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融让谁富有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为中国,为中国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写的书!

这本书向你揭开世界金融霸权的伪装,层层分析金融霸权如何架构

及运作,又怎样吞噬中国人民发展经济的果实。中国应如何在经济发展的

同时避免与美国类似的危机,保护人民的丰收果实不受外来劫掠?我们有

必要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强盛之路,以保证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

由他们创造的社会财富,避免出现像美国社会那样的两极分化,即富人更

富、穷人更穷,而使国家依然风景如画、繁荣昌盛。

内容推荐

统治世界金融的华尔街一贯是全球瞩目的焦点,然而危机的爆发让这台赚钱机器露出了衰颓的一角。很多人对“金融化”能带来巨大财富深信不疑,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它给谁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本书作者以多年在华尔街核心机构工作的经验,深入分析了华尔街金融机器掠夺全球财富的真实面目。

本书指出,华尔街长年累月处心积虑,靠“御用”经济学家极力鼓吹借债消费、自由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经济模式,利用各类衍生工具和对冲基金,打造了一个纸壳子的金融体系,用庞氏骗局绑架了全世界。本书揭开了美国世界金融霸权的伪装,层层剖析了金融霸权如何架构及运作,又怎样饕餮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果实。金融的运转如何使世界财富集中到少数人的口袋?中国应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类似美国的危机,保护自己的财富不受外来劫掠?本书的论断让人耳目一新。中国如何在“金融化”中保护发展的成果?如何开拓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者对建构绿色体系的未来的建议无疑非常具有启发性。

目录

引言 金融的侵略

第一章 金融霸权下的房价之痛

 房奴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房市背后的美国黑手

 买房?还是租房?

 金融战争下的中国房市

第二章 证券化的陷阱

 高利润的杠杆

 包装华丽的风险

 华尔街的战利品

 鏖战中国市场

 华尔街的中国战略

 海外收购的失败启示

第三章 全球化下的金融霸权

 金融巨兽美联储

 金融资本的进攻

 中国市场的受益者

 开创中国品牌

 金融霸权:中国发展的巨大障碍

 日本的前车之鉴

 巴菲特式的另类劫掠

第四章 美元与石油:称霸世界的武器

 美元:霸权货币的崛起

 全球霸主

 黄金能保值吗?

 最大的赢家

 黄金:炒作的工具

 低油价时代的终结

 石油圈套

 汽车:何去何从?

第五章 突围:绿色模式

 摆脱GDP的紧箍咒

 世界银行:金融霸权的维护者

 GDP的副作用

 拒绝高利贷

 信用卡的陷阱

 北欧模式的启示

 挪威经济模式

结束语

试读章节

中国房市背后的美国黑手

华尔街利用人性中固有的贪婪和盲从,独创了信贷消费、提前消费的模式。年景好的时候,银行以降低利息为诱饵,诱使人们贷款购房,享受“美国老太太”式的生活,但这无疑也给购房者埋下一颗定时炸弹。等房地产市场火了,泡沫被吹大,进场的人也越来越多,从而形成债务金字塔,银行此时便立刻调高利率。这时,房屋就是“人质”,银行的5年期、10年期贷款利率一调高,人们便被迫降低生活水准,偿还因为加息而增加的欠款,由此,房地产市场泡沫被刺破。一旦你不幸丢了工作,还不起按揭贷款,银行就可以上门赤裸裸地夺走你的财产,因为错在你,谁叫你欠钱不还?它们的抢夺行为因此显得名正言顺。华尔街模式崇尚的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总是王,最底层的大众只能沦为被压迫者。

“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何为爱国,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获利。”用拿破仑这句名言来形容华尔街人士,是再也贴切不过的了,他们在国内外大小财富通吃,掠夺完美国民众的财富之后,再转而吞噬中国百姓的财富,就像食人鱼,非常残暴。

在2003年,美国10年期债券的回报低于3.5%,创了历史新低;长期债券的回报也不理想;企业债券和房屋抵押债券虽有较高的回报,但个人并不能轻易地直接拥有这些回报,所以近半数美国人不买任何股票。而房价每年只涨不跌,人们坚信拥有房屋比拥有股票更有利可图。

在那段疯狂的时期,几乎每个人都能从贷款机构获得房贷,即使借款人的信贷记录略有瑕疵也无碍,因此房市中的投机行为猖獗。比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以及东海岸地区和西部的山区,如果你为一套价值20万美元的公寓付的首付款为1万美元或者零,3个月后你以22.5万美元的价格售出,那么在扣除5 000美元的各种费用支出后,你在3个月间转手就获利2万美元。这是什么样的利润?是400%的利润啊!

马克思说过,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人们敢于冒获绞刑的风险。逐利是资本的本性,面对高于300%的利润,投机客没有理由不进场。

各大银行和房贷机构也都争相抢夺这一市场,它们把购房贷款申请人分为两个等级:其一是信用度高、有固定收入的群体,银行对其提供低息贷款,并锁定利率,他们因而享受优级贷款;其二是信用度低、偿还能力差的借款人,也就是穷人,他们此时也能从银行获得贷款,但利率就高出2~3个百分点,并且不能锁定,必须随着市场利率的上扬而上升,属于次级贷款。所以这似乎是两全其美、令各方皆大欢喜的买卖。

面对超低的利率、一路飙升的房价,并且不需担保、不需首付,不买房子的人绝对是白痴。不但“穷人”买了第一套房,就连有房子住的“富人”也开始在第二套、第三套房子上进行投机。进入房市的人越来越多,财富金字塔的底部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商品社会里,房屋是最大、最有利可图的商品。既然房子是商品,它就一定符合商品的价值规律。我们应该据此评估一个地区的房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泡沫,从而尽量控制房价,避免由于房价下跌而引发经济衰退。但任何资产——无论是股票还是房子的价值,都是根据众多购买者对未来回报的预测而定的,谁又能说那些购买者的预测是错误的呢?然而.在2005年却有这方面的迹象显现了:巨大的房屋销售量和人们极易通过买卖房屋轻松赚到的钱!

那时的人,要么顾着眼皮子底下的利润,要么拼了命去追赶购房的快车,绝对不想被车上的人挤在门外。那些传统的预测泡沫的理论,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的确,在房市景气的年月,我们听说了无数个房价翻番的幸运者的故事。但是房价不会永远上涨,单从理财的角度看,很多时候买房并不比租房划算。拥有房产的成本,与出售房子的价格紧密相关。如果在很长的时间内,房价上涨的速度超过租金的增速,那么租房对许多人来说就是成本更低的选择,这样一对比,房价显然就被高估了。而租金是真正能够体现供求关系的。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在当今的信贷消费模式下,无论是作为中介的房屋管理公司,还是自己打理房屋出租事务的房东,都不会允许房客以信贷方式来支付房租。假如房租过高,房客在衡量自身的经济状况后,就不可能向房东租赁房子(房东也会调查潜在租客的经济背景)。所以,计算房价与租金之比是古老的测试房价中是否存在泡沫的方法,一般情况下,10~15的比值范围是合理的。另一种方法是计算房价和收入之比,也就是某地的平均房价和当地居民的平均年收人之比,一般情况下,3~5的比值范围是合理的,比值超过6就很离谱了。写到这儿,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否有泡沫。

1997年,我第一次回国探亲,感受到国内最大的变化就是商品房多起来了,老百姓可以拥有自己的住房了。那时上海有几栋香港开发商建造的高层公寓,每套售价大约为100万元,而每年的租金在10万元左右,10年的租金便足够买一套公寓了。而无论是这样的售价还是租金,对于当时国内的普通百姓来说,都是“天文数字”。

我没想到的是,这些年来国内的房价像火箭般蹿升,在当年上海的豪华公寓所处的地段,2008年的房价涨到500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而一套价格上千万元的豪宅的格局为三房两厅两卫,并且家具电器齐全,考虑到10年前的行情,其租金也该同步增长,达到每年100万元也是合理的。令我吃惊的是其月租金居然只有7500元,长期租住的租户还可以享受打折!至于房市是否有泡沫,即使我不说,你们也该算出来了。想想看,价格上千万元的豪宅如果用来出租,那么一年的租金还不到9万元,即使你把用来买房的钱存进银行吃利息,每年至少也有20万元利息,足够支付租金了。P11-13

序言

资产证券化的危害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人类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似乎超越了过去100年才能达到的水平。然而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几乎都出现了财政赤字,其中美国、日本和英国的预算赤字规模最大,德国、意大利、法国和加拿大等工业国也出现巨额财政赤字。特别是最近,欧元区公共债务问题拖累了所谓“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这充分说明:糟糕的经济理论,将导致自我毁灭之路。

欧洲债务危机(简称欧债危机),是政府大量支出,并以此刺激经济的必然产物。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面对信贷萎缩、实体经济难以获得所需资金的状况,美欧各国以及中国都向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和低成本贷款,采取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尽管这一货币政策一时缓解了企业的债务问题,但是它却将债务转移到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使企业的违约升级为政府违约。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第一个发出求救信号:“金融危机已威胁到国家主权。”下一个告急的国家将会是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还是西班牙?

欧债危机令欧元兑美元汇率持续下跌,创2009年9月以来的最低值;欧洲央行宣布救助希腊的“利好”消息一公布,全球对冲基金立刻发起攻击行动,在欧元上持有80亿美元的净卖空合约。如此做空单一货币的情况非常罕见。很显然,欧元面临自发行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由于2009年穆迪公司下调了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投资人担心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家的主权债务评级也将随之下调,便纷纷选择卖出他们的欧元债券,但一时又无人接手。于是投资人就只有在信用违约掉期(CDS)市场上购买保险,使希腊5年期债券的信用违约掉期保险金高达461个基准点,也就是说每1000万美元债券的年保费将高达46.1万美元。

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最大祸害——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不仅引发了金融海啸,而且令各国政府全面吃进数以万计的资产坏账——它们出台一系列的“救市计划”,包括刺激消费、降低税收和救助金融部门。虽然“救市计划”使金融机构的债务或减少,或消失,但金融机构扭亏为盈后得到的那些漂亮的盈余数字,全都是以政府公共部门大幅增加债务为代价的。

美欧政府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充分暴露了发达国家的结构性财政问题: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忽视泡沫时期的财政改革。更为严重的是,财政赤字化已成为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模式,而货币是在债务产生时被创造出来——各国央行的货币基础是通过政府大量发行短期和长期债券建立的;其在债务偿还时被销毁,由此形成了债务货币;这些国家又无不信奉提前消费、信贷消费这样的借贷支出模式,令救市计划发展到无法撤出的地步,可见资产证券化给各国财政带来的毒害之深,使之就像对鸦片上瘾,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

那么谁是资产证券化以及借贷支出模式的罪魁祸首呢?答案是:华尔街。

……

如果说几百年前的西班牙是靠枪炮掠夺了他国的黄金,那么今天的美国则是通过“借”外债,靠华尔街玩弄金融这样的手段,来盗取他国的财富。就在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同时,好似当年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那样,它还在向中国灌输提前消费、信贷消费的模式,从而以狂轰滥炸之势向中国输出破烂货,并引导中国发展夕阳产业汽车业,利用中国缺乏原油的弱点,恣意在石油上进行炒作,使油价大幅上涨到每桶147美元。迫使中国在油价处于高位时大量储存石油,之后油价又急剧跌落至每桶30美元上下,这一涨一跌圈走了中国无数的财富。  华尔街更是运用舆论宣传工具,鼓吹GDP增长率这一指标,使中国近年来在开发区热、加工区热、旅游区热、乡镇企业热和房地产热中,为追求GDP增长而造成耕地资源逐年递减。

而华尔街通过鼓吹GDP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已使中国的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湿地正在迅速消失,土地变成了沙漠,水资源也大量受到破坏。淡水危机更是威胁到粮食的生产……

美国的阴谋很明显,它就是吃定了中国这头“肥羊”。如果中国效仿美国模式,去提倡信贷消费、发展汽车工业和炒作房地产,中国的经济命脉就将操纵在别国手中,使之可以从谈判桌上轻易获取它们无法用枪炮得到的东西。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水资源,以及发展经济所需的石油、钢铁等大宗商品,其定价权都掌控在华尔街手里。中国一旦有求于它,被它掐住咽喉,那么恶果可想而知。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展开的成本、汇率战争,特别是能源方面的战争中,硝烟味会更浓。

近几年来,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极力吹嘘“金融化”能带来巨额财富。事实的确如此。但关键是给谁带来巨额的财富。美国实体经济迄今为止依然举步维艰,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失业率创新高,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甚至以往属于中产阶层的人群丧失家园、流离失所;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殃及,有些国家蒙受的灾难甚至比美国更严重。而引发危机的罪魁祸首华尔街,竟然也创下薪酬的历史新高,高盛在2009年给员工发放的薪酬和奖金高达破纪录的230亿美元,美联储系统的净利润更高达527亿美元。相比之下,位居世界500强及美国100强之列的麦当劳,其2009年的利润不过是43亿美元而已。只要看看谁在劫难中赚得盆满钵满、全身而退,谁亏得遍体鳞伤,我们对于站在财富金字塔顶端得利的是谁,也就心知肚明了。

这本书就是要揭开世界金融霸权的伪装,层层分析金融霸权如何架构及运作,又怎样吞噬中国人民发展经济的果实。中国应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与美国类似的危机,保护人民的丰收果实不受外来劫掠?我们有必要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强盛之路,以保证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由他们创造的社会财富,避免出现像美国社会那样的两极分化,即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而使国家依然风景如画、繁荣昌盛。

书评(媒体评论)

金融之争其实质是定价权之争,本书深刻揭示了美国华尔街为实现定价权之争,实现国家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披着合法外衣的行为,发人深思,引人借鉴。而对比国内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后言必称西方、行必比照西方的伪精英们,作者深受西方金融思想的熏陶,但又能批判地接受和揭露,值得敬佩和赞赏。

姚振山 中央电视台证券频道主持人

金融对于今天的社会运行来讲,是除了政治之外最重要的东西,甚至有时金融就是政治。由此,发现金融的规律和本质显得如此重要和紧迫。《金融让谁富有》可以帮助你拥有发现的力量……

——李成才 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总导演

也许因为作者身在期间的原因,本书关于华尔兹字次贷危机中的论述,应该是我见到过最生动、最细致的。本书见证了资本的聪明,也见证了资本的狡猾,更见证了资本的罪恶。但愿华尔兹的超级金钱教给我们更多

牛金荣《北京青年报·理财时代》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融让谁富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思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21371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1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