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字,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他们的内心里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兴旺和败落,曾国藩的一生也有矛盾、也有无奈,而他所在的历史时期又何尝不是充满矛盾和无奈的呢?
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曾国藩传记,以前看关于曾国藩的书,总觉得沉重、乏味,没想到这本是个例外,它通俗易懂。又不乏幽默、搞笑,我一口气读完之后对曾国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图书 | 曾国藩那些事儿 |
内容 | 编辑推荐 历史人物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字,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他们的内心里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兴旺和败落,曾国藩的一生也有矛盾、也有无奈,而他所在的历史时期又何尝不是充满矛盾和无奈的呢? 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曾国藩传记,以前看关于曾国藩的书,总觉得沉重、乏味,没想到这本是个例外,它通俗易懂。又不乏幽默、搞笑,我一口气读完之后对曾国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内容推荐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历史是一面魔镜,而历史人物就是这面魔镜中的画面。它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结识到形形色色、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接触到林林总总的事物变迁。而这就引出了本书的主人公曾国藩的出场,拉开了《曾国藩那些事儿》的序幕。 本书从曾国藩的出身开始起笔,阐述了曾国藩一生的经历和曾经拥有过的功过成败、喜怒哀乐。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曾国藩传记。全书以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视角下笔,展现出了晚清重臣曾国藩时代所发生的那些事儿,同时从各种人物的心理剖析中,看到历史上每一个细节的变动,发现历史人物内心挣扎、斗争、矛盾的复杂变化和面临历史重大事件、人生转折时刻的瞬间决策抉择。 希望通过《曾国藩那些事儿》一书,能够让更多的读者从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并希望这些道理能够为广大读者在事业发展、为人处世中提供很好的帮助。 目录 第一章 最初的亮相 简历 绝对个性的入世 曾家的爷爷了不起 这个孩子不一般 第二章 求学之路 艰难的科举之路 走进翰林院 终于成了“公务员” 七年充电的日子 第三章 踏上仕途 靠上大树好乘凉 没有人生来就喜欢投降 春风得意终有时 道光时代的结束 第四章 官场落魄的生活 咸丰时代的开始 洪秀全的理想天国 咸丰帝的消极朝政 最初的开战 想说爱国不容易 第五章 回到湖南的日子 在奔丧的路上 永别了妈妈 戴孝出山 第六章 湘军要转几个弯才能练好 办团练的伙计不好当 威名扫地 衡州练勇 衡州思过 改革军制 第七章 湘军是怎么练成的 一支自己人的队伍 湘军的吃饭问题 养精蓄锐——干呼万唤不出来 战前叫板 保荐名将胡林翼 第八章 最初的交战 湘军初战 靖港惨败 湘潭大捷 城陵矶大战 攻克武昌 获胜后的苦笑 第九章 意外的胜利 燕王的计谋 绕道蕲州镇 曾国藩的苦恼 赌博式的战役 第十章 厉害的对手 新来的对手 令人恼火的防守 厉害的翼王石达开 大战前的寂静 湖口的圈套 第十一章 落魄的江西生活 中计后的惨败 大清的军事等级制度 重整湘军水师 塔齐布之后再无塔齐布 苦不堪言的困顿岁月 第十二章 天京城的血案 不安分的天京城 冲出牢笼的困兽 善于挖墙脚的翼王 天国不再是天国 第十三章 获得新生 终于可以离开了 为父守制的日子 二度出山 曾国藩美梦破灭 进军安徽 第十四章 作战安徽 大战前的序幕 太湖之争 最后的对手 迟来的官职——两江总督 这个总督不好当 李鸿章的妙计 陷入祁门困境 第十五章 决战安庆 终于熬到了决战 血战安庆 攻陷安庆 战后的硝烟 不可预知的未来 第十六章 异动 曾国藩的精神分裂,反还是不反? 大将胡林翼 争权闹剧上演 势单力薄的一方 恭亲王的伤疤 彪悍有力的一方 上场之前的准备 好戏开演 出乎意料的结局 政变后的回音 第十七章 前线的战事 上海危机 援兵上海 李鸿章的重任 开赴天京 多隆阿 多事之秋 李秀成回援天京 曾国荃 天京外围攻守战 第十八章 天国覆灭 绝不退兵 吃饭是个大问题! 粮食从哪里来? 曾沈争饷 是去,是留? 攻城策略 拒绝“外”援 淮军来了! 攻破天京城 第十九章 湘军的命运 进城三部曲 一次抢个痛快 金银哪儿去了? 曾国藩的担忧 朝廷的赏赐 明天在哪里? 曾国藩的赌注 湘军时代的结束 第二十章 另一段征程 热脸贴上冷屁股 捻军的由来 赖文光 僧格林沁 见死不救 慈禧发威 北上剿捻 淮军姓什么? 剿捻策略 弄巧成拙 第二十一章 辛酸落幕 幕后黑手 整风运动 哥老会 无功升职 北京啊,北京! 天津教案 烫手的山芋! 忍辱求和 抑郁而终 第二十二章 后世遗风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近代军事 曾国藩的家庭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书法 曾国藩的文学成就 附录一:曾国藩年表 曾国藩年表 附录二:曾国藩经典语录 问学立志篇 修身养性篇 齐家教子篇 治国治军篇 试读章节 或许曾家人太过擅长于传播了,以至于蟒蛇投胎的异象在乡邻之间早已根深蒂固。 不过曾子城的眼睛不仅呈三角形,而且经常似闭非闭,加之他脸形呈瓜子形(夸张点就是倒三角形),偏瘦再配上脑后一根长辫子,长相与蟒蛇却也极似。 试想这样一副尊荣确实让人不敢恭维,不过曾子城也确实因为长相问题吃了大亏,后面我会给大家解释。 然而,他的长相丝毫没有动摇曾家的信念,长得丑怎么了,长得丑又没得罪谁,更何况人们都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不过,了解了曾家的背景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固执的曾家人一相情愿的信念也多少有点自我安慰的意思。 曾家的爷爷了不起 曾氏最初祖籍并非湖南,而是经由几代人的多次搬迁之后才来到了湖南。 至于他们为什么搬迁,多半可能是因为战乱,或者是因为欠了钱还不起账,或者是因为偷了人家的两匹马,或者是曾家哪个不肖的子孙习惯了敲邻居寡妇家的门…… 无从得知,直到子城的爷爷的老太爷曾应贞一代,曾家才安定下来。 或是因为他们搬家太过频繁吧,再或者就是在搬家的过程中值钱的东西都带不走。总之,定居湖南以后,曾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渐渐富裕起来。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百姓安居才能乐业,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不过,在那个时代,能够像曾家这样,安居乐业的人家并不多,要不然,大清国又怎么会在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中摇摇欲坠呢? 起初,在曾子城的爷爷的老太爷曾应贞小的时候,曾家还是比较贫困的,但在曾应贞几年的苦心经营之后,曾家才发起家来,而且还积攒了不少的家底,买来不少良田,盖起了几处宅院。 此时的曾家人彻底地结束了今天住河东、明天搬河西的流离失所的日子,也终于和别人一样,可以一觉睡到日上三竿了,也终于过上了小康般的幸福生活。 这样看来曾应贞可以说是曾家小康生活的创始人了,不过再强的人也斗不过时间,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曾应贞也已从帅小伙变成了糟老头。 明知自己时日不多的曾应贞,看着膝下一群儿女,于是他决定,自己留40亩田地和一处宅院用来养老,其余的就给几个儿子平分,一来可以避免儿女们为了争自己的那点家产而钩心斗角,甚至互相残杀;二来自己也可以图个晚年清净。 然而中国式分家向来都是富有戏剧性的,想必曾家也不会例外。 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但是,从曾子城的爷爷曾玉屏的性格上我们很容易想象得到,当年曾玉屏一定比别的弟兄多分了好多财产(当然只是相对来说)。 从曾玉屏那既霸道又不爱吃亏的性格来分析,不难推断出,在曾家子弟们陪着老爷子围着八仙桌谈论分家事宜的时候,曾玉屏有可能直接拎了一把大刀,跑过来,把刀往桌子上一扔,撂下一句话:“你们看着办吧!”然后,转身就走了。 很多时候公平只是强者的特权,弱者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绝对的公平。 无论当时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曾家的其他支系的没落和子城家的富裕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不可否定,子城家的富裕跟爷爷曾玉屏的善于经营有着很大的关系。 虽然经过曾玉屏的努力,子城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是,似乎每个入都需要有那么一段不光彩的过去,才能在转了好几个弯之后,走上正道。 然而就是转这样的几个弯,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完成,而有的人只需要那么几天或是几刻钟就能完成。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心。 或许,爱过方知情浓,伤过才知心痛,无知过才知后悔,迷醉过才知清醒。 总之,年轻时的曾玉屏曾经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街头小混混。估计打架斗殴、调戏良家妇女、偷鸡摸狗、夜不归宿都是常有的事。 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么一个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在众人的劝说下,竟然痛改前非了,从此一心经营自己的家业,而且卓有成效。 前后如此之大的差异,实在让人惊讶。至于当时众人是如何旁征博引地摆事实讲道理,如何感动得曾玉屏痛哭流涕、痛改前非,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估计曾子城的湖南老乡们个个都口才了得。要不然,怎么能说得动曾玉屏呢?也不想想,这是个什么角儿? 总之,洗心革面的曾玉屏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下地干活,还带人把自己家那些巴掌大的梯田都给深耕填补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的良田。P006-007 序言 一部轻松幽默的曾国藩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序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历史是一面魔镜。而历史人物就是这面魔镜中的画面。 它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结识到形形色色、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接触到林林总总的事物变迁。 而提到本书的主人公曾国藩,人们或许就会不约而同地分成两大派。有人赞美他几乎是一个“完人”,有人诋毁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棍”;有人抬举他是晚清中兴第一人,有人贬低他是不可饶恕的卖国贼、大汉奸。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吵闹闹了一百多年,大家也还是没有得出一个让世人满意的结论,然而实际上,曾国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光听大家聚在一起唇枪舌战,或许会让你觉得很热闹,然而,没有看过曾国藩一生真实的描述,谁又有资格随便地去评论他的功过是非呢? 本书从曾国藩的出身开始写起,阐述了曾国藩一生的经历和曾经有过的功过成败、喜怒哀乐。 儿时的曾国藩也像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家的小孩子一样聪明、可爱。但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时的曾国藩就体现出了他独特的个性,稳重、老成、爱记仇、不吃亏。 少年时期的曾国藩在老爸苦口婆心的教导下,成绩还算优秀,十四岁开始参加科举,十六岁考中童生,从此走上了通往官场仕途的道路。 青年时期的曾国藩即学会了埋头实干,还懂得了搭顺风车。二十三岁中秀才,三十岁走进翰林院,十年七迁,连升十级。所以他春风得意,既自负、又霸道,但是他个性中原有的稳重让他得意却不忘形。 中年时期的曾国藩踌躇满志,很想为大清做一番事业,却又辗转反侧不得其门。恰逢乱世,他只好投笔从戎,从此走上了文官带兵打仗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从来没有拿过刀枪剑戟的文人来说,走起来举步维艰。曾国藩处处遭人刁难、排挤、嘲笑、讽刺,面对这一切的不顺,曾国藩学会了隐忍、中庸、藏锋、自强和世故。 老年时期曾国藩功成名就,他很想力挽狂澜拯救大清于水火,却又处处遭到统治者的猜疑、戒备和打压,所以他只能无奈、惆怅地看着清朝没落,努力在沉默之中保全自己一个忠臣的名节,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最后在精神的深度绝望中,曾国藩身患肝病不治而死。 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曾国藩传记,全书以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视角下笔,展现出了晚清重臣曾国藩时代所发生的那些事儿,同时从对各种人物的心理剖析中,看到历史上每一个细节的变动,揭示历史人物内心挣扎、斗争、矛盾的复杂变化和面临历史重大事件、人生转折时刻的瞬间抉择。 希望通过《曾国藩那些事儿》一书,能够让更多的读者从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并希望这些道理能够为广大读者在事业发展、为人处世中提供很好的帮助。 墨香满楼 2009.10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曾国藩传记,以前看关于曾国藩的书,总觉得沉重、乏味,没想到这本是个例外,它通俗易懂。又不乏幽默、搞笑,我一口气读完之后对曾国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重庆网友 历史人物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字,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他们的内心里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兴旺和败落,曾国藩的一生也有矛盾、也有无奈,而他所在的历史时期又何尝不是充满矛盾和无奈的呢? ——南开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王芳 翻遍所有写曾国藩的书,还是墨香满楼的笔调更有人情味,曾国藩是够狠、够残忍,可是生在那个人人都蠢蠢欲动的时代,置身曾国藩当时的位置,谁又能保证换了是自己不会那么做呢? ——北京网友时代青年 终于又看到墨香满楼的作品了,还是那么幽默、风趣,曾国藩这么一个很严肃的历史人物让他给写活灵活现的,不错,顶一下。 ——新浪网读者 如果把晚清的历史事件,都用这样的写法来普及,那该有多好呀!既可学到知识点,又可以学到为人处事的方法,又能提高写作水平,一举多得,嘿嘿。嘿嘿。 ——山东一名高中学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曾国藩那些事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墨香满楼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7006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8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0 |
出版时间 | 2009-12-01 |
首版时间 | 2009-12-01 |
印刷时间 | 2009-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7=52 |
丛书名 | |
印张 | 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6 |
宽 | 173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