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哲学小史
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哲学小史》是为中国哲学史奠定基础框架、指明方向的一部精华之作,通过接纳和吸收西方哲学的模式和方法,冯友兰从形而上学、人生哲学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切入,系统地研究了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以及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宋明道学家的哲学思想,简洁而深刻,生动而详实。
此书为插图导读版,有趣的哲人形象,轻松的阅读指南,与冯友兰毕生的哲学思想一起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9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新原道》、《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目录
一 孔子
二 墨子
三 孟子
四 老子
五 惠施、公孙龙、《墨经》
六 庄子
七 荀子
八 五行、八卦
九 佛教、道教与道学
十 周濂溪、邵康节
十一 张横渠及二程
十二 朱子
十三 陆象山、王阳明
附录
中国哲学的特质
冯友兰
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的哲学
冯友兰
对中国哲学的两个总结
冯友兰
人生成功之因素
冯友兰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序言
王路
1.述与作
这篇导读是写给大众看的,不是写给专业研究者。
《中国哲学小史》,虽然意在向普通读者介绍中国哲
学,实际上,普通读者读起来,还是有相当的难度。这里
面牵涉到“述”与“作”的问题。述,是把前人的东西转
述过来,讲前人的思想,不夹带自己的私货;作,是讲自
己的思想。
有些东西,看似“述”,其实是“作”;有些东西,
看似“作”,其实是“述”。比如,熊十力讲唯识、牟宗
三讲佛教,看起来像是“述”,其实是“作”。包括康有
为的《孔子改制考》,也是“作”。这叫“六经注我”,
就是说,把六经都当成自己思想的注脚。我们读书,一开
始最好不要读这样的东西。起手就读这样的东西,容易先
入为主,被他们把节奏带偏,不知道古人本身要说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读原典非常重要。如果不从原典入手,看再
多后人的解说,也顶多是了解后人的角度和思想,甚至有
可能与先哲的原意相差十万八千里。学佛如果上来就读牟
宗三讲佛教,几乎是不太能明白他在说什么的。你需要先
对佛教有所了解,才能看懂他说的东西。但等你有所了解
之后,是不是还有必要再看他的解说呢?也许没有太大必
要了。除非你是想专门研究他的思想。
因此,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这可以说是谦虚,
也可以说是事实。孔子“放郑声”“删诗书”“正礼乐”
,这要不算“作”,还有什么才有资格算“作”呢?
不过,孔子称自己是“述”,也对。所谓“述”,是
说祖述先王、周公之道。但先王、周公之道到底是什么,
大家都不知道。孔子垂悬这么一个标杆,实际上是要告诉
大家:不要动不动就想立一个自己的东西,成一家之言。
除非自己在思想上有超过古圣先哲的地方。问题是,有吗
?恐怕很多人并没有。有人喜欢“作”,却没有什么思想
,于义理无所发明,那就连“述”的作用都起不到;有人
致力于“述”,却大有“作”的意义在。
这本《小史》第7节《荀子》中,讲过一则公案:孟子
说,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性恶,但人人可以
为善,涂之人可以为禹。涂,就是“途”,“路”的意思
。“涂之人”,就是“路人甲”,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
成为禹。尧舜禹,都是圣贤。清朝的戴震看了这一句话就
说:这和孟子的性善论,不仅不违背,而且能互相启发,
把道理阐述得更明白。戴震说的也对。后来,陈澧看见戴
震这句话,就说:荀子不就是把孟子的“尧舜”改成“禹
”吗?既然如此,何必自己立一种说法呢?陈澧说的也不
错。
为什么同样的意思,不同的思想家要换一种语言来表
达呢?不排除有人确实是想“掠美”,把别人的思想据为
己有,立自己的言。另一些,则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说
,以适应时代,针砭时弊。荀子就是后一种。所以,戴震
和陈澧说得都对。孟子和荀子,也都对。要理解这一点,
才能理解思想史、学术史。
如果想理解儒家,绝不宜上来就看二十世纪“新儒家
”的著述,而置孔孟原典于不顾。必然要等孔孟的思想都
烂熟胸中之后,再看新儒家的著述,才可以有客观、公允
的认识。
……
4.附录
《小史》本身篇幅很短,附录五篇文章占了全书一半
。知人论世很重要,要了解一个人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受
什么事情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比如,如果知
道最初在北大执教讲中国哲学的是前清的进士和举人,一
位花了半年才从尧舜讲到周公,另一位花了一年才讲到《
尚书》,就更容易明白为什么胡适、冯友兰讲哲学史的著
作会成为经典。尽管这样的体例在今天看,一点都不稀奇

很多时候,学术风气也像时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
的流行偏好。了解这些,才知道宋学为什么是宋学,汉学
为什么是汉学;才知道为什么在唐朝,独独韩愈李翱可以
撑起儒家的壁垒;也可以知道苟子为何反对孟子,非十二
子;为什么陆九渊批评禅,朱熹却说陆九渊就是禅。
附录收了冯友兰谈中国哲学的三篇,谈人生的一篇,
谈读书的一篇。附录五篇文章,比正文更好读,会令读者
更亲切。
希望导读能有所帮助,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受益。
导语
畅销80年经典,中国近代哲学*人冯友兰毕生思想成就,解读中国人五千年的文明探索之路。
谈哲学、品人生、聊读书,用哲学的姿态看清人生的真相,用思考的方式解决我们的未知。
插图导读版:豆瓣、知乎人气作家王路万字长文导读,“ONE一个”当红画师手绘插图。
冯友兰女儿宗璞权威授权版本,2020年哲学领域重磅之作。
从孔子到王阳明,看一代哲学大家讲解中国人的基本智慧与思想洞见。
随书附赠孔子画像长体书签,充满古典美感,以飨读者。
高级专色宝蓝装帧,富有文艺典雅气息,诠释一代哲学大家的思想精华。
精彩页
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具规模。但至春秋之时,原来之周制,在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皆有根本的改变。此种种大改变发动于春秋,而完成于汉之中叶,此数百年为中国社会进化之一大过渡时期。此时期中,人所遇环境之新,所受解放之大,除吾人现在所遇所受者外,在中国已往历史中,殆无可以比之者。即在世界已往历史中,除近代人所遇所受者外,亦殆无可以比之者。故中国之上古时期,诚历史中之一重要时期也。
在一社会之旧制度日即崩坏之过程中,自然有倾向于守旧之人,目睹“世风不古,人心日下”,遂起而为旧制度之拥护者,孔子(西历纪元前五五一一前四七九)即此等人也。不过在旧制度未摇动之时,只其为旧之一点,便足以起人尊敬之心。若其既己动摇,则拥护之者,欲得时君世主及一般人之信从,则必说出其所以拥护之之理由,与旧制度以理论上的根据。此种工作,孔子已发其端,后来儒家者流继之。儒家之贡献,即在于此。
然因大势之所趋,当时旧制度之日即崩坏,不因儒家之拥护而终止。继孔子而起之士,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修正旧制度者,有欲另立新制度以替代旧制度者,有反对一切制度者。此皆过渡时代旧制度失其权威,新制度尚未确定,人皆徘徊歧路之时,应有之事也。儒家既以理论拥护旧制度,故其余方面与儒家意见不合者,欲使时君世主及一般人信从其主张,亦须说出其所以有其主张之理由,与之以理论上的根据。荀子所谓十二子之言,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也。人既有注重理论之习惯,于是所谓名家“坚白同异”等辩论之只有纯理论的兴趣者,亦继之而起。盖理论化之发端,亦即哲学化之开始也。孔子即此运动之开始者,故后人以之为“至圣先师”,虽不必对而亦非无由也。
孔子为当时旧制度之拥护者,故其对于当时政治之主张,以为苟欲“拨乱世而反之正”,则莫如使天子仍为天子,诸侯仍为诸侯,大夫仍为大夫,陪臣仍为陪臣,庶人仍为庶人。使实皆如其名,此即所谓正名主义也。孔子认此为极重要,故《论语》云:“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物之要素或概念也。如“君”之名之定义之所指,即君之所以为君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君”字乃指事实上之君,下“君”字乃指君之名,君之定义。臣父子均如此例。若使君臣父子皆如其定义,皆尽其道,则“天下有道”矣。孔子目睹当时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感慨系之,而借题发挥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孔子以为当时因名不正而乱,故欲以正名救时之弊也。
孔子对于当时政治之见解为守旧的,但在道德哲学方面,则有甚新的见解,自成一系统,为后来儒家学说之基础。此方面孔子之主要学说,为其对于仁之见解。《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论语》云:“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又云:“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巧言令色矫饰以媚悦人,非性情之真的流露,故“鲜矣仁”;“刚毅木讷”之人,质朴有真性情,故“近仁”也。《论语》又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仁以同情心为本,故爱人为仁也。《论语》又云:“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宪问》)焦循曰:“孟子称公刘好货,太王好色,与百姓同之,使有积仓而无怨旷。孟子之学,全得诸孔子。此即己达达人,己立立人之义。必屏妃妾,减服食,而于百姓之饥寒仳离,漠不关心,则坚瓠也。故克伐怨欲不行,苦心絮身之士,孔子所不取,不如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絮矩取譬不难,而仁已至矣。绝己之欲则不能通天下之志,非所以为仁也。”(《论语补疏》)
孔子又云:“民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人之性情之真的流露或有所偏而为过,然要之为性情之真的流露,故“观过斯知仁矣”。《论语》又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仁为人之性情之真的,而又须为合礼的流露也。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哲学小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友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94109
开本 32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2
出版时间 2020-04-01
首版时间 2020-04-01
印刷时间 202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16
CIP核字 2019166657
中图分类号 B2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185
129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