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喜欢的十种教师是什么?如何做一名有影响力的教师?如何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学生管理的“七种武器”是什么?……迟毓凯编著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第2版)》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答案,并帮助一线老师处理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作为给一线带班老师看的实用图书,第二版针近年来的新问题、新现象对部分原有内容作了新的诠释,同时增加了一些新内容。
图书 |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第2版) |
内容 | 编辑推荐 学生喜欢的十种教师是什么?如何做一名有影响力的教师?如何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学生管理的“七种武器”是什么?……迟毓凯编著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第2版)》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答案,并帮助一线老师处理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作为给一线带班老师看的实用图书,第二版针近年来的新问题、新现象对部分原有内容作了新的诠释,同时增加了一些新内容。 内容推荐 心理学与学生管理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许多相关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专家们沉醉于心理学理念的生成和传递,疏于或者不屑于谈具体操作;而教师们则苦恼于专家的理念虽好,但对于如何将其具体应用于教育实践却毫无头绪。把专家的理念与教师的实践联系起来,努力架设一座横亘在心理学原理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桥梁,这正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因此,迟毓凯编著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第2版)》不谈心理学的高端研究,也不讲脑科学的最新发现,只讲那些基本的,甚至在心理学人中已经是常识的心理学规律,如何具体应用于学生管理实践,以及如何利用心理学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如何通过心理学让教师们的生活更和谐、更美好。 目录 “不讲屠龙术,只谈杀猪法”(序) 第一编 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 第一章 学生管理的关键 一、爱心价值几何 二、名师方法也失效 三、班主任是天生的吗 四、学生管理的三要素 第二章 做有影响力的教师 一、要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吗 二、教师的“威”和“信” 三、如何让学生钦佩你 四、如何让学生喜欢你 五、需要让学生怕你吗 第三章 做学生的重要他人 一、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他人 二、小学教师的自我定位 三、中学教师的自我定位 第二编 学生管理中的影响策略 第四章 学生管理的认知策略 一、学生为什么会改变 二、如何对付“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三、如何应对“叛逆”的孩子 四、转化学生从哪里开始 五、“要求—承诺”策略的应用 第五章 学生管理的情绪策略 一、情绪心理法则及应用 二、教师要“重情” 第六章 学生管理的人际策略 一、他人认同与学生成长 二、让学生去学习谁 三、人际关系与学生管理 第七章 学生管理的行为策略 一、强化理论与管理策略 二、“拿什么表扬你,我的学生” 三、表扬的时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四、影响策略的综合运用 第三编 学生管理中的情境策略 第八章 班级管理的指挥策略 一、两种行为四个阶段 二、组建阶段的指挥式管理 三、教师如何惩戒学生 第九章 班级管理的教练策略 一、磨合阶段的矛盾哪里来 二、如何培养班干部 第十章 班级管理的支持策略 一、规范阶段什么样 二、从“诸葛亮”到“李世民” 三、从教师威信到班干部威信 第十一章 班级管理的授权策略 一、做一个会授权的教师 二、教师授权的障碍 第十二章 学生管理的四种境界 一、当班主任累不累 二、要不要和学生交朋友 三、严一点好,还是宽一点好 四、魏书生的方法为什么不起作用 五、管理的四种境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教育案例:魏书生的方法不灵了① 拜读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我被魏老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被其教育艺术所感动,很想把那些显效而又艺术的方法借来一用。然而,当我尝试用魏老师的方法来管理班级的时候却出了问题。 有一段时间,我班学生喜欢在自习课及晚上宿舍熄灯后偷偷说话。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管理方法,刚好在魏老师的文章中看到“自习说话接力本”及“评选说话大王”的管理方法。我如获至宝,马上套用。一周下来,自习课上不再传出嗡嗡声,熄灯后也不再有学生讲话。我暗自欣喜——魏老师的方法可真管用。可才过两周,我却发现班里的学生变了,变得沉默寡言、消极倦怠,原本团结向上的班集体风貌一下子消失了。我百思不得其解,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魏老师的方法应该没问题吧?肯定没问题,魏老师是全国有名的教育专家,我就是按照魏老师的方法做的,一点也没走样呀。过去我也借用过魏老师的一些方法,效果确实挺好。那么,这次的问题究竟出在何处呢?我迷茫了。找班委、学生询问,他们支支吾吾,表现出一副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 每一位教师,无论是否做班主任,都会牵扯到学生管理问题,否则,你的教育、教学也就无法开展。许多专家,包括一线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也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学生的理论和方法。很多时候,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办法来处理学生问题,而是挑选什么样的办法来处理。千头万绪,如何梳理?或者说,必须要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学生管理的关键因素? 一、爱心价值几何 管理学生,既要考虑到内因,又要考虑到外因,学校、家庭与社会结合起来处理问题会更有效。然而,这毕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事事都是重点也就没有了重点。当年“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时候,不是齐头并进,而是要寻找一个突破口,学生管理也一样。那么,究竟什么是学生管理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一个教师的成功或者失败呢?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答案。 许多教师常常会考虑一个因素:爱心。 我看过许多教师的教育论文,也听过许多教师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在谈及自己管理班级时,他们常常将“爱心”放在首位。除此之外,还有“耐心”、“细心”、“恒心”、“虚心”、“责任心”等等,也有一些教师将这些统称起来,总结为“五心说”、“六心说”。我有时候和一些教师开玩笑说,一些班主任似乎患了“良心肥大症”,总担心自己的爱心不足,“心眼不多”。 许多全国知名的教师,今天或已经成为教育专家,或成为许多基层教师的“偶像”,他们也总是愿意谈教师的爱心问题。全国知名的优秀班主任任小艾一次在广东做报告,曾提及教师职业的伟大之处,她给出的一个理由是:教育行业之外的人,只是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谁都能做到的,但教师职业之所以伟大,就是当教师的不仅要爱自己的孩子,还要爱别人的孩子。因此,当教师的必须要有“爱心”。 又如知名的中学教师李镇西,也是以“爱心”而闻名。他的第一本书,就名为《爱心与教育》。这本曾再版印刷多次的书,记录了他教育实践中的大量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扩展阅读1—1 李镇西的“爱心”故事① 1983年,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这年春天他因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 他本不打算告诉学生,想悄悄离开学校,但还是让学生们知道了。在离校那天下午他为学生上最后一堂课的时候,教室里哭成了一片! 在住院的一个月里,孩子们分批分批地去看望他,为他哭,为他笑。学生们那样爱他,使他深深地爱上了他的学生。他甚至偷偷地从医院溜了出来,带着学生去峨眉山玩了整整一天!晚上回病房被护士长狠狠批评了一顿,但他觉得那天晚上是住院以来睡得最好的一夜。他经常想:怎样才能报答学生对我的厚爱? 那时,他住在单身宿舍,条件很艰苦,一位家长来学校看他很关心他,第二次来的时候,给他提来一筐鸡蛋,让他补补身子。人家硬让他收下,他只好收下了。他感到非常温暖。第二天课间操时,他用煤油炉子煮一个鸡蛋,然后,叫来那个家长的孩子,把热鸡蛋塞给他说:“这是你爸爸托我给你煮的,快趁热吃了!”以后每天一个,直到吃完为止。 如今,有许多青年教师问他:当班主任疲倦了怎么办?他的回答是:一是感受学生的爱,为了学生的爱尽自己的责任;二是把每一个工作日都当作创造日。 这二十年,李镇西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虽然优秀教师们的“爱心”案例很让人感动,但我仍然要说,爱心并不能成为学生管理、教育影响的关键因素。理由很简单: 其一,如果爱心能教育好一个孩子,那么教师这个职业似乎都是多余的了,教育工作由家长来做最好了。因为如果比“爱心”的话,教师对学生再爱,也不如父母对子女爱得更深,“谁的孩子谁不爱呀”。很遗憾的是,许多父母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就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其实许多教师也一样,不是不爱自己的学生,但就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学生。教育是一门科学,而爱心只是一种道德的诉求。 其二,爱心是教育的关键,这种观点对教师职业是一种简化甚至侮辱。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如果在接受多年的师范教育,经过真正的教育实践后,就得出教育秘诀是“爱心”,教师的重点是做“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这也太小瞧教育的复杂性了。P3-5 序言 “不讲屠龙术,只谈杀猪法” (序) 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往往涉及学生管理的内容。面对基层的中小学教师,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也常常讲授和学生管理相关的心理学话题。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这种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之一在于讲课者与听课者思路的不匹配。 对于专家学者而言,他们更关注如何把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准确、平实地传递给教师们,至于这些知识如何解释教育现实,在现实教育中究竟怎么运用,则希望中小学教师自己琢磨、领悟。而对于那些听课的一线教师来说,他们知道专家们讲的理论很先进,研究很现代,但更希望讲授在现实中如何具体运用这些理念,否则的话再先进也没用,也不爱听。显然,当前的教师培训,在专家学者的高端理念与基层教师的教育实践之间,常常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基于以上认识,把专家学者的先进理念与基层教师的具体操作联系起来,把高高在上的理论拉到现实中来,努力去架设一座连通心理学理念与学生管理实践的桥梁,就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回顾百年来心理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一些伟大的先行者早就做出了非常卓越的、天才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技术的进步,国内外的心理学研究也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巧妙,专业性与科学性越来越强。这些发现足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教育实践。然而,我们也遗憾地发现,与心理学百年来蓬勃发展不相称的是,学界对于心理学的发现如何应用 于实践的努力并不充分,这一点在国内表现得更为明显。许多人亦步亦趋在伟人身后,绞尽脑汁,忽略了现实对心理学的强大需要。研究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现象应该改变,也必须有所改变。 在本书中,我们不谈心理学高端的研究,也不讲脑科学的最新发现,只讲那些基本的、甚至在心理学人中已经是常识的一些心理学规律,如何具体应用于教育管理实践,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去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让教师的生活更和谐更美好。 本书努力围绕以下几点进行写作: 一、以问题为中心,“六经注我” 本书的讨论紧紧围绕着学生管理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心理学原有的学科归属并不是本书考虑的重点,只要能和学生管理相关联的心理学内容,笔者都采用“拿来主义”的原则,为我所用,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甚至不惜“捞过界”。所以,如果你仔细阅读本书就会发现,在散落的心理学知识点叙述中,有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有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有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也有不那么科学的作者的个人观点与见解。在这里,构筑“学生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内容方法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而如何利用各个心理学科、各种心理学知识来解决学生管理中的问题才是我们考虑的核心所在。这也是本书名为《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而不称《学生管理心理学》的原因。 二、以现实为基础,谈“真”问题 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而言,中国的教育现实并不理想,许多现实中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谁都不愿意谈,但又确实是教育中的真问题。比如说,“教师要不要学生怕”的问题,在理想的教育中,教师表达的是爱心,是尊重,是用专业能力与人格魅力来树立自己的威信;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一名教师面对五六十人的班级,工作起来常常劳神费力,苦不堪言。学生如果对教师没有一点敬畏之心,则管理上多半会一塌糊涂。总之,本书谈论的,不是理想中的教育应该什么样,不是泛泛地谈教师如何“爱”,如何“尊重”与“感化”,而是基于中国的教育现实,一名中小学教师应当如何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去“管”学生,去处理相关的学生管理问题,“让学生听话”。 三、叙述通俗,不“掉书袋” 中小学教师都学过一点儿心理学,但大部分教师的专业不是心理学,对于他们而言,学习心理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成为心理学的研究者,更多的只是想“用心理学”,即心理学有哪些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实践的知识,拿来促进一下工作。作为一本心理学读物,如果表达方式太规范、太严谨,讲“学生管理”先概念辨析,“什么叫学生”,“什么叫管理”,“什么叫学生管理”,诸如此类,心理学读物就会变成催眠的读物,背离我们的初衷。所以,笔者尽可能采用通俗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少用专业术语,希望以一种接近口语的、聊天的而不是教材式的叙事方式,和广大教师漫谈心理学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尽可能让平时就很累的中小学教师们读得轻松一点。 四、表达多样化,方便阅读 在注重以通俗方式传递专业心理学内容之外,本书也尽可能用灵活、多样化的方式来表达相关内容。首先,尽可能运用案例来说明问题,“小故事大道理”,心理学的大道理往往通过真实的小故事来呈现;其次,提供扩展阅读,以专栏的方式呈现与正文相关的内容,不局限于学生管理;最后,对于一些核心的专业术语,以侧栏形式呈现;而对于作者总结的一些心理学法则与操作建议,则以专色在正文中呈现。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表达形式,本书希望 在一个快餐化阅读的时代,更加方便老师们的阅读。 近年来,关于学生管理问题的著述颇多,尽管许多教育理念先进,但操作性不强,有人戏称仿佛“屠龙之术”,招法虽然漂亮,但实用性不强,现实中哪里有什么“龙”给你屠呀。与“屠龙之术”相比,本书更愿意做“杀猪之法”,虽然理念不够先进,招法也不漂亮,甚至姿势难看,但如果能够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点切实的帮助,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笔者在另一本心理学著述中曾说过,希望告诉读者的是:心理学不神秘,很可爱。今天,在这本关于学生管理的心理学读物中,我希望告诉读者的是:心理学不难懂,很有用! 迟毓凯 2012年4月 后记 本书的写作其实是在许多一线教师的催促下开始的。 2005年末,我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回到华南师范大学教书。几年来,作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A证、B证培训的任课教师,常常谈一点心理学的教育应用问题;同时,也给教育硕士开设了一门“教师心理学”的选修课。课程得到了许多一线教师的认可,他们的热情程度甚至都让我有点受宠若惊。在讲课过程中,或者快要结束的时候,时常会有教师问我,“迟老师你有没有与课程相关的书,我想读一读”,或者“心理学很有意思,你能不能推荐一下教师要读些什么心理学书?”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都很抱歉,难以给提问者以满意的答复。因为: 一是我所讲授的课程,目前为止还只有纲要性讲义和课件,许多内容只在我个人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文字。我虽然也主编或参编了几本心理学书籍,但是并没有直接针对教师实际工作的。 二是推荐相关的心理学著作,我这里也没有很好的答案。当前的图书市场很多,有规范、有体系地介绍方方面面的心理学知识的图书近年来也出了不少,但是直接拿来就能用到教育生活中的心理学书籍却很少。虽然现在也引进了不少国外有影响的心理学图书,但教育工作毕竟受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影响很深,这些国外的图书不是不好,而是很难针对中国的工作实际,所以也不好做出推荐。 由于我没有给出很好的答案,所以有些教师随后就建议:“迟老师你什么时候把讲课的内容写出来吧。”一开始,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客气,但后来建议的人多了,我便有些动心。与此同时,随着相关课程的不断讲述,引发我自己思考的内容也逐渐增多,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这些内容往往又难以全部展现出来,对于一个“口唇期”①没有过渡好的人而言,意犹未尽,毕竟有些遗憾,而在课程之外,写作一本书却可以说是过了一把瘾。 最初的内容,我以《教师心理学》为名,连载于我的个人网站:世纪心理沙龙(www.xlxcn.net)。边写边发,认识不认识的网友们边看边评,这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写作体验,可以随时发表,随时看到反馈意见与建议,也可以随时修正继续撰写。然而,由于高校教师工作也比较繁忙,所以这个工作也是随性而行,写写停停,甚至一停许久。 后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刘荣飞编辑发现了我的写作,便邀请我尽快写出完整内容,希望能集结成书。这其实也是我的目标,在刘编辑的催促下,就继续动笔了。 本来,“教师心理学”在内容上其实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二是教师如何调整好自身心态,以应对不断加大的工作压力,做一个成功而有幸福感的教师。但写着写着却发现,越说越想说,当第一部分写得差不多的时候,已经可以凑成一册了,总结整理了一下,这就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的来源。 这本书之所以能呈现在读者面前,要感谢许多人: 感谢华南师大的领导同事给我安排了这门课,让我接触了更多的教育实际,也让我对心理学应用有了更深、更直观的体验。 感谢听我讲课的那些中小学的教师们,和你们的交流让我受益良多,本书中很多的案例就是来源于和一线教师的互动,你们的建议也是本书最初和最大的动力。 感谢互联网上那些未曾谋面的网友,你们的评论和转发也让我的观点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你们的意见和建议促发我思考和进步,也让我感受到作品得到实时反馈的惊喜和刺激。 感谢刘荣飞编辑对本书所做的努力,没有你的真诚的约稿、反复的催稿、细致的校稿……不厌其烦的沟通和建议,就没有这本书。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 谢谢大家!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第2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迟毓凯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755378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3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2 |
出版时间 | 2016-10-01 |
首版时间 | 2016-10-01 |
印刷时间 | 2016-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 |
CIP核字 | 2016143166 |
中图分类号 | G444 |
丛书名 | |
印张 | 1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