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李新芝、刘晴等编著的《周恩来纪事(上下1898-1976)》是一部记录伟人生命历程的纪实性著作。内容包括家世、东北三年、“南开最好的学生”、留学日本、五四先锋、旅欧岁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两次东征、完美的结合、“宵禁”遭枪击,险些丢命、身先士卒的总指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
李新芝、刘晴等编著的《周恩来纪事(上下1898-1976)》不是一部普通的文学传记。这里有大量真实的档案资料,为您披露尘封的真相。《周恩来纪事(上下1898-1976)》是一部记录伟人生命历程的纪实性著作。这里没有虚构的幻象。这里有十分珍贵的历史图片,为您还原真实的历史瞬间。这里有感人至深的情怀,有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军事斗争,有思深虑远、纵横捭阖、处乱不惊的政治智慧。精心挑选、完美设计、权威编纂。
家世
周恩来的童年经历了太多的家庭磨难,l岁时十一叔去世,9岁时生母去世,
10岁时嗣母去世,10岁、1 l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
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有四个儿子:贻赓、贻能、贻奎、贻淦。按照封建大家庭叔伯兄弟间的大排行,分别是老四、老七、老八和十一。
周恩来的生父是老七周贻能,后来改名劭纲,字懋臣。
周恩来的生母是清河县(1913年改名淮阴县)知县万青选的第十二个女儿,小名冬儿,大家叫她十二姑。
周恩来出生时,周家沉浸在欢乐之中。他是周家兄弟四人的第一个男孩。周劭纲和十二姑夫妇心中更是充满着喜悦,给儿子取名“大鸾”。“鸾”是与“凤凰”齐名的一种“神鸟”。取这么好的名字,可见父母对儿子的宠爱了。
然而,小时候的周恩来却称自己的生父为“干爹”,称自己的生母为“干妈”。
这是由于周恩来还不到一岁,就过继给十一叔贻淦、十一婶陈氏为子。贻淦得了肺结核病,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有人提出把大鸾过继给贻淦,一来企图借此冲喜消灾;二来使贻淦看到自己有后代,在弥留之际能得到一点儿安慰;三来使十一婶陈氏能有所寄托。冲喜消灾只不过是当时的迷信说法,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不久,贻淦去世了,大鸾由守寡的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大鸾喊陈氏为“娘”,称去世的十一叔为父亲。
1918年1月8日,周恩来在日记中写道:“想起我爷爷膝下四子,我父亲早就去世……”
这里的“父亲”是十一叔周贻淦。这时周恩来是在日本求学。
在同一天的日记中,还记着八叔贻奎去世的事:
晨起至东亚学校,得家信,痛知八伯父故去,哀痛异常,不知所以……我身在海外,猛然接着这个噩消息,那时候心中不知是痛是悲,好像是已没了知觉的一样。
第二天,周恩来在日记中写道:
想起家中一个要紧的男子也没有,后事如何了法?这几年来八伯同八妈的苦处已算受尽了,债务天天逼着,钱是没有,一家几口子饭是要吃的,当也当净了,卖也卖绝了,借是没处借,赊是没处赊,不要说脸面是没了,就是不要脸向人家去要饭吃,恐怕也没有地方去要。八伯这个病,虽说老病,然而病到现在,何曾用一个钱去医治呢?简直说是穷死了。
中国社会家族中习惯上称父亲的哥哥为伯父,称父亲的嫂嫂为伯母;称父亲的弟弟为叔父,称父亲的弟媳为婶母。周恩来从生父的排行上应该称贻奎为八叔,称贻奎之妻杨氏为八婶。日记中称贻奎、杨氏夫妇“八伯”、“八妈”,显然是站在贻淦之子的位置上称呼的。
周贻奎比周贻淦大两岁,从年轻时起就偏瘫在床,死时年仅40岁。
给周恩来以父爱的是他的四伯父和生父。
四伯父周贻赓,字曼青,原配王氏、续弦赵氏、再续杨氏,膝下无子女,一直把侄儿恩来视为自己的儿子。
1946年9月,周恩来对美国记者李勃曼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兄弟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少年周恩来能有此重要转折,首先得益于四伯父的关怀。周贻赓一直在外地当师爷,但收入很微薄。周恩来12岁那年,周贻赓在奉天(今辽宁省)度支司(相当于财政局)谋到了科员的职位,收入提高了。于是写信要侄儿周恩来到东北去读书。1910年春天,周恩来随回家探亲的堂伯父周贻谦来到东北,先随周贻谦到铁岭入银岗书院。6个月后,去奉天伯父周贻赓那里,读了两年书。
1913年2月,周贻赓被调到天津改任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15岁的周恩来随伯父一起从奉天搬到天津。这年8月,周恩来考取天津南开学校。这是一所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开办的国内闻名的私立学校。辽宁3年,天津4年,周恩来对伯父的感情日深。1917年1月,他在作文中写道:
生浙人也,负笈津门,瞬已四载。每届假期,辄南望故乡,兴行也不得之叹!所幸伯父居津,弱弟随侍,南陔之乐虽非,北地之庭终一。绕依膝下,踊跃堂前,是固旅居异地所难能也。盖生幼失怙恃,长依伯父,随宦东西,形影相随。伯父无儿,视生犹子。呜呼!十岁前生我育我者父母也,十岁后育我教我者伯父也。然天下无父无母之孤儿,几何如生之得覆荫哉!杜子诗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生读至是,不禁泪涔涔下,叹世之有蓼莪之悲者,又安得千万庇荫之所,以覆育之耶!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上学,第一年学习和生活费用靠伯父支持。第二年,由于他品学兼优,经教师推荐,学校免除他的学杂费,成为当时南开学校很少的免费学生。但生活费用除了自己为学校刻蜡纸、油印或抄写讲义换取一些补贴外仍依靠伯父。1916年初,周贻赓被调奉天全省清丈总局西安清丈行局科员,3月只身赴东北就任。1917年6月,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毕业,准备赴日本留学。他对伯父的养育之恩始终铭记于心,出国前,先到东北探望伯父。到日本后,周恩来同四伯父的书信往来是最多的。他在旅日日记中,不仅常常记着伯父来信的消息和给伯父回信的事,而且常常写着自己对伯父的惦念担忧的心情。接到八叔去世噩消息的第四天,他写道:“连着这三天,夜里总没有睡着,越想越难受。家里头不知是什么样子,四伯急的更不用说了。只恨我身在海外,不能够立时回去帮四伯、干爹做一点儿事儿。如今处着这个地位,是进不得,也退不得……”
一个月后的除夕之夜,周恩来同两位朋友谈到凌晨三点钟才躺下睡觉,可是他想起家中情景,惦念“四伯在黑龙江,冰天雪地,冷得异常,无一亲人”,哪能人睡,恨不得马上飞到四伯父身边。
1919年4月中旬,周恩来由神户乘船离开日本,在大连上岸。他也是先去沈阳看望伯父。1920年11月,周恩来由上海乘上去法国的邮船“波尔多斯”号赴法国。途中,他就给弟弟周恩寿写信询问四伯父的情况。
邓颖超“第一次当了周家的媳妇”的场面,也是周恩来一起去吉林市看望四伯父的事。那是1928年5月初,周恩来和邓颖超从上海出发经东北赴莫斯科筹备并出席党的六大。周恩来装扮成古董商,到大连时遇到日本水上警察厅的盘问纠缠。对方先问周恩来是做什么的?接着又问到哪里去?干什么?周恩来回答是做古玩生意的,去吉林,看舅舅。当问道:你舅舅姓什么?叫什么?干什么的?周恩来回答:姓周,曼青,在省政府财政厅任科员。由于周恩来处变不惊、沉着冷静,逐渐打消了对方的怀疑。周恩来、邓颖超从大连坐火车到长春,然后转往吉林市。到吉林后没敢直接去伯父家,而是先住在旅馆并写一封信,请旅馆的人送去。家里的人认出是周恩来的笔迹,就把他们接回去。他们在伯父家停留了两天。然后是周恩来先走,邓颖超隔一天才走,约定在哈尔滨二弟家会面。这一切都是为了安全起见。同年10月,周恩来离开莫斯科回国。途经沈阳时,向党的满洲省委传达了六大的精神,又去看望了伯父。但是,周恩来没想到,这是他同伯父的最后一次见面。P2-5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13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纪念这位备受敬仰的老一辈革命家,再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音容笑貌,铭记他的丰功伟绩、迷人风采、崇高品德,我们特编辑了这本《周恩来纪事》。
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卓著功勋。周恩来同志从少年时代起立志救国。求学期间,他东渡日本、参加五四运动、赴法勤工俭学,不断探求革命道路,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大革命时期,他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指挥第四次反“围剿”,支持召开遵义会议,拥护毛泽东的领导。到延安以后,他多方斡旋,促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战期间,他广泛团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在武汉、重庆等地积极宣传党的方针,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有勇有谋的斗争。抗战胜利后,他与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协助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周恩来同志担任政府总理长达27年,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他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抗美援朝,狠抓淮河治理和全国铁路的修复。他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与苏联达成援建156项重点工程协议,并在“大跃进’’之后努力使经济形势实现好转。他组织落实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重视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文革”期间,他努力维护党和国家正常X-作的运转,保护了一大批党的干部、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他协助毛泽东处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全力支持邓小平的复出及对各项工作的整顿。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与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多年来,他与各界人士平等对-话、广交朋友,以诚相待。他协助毛泽东同志打开中关关系的大门,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几十年来,他日理万机,在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浸透着他极大的心血。周恩来同志的伟大功绩和历史贡献将永载史册。周恩来身上,还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他的崇高精神和风范,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所称道。他目标远大、意志坚强,不屈不挠,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统筹兼顾,寄理于情,显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谦虚谨慎,心里时时记挂着人民群众……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伟人,他的辉煌业绩、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格,都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我们从大量公开出版的图书及报刊上,精选出一些反映周恩来生平业绩、思想及道德风范的文章资料,按时间顺序予以编排。这些文章中,有的是与周恩来有过直接交往的当事人的回忆,其中有他的老战友、亲人、秘书、警卫员等;有的是从事周恩来研究多年的一些专家学者撰写的文章、专著;还有一些是社会各界人士撰写的有趣味性、可读性较强的文章。收入本书的这些资料,比较客观生动地反映了周恩来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
在编辑中,我们力求保持文章的原貌,只对一些文章重新拟定了标题,或做了删节;对当事人以第一人称撰写的回忆,也作了标注;因本书体例、风格和字数的局限,有些较好的文章没有选入,敬请谅解。我们特别感谢许多作者对我们的人力支持和帮助,也希望其他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因水平及资料掌握等方面的局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当之处,希望能得到有关专家及广大读者的帮助与指导。
编者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