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T-34 全方位记录T-34坦克的百科全书
内容
目录

第一章:被神话的武器

第二章:德国国防军的战败托词

第三章:问题的关键:姆岑斯克之战

第四章:战役总结和伤亡分析

第五章:设计理念的提出

第六章:研制背景与初步设计

第七章:设计缺陷

第八章:改进

第九章:危机

第十章:停滞

第十一章:T-34-85

第十二章:生产

第十三章:特种型号

第十四章:停产时间

第十五章:实战报告

第十六章:评价T-34

第十七章:T-34在波兰

第十八章:T-34在战后波兰

第十九章:技术输出

第二十章:迷彩和标志

第二十一章:我们看到的T-34究竟是什么

第二十二章:车体

第二十三章:悬挂和负重轮

第二十四章:武器

第二十五章:内部结构

第二十六章:炮塔

第二十七章:发动机

第二十八章:交付波兰的T-34及其序列号

第二十九章:设计图纸

第三十章:彩页

内容简介

本书援引苏联、波兰、德国大量史料,详细叙述了T-34坦克设计、投产、改进的历史,展示了T-34坦克在各时期的一切细节,内容覆盖哈尔科夫的183厂、下塔吉尔的183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112厂、174厂、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车里雅宾斯克基洛夫工厂等苏联军工厂出产的所有T-34型号及其变体,以T-34底盘开发的衍生车型(如SU-85和SU-100自行火炮)也有少量提及。

作者结合T-34服役经历,对各型号间的差异、质量控制、性能特点、设计缺陷、技术改进等他坦克爱好者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也讲述了设计、生产过程中的曲折,如哈尔科夫的183厂一开始拒绝按军方需求生产、T-34炮塔升级、哈尔科夫的183厂转移到下塔吉尔等。

随着德国反坦克炮的不断改进,视野对于坦克的生存能力而言,显得越来越重要。初的T-34装有供驾驶员和炮塔乘员使用的潜望镜。这些潜望镜包含一些以不同高度装在镜筒中且彼此形成一定角度的镜面,这些镜面的材料不是玻璃(玻璃在炮弹冲击波下可能碎裂),而是经过抛光的钢铁。这样的潜望镜提供的成像质量不难想象。装在炮塔四周的类似潜望镜是车长观察战场的主要手段之一。上文提到的S.K.铁木辛哥在1940年9月6日的报告要求“把驾驶员和机电员的观瞄设备换成更新的型号”,但在战争年,坦克上仍然只有钢铁潜望镜。后来镜面被换成了棱镜式观察设备,也就是说潜望镜里安装了一块玻璃棱镜。尽管如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战场情况,T-34的驾驶员们往往被迫开着舱盖作战。“驾驶员舱盖上的三具潜望镜让人忍无可忍”,S.L.阿利亚回忆说,“它们是用丑陋的黄色或绿色有机玻璃做的,提供的是完全扭曲且失真的画面。靠这样的潜望镜根本不可能分辨出任何东西,更何况我们还坐在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的坦克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战斗时要把舱盖打开一掌宽。”A.V.马尔耶夫斯基也有同感,他还补充说,驾驶员的三具潜望镜很容易被溅上泥浆。

1942年秋天,NII-48的报告在分析T-34装甲所受损伤后得出下列结论:“T-34坦克的致命伤大比例集中在侧面,而不是前方(接受考察的坦克车体共中弹432处,其中270处是在侧面),原因可能是乘员对坦克装甲防护的技术特点不够熟悉,或者坦克的观瞄能力低下,乘员无法发现炮位,并将炮塔转到被击穿概率小的位置。必须让坦克乘员更加熟悉其装备的装甲防护的技术特点,并为其提供更好的观瞄能力。”

提高观瞄能力的任务是分几步完成的。抛光钢铁“镜面”从车长和装填手的观瞄设备中消失,而炮塔肩部的潜望镜被装有玻璃的观察缝取代,以提高对炮弹碎片的防护。这些改进发生在1942年秋过渡到“螺丝帽”炮塔的过程中。新的设备使成员得以组织全向观察:“驾驶员从左到右观察,车长要尽量观察四周,而机电员和装填手主要观察右边”,布留霍夫回忆说。这种安排使车组能发现任何方向上的危险,从而组织相应地射击或机动。

为车长提供优良观察手段的过程费时长。在T-34上增加车长指挥塔的任务在战争爆发近两年后仍未完成,直到1943年夏天,经过旷日持久的试验,才在“螺丝帽”炮塔里找到为车长们安装指挥塔的空间。此时车长仍然要充当炮手,但他可以抬起头来好好观察四周。提供全向观察的机会是指挥塔的主要优点。按照A.V.博德纳里的回忆:“车长指挥塔可以旋转,而车长在不需要忙着开炮的时候可以观察一切、指示火力并与其他成员保持联络。”说得更准确一点,旋转的不是指挥塔本身,而是装有潜望镜的塔顶。在此之前的1941—1942年,除炮塔肩部的一块“镜子”外,车长只有一具固定的潜望镜,其正式名称是“周视瞄准镜”。这种瞄准镜只能通过调整倍率给他提供十分有限的战场视野。在装备ZIS-S-53的T-34-85上,车长不再需要承担炮手的职责。除了带周视观察槽的车长指挥塔外,车长们还得到了供他们专用的棱镜潜望镜。这具潜望镜可以在舱盖中旋转,使他甚至能观察后方。不过据热列兹诺夫回忆,他不使用车长指挥塔:“我总是开着我的舱盖,因为那些关着舱盖的人都被烧死了。他们来不及跳车。”

所有受访坦克兵都很佩服德国坦克的瞄准镜。V.P.布留霍夫的回忆很典型:“我们总是注意到蔡斯光学瞄准镜的高质量。他们直到战争结束都保持着这种高质量。我们没有那样的东西。这些瞄准镜本身就比我们的方便。我们的准星是一个三角,左、右两边有一些刻度线。他们的还能校正风偏、距离等等。”事实上,德国和苏联的望远瞄准镜在提供的信息方面并无重大差异。炮手可以看见准星和用于角速度校正的“栅栏”刻度,而且苏联和德国的瞄准镜都有距离校正功能,只不过方式不一样。德国炮手是在排成弧形的距离刻度上转动指针,每种炮弹都有自己的刻度范围。苏联坦克的制造者在20世纪30年代也是这么干的——三炮塔的T-28坦克就采用了类似的设计——但是在T-34上是通过在垂直的距离刻度表上移动一条炮瞄线来设定距离的。因此,苏联和德国的瞄准镜并没有功能差距——差距是在光学元件的质量上。在1942年,由于伊久姆光学玻璃厂搬迁,苏联瞄准镜的光学元件质量曾严重下降。瞄准镜与炮管的随动方式,可能也是T-34早期型号上望远瞄准镜的严重缺陷之一。由于瞄准镜的目镜是跟随火炮运动的,坦克手在调整火炮垂直方向时,也不得不让自己的眼睛跟着上下移动。后来才引进了德国坦克上典型的铰接式瞄准镜。

T-34观瞄设备的缺陷要求驾驶员让舱盖保持敞开,而这样一来,坐在操纵杆后面的他们又不得不忍受发动机排气扇吸进来的刺骨寒风。如此艰苦的操作条件是苏制战斗车辆遭人诟病的典型原因。“可以认为乘员条件不够舒适是一个缺陷”,S.L.阿利亚回忆说,“我曾经爬进美国和英国造的坦克。它们的乘员是在比较舒服的条件下工作的:坦克内部被漆成浅色,座椅是半硬式的,还带有扶手。T-34上根本没有那样的设计。”在T-34的炮塔里,乘员座椅是没有扶手的,只有驾驶员和机电员的座椅有扶手。不过公平地说,座椅扶手只是美国装甲车辆的特色:英国坦克和德国坦克的炮塔座椅也没有扶手(“虎”式坦克是个例外)。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关于二战T—34坦克介绍的普及读物。书中分析了T—34诞生、投产、改进和典型战例在内的多个方面, 并为坦克爱好者和模型制作者提供了该坦克在各时期的一切细节。除了介绍T—34的革命性进步之外, 也分析了它的各种缺陷, 这些缺陷几乎贯穿了它们的服役经历, 并成了苏军坦克部队损失惊人的一个原因所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T-34 全方位记录T-34坦克的百科全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442550
开本 16开
页数 530页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20-03-01
首版时间 2019-12-01
印刷时间 201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1058
CIP核字 2019265399
中图分类号 E923.1
丛书名
印张 33.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60
185
26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