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楂树之恋(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个令所有中国人心酸落泪的故事。它完全是原作者的真实经历。老三死后,1977,原作者(我们叫她静秋吧)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静秋开始写作这完全属于她与老三的回忆录。去年恰是小说中主人公老三逝世三十周年,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故事的纪录者是艾米,但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写成后,贴在海外文学网站上,所有人看到结局,无不泪下,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海外同龄人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形成庞大的海外“静秋粉丝”群。

内容推荐

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静秋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试读章节

1974年的初春,还在上高中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新教材,要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去,住在贫下中农家里,采访当地村民,然后将西村坪的村史写成教材,供她所在的K市八中学生使用。

学校领导的野心当然还不止这些,如果教材编得好,说不定整个K市教育系统都会使用,又说不定一炮打响,整个L省,甚至全国的初高中都会使用。到那时,K市八中的这一“伟大创举”就会因为具有历史意义而被写进中国教育史了。

这个在今日看来匪夷所思的举动,在当时算是“创新”了,因为“教育要改革”嘛。文化大革命前使用的那些教材,都是“封、资、修”的一套,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英明指出的那样:“长期以来,被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们统治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虽然教材一再改写,但还是赶不上形势的飞速变化。你今天才写了“林彪大战平型关”,歌颂林副主席英勇善战,过几天就传来林彪叛逃、座机坠毁温都尔汗的消息,你那教材就又得变了。

至于让学生去编教材,正是教育革命的标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总而言之,就是贵在创新嘛。

跟静秋一起被选中的还有另外两个女孩和一个男孩,都是平时作文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这行人被称为“K市八中教改小组”,带队的是工宣队的李师傅,三十多岁,人比较活跃,会唱点歌,拉点二胡,据说是因为身体不大好,在工厂也干不了什么活,就被派到学校来当工宣队员了。

学校的陈副校长算是队副,再加上一位教高中语文的罗老师,这一行七人就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向着西村坪出发了。

从K市到西村坪,要先乘长途汽车到K县县城,虽说只有三十多里地,但汽车往往要开个把小时,绕来绕去接人。K县县城离西村坪还有八九里地,这段路就靠脚走了。

静秋他们一行人到了K县,就遇到了在那里迎接他们的西村坪张村长,说来他也是个威威赫赫的人物,在K县K市都颇有名气,因为他的村子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村,又有辉煌的抗日历史,所以张村长的名字也比较响亮。

不过在静秋看来,张村长也就是个个子不高的中年男人,很瘦,头发掉得差不多了,背也有点弓了,长相也很一般,不符合当时对英雄人物的脸谱化描写:身材魁梧,脸庞黑红,浓眉大眼。静秋马上开始担心,这样一个人物,怎样才能把他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呢?看来这教材真得靠“编”了。

话说这一行七人,个个把自己的行李打成个军人背包一样的东西,背包绳的捆法是标准的“三横压两竖”,每人手里还提着脸盆牙刷之类的小件日用品。

张村长说:“我们翻山走吧,只有五里地,如果从河沟走,就多一倍路程。我看你们几个,身体也不咋的,还有几个女的,恐怕……”

这七位“好汉”异口同声地说:“不怕,不怕,就是下来锻炼的,怎么样艰苦就怎么样走。”

张村长说:“翻山路也是锻炼哪,走河沟还得几道水,我怕你们这几个女的……”

几个“女的”一听到别人叫她们“女的”,就浑身不自在,因为“女的”在当地话里就是指结了婚的女人。不过贫下中农这样称呼,几个“女的”也不好发作,反而在心里检讨自己对贫下中农淳朴的语言没有深刻认识,说明自己跟贫下中农在感情上还有一定距离,要努力改造自己身上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跟贫下中农打成一片。

张村长要帮几个“女的”背东西,几个“女的”一概拒绝:谁那么娇贵?不都是来锻炼的吗?怎么能一开始就要人照顾?张村长也不勉强,只说:“待会儿背不动了,就吭一声。”  走出县城,就开始翻山了。应该说山也不算高,但因为背着背包,提着网兜,几个人都走得汗流浃背,于是张村长手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背上也不空了。三个“女的”有两个的背包都不见了,光提着脸盆等小件,还走得气喘吁吁的。

静秋是个好强的人,虽然也累得要死要活,但还是坚持要自己背。对她来说,吃苦耐劳基本上成了她做人的标准,因为静秋的父母在文化大革命中都被揪出来批斗了,爸爸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妈妈是“历史反革命的子女”。静秋能被当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享受“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的待遇,完全是因为她平时表现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时时处处不落人后。

张村长见大家有点“苟延残喘”的样子,就一直许诺:“不远了,不远了,等走到山楂树那里,我们就歇一会儿。”这个“山楂树”,此时就成了“望梅止渴”故事里的那个“梅”,激励着大家坚持走下去。

静秋听到“山楂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不是一棵树,而是一首歌,就叫《山楂树》,是首苏联歌曲,她最早是从一个L师大俄语系到K市八中来实习的老师那里听到的。

分在静秋那个班实习的是个二十六七岁的女生,叫安黎,人长得高大结实,皮肤很白,五官端正,鼻梁又高又直,如果眼睛再凹一点的话,简直就像个外国人了。尽管安黎的眼睛不凹,但大大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她的眼皮不是双层,而是三四层,这让班上的单眼皮女生羡慕得要死。

据说安黎的父亲是炮二司的什么头头,因为“九一三”事件受了牵连,所以安黎的日子曾经过得很惨。再后来她父亲又走运了,于是就把她从农村招回来,塞进了L师大。至于她为什么进了俄语系,就只有天知道了,因为那时俄语早已不吃香了。

听说解放初期,曾经有过一个学俄语的高潮,很多英语老师都改教俄语去了。后来中苏交恶,苏联被称为“修正主义”,因为他们居然想“修正”马列主义。先前教俄语的那些老师又有不少改教英语了。

静秋就读的K市八中跟整个市区隔着一道小河,交通不太方便。不知道市教委是怎么想的,把硕果仅存的几个俄语老师全调到K市八中来了,所以K市八中差不多就成了K市唯一开俄语的中学,几乎年年都有L师大俄语系的学生来实习,因为除了K市八中,就只有下面几个县里有开俄语的中学了。

安黎因为老头子的关系,所以没分到下面县里的中学去。安黎挺喜欢静秋,没事的时候总找她玩,教她唱那些俄语歌曲,《山楂树》就是其中一首。这样的事情,在当时是只能偷偷地干,因为苏联的东西在中国早就成了禁忌,更何况文化大革命中把凡是沾一点“爱情”的东西都当作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给禁了。

按当时的观点,《山楂树》不仅是“黄色歌曲”,甚至算得上“腐朽没落”、“作风不正”,因为歌词大意是说两个青年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觉得他们俩都很好,不知道该选择谁,于是去问山楂树。歌曲最后唱道:

可爱的山楂树啊,白花开满枝头,

亲爱的山楂树啊,你为何发愁?

……

最勇敢最可爱的,到底是哪一个,

亲爱的山楂树啊,请你告诉我。

……

P1-5

序言

《山楂树之恋》是以本书主人公静秋在19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基础写成的,叙事是艾米加上去的,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

1977年是中国在“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静秋那时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她也报了名,准备参加高考。

她那时的生活已经比顶职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了,这次又有幸能报名参加高考,这使她想起老三曾经用来安慰她的那些话,说她会从农村招回来的,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可惜的是,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老三却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想。睹景思人,静秋开始写回忆录,以纪念她跟老三一起度过的那段时光。

后来她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三万字左右的小说,寄给了《L省文艺》。她那时甚至不知道投稿应该写在格子纸上,就用一般的横条信纸写了,寄了出去。

那篇小说被退了回来,编辑评价说:“文笔细腻,风格清新……但人物缺乏斗争性……”,叫她按编辑的意见改写后再寄回《L省文艺》。静秋没有改写,一是因为忙于应考,二来她写那篇小说是为了纪念老三,如果按编辑要求改动,老三就不成其为老三了,即便发表了,也没有意义了。后来,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中国文坛进入“伤痕文学”时期。艾米的父亲开玩笑说,可惜《L省文艺》的编辑胆子太小,不然静秋的那篇小说可以代替《伤痕》,被写进中国文学史了。

十年后,静秋离开K市到L省的省会去读书,再后来她妹妹出国,妈妈和哥哥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也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

艾米在参与写完《致命的温柔》后,就经常收到网友的悄悄话或跟贴,建议写写静秋的故事。那时艾米还不知道静秋的这段故事,只知道另外几段,于是经常“威胁”静秋,说要把她的故事写出来,但她都没有同意。

今年春节时,静秋带她的女儿Sara到艾米家来玩,带来了那个日记本,让艾米挑一些写出来,纪念三十年前的那段故事。

于是就有了《山楂树之恋》。

后记

套黄颜的话,《山楂树之恋》不是我写的,我越俎代庖写后记,是为代。

艾米很早就“威胁”我说:“网友想看你的故事,我要把你的故事码出来。”但我是个没故事的人,因为我一贯活得谨小慎微,勤勤恳恳地“平凡-LIZE”自己的生活。灾难还没到来,已预先在心中做了最坏的准备,那份恐惧和痛苦已经分散到灾难来临之前的那些日子里去了。当灾难真正到来的时候,内-心已经不能感受那份冲击和震动。同样,当幸福来临的时候,我总是警告自己:福兮祸之所伏,不要太高兴,欢喜必有愁来到。于是对幸福的感受又被对灾难的预悸冲淡了。

这样活着,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击倒,但同时也剥夺了自己大喜大悲的权利,终于将生活兑成了一杯温开水,蜷缩在二十七度的恒温之中!昏昏欲睡。

最终想到让艾米把老三的故事写出来,是因为今年恰逢老三逝世三十周年,我准备回国看望老三,于是想当然地认为把他的故事写出来贴在网上也是一种纪念。艾米看了老三的故事,欣然答应,于是有了《山楂树之恋》。

我首先要感谢艾米的生花妙笔,那是我无法企及的。我给她的,仅仅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在一个非常粗糙的本子上写下的非常粗糙的东西。我那时所有的文学知识都来自于我看过的那几本书。故事发生在“文革”后期,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写的时候没有交代当时的背景。我那时的思想也受很多条条框框束缚,写出来的东西摆脱不了当时独霸文坛的那种“党八股”风格。

艾米就以这样一个幼稚、粗糙而且僵化的东西为蓝本,写出了一个引众多网友竞相泪下的故事,这应该归功于艾米独特的文笔、文眼与文心。艾米的文笔之好,有目共睹。有人曾批评她写的《致命的温柔》,说她“这么好的文笔,为什么不写点有意义的题材”。一个题材有没有意义,要看是对谁而言,在此我无意探讨《致命的温柔》究竟有没有意义,我只想以这个例子来证明,即便那些批评她的人,对她的文笔也是赞不绝口的。在我看来,艾米的文笔好就好在朴实无华,生动活泼,亦庄亦谐。她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或者结构的复杂。她写的东西,词汇很通俗,读过几年中学的人就能理解。她写的句子都不长,很少有长得转行的句子。但她刻画的人物却不仅生动,而且深刻,使人过目不忘。

听艾米说曾有人给她发悄悄话,说她写的男性都是一类人,女性也是一类人。也许说这话的人对“一类”有其独到的见解,但我们知道艾米刻画出了“多类”男性和女性,每个人物(包括次要人物)都是那么鲜明生动,几乎都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我们在生活中或别的小说中看到某个人,会情不自禁地想:“这个人跟小昆一样”,或者“这个人不如黄颜”,或者“这句话怎么像是唐小琳说的”,这说明艾米笔下的人物已经“活起来”了,不再是“人物”,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她写的每个故事,都有一众男性与女性,但我们绝对不会张冠李戴,不会把小白当成何塞,也不会把周建新当成孙建新。

当我们情不自禁地把老三拿来跟黄颜比较的时候,就证明艾米刻画人物非常成功,因为黄颜已经成了某类男性的代名词。称不称得上伟大的情人,先跟黄颜比试比试,比不过的,就干脆一边歇着。老三在跟黄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赢得了一批粉丝,以他的“酸”战胜了黄颜,但又以他的过早离去输给了黄颜。

我在这里开这个不合时宜的玩笑,是想说明即便是两个非常类似的人物,艾米写出来也能让大家清楚地感到谁是谁。写两类不同的人写得让人看出谁是张三谁是李四,是很简单的。写同一类人,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才需要一点功夫。

艾米能把人物写得这样活灵活现,是因为她有一双敏锐的文眼。鲁迅曾说过,要最节省地画出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艾米不管写什么人!都能最直接最简要地画出那对“眼睛”。《山楂树之恋》里面的一些配角,如“弟媳妇”、张一、“铜婆婆”之类,我曾花大量篇幅写在我那篇回忆录中,加了很多评语来区别这些人,但艾米抓住几个侧面,寥寥数句,就把这些人物活生生地摆到了我们面前。

很多时候,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我们大家都看见了,听见了,甚至经历了,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写出来,感动人的程度却是不同的。像我们著名的“憨包子”弟弟,我是看着他长大的,知道他小时候很多趣事,但我无法用极短的篇幅,写出一个让众多网人痴迷的弟弟。是经艾米的妙笔点拨,才让我发现弟弟的可爱就可爱在他的憨。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却是很不相同的。客观的世界只有一个,但人们心目中的主观世界,或者说这个客观世界折射在每个人心目中的映象是非常不同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以用在这里。

有人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所以说,不是艾米幸运地跟这么多可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而是这些人幸运地被艾米发现了他们的可爱之处,并通过她的笔,使这些人走到网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所认同。老三被埋在我那个本子里近三十年,也曾给人看过,也曾对人讲过,但他们感动的程度,不能望及山楂迷们之项背。老三是借着艾米的笔走上网络,才成了风靡“艾园”以至于风靡“原创网”的一个人物。

艾米敏锐的文眼来自于她玲珑剔透的文心。她是一个爱美的人,善于发现美、挖掘美、表达美、深化美。艾米总能从一个人物身上看到他或她最可爱的地方,所以她才能用她的文笔写出这些可爱的人物。

艾米说她写《十年忽悠》的时候,并不曾洒落一滴泪,这我完全相信,因为那段回忆对她来说是珍贵的财富。不论黄颜是否跟她在一起,她对于黄颜这个人始终是肯定的,他的那些品质她始终是欣赏的,她不会因为自己不能得到就否定他的价值。但艾米在写《山楂树之恋》的时候,却多次流泪,伤心到令黄颜胆战心惊、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诺言、亲自操刀的地步。她的心为别人的故事而感动,她的泪为别人的故事而流淌,不禁使我想起老三的话:“男人不兴为自己流泪,男人也不兴为别人流泪?”问得好,问得理直气壮。可惜没有人惊异于女人的流泪,不然艾米也可以理直气壮地问这句话。

艾米写的几个连载,都是像滚雪球一样,一路滚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到最后几天,真是人声鼎沸,欲罢不能,很多潜水多年的读者都冒出水面,诉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写故事写到让人痴迷,让人上瘾的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

有关艾米的文笔、文眼和文心的描述,也适用于黄颜,只不过黄颜有“男子汉”的大帽子压顶,比较羞于展现自己柔和温情的一面。但黄颜不仅包揽了全部家务,每天接送艾米,辛勤管理艾园,而且撰写了《山楂树之恋》的很多章节。听艾米讲,有不少可能令她泪眼婆娑的章节,黄颜都预先替她写好了初稿,免得她太过伤心,影响身体,她只需过个目,染上艾米腔,就可以贴了。

在此对艾、黄两人一并致谢。

这段时间,我每天跟读《山楂树之恋》,但我读得更多的是大家的跟帖。这段故事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大家的跟帖却是全新的。看这段故事和看这段故事在别人心中激起的波浪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历。我非常惊异于每天跟帖数目之多,言辞之真诚,内容之感人。大家帮我体会出了很多我自己不曾体会、不敢体会的东西,让我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再一次认识老三的动人之处。

能为别人的故事感动的人,心就仍然是年轻的。看书流眼泪,替古人担忧,这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曾经非常不屑的事情,总觉得故事就是故事,或者是作者编出来的,或者是已经过去了的,为故事人物的命运一唱三叹是很幼稚的举动。但读跟帖的经历使我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一个人,只有当他或她还能为那些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或事感动、担心、焦虑的时候,他或她的心才真正活着,真正年轻。世界因为这种“替古人担忧”式的关心而结成一个整体,个人因为这种看似幼稚的共鸣而不再孤独。一切我们认为真善美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为之感动,不管这个真善美会不会影响到我们下一顿晚餐,也不管这个真善美在别人眼里是多么不屑。

如果我们只关心我们自己鼻尖下的那一点喜怒哀乐,我们的生活是平面的,我们的世界是狭窄的,我们的灵魂是孤独的。如果我们只为别人的不幸而幸灾乐祸,我们的精神是苍白的,我们的形象是渺小的,我们的幸福是自私的。如果我们因为别人在喜怒哀乐而愤懑,而嘲笑,而讥讽,那我们的心灵是扭曲的,我们的灵魂是丑恶的,我们不仅在降低自己的生活情调,也在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

这几十天当中,每天都有几千人聚在“山楂树”下,看帖,跟帖,讨论,建议。到最后几天,已经达到每天上万人次。我想,老三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因为他的活法和爱法得到了这么多人的肯定,鼓励了这么多人珍惜身边人、珍惜平凡的生活。

很多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很多人留下了肺腑之言,很多人洒下了同情之泪,这些都令我感动到泪流满面。我会把大家的问候、嘱托、期待与敬慕带到老三身边,告诉他:三十年之后,仍然有这么多人为你感动,为你洒下一掬热泪,你活在很多人心里。人生得一知己,便已足矣;人生得如此众多知己,九泉之下定然无憾。

再一次感谢艾、黄两位和所有跟读《山楂树之恋》的网友。很久没用汉语写东西!词不达意,挂一漏万,还请大家原谅。

书评(媒体评论)

《亚洲周刊》2007年度华语小说第一名

近年,人们一再看到历史大叙述被个人小叙事所颠覆、冲突的惊人场面,面对所谓的政治正确,人性具有催枯拉朽的爆发力。长篇小说《山楂树之恋》的问世就是明证。

《新周刊》2007年度“十大感动”

《山楂树之恋》再现纯爱年代

在人人从网上寻找无删节版《色·戒》下载的时代,《山楂树之恋》让人对“纯爱”有了新的争论。将门虎子老三喜欢上了家庭成分不好的漂亮姑娘,可以为她做任何事。他为她挡住风雨,直到她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直到自己得白血病去世。一本书让名利场上的诸多大腕流泪,“有一种爱情叫成全”的观念,触动的是我们早已失却感动的神经。

《当代》2007年度长篇小说读者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楂树之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艾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59772
开本 32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47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7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