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贽集(名家选集卷)/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李贽(1527-1602),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

李贽的一生致力于个性解放与自由追求,否定儒家至尊的传统地位,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抨击道学及道学家,驳斥男尊女卑的教条,主张人人平等。李贽这些大胆的论述,在当时及以后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撼动了中国人僵化的思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贽无愧于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

李贽的诗文涉及历史、文学、经济、文化、宗教、哲学等广阔领域,本书择其诗、文、小说之精者加以解评。为方便读者,末附“李贽年谱简编”、“李贽研究主要文献”、“《李贽集》名言警句”。

内容推荐

李贽,中国16世纪伟大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他以一位先知先觉者的犀利目光,深刻洞察时代的矛盾和社会发展行将提上议事日程的问题,以非凡的超前意识和过人胆识,认真反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探索人生真谛,致力于从道德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理性重建,建立了一个以“童心说”为核心、“学主不欺”、“志在救时”的新思想体系。他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道德伦理思想、经济政治思想、文艺美学思想和宗教思想诸方面的理论创造,不仅超迈前古,也远远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他的富于自由精神的思想和新兴气锐的言论,不仅使他成为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而且对于晚清思想解放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发生了深刻影响。他所倡导的反独断、反迷信的怀疑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探索现代理性的重建之路,仍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本书收录了其毕生中经典作品,包括《初到石湖》《喜杨凤里到摄山》《晋阳怀古》《晚行逢征东将士却寄梅中丞》《老病始苏》等。

目录

前言/001

李贽其人(代序)(敏泽)/001

 初到石湖/001

 石潭即事四绝/001

其一/002

其二/002

其三/002

其四/002

 庄纯甫还闽有忆四首/003

其一/003

其二/003

其三/003

其四/003

 山中得弱侯下第书/004

 九日至极乐寺闻袁中郎且至因喜而赋/005

 答袁石公(其七)/006

 重来山房赠马伯时/007

 喜杨凤里到摄山/007

 却寄(选二)/008

其二/008

其四/008

 赠利西泰/009

 古道通三晋/010

 得上院信/011

 元宵/011

 晋阳怀古/012

 过雁门/013

其一/014

其二/014

 渡桑问/015

 初至云中/015

 云中僧舍芍药/016

其一/016

其二/016

 晚行逢征东将士却寄梅中丞/017

 过聊城/018

 客吟/019

 独坐/019

 望海/021

 哭贵儿/021

其一/021

其二/022

其三/022

 哭黄宜人/022

其一/022

其二/023

其三/023

其四/023

 哭怀林/024

其一/024

其二/024

其三/024

其四/024

 系中八首(选三)/025

老病始苏/025

书能误人/026

不是好汉/026

 与焦弱侯/028

 答邓石阳书/030

 答李见罗先生/032

 答焦漪园/035

 答耿中丞/039

 与杨定见/043

 复京中友朋/045

 答耿司寇/049

 答邓明府/065

 复焦弱侯/070

 又与焦弱侯/074

 复邓鼎石/077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079

 答陆思山/082

 答友人书/083

 卓吾论略/084

 何心隐论/091

 夫妇论/096

 战国论/098

 杂说/100

 童心说/103

 高洁说/106

 忠义水浒传序/109

 李中丞奏议序代作/111

 李生十交文/114

 自赞/116

 赞刘谐/117

 读律肤说/118

 读若无母寄书/119

 豫约·感慨平生/121

 红拂/129

 曹公二首/130

 贾谊/132

 思旧赋/136

 李涉赠盗/136

 封使君/138

 诗画/138

 党籍碑/140

 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141

 读书乐引/145

 寄答京友/147

 与友人论文/150

 与城老/150

 与耿克念/152

 与友人书/154

 老人行叙/155

 圣教小引/157

 三教归儒说/158

 论交难/161

 李善长/162

 庾公不遣的卢/165

 孔融有自然之性/166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167

 李卓吾先生遗言/168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170

 冯道传论/171

小说

 女史学家班昭/173

 郑玄家婢/173

 蔡文姬记忆超群/174

 谢道韫才高/175

 班婕妤才高善辩/175

 日远与日近/176

 七步诗/177

 以箭为喻/177

 邴原泣学/178

 伯牙学琴/178

 卫玢渡江/179

附录

 李贽年谱简编/180

 李贽研究主要文献/182

 《李贽集》名言警句/189

试读章节

《初到石湖》

[题解]

本诗选自《焚书》卷六。万历十六年(1588)李贽迁居距麻城县三十里外的在谭湖。友人周柳塘在这里有一座佛堂,李贽在这里息静林泉,这里真是隐居的胜地。

皎皎空中石,结茅俯青溪。鱼游新月下,人在小桥西。

入室呼尊酒,游春信马蹄。因依如可就,筇竹正堪携。

[新解]

皎皎空中石,结茅俯青溪——洁白的石湖底,因湖水清澈,仿佛石头在空中一样,临近清澈的溪水建造茅屋。皎皎:洁白。

鱼游新月下,人在小桥西——月光下,鱼儿在清澈的水里游动,人在小桥西观赏着美丽的景色。

入室呼尊酒,游春信马蹄——进茅屋里喝一杯酒,骑马随意地去游春。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陶醉。信:听任,任凭。

因依如可就,筇竹正堪携——如果可以靠近朋友的话,就像走路有竹杖相持,可以得到提携。因依:本意为依靠、依倚,此处引申为朋友、施主等意。筇(qi0ng)竹:即筇都筇山所产之竹。由于其适宜作杖,所以便成为竹杖的代称。

[新评]

这是一首写景诗。湖光山色清幽美丽,饮酒游春生活自在,这样美好的生活得益于朋友们的帮助。

《石潭即事四绝》

[题解]

此诗出自《续焚书》卷五。石潭又名龙湖,是周柳塘的产业。周柳塘在此有一座佛堂芝佛院。无念和尚是院里的住持,无念以李贽为师,周柳塘就请李贽居住于此,数年后周辞世,仍让李贽息静林泉,颐养天年。可见周柳塘与李贽的友谊深厚。

其一

岂为偷闲坐钓台,采真端为不凡才。

神仙自古难逢世,且向关门望气来。

其二

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其三

暖日和烟上碧楼,无情最是此溪头。

伤心欲为前程事,不肯斯须为我留。

其四

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

年来寂寞从人谩,祗有疏狂一老身。

[新解]

岂为偷闲坐钓台,采真端为不凡才——难道是为了留连风景,成为偷闲的隐者?不是的,探求人生的真谛,才是不平凡的人所追求的。李贽提醒自己不要留连风景,他的不凡使命是追求人生的真谛。

神仙自古难逢世,且向关门望气来——神仙自古难逢,也不养性求仙,来清幽之地不过是便于静心读书而已。

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李贽正沉浸在《楞严经》的精神世界之中,读这部得万古人心之玄机的著述如沐春风,这样的著作自然会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看湖上花开自艳、潭水自深,不为纵横于水上的人而改变,万物各有其性。  暖日和烟上碧楼,无情最是此溪头——暖日和烟登上碧楼,龙潭是最无情的地方,李贽的侄子贵儿在此溺水,怎能不令人悲哀。

伤心欲为前程事,不肯斯须为我留——想到六十三岁尚无成就,顿生来日无多之感。

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如果为了追求欢乐取悦世人,只能空劳精力而失去人生的价值。李贽不贪求欢乐,不愿劳损精神去讨好世人。

年来寂寞从人谩,祗有疏狂一老身——李贽辞官后流寓湖北,与道学家耿定向学术见解不同,往复辩难。万历十八年,李贽《焚书》刊行,耿定向作《求做书》发起了攻击和谩骂。李贽表示决不屈从,任凭别人谩骂,我就是如此狂傲的一个老人。谩:攻击谩骂。祗:通“只”。

[新评]

李贽的《石潭即事四绝》描述了在龙潭的生活与心绪,表明他探求真理,不取悦世人的个性。第一首写李贽来此,不是流连风景,成为偷闲的隐者,不是养性求仙,成为自在的神仙,而是要探索人生的真谛,静心读书而已。第二首写李贽在《愣严经》中领悟了万古以来人心之本原。物物各有其性。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潭水自深碧,不为人纵横。第三首因事而发,情调悲切。“无情最是此溪头”,可能与贵儿溺水身亡有关。第四首有感于再次与耿定向论战而写。写出了李贽的个性。他决不曲学阿世、媚俗从众,坚持人格的独立与反叛精神。这首诗语言平易而内容深刻,孤傲的气势,掷地有金石之声。

《庄纯甫还闽有忆四首》

[题解]

这组诗选自《焚书》卷六。庄纯甫是李贽的女婿。经常千里迢迢从福建来探视李贽。每次来李贽都不太客气,主要是考虑到女儿夫妻分离和不少的路费。李贽为女儿女婿着想,内心割舍不了亲情。

其一

乘龙人归去,谁复到吾门?薄暮多风雨,知子宿前村。

其二

海物多奇错,蛎房味正清。夫妻共食噉,不得到麻城。

其三

三子皆聪明,必然早著声。若能举孝廉,取道过西陵。

其四

七十古来稀,知予能几时?君宜善自计,莫念出家儿!

[新解]

乘龙人归去,谁复到吾门——乘龙快婿已回福建去了,有谁还会来看我?这是李贽的真情流露,表现了对亲人的依恋之情。李贽弃家别亲,孤独难奈。

薄暮多风雨,知子宿前村——李贽登高远望,望断亲人的归路,在风雨黄昏中,亲人走到了哪一程,住宿到哪一村?

海物多奇错,蛎房味正清——女儿女婿团聚欢宴时,享受着海鲜的美味。

夫妻共食噉,不得到麻城——夫妻二人一起享受美味,为美味未能让远在麻城的老父亲享用而遗憾。噉(dan):同“啖”,吃。

三子皆聪明,必然早著声——女儿的三个儿子都很聪明,一定会早早出名。

若能举孝廉,取道过西陵——如果能取得功名,一定会路过麻城,前来看我。

七十古来稀,知予能几时——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七十岁,来日不多了。  君宜善自计,莫念出家儿——你们要好好生活,不要惦念我这个出家之人。

[新评]

李贽希望女婿、外孙能来麻城团聚,又怕他们家人分离,花销路费。衷肠百结,令人亦随之伤感。

P1-4

序言

李贽(1527-1602),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原名林载贽,号卓吾、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福建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回族。李贽出身于航海贸易世家,自幼熟读诗书。嘉靖三十一年(1552),26岁的李贽考中福建乡试举人。30岁至54岁为官,历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户部员外郎等,万历五年(1577),出任云南姚安知府,深感受人管束之苦,3年任期未满便毅然辞官归隐,专事著述讲学。他初到湖北黄安,和耿定理共同讲学,但与耿定理之兄高官耿定向有不同见解,定理去世后李贽移居麻城芝佛院,得到周思久、周思敬的接待。聚众讲学,放言高论。李贽在《焚书》中多次揭露耿定向的假道学,受到耿定向门徒的攻击,万历二十八年(1600),从湖北麻城辗转到河南商城,最后避居河北通州(今北京通州区)马经纶家中。万历三十年,被张向达奏劾下狱,宁为玉碎,自刎狱中。表现出为真理献身的思想家的高风亮节。

李贽著作等身,内容广泛。史评类著作有《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批点皇明通纪》。书答、杂述类著作有《焚书》、《续焚书》、《三教妙述》。四书类著作有《四书评》、《道古录》。易经类著作有《易因》、《九正易。因》。关于道家的著作有《老庄解》。关于佛家的有《道余录》、《心经提纲》、《净土诀》。此外还有评选类、小说批点类、戏曲批点类、辑选类著作多部。著作集有《李氏丛书》、《李温陵集》、《李氏全书》、《李氏遗书》、《李卓吾遗书》、《枕中十书》、《李卓吾秘书》、《李氏六书》、《时用通俗云笺》、《李氏尺牍全稿》。因为李贽著述颇多,还有十馀种存疑待考。李贽著作版本很多,他在世时著作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李贽虽然被明政府加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著作也被列为禁书,但要把流传至今的版本罗列出来,数量也很可观。

李贽是明中叶启蒙思想家。在文艺理论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反对尊古,“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批评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之风。他大胆打破封建士大夫对文学的偏见,推崇《西厢记》、《水浒传》等通俗文学。评点过《忠义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绣榻野史》、《列国志传》等小说。评点过《西厢记》、《幽闺记》、《琵琶记》、《荆钗记》、《红拂记》、《浣沙记》等戏曲作品。李贽是通俗文学的批评家和研究者。李贽的散文,摆脱了传统古文的格局,以表达思想为主。李贽的诗歌,大多数不事格律雕饰,以表达真情实感为主。李贽所辑“世说体”小说《初谭集》借前朝故事,表达启蒙思想。

李贽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叛逆性。他对程朱理学表示不满,为王守仁的心学所吸引,受泰州学派和佛教禅学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想。李贽认为宇宙以物质的阴阳二气为基础,经过无数变化,生出万事万物来,具有一些朴素唯物主义因素。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强调社会平等说,反对圣人凡人之分,反对男尊女卑,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李贽抨击程朱理学,反对对于孔子的偶像崇拜。主张男女平等,男女同样有智慧。他肯定商人的社会作用,认为商人“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不仅个人谋利,也发展了社会生产。李贽思想新颖是当时社会新因素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反映。他的思想代表着市民阶层的要求和看法,在当时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被统治者和正统的士大夫视为异端。李贽不愿受封建教条和礼俗的束缚,与封建统治者和正统文人格格不入,最终被封建势力迫害致死。李贽的著作一再遭到焚毁,但仍有大量著作流传至今。李贽的民主自由思想影响着后世思想激进的文人和学者。

明清的统治阶级把李贽学说视为“异端之尤”、“非圣无法”的洪水猛兽加以禁毁,就连王大之、顾炎武这些进步思想家对李贽也不赞同。当清王朝行将灭亡之时,力图通过反封建专制来救国图存的志士仁人们从李贽的著作中汲取思想源泉。“五四运动”前后,吴虞等人受李贽学说的鼓舞,把李贽思想当作“打倒孔家店”的思想武器。李贽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但又有自身局限性,这是需要实事求是加以分析的。

李贽的一生致力于个性解放与自由追求,否定儒家至尊的传统地位,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抨击道学及道学家,驳斥男尊女卑的教条,主张人人平等。李贽这些大胆的论述,在当时及以后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撼动了中国人僵化的思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贽无愧于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

李贽的诗文涉及历史、文学、经济、文化、宗教、哲学等广阔领域,本书择其诗、文、小说之精者加以解评。为方便读者,末附“李贽年谱简编”、“李贽研究主要文献”、“《李贽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由于笔者自身学识与写作时间的局限,粗糙和疏漏在所难免,唯望读者匡其不逮,惠予指正。

魏晓虹

2008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贽集(名家选集卷)/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李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700084
开本 32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4.8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0
169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