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蒙在海大
内容
编辑推荐

温奉桥编著的《王蒙在海大》介绍了,王蒙先生1948年未满14岁就在北京地下组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岁就创作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22岁就发表了名震当代文坛并得到毛泽东主席肯定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在新时期又以具有博大而沉厚的历史感,进行了共和国以社会主义革命和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创作,浓缩了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并以幽默化的语言风格成为一代语言大师。在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实践中,王蒙先生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艺理论、《红楼梦》研究、李商隐研究、旧体诗体创作和外国文学翻译等文艺领域,在海内外取得了广泛的声誉。王蒙先生的作品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先后获得日本创作学会和平与文化奖、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特别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为推动中国文学的世界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内容推荐

温奉桥编著的《王蒙在海大》涉及王蒙担任海大文学院院长以来在海大的演讲、访谈等,揭示了王蒙的学术思想动态与教育思想,展示了其作为作家、学者与教育家的风采。

目录

承续传统 再铸辉煌

第一辑 海大演讲录

 可能性与小说的追求

 文学底方式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科学·人文·未来

 “智慧也是一种美”

 《红楼梦》中的政治

 “《红楼梦》的思想”三人谈

 《红楼梦》与小说的文化

 快乐的学习

第二辑 海大访谈录

 王蒙海大访谈录(一):人生

 王蒙海大访谈录(二):文学

 王蒙海大访谈录(三):关于汉字文化的对话

第三辑 海大人眼中的王蒙

 王蒙与海大新校训

 走近春天的校园

 王蒙先生与海大文学院

 智慧的安详——王蒙先生印象点滴

 一个学生眼里的王蒙

 我心中的王蒙

第四辑 名家岛城话王蒙

 “我就是打工的”——我看到的王蒙

 保持可贵的怀疑

 一部畅通的电话

 经得住研讨的人

 平视王蒙

附录

 附录Ⅰ:中国海洋大学校歌

 附录Ⅱ:大师屐痕——王蒙加盟海大纪略(200l~2004)

 蝴蝶在飞舞——感受王蒙(代后记)

试读章节

可能性与小说的追求

王蒙

一、可能性对小说来说是一个关键词

1.小说让“可能”变成现实

我要讲的不仅限于小说,但主要谈小说,原因是小说大体上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生活的。

可能性,在文学当中是一个关键的词,甚至于对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比如说,各种原理的探索和发现都是对一个可能存在的东西或可能存在的规律的迫近。一个建筑师在他设计的宏伟建筑未建成之前,这个建筑对他来说只能是一个可能性。当然在科学的或工业的许多领域内,可能性并不意味着学问、实践或者活动的完成。只是画蓝图,不意味着建筑的完成,必须把它建成了,经过检验合格才算完成。但是文学不一样,文学上的可能性就是要把这个“可能”写得和现实一样,把可能性写好了就是完成了一部好作品,也就是使可能性虚拟地实现了。比如说爱情的可能性,爱情的可能性不能像建筑师似的画一张设计图,告诉人们你们应这样相爱,这是不行的。你必须把这种可能性写得栩栩如生,和确已发生过一样,和已经完成过一样,和已经实现是一样。在文学作品里我们所说的可能性就是可能的现实,或者是现实的可能。

用最通俗的例子说,比如写一个人的智慧,这个人能智慧到什么程度?于是我们马上就会想到诸葛亮。诸葛亮的智慧就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以借东风火烧战船,可以看出谁有反骨;未出茅庐而知天下大事。这是我们所知道的一个人可能有的智慧,他的预见,他的知识。当然诸葛亮还很忠诚,智慧和忠诚的可能到了诸葛亮身上就变成了现实。但是,这个诸葛亮是小说中的诸葛亮,他表达的其实是一个人可能的智慧与忠诚,是人们对于智慧与忠诚的理想。

再比如说一个美丽的人物——林黛玉,《红楼梦》写出了一个又多情、又美丽、又孤独、又忧郁、又脆弱、又天才、又智慧的一个女孩子的可能性。你很难设想出一个身体比林黛玉健康的女孩子,每天早上跑四百米,同时还具有林黛玉的才能和敏感。谈到诗,她十三四岁就能写那么好的诗,人又那么聪明,又那么秀气,一般人很难超过她。这与其说是林黛玉的实际状况,不如说是一种可能性。

俄国人就把他们对于女人的美丽与真情的可能性的想像寄托在安娜·卡列尼娜身上。在俄国人心目中,她是一个圣洁的形象。托尔斯泰本来是写情欲给人带来的毁灭,但是最后被人们接受了,她变成了一个最美丽、最圣洁的形象。所以俄国人看了美国人演的电视连续剧《安娜·卡列尼娜》就气得不得了,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最圣洁的、高不可攀的,一个比美还要美的安娜·卡列尼娜落实成一个美国女演员。哪怕这个美国女演员身高1.72米,三围也都很合乎标准,但她把可能性给封杀了,她已经不是可能性了,变成了一个活人,甚至难免会有美国女人所特有的健康、豪爽、热情、淳朴,会有一种简单,会有一种浅薄,会有一种粗俗。

2.小说的“可能与不可能”

为什么我没全面地谈文学的可能性而谈小说的可能性呢?因为小说是大概按照生活的原貌来给你讲一段生活,给你讲一段已经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的事情不是绝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说爱情,可能发生最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于是有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大家琢磨一下,小说里最动人的爱情故事大都是不成功的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没有成功了的。没有几个两人身体健康,都有高等学历、正当职业、三室一厅,然后生活和谐,白头到老。当然白头到老也很可爱,也有专写白头到老的,但是正是在这种又是完全可能的又是没有完全实现当中,发挥了文学的威力和魅力。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很好,都很可爱,就是两人老是被各种机缘错过,你说这是怎样的勾人魂魄!

还有些是把不可能和可能混在一起,譬如有一些神怪小说、童话,它里面有一些前提是不可能的,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们常人认为是不可能的。比如说唐三藏,他收了三个徒弟,第三个徒弟沙僧我没研究透,先不谈。我先说前两个徒弟,一个是猪,一个是猴,你想来想去总认为是不可能的,毕竟是佛教的高僧收了两个徒弟,这毕竟不是养两个宠物,也不是搞一个家庭小动物园。但是它又是可能的,小说在猪八戒的身上尽量靠拢猪的特点,好吃懒做、喜欢睡觉,有很多粗俗的东西,但猪八戒从大节看也还不错·它的一些表现符合猪的性格,符合猪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就慢慢接受了,它亦猪亦人,亦俗亦佛,亦忠亦奸,亦蠢亦精,很多地方符合了这种可能性。一只猴儿能有孙悟空那么大的本事,这是不可能,但同时又是一种可能。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猴子在动物中是够精的,有一句话叫“猴精猴精的”,在动物里你很难找到比猴儿更精的,它的攀援能力、模仿能力、应对能力。所以作者把一只猴儿描写得那么有本事,齐天大圣,定海神针,种种的故事,在这种可能与不可能的组合之中产生了文学的形象。P7-9

后记

蝴蝶在飞舞

——感受王蒙(代后记)

温奉桥

走过岁月苍茫,穿过历史尘埃,中国海洋大学迎来了80华诞。80年意味着成熟,意味着收获,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新的超越。今天,在我们庆祝中国海洋大学80华诞,回首80年风雨历程的时候,我们无法忘记她辉煌的昨天,更无法忘记她昨天的辉煌正连接着中国现代文学史、教育史上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蔡元培、杨振声、闻一多、沈从文、老舍、梁实秋、萧军、萧红等到50年代华岗、冯沅君、陆侃如、萧涤非、高兰,在鱼山路5号,八关山下,活动着他们的身影,甚至直到今天,仍让人遥想起当年“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的盛况。半个世纪后,中国海洋大学高瞻远瞩地提出了重振海大人文传统的战略口号,王蒙先生加盟海大成为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标志性举措,从而,在中国海洋大学的发展史上,拉开了第三次人文振兴的序幕。以王蒙为代表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毕淑敏、余华、张炜、迟子建、尤凤伟、严家炎、童庆炳、柳呜九、何西来、袁行霈、吕必松等一大批卓著的作家、学者重现海大。海大也因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契机,新的使命,新的希望。去年,中国海洋大学成功举办的“王蒙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王蒙之与海大,海大之与王蒙,已经成为新的共识,新的期待。在庆祝海大80华诞的今天,让我们走近王蒙,了解王蒙,进而了解一个由王蒙开启的海大人文发展史上即将到来的新时代。

作家王蒙

王蒙是个复杂的存在。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似乎没有人比他更复杂、更难以言说。他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只翩翩飞舞、自由自在的“蝴蝶”。你永远都无法窥见它的全貌,你只能看见它彩色翅膀的一闪。他的智慧、他的敏锐、他的激情,甚至他的幽默,都是“王蒙式”的。同时,王蒙先生曾说,自己是个“历史化”的人,是他生活的那段“历史”的产物。今天,让我们走近王蒙、了解王蒙,从而,也走进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历史。在新中国文学坛上,王蒙无疑是个影响巨大的重要作家,他既是中国当代主流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又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他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影响,没有其他人能够比拟。50年来,王蒙始终怀着对人民的深情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而创作。1953年,年仅19岁的王蒙怀着对朝气蓬勃的新中国的满腔挚爱,开始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写作,由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在这50年的创作历程中,王蒙始终敏锐地把捉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王蒙的作品相当生动深刻地描绘、反映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王蒙的生活道路与新中国的成长道路息息相关,王蒙的文学创作与新中国的进步发展紧紧相连。因而,王蒙既是中国当代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同时又是叙述者、表现者。

王蒙的创作,为新中国文坛增添了绚丽色彩和思想深度,在新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青春万岁》,以诚挚的诗情书写出了新中国的朝晖,因而曾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他于195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以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成为我国50年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20世纪70年代后期,历经坎坷磨难后“复出”文坛的王蒙,更是以其勤奋的笔耕和奔涌的激情,成为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成就最卓著者之一。他的短篇小说《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分别获得1978年、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蝴蝶》、《相见时难》分别于1980年、1982年获得第一、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访苏心潮》于1984年获得全国第三届报告文学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活动变人形》开始,王蒙的长篇小说创作,特别是他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以及他最新发表的“后季节”长篇小说《青狐》,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在这些长篇小说中,王蒙相当成功地描写了他父辈一代和他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成为反映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道路的史诗般作品。

王蒙是新中国文坛上一个富有艺术创新勇气和胆识的“探险家”,是一位勇于为文学而献身的杰出的文学革命家。王蒙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争议最多最大的作家之一。由于他的巨大的文学成就,由于他的始终真正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他创作上的“标新立异”,他长期以来,始终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中心人物、热点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争议将会逐渐平息,人们已经并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王蒙的创作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里。由于王蒙深刻地了解人民和时代的需求,因而,几十年来,他始终引导了文学变革的时代潮流。特别是他的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小说创作,无不因其内容上的大胆和形式上的新异感,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和巨大兴趣。王蒙的小说创作,在新中国文坛的每一历史阶段,都是最具有探索意识、创新精神的代表性作品之一。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震动文坛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突破了当时文坛流行的图解政策条文的小说创作模式,使小说艺术摆脱僵硬政治的束缚,继承和发展了文学写人的情感世界的五四新文学传统,他也因此而“获罪”并开始了几十年的磨难。但是,王蒙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探索的脚步,更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一如既往地孜孜探求文学发展创新之路。20世纪80年代,王蒙更是向文坛奉献出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诸如《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蝴蝶》、《布礼》等。

……  院长王蒙

2002年4月1日,王蒙从青岛海洋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手中接过聘书,正式受聘于青岛海洋大学,担任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王蒙开始了他的新的从教生涯。

王蒙先生曾说,“对我来说,能在海大重振人文科学的历程中起到一点作用,发挥小小的影响,也就很有意义了”。受聘文学院院长后的王蒙,为青岛海洋大学重振人文传统的努力,提供了新的设想和思路。青岛海洋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山东大学,历史上曾有过引以为豪的人文学科办学历史,闻一多、老舍、梁实秋、洪深、沈从文、王统照等现代文学名家都曾任教于此。如何在这样一个曾经具有丰富人文传统的大学办好文学院,重振人文精神,延续她丰富人文底蕴,是王蒙先生思考的起点。担任院长后的王蒙,在设计着海大文学院发展之路。在此,王蒙先生显示了他开阔的办学视野和超前的办学思路。王蒙先生曾强调自己任文学院院长这个“官”不是虚职,不仅自己要在海大开办讲座,而且要像桥梁一样,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海大为海大学子开设讲座。王蒙先生担任院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海大文学院首创了“名家论坛”。在探索高等教育模式的灵活性、多样化方面,海大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王蒙先生针对海大文学院基础相对薄弱、师资力量欠缺的实际,提出了引进大师级学者兼职教学的建议。那就是以超前的意识和眼光,引进大师级人物的“智力”,开设“名家讲坛”,定期请海内外学者名流来海大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海大独具特色的“名家课程体系”。国内著名学者严家炎、童庆炳、柳鸣九、朱虹、何西来、黄维梁教授等,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教授,都曾在海大开设课程或讲学。去年,著名语言学家吕必松教授,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教授,成为海大的客座教授。这种“柔性”引进大师级人物的灵活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式,不仅在海大,在全国高校中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海大的这一创举,引起了海内外知名大学的兴趣和关注。

其次,王蒙先生更是对原有的教育体制锐意创新,开创了海大特色的“驻校作家”制度。“驻校作家”制度是王蒙先生的创造性办学构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受王蒙院长的邀请,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余华、张炜、迟子建、尤凤伟等成为了海大第一批“驻校作家”,并定期与海大师生举办“作家周”活动。“作家周”期间,作家们通过在海大举行各种形式的朗诵会、演讲,举办学术沙龙、座谈等活动,增加学生与作家们的交流,海大学子受益匪浅。受聘的五位作家都表示,今后他们将把海大作为自己文学生活的重要驿站。海大校长管华诗曾说,“驻校作家”在海大流动的身影本身就是人文精神,就是海大的精神。“驻校作家”制度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开先河,是对现行大学教育制度的一种大胆的探索性补充、完善。  王蒙先生为海大所题校训,其中就蕴含了王蒙先生的一种人生洞见,那就是对“则”的重视和尊重。在办学思路上,王蒙先生同样体现了他的“取则行远”的思想。在王蒙先生加盟海大的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海大文学院的各项事业都有了跨跃式的发展,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势头。王蒙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领导海大文学院师生制定了“十五”规划,为海大文学院的发展描绘了令人振奋的现实可行的蓝图。在王蒙院长的领导下,海大文学院将向世人展现她光辉灿烂的明天。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祝愿中国海洋大学的明天更加辉煌,祝愿王蒙先生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创作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光彩华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蒙在海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温奉桥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676281
开本 32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2004097353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5
14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