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香港电影演义(限量珍藏版)
内容
内容推荐
《香港电影演义(限量珍藏版)》就是通过讲述台前幕后的影史秘闻、细节考据,窥视影人心态、类型创作、环境影响、产业格局……由细节入手,积少成多,相对全面的掌握香港电影的今昔概貌。
作者简介
魏君子,影评人、制片人,编剧,导演。
2006年担任搜狐娱乐专题评论部主编,2008年担任央视网电影频道主编,2009年担任新浪娱乐策划部主任,2020年任澳莱坞影评人协会副会长。
先后任《后会无期》(韩寒导演)、《小时代》(郭敬明导演)文学策划;《华丽上班族》(杜琪峰导演)运营总监;《万物生长》(李玉导演)编剧;《奇门遁甲》(徐克监制、袁和平导演)、《素人特工》(袁锦麟导演)制片人。2019年导演纪录片《龙虎武师》,讲述香港动作电影60年风云故事。
出版有《光影里的浪花:香港电影脉络回忆》、《领袖访谈录:华语电影势力探秘》等著作。
目录
第一部分 影史
百年孤独:邵逸夫影坛得失奇录
刹那芳华:港片兴衰秘史
成败萧何:香港电影的“命门”与绝招
不能说的秘密:香港影人的“欺世盗名”
抽刀断水:港台片合流溯源
第二部分 类型片
江湖之远:武侠文化与电影表现
专破刀枪不入:功夫片的科学观
《神经刀》与《猫头鹰》:追武侠喜剧之影
怀旧是一种美德:闲话香港 70 年代鬼马喜剧
周星驰 VS 王晶:浅说无厘头喜剧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香港恐怖片概述
僵尸大时代:香港灵幻僵尸片纵览
兴衰有数 风月无边:香港三级片掠影
金瓶流变:《金瓶梅》的影视版本变迁
卧底 灰色地带 反讽:香港警匪片风云三变
第三部分 奇人
程刚:哪个才子不害人
李翰祥:邵氏风月情
司马克:《花飞满城春》背后的故事
胡金铨:长使英雄泪满襟
张彻:权臣不善谋己
楚原:闹市侠隐
王天林:繁华落尽
罗维:跟风大师
刘家良:逝去的影坛武林
洪金宝:我做大哥好多年
牟敦芾:声名狼藉艺术家
麦当雄:专拍灯红酒绿
黄志强:曾经的“野兽导演”
曾志伟、林德禄、蔡澜:三个得势影人的港片残梦
吴宇森、徐克:双雄喋血的 1989
“英雄本色”续集:后来的徐克、吴宇森
林岭东:天命随缘
杜琪峰:银河前传
程小东:电视台修炼秘史
刘镇伟:大话影坛争斗史
高志森:渐行渐远的港片背影
陈嘉上:随波逐流
陈可辛:请拍《等待》
刘伟强:怀念,但不留恋
第四部分 影 迷
追梦人:我在香港的日子
盗梦十八年:录像厅小弟港片情怀录
序言
自序
这几年我工作动荡,从
影迷发烧友到兼具媒体和
电影从业者的双重身份,
变化之大,一时难以适应
。究竟怎样看待电影?也
成了困扰我的难题。虽然
与电影关系越来越密切,
所谓“见识视野”越来越广,
但纯粹的观影乐趣反而渐
少。幸而对香港电影的情
怀一直未泯:没有港片的
生猛启蒙,没有录像厅的
青春图腾,我们这帮“70后
”当年未必有底气网络争锋
,今日又凭什么江湖纵横
?而且,香港影人仍是华
语电影类型化产业化的主
力军,进一步了解甚至研
究香港电影,不仅具备学
术价值,更对中国电影当
下的发展方向有着借鉴意
义。
我自2001年起从事关于
香港电影的写作,至今累
计已有数千篇过百万文字
,究其特色,皆因工作性
质所得:站在媒体立场,
往往从第三方角度审视整
个电影产业;乘工作之便
,与香港影人频繁交流获
得第一手资料;是以撰写
内容更加追求深入有料。
长此累积下来,自问大抵
称得上“遍访名宿,抚今追
昔,演义港片兴衰秘史,
影人沉浮内幕”。
本书名为《香港电影演
义》,是因为笔者一贯的
写作风格不是做评判,而
是讲故事。其实香港电影
界的故事往往比戏本身更
具传奇性,按说本书内容
很多采集自香港影人的口
述,真实性毋庸置疑,称
为“演义”似大可不必。但我
向来以为:一个创作或事
件,除了结果是客观无可
更改的,任何人(包括当事
人)讲述起因和过程都或多
或少存在主观渲染(如张彻
、刘家良对同一件事的不
同说法),所以各种版本的
影史八卦层出不穷。我无
法确认他们有多主观,也
不敢自认完全客观,套用
一句俗话,“每个人心中都
有一部香港电影演义”……
不敢说我的最好,唯一敢
保证的是比较好看有料吧
导语
本书名为《香港电影演义》,是因为笔者一贯的写作风格不是做评判,而是讲故事。其实香港电影界的故事往往比戏本身更具传奇性,按说本书内容很多采集自香港影人的口述,真实性毋庸置疑,称为“演义”似大可不必。但作者向来以为:一个创作或事件,除了结果是客观无可更改的,任何人(包括当事人)讲述起因和过程都或多或少存在主观渲染(如张彻、刘家良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说法),所以各种版本的影史八卦层出不穷。
精彩页
造星:重金打造廉价片酬
后人对邵逸夫“怠慢与李小龙合作、不接受许冠文利润分红的要求”深表遗憾,认为乃决策失误,邵逸夫此举当年亦被影界同仁戏称“捉到鹿却不懂脱角”。其实以“六老板”的智慧,又怎会窥不透个中玄妙商机?只是从他的利益立场和公司大局出发,放弃李小龙、许冠文是必然的选择。
邵逸夫自回港改组邵氏制片业伊始,就立意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管理制度,采取流水作业生产策略,投资、制作、发行、影院一条龙,所有业务环节皆由邵逸夫统一管理,强调专业水准。对于不满意的粗剪毛片,邵逸夫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尽量补拍,好歹凑成一部电影;二是付之一炬,不能影响邵氏品牌。对于六老板这两种极端做法,很多人表示不解,其实想来道理也很简单,无论补拍还是烧毁,目的只有一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邵逸夫斥巨资建成的清水湾片场堪称亚洲最大的电影“梦工厂”,连好莱坞影人参观后都惊叹不已。在清水湾,大部分演职员都住在一起,工作在片场,休息在宿舍,对此邵氏公司称为“理性管理”。不过,让当代影迷惊奇的是,当年演员的片酬居然比武师低(譬如混武行的姜大卫,如果不是张彻极力游说,宁可做替身多赚钱也不愿做演员)。“邵氏”改组兄弟公司初期,就深知明星包装与品牌打造的必要性,因此积极推行“电影明星制”,除了以高薪或优厚条件挽留林黛、李丽华等成名红星外,也积极培养新生力量。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南国实验剧团学员训练班就为“邵氏”输出了大批新星,如王羽、罗烈、岳华、郑佩佩等,后来都名噪一时。
对于自己旗下的明星,邵逸夫一向不吝心思包装,当年邹文怀做宣传部主任时,就主抓《南国电影》等娱乐杂志,专门报道邵氏影星拍片动态,满足观众追星需要。不过,与同时期的粤语片明星陈宝珠、萧芳芳不同,20世纪60年代的邵氏明星虽然得享大名,但除了电影宣传外,市民很少能在公众场合看到他们。说到原因,居然是这些“邵氏”演员薪酬实在太低,只能住在寒伧简陋的公司宿舍;想出席宴会穿得体面些,都要去服装部借衣服;出行又不能搭巴士、坐公车,因为会影响公司形参。郑佩佩回忆当年就颇感不平:人家拍粤语片的陈宝珠每年拍几十毫口戏,有几百万港元身家。相比之下自己一年都演不了几部戏,每部片酬也不过上万港元而已,而且这已是那时“邵氏”签约演员最高的价钱。正因如此,“邵氏”的老员工谈及老东家,至多会像唐佳那样说“邵老板养活了很多人”,而邵氏的“人工”(薪酬)真的很低却是事实!
与今日的明星制不同,邵逸夫尽管成功打造了大批巨星,但在他眼中,明星只是自己公司流水线作业的一颗螺丝钉,成本绝对不能过高,凡是签约“邵氏”的员工,都要接受低工资和长期合约。即便当年有意回港发展的李小龙,邵逸夫也只开出每部2000美元的片酬,相当于邵氏一线明星的水准,而且必须签订长期合约。还有为“邵氏”拍过多部卖座片的“冷面笑匠”许冠文,要求自导自演没问题,居然还想要参与分红,自然犯了邵逸夫的大忌!
在“邵氏”独霸香江的时代,邵逸夫的明星廉价制无人撼动。但20世纪7C年代以后,随着“嘉禾”及许多小电影公司兴起,邹文怀倡导利润分红和“卫星公司制度”后,明星有太多选择余地,加之80年代“新艺城”又开了付给许冠杰一部电影片酬200万的先河,邵逸夫的家族企业流水线模式明显已经跟不上形势。还好邵逸夫及时调整方向,将电影公司交给方逸华管理,自己专心去经苞TVB电视台,照搬艺员训练班和明星廉价签约制度,结果又获得了难以想象能成功!
反观今日香港电影,明星片酬居高不下,没了艺员训练班,新人只能从歌手里找,每年的戏是越拍越少,形势愈来愈糟。邵逸夫那一套,若是财雄势强的名大公司联合来搞,或许不失为一个救市高招……
P8-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香港电影演义(限量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君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67108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21-01-01
首版时间 2021-01-01
印刷时间 202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425
CIP核字 2019097037
中图分类号 J909.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7: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