了,他叫我“老大”;交往虽不紧密,彼此留有很深的印象,因为他不烟不酒,形象清新,格外使我留意;不想,后来突然失去他的消息,从朋友口中知他已离开新闻圈,在国外谋发展,而且结婚生子,生意上也有些成就,只是彼此间很少联络。 后来我由民族晚报,转往联合报工作,由编辑部顾问、副总编辑而总编辑,始由同事唐经澜兄处得知贤明的一些消息。至1983年我交卸总编辑,有机会赴美国、日本考察,我和内人、经澜、谭天、范增福五人赴纽约参访时,原来行程是由纽约搭机直飞华盛顿,在纽约得悉贤明在费城,夫妻经营餐厅,于是决定改租面包车,专程赴费城,与贤明夫妇见面,同时参观费城自由钟等名胜,由贤明招待午餐,快餐加大杯啤酒,.其乐何如?因得悉贤明在海外艰苦奋斗,已略有成就,既感且佩。 后来贤明夫妇自香港回台北,由于自己精明灵活,他夫人也会理财,恰在此时得到家族余荫,景况转入佳境,他们夫妇顺势投资金融及房地产,不几年即发利市,他为回馈社会,捐巨款成立“财团法人贤志文教基金会”,结合文化界一些朋友常年参与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我也忝为基金会董事,经常参加艺文活动,聊表精神赞助。 后来我去了泰国,代表联合报系接办世界日报,一天他夫妻突然来到我办公室,惊喜之余,得悉他忙于经营商业,而未忘笔耕,承他出示在香港星岛日报所撰“冷眼旁观”专栏,细读后大为感动,不想他在铜钱堆里打滚,仍然保有纯洁的心灵,写出叫好叫座的专栏。 他的专栏文章,平顺自然,每篇文章都是一个醒世小故事,据以引伸,情节感人,可读性很高。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有一个讨巧的方法:大处着眼,小处着墨,这正是写小品文的奥秘。更难得的是在他作品中,洋溢着爱,夫妻间的情爱、儿女问的慈爱、朋友间的友爱,深情款款,着墨最多,是最成功的地方。 看了他的文章,立即兴起我职业性的敏感,觉得这些文章应该引进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我立即提出邀约,希望他同意这些文章能在泰国《湄南河副刊》刊出,后来创办印度尼西亚世界日报,他的文章纳入印世副刊,他也十分乐意。为迎接他的专栏登场,我在副刊写了短篇推介文章,以“随缘随意、小有大观”高度评价。专栏刊出,甚获佳评,不少读者来信推崇,尤为家庭妇女所喜爱,还有一些朋友误以为是我写的,实因我二人姓名仅一字之差,还有人说,我弟弟的文章写得真好。 他有一段时间常来曼谷,好像有些投资,我们见面的机会较多,对他的了解也较深。很多新的感受,从他送我两本书开始,一本是《台湾三巨人》,一本是《大舍无求——证严法师的慈济世界》。 《台湾三巨人》原为日文本,由日本首屈一指的出版社《讲谈社》出版,而竞畅销东瀛;其后香港及台湾都发行了中文本。 《大舍无求》,记叙证严法师创立慈济的整个过程,300多页,是一本大书,由赵贤明精印出版,捐给慈济作为推广之书。后来他在曼谷看到慈济人在泰国的活动,深受感动,托我找人将《大舍无求》译成泰文本,仍_由他捐印转送泰国慈济分会,分赠信众。稍后,他到北京,配合贤志文教基金会在大陆活动,又出版简体删节版本,也由我在曼谷代为编印,他这种默默行善的行动,使我感动。他为当所为,得到圆融自在,印证他做的每一件事,都紧守自己的座右铭《做每一件事都认真》,从早年做记者,而后经商、闯天下、写专栏、著书,甚至为家庭、子女、朋友都本着“认真”二字,而见其真情真性。 贤明崇敬证严法师和慈济人,发愿最早,他在新书的后记中说,1966年证严法师和慈济人走上大爱之路,他正弱冠之年刚踏人社会,就在花莲地方报担任记者,慈济积沙成塔的善行,点滴都流人他的心田,无论在花莲、台北,泰国、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欧洲和中国大陆,所见所闻,对他影响最深刻,从而也发愿在有生之年,推崇证严法师心中向往的台湾愿景,就是慈济世界。新著在北京出版,对贤明而言,是一份美好景愿的完成,对慈济人而言,让13亿大陆人包括受过慈济恩惠的人,也能一起进入“慈济最美、佛缘至善”的世界,自然更是好事。 贤明原籍潮州,在台湾成长,早年在泰国待过一段时间,重游泰邦,旧识不少,情况各有不同,他在力能所及的情况下,总给予资助鼓励,他轻财重义,带几分豪侠气,颇使人敬服。他念旧而不忘本,人家给他一分好处,请他一顿小吃,总是念念难忘,他对朋友的付出,从不企盼回报。以我为例,当年我们到费城看他,他当大事紧记,请他一碗鱼翅,也常在念中,他为我做过什么,从不在人前表露。这种美德发乎自然,只有当事者能够感受。那年他来曼谷,问我在泰居留证办了没有?我告诉他由报社一年办一次,他说为什么不办永久居留,当时外人到泰国,存款1000万就可得到永久居留,我个人要办,报社可以付钱,家眷则不便要报社付大钱,他明了真相,说不用报社麻烦,由他借2000万,我觉得不好,有些犹豫,不想一星期后,他太太从香港汇来2000万,而且帮我找好了承办的人,我夫妇和他夫妻一同办好永久居留,三年后存款由银行璧还,但这份情意,十分珍惜,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而我对他这份珍贵的感情,留下很重的分量。 最近一次见他,他说人近花甲,从此不再为赚钱拚搏,要好好生活。读了他的一些专栏作品,猛然省悟,原来他真的“用心”生活了,家居、旅游、阅读、写作、交游,处处显现他充实的生活景况,深一层想,作为他的亲人、朋友和读者,都分享了他生活中散发的快乐。想来,一个人必须自己懂得生活,别人方能分享他的生活,一个人必须自己享有快乐,别人才能分享他的快乐。贤明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从学校、从报社、从商场,从社会,从各个不同的角色中,一路走来,一步一脚印,甜酸苦辣,百味尽尝,终而凝聚成丰美的人生大餐,请人分享。至于五味杂陈的人生,你能分享多少,领受多少,则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自有一把天秤。我的感觉是:贤明用智慧的笔,给了我们一个感性的.“有情世界”,他的精致小品,提供的就是一个很不同品味的、爱的果盘,丰硕、盘美,受用无穷。 这次我读贤明的新书,和过去看他的专栏文章,感受完全不同,他以佛缘圆融崇高的境界,写出自己对大爱精诚的感受,他的笔下环绕着至善、最美的感戴,使证严法师和慈济人的救世精神、言行举止,都跃然纸上。贤明不但深人观察,而且亲身参与,他深懂奉献的真谛,过去写的几本有关慈济的书,捐。出所有的版税,在泰国出版的泰文版,也由他捐印赠阅,这种行事准则,实已成为一个有佛缘的慈济人。 本书的主人翁,在台湾家喻户晓,世界知名,大陆信众对慈济人的善行,也应该知晓。当然,在海内外中国人的心中,证严法师是知名度最高的人。最值得大家崇敬的是1993年被提名角逐诺贝尔和平奖,虽未得奖,却使全世界了解到台湾有这样一位宗教家、慈善家。近年来,证严法师仍然是诺贝尔和平奖的最热门人物,法师本人虽以平常心看待这件事,但全世界各地对她的崇敬礼拜,一直保有最高度的热点,受她善心的感动,大家一起来感恩,对她以最热切、最崇敬的“加持”,期待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让证严法师的中国台湾之光,照亮世界和平之路。我深信中国大陆读者读完这本书,必能深深体会:佛缘至善、慈济最美。 后记 1966年,证严法师和慈济人踏上大爱之路。那时候我正值弱冠之年,刚刚踏进社会。那个年头的中国台湾人,都要认真打拼,才能挣个温饱。 若干年后,我投身新闻工作,刚开始就是在花莲一家地方报当记者。证严法师和慈济人胼手胝足、积沙成塔的善行事迹,也就一点一滴流进我的心田。 在往后的岁月,影响我心性最深刻的,正是“慈济精神”。 我在人生的旅途一路走来,无论在花莲、台北、泰国、香港、日本、美国、欧洲或其它地方,所见所闻,证严法师和慈济人的善行竟不绝如缕。 我每到一地,总会不自觉地探访慈济在当地的联络处,和慈济人亲切的晤谈,心灵上好比浪子找到温暖的家。那种快乐千金难易! 1993年,我应日本讲谈社之邀,以一个记者的角度,为日本人写一本介绍中国台湾的书《中国台湾三巨人》,透过中国台湾政治、经济及社会的领袖人物,描绘中国台湾的轮廓。 在社会方面,我推介的正是证严法师。 我既亲身体验慈济在中国台湾社会的成长,又因经常报道证严法师的种种,折服她的无私与奉献,心中向往的中国台湾愿景就是慈济世界。 自职场退休之后,我和内子时往各地旅游,有更多机会亲炙慈济人的光和热,感佩之心无时或已;但是在旅途中,我从外国人口中听到的中国台湾形象,令我大为骇异的是,中国台湾竞有个“贪婪之岛”的代名词。 “贪婪之岛”和“慈济世界”,相去何其遥远! 徼天之幸,证严法师和慈济人45年的辛苦耕耘,在世人心田开出美丽的花朵,让中国台湾人走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能挺起胸膛。 中国台湾自来就是“美丽岛”,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两位“中国台湾最美的人”,因为有你,中国台湾更美。 为了让世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台湾,以及慈济人的伟大情操,我立下宏愿,以记者的观点、笔耕的方式,阐扬慈济精神。让他们的大爱发光发热,更加灿烂。 千禧年的9月,我写成《大舍无求》。一心为慈济与释证严的成长与行善轨迹,保持完整的纪录。我相信,永远有读者会以诚敬之心,阅读慈济光耀寰宇的事迹。 台北贤志文教基金会为服务东南亚中文简体字的读者群,便于2000年在泰国发行《大舍无求》的简体字版,接着又出了泰文版。 泰文版的由来,是我和泰国夙有渊源。有一年去到泰国,有缘结识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梁安顺先生。当时他正全心全力投入泰国清迈慈济中小学的筹设工作。 他告诉我,清迈慈济中小学是时任中国台湾慈济基金会副执行长王端正先生的构想,列入1995年“泰北三年扶困计划”中的教育顶目。 在此之前,慈济在中国台湾有自幼教、小学、中学、技术学院到大学、研究所的完整体系;而泰国慈济中小学,则是海外第一所以慈济教育精神、理念直接经营管理的学校,因此中国台湾本会抱有深切的期望,许多慈济人更愿赴泰北当校工。 我得悉之后大为感动,便将《大舍无求》交贤志文教基金会印发泰文版,在版权页注明,“本书由作者赵贤明捐印发售,全部书款捐作泰北慈济中学建校基金”。 由《大舍无求》到《中国台湾最美的人》,我把所有的版税都捐给慈济,今后亦复如此。我为此笔耕不辍,当作个人终生的志业;捐出的版税和万千慈济人的奉献相较,微不足道,却是一片抛砖引玉的赤诚。 随着时光奔驰,慈济行善的范围和形式愈来愈广,我便将《大舍无求》增补、整理,推陈出新,在2006年写成《中国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只是在中国大陆,慈济骨髓捐赠、赈灾、兴学及扶弱济贫等等的善行,不眠不休,怎奈因为大陆幅员辽阔,一般老百姓对证严法师及慈济人仍感陌生。 走笔至此,是2011年盛夏,也是证严法师及慈济人为世人牺牲奉献的第45个年头。放眼滔滔浊世,多的是晦暗阴沉、不堪闻问的一面,幸喜《中国台湾最美的人》所展现大舍无求的大爱,仿佛一道穿破黑幕的曙光,让世人看到了希望与未来。 赵贤明 谨识 2011年仲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贤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71038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7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1-12-01 |
首版时间 | 2011-12-01 |
印刷时间 | 2011-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8 |
宽 | 148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