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死亡征战: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纪实+大瘟疫: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
内容
亮点展示

【价值93元】-《死亡征战》+《大瘟疫》(套装共2册)-长图-新1.jpg

作者简介

《死亡征战: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纪实》作者简介: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博士生导师。

何建明是当代中国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曾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四次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代表作有《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爆炸现场》《国家》《忠诚与背叛》《部长与国家》《生命第一》《为了弱者的尊严》《我的天堂》《根本利益》《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等。30余年来出版40余部文学著作,改编成电影、电视剧8部。作品被翻译到十几个国家。

《大瘟疫 : 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作者简介:

刘滴川,青年作家,著有畅销书《山海经校诠》已多次再版,并蝉联各大电商古籍类图书销售榜前列。

内容简介

《死亡征战: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纪实》内容简介:

2014年春天到2015年春天,埃博拉在西非肆虐。几内亚一位富商在中几友好医院死亡,参加葬礼的20多人相继死亡,接诊的医生和护士也遭传染死亡,由此揭开埃博拉在几内亚与塞拉利昂等国大肆泛滥的序幕。

受世界卫生组织邀请的中国,三天内组织救援队出发,带着全世界只有极少几个国家才有的P3检测设备,带着最顶尖的专家与极为缜密的专业防治流程,来到塞拉利昂,经受住了西方挑战者的考验,也经受住了埃博拉的考验,不仅将埃博拉感染者的死亡率降低了22%,还治愈了一些感染者,并且将先进的防治理念留在了非洲人民中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也是一次彰显大国担当的征战。

《大瘟疫 : 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内容简介:

一部富有可读性的关于瘟疫的另类文明史。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瘟疫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了解瘟疫的历史,不仅更有助于更加立体地认识中国历史,本书通过对秦汉历史的考察,揭示瘟疫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与深刻意义。书中的延伸阅读,用讲故事的方法对历史人物、事件,历史遗迹、地理沿革、国学经典、甲骨文等,都一一进行了详细解说。

随书附赠 “送瘟神”剪纸,采用汉族传统的门神体裁,画面主体为民间美术中经典的“抓髻娃娃”形象,表现了农耕文化中汉族百姓避疫镇宅、人寿年丰的朴素理想。剪纸作者刘洁琼系享誉世界的已故剪纸艺术大师高凤莲之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剪纸北派代表人物。

目录

《死亡征战》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死神不请而来

第二章 生死心理战——21天

第三章 盛产美女的非洲角

第四章 去遥远的地方拯救世界

第五章 国际考试

第六章 院士高福出事!

第七章 “中国P3”,棒棒哒!

第八章 战斗这才正式开始

第九章 死亡就在眼前

第十章 穿越死亡线

第十一章 让倒下的都站立起来

第十二章 夺命的“埃博拉”

第十三章 留在非洲乡村的“中国理念”

《大瘟疫》目录

第1章

万死千生:秦汉以前中国瘟疫的历史与文化

第2章

哀死事生:秦汉疫灾的史学文献考据及时空分布特征

第3章

视死如生:“伤寒”与秦汉流行病的特征

第4章

向死而生:秦汉疫灾中的鼠类宿主动物

第5章

方死方生:气候变化与族群迁徙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死亡征战: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纪实》书摘:

在网络世界中的“世界旅游手册”上,有条醒目的提示这样说:全球12个最不值得去的城市,非洲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列其前茅。有“驴友”如此说:千万别去这个热带病毒随时送你上西天的地方。不仅如此,那里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场,是座毫无趣味可言的水上鬼城。此外,政变频发,你绝对不知道那里的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远离这个鬼地方是最明智的决定。

如此不值得去的地方,谁也不愿意去的地方,中国援助几内亚的医疗队却已经有23批人员曾在那里长期驻扎。

说起“中国援非医疗队”,估计中国和世界上很少有人不知,尤其是我们自己。1962年7月3日,非洲大国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反法武装斗争赢得胜利而宣布独立,但随之这个刚刚独立的非洲穷国面临法籍医生几乎全部撤离、国民缺医少药的困境。阿尔及利亚政府向世界求救,因为热带非洲病几乎每年要袭击包括阿尔及利亚在内的许多国家,独立后的人民生命仍然得不到保证。出于国际人道主义和对非洲兄弟的友谊,同样正在被西方封锁的中国政府,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亲自批准下,立即向阿派出医疗队,这个时间是次年的1月,即1963年1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援外医疗队历史的第一个行动。当年我们向阿尔及利亚派出三个医疗队。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向非洲派遣的医疗队从未间断过,并且至今已向非洲45个国家派过医疗队,几乎覆盖非洲所有主要国家,我医疗队员人员超过1.6万人次,使2.6亿非洲人民得到来自遥远中国医疗健康方面的无私援助。今天的非洲大地上,中国医疗队的名声传播到了每个角落,非洲人民就是因为这份感情,认识了中国,也合力在1972年将中国“抬进”了联合国。在之后几十年里,又在各种国际场合支持中国政府的所作所为。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中非传统友谊”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指中国医疗队半个多世纪在非洲播下的可歌可泣的友谊与精神。

《大瘟疫 : 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书摘:

万死千生:秦汉以前中国瘟疫的历史与文化

有人说,战场和疫区都是人间的地狱。可战争关乎文明的兴衰,瘟疫却关乎文明的终结。

瘟疫是一个与医学息息相关的词汇,但严格来说,它却又并不属于医学范畴。它不是某一个确切的疾病种类的代称或某几个疾病种类的统称,而是泛指由一些强烈致病性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被称作瘟疫的传染病的致病微生物本身并不具备统一的生物特征,所以瘟疫并不是从这个层面被定义的。只有当某种传染病在历史上或在当下,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连续性的死亡病例,并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危机的时候,这种传染病才会被称之为瘟疫。

所以,瘟疫虽然以现代医学传染病的概念为基础,但它更多地是一个历史层面的文化概念。通俗地讲,就是在人类与不同种类或不断变异的致病性微生物的博弈历史中,人类的每一次落败,都伴随着一种新的瘟疫的被定义,从古代史中被称作“黑死病”的肺鼠疫到导致拿破仑东征失败的斑疹伤寒,包括21世纪初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等,它们都因为造成了区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群体性死亡病例,并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成为了历史中的新瘟疫。

在历史中,瘟疫在人类群体、人类社会中大规模传播并引发疫灾的历史并不是随着人类的诞生便开始的。自旧石器时代约至殷商之间的数万年中,人类虽饱受各种疾病的困扰,但不至于遭受流行病大规模传播,以至于瘟疫暴发的威胁。

《淮南子·修务训》云:“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韩非子·五蠹》亦云:“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在引火技术和保存火种的能力成熟之前,茹毛饮血的饮食习惯使原始先民饱受消化系统的肠胃类疾病或蛔虫病的困扰。这样的情况直到距今8000年至5000年之间的新石器晚期,随着农耕生产逐渐替代渔猎生产才得以改变。不过,自这一时期至夏朝,由于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东亚地区的人口总量还很少。从今天的考古发现可知,是时,仅黄河流域内的文化遗址就分属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型表明当时的各个部落之间仅存在相当有限的文化交流,而不可能出现大规模、大跨度的人口迁徙。部落与部落之间相对孤立,相互隔绝。人口的分散分布加之极低的人口密度,使得传染病、流行病的传播缺乏基本的媒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死亡征战: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纪实+大瘟疫: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建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32128T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0-02-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2: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