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科普第一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本由徐帮学编写的《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与细菌、病毒相关的科普知识。

内容推荐

细菌是原核生物的一种,主要特点是没有核膜,其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内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称为核区。细菌的外边包裹着一层细胞壁,一般为多糖聚合而成。病毒是构造很简单,外面是一层蛋白质,称为病毒外壳。蛋白质外壳内部包裹着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病毒自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也不能完成繁殖,需要寄生在其他细胞内完成。由徐帮学编写的《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更多的细菌和病毒知识。

目录

第一章 漫游细菌的世界

 第一节 到处游走的幽灵:细菌

 “小人国”的主角:细菌

 无处不在:细菌的分布

 自身特色:细菌的结构

 难兄难弟:细菌与毒素

 第二节 物以类聚:细菌家族

 麦族的天敌:麦角菌

 臭味相投:肉毒梭菌

 食物腐烂的“真凶”:腐败菌

 水中制氧:蓝细菌

 脑炎的罪魁祸首:脑膜炎双球菌

 与生俱来的祸患:大肠杆菌

 让人欢喜让人忧:枯草杆菌

 鼠疫的祸源:鼠疫杆菌

 可怕的细菌:炭疽杆菌

第二章 细菌百态录

 第一节 探秘细菌的生活

 自产自消:细菌的代谢

 生命的延续:细菌的生殖

 家族的进化:细菌的变异

 小个子也在跑:细菌运动

 生命的终结:细菌之死

 第二节 细菌之最漫谈

 细菌老祖宗:最古老的细菌

 最大的细菌:肉眼可以看得见

 冰雪中的“勇士”:最耐冷的细菌

 第三节 奇妙细菌览胜 

 永不磨灭:不死细菌

 高温下的精灵:耐热的细菌

 微生物“发电机”:发光细菌

 生物世界的“清道夫”:分解垃圾的细菌

 生物杀虫剂:可以杀虫的细菌

第三章 细菌是敌也是友

 第一节 让我们远离它们

 细菌武器的血泪史

 可怕的细菌武器

 四种细菌性生物战剂

 贫困的疾病:结核

 小伤口引起的疾病:破伤风

 忽冷忽热的疾病:伤寒

 婴幼儿易患病:百日咳

 第二节 细菌在“报恩”

 造福苍生:细菌调味品

 化腐朽为神奇:细菌计算机

 植物的好朋友:细菌肥料

 细胞催化剂:微生物酶

 绿色新能源:细菌发电

 石油勘探向导:烃氧化菌和石油酵母

 水底的无限能源:甲烷菌

第四章 神秘的病毒

 第一节 生命的威胁:病毒

 追根溯源:病毒的起源学说

 独特的生物:病毒

 人丁兴旺的病毒家族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到底是什么样子

 第二节 著名的死亡杀手

 人类的“噩梦”:肝炎病毒

 超级癌症:HIV病毒

 致命杀手:埃博拉病毒

 死亡风暴:sARS冠状病毒

 鸡的噩梦:禽流感病毒

 高发性宠物病毒:狂犬病毒

 偶蹄类动物的“专利”:口蹄疫病毒

 生存的依赖:生活环境

 细胞的功劳:病毒增殖

 无孔不入:病毒传播

第五章 病毒与人类的“战争”

 第一节 病毒带给人类的灾难

 天空杀手: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病毒

 土地的战争:土壤与病毒

 潜水杀手:水体中的病毒

 谨防病从口人:食品与病毒

 第二节 斩断病毒的魔爪:疫苗和干扰素

 病毒防火墙:疫苗

 疫苗是如何发号施令的

 接种疫苗要注意什么

 抵抗病毒的福音:干扰素

 第三节 病毒在为人类服务

 病毒会治病

 病毒可“抗癌” 

 病毒杀虫

 基因事业的功臣

试读章节

细菌这个名词最初由德国科学家埃伦伯格在1828年提出,用来指代某种细菌。1878年,法国外科医生塞迪悦提出“微生物”来描述细菌细胞或者更普遍地用来指微小生物体。因为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用肉眼无法看见,需要用显微镜来观察。1683年,列文虎克最先使用自己设计的单透镜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大概放大200倍。路易·巴斯德和罗伯特·科赫指出细菌可导致疾病。

有的细菌长得像一根火柴梗,称为杆菌。像大家非常熟悉的大肠杆菌,它生活在我们的肠道里,与我们终生相伴;也有许多杆菌是病原菌,如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坏死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它们可引起烈性传染病,严重地危害人畜。有一种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毒物中最毒的一种,1毫克这种毒素能杀死10亿只老鼠,也可使几十万人死亡。还有一类细菌的形体也像一根细棍,但它们不是直的。有的身体弯曲成弧线,我们称它为弧菌,最有代表性的弧菌就是霍乱弧菌,它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霍乱的元凶;如果身体弯曲成一圈儿一圈儿的,像弹簧一样,这样的细菌就叫螺旋菌,常见的螺旋菌是口腔齿垢中的口腔螺旋体。

假如我们把细菌切成薄片,放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就会看到它的内部结构。细菌的最外层是一层坚韧的保护层,这是细胞壁,它包裹着整个菌体,使细胞有固定的形状。紧贴细胞壁的里面,有一层极薄而柔软的富有弹性的细胞膜,别看它薄,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好比围城四周的岗哨,控制着细胞内外物质的出和进.关系着细胞的生死存亡。原来,细菌的细胞膜上设置了许多关卡,只有那些细菌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它才允许放行进入,细菌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可以通过细胞膜排出去,其他物质则禁止通行,这种现象叫做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包裹在细胞膜内的是细胞质和不成形的细胞核。细胞质由一团黏稠的胶状物质组成,它相当于细菌的“生产车间”和“仓库”。细胞质中含有高效专一的生物催化剂——酶,保证了各种生命代谢活动的顺利进行;还有蛋白质的“装配机器”——核糖体,以及贮藏营养的“能源库”——淀粉粒等。细菌的细胞核物质裸露在细胞质内的一定区域,没有核膜包绕着,与高等生物的细胞核不同,只能叫做核区或原核,正因为如此,我们把细菌称为原核生物。核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它负责细菌的传宗接代,生息繁衍。

各种细菌的基本结构都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同时,不同细菌还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结构,主要有荚膜、芽孢和鞭毛。

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一层疏松的、像果冻样的荚膜,它好比给细菌的身体包上了厚厚的保护层,可以帮助细菌抵御外界化学物质的侵袭。因此,荚膜与一些病原菌的毒力有密切关系,有荚膜的细菌毒力强,不易被药物杀死。比如肺炎双球菌若失去了荚膜,致病能力就大大减弱。P2-3

序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它的普及,不但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而且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而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现在正处于最具可塑性的时期。因此,让青少年朋友们在这一时期了解一些成长中必备的科学知识和原理更是十分必要的,这关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本丛书编写的宗旨就在于: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中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破解在成长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让青少年尽早接触到一些必需的自然科学知识、经济知识、心理学知识等诸多方面。为他们提供人生导航,科学指点等,让他们在轻松阅读中叩开绚烂人生的大门,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探索钻研精神必将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个领域,从衣食住行,到军事航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世界本来就是充满了未知的,而好奇心正是推动世界前进的重要力量之一。因为有许多个究竟,所以这个世界很美丽。生动有趣和充满挑战探索的问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激发我们的潜能和学习兴趣,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一往直前!

全套书的作者队伍庞大,从而保证了本丛书的科学性、严谨性、权威性。本书融技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科普天地。使读者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了解世界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总之,本书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阅读本书不但可以拓宽视野、启迪心智、树立志向,而且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到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愿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朝着明天,出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科普第一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帮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6108471
开本 16开
页数 1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4
CIP核字 2014158853
中图分类号 Q939-4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5
16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