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丁亚平影视史学文选(上中下)(精)
内容
内容推荐
《丁亚平影视史学文选》是著名学者丁亚平的影视史学论文精要选编,围绕中国电影电视的梳理,对影视史的现象、人物、事件及作品的题旨,做出符合历史与创作实际的归纳和评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内容具体分为六卷,共百余万言。入选文章以综合性研究为主,资料翔实,观点精到,具有开拓意义。第一卷为研究电影史学理论、方法及电影史的特征与史学观念分析的专题。第二卷是关于电影史学的类型发展、史学作品与人物评述的个案研究,以及中国电影研究的学术通论与史学辨析,凸显立论主轴,从中也可窥得著者为学的方法与心路历程。第三卷借助宏观视野的考察与反思,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的诠释与分析。第四卷以开阔的思想,对百余年中国电影的流变进行系统论述,是其历年发表的重要论文。第五卷为中国电视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是著者关注的重要维度和论题。第六卷是从影视学科入手,整体上研究中国当代影视学科的发展脉络,厚积薄发,展现出对影视史与社会历史的一种洞察和把握。
作者简介
丁亚平,1961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大丰县。我国培养的首届电影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曾多次赴香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主讲教授。独立承担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国家年度课题、国家重点项目;两次获批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主要成果:发表学术文章三百余篇。出版个人著作《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等,共计12部。担任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主编。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先后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第1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第4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一等奖、第5届中国高等教育影视学术著作一等奖、首届“飞天奖”论文评奖理论类一等奖。
目录
从戏剧、文学到影视史学研究(代序)
第一卷
电影史学的兴起与发展
何谓电影史
有关中国电影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我的电影史研究之路
历史撰述与现代化
——论《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电影史学主体意识及其演进
论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嬗变及其新走向
原典实证、小历史与电影史研究
——从 1896 年电影在中国放映说起
创新是电影史学发展的终极源泉
70 年中国电影研究的演进、自体反思与走向
——兼论《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的写作思考
第二卷
电影文化史的两个母题
电影、城市与文化之思
社会空间、当代电影运动与电影史
性格、命运与电影知识分子的自我书写
电影历史图志:分享共同的记忆
延安电影的兴起、发展及其史学意义
创一个时代
——《电影史学的维度:李少白学识与人格研究》代序
电影史何为
历史之门
——李少白先生电影史学教育思想与实践
电影史研究与方法论取向
史学意识、实证理性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
——论 60 年新中国电影史学话语的演进
论近年来中国电影研究的现状与走向
70 年中国电影研究的发展、问题及未来走向
第三卷
表现美好生活与走向超越
——新中国 70 年电影创作的发生、流衍及选择
“中国学派”与中国动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论中国电影理论中的中国学派的形态及其意义
我们为什么需要“基本电影”
影像心灵、影像青春、影像中国
——新中国 70 年电影发展及价值追求
重新发现中国电影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电影创作的发展
意识形态、象征形式与自生能力
——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电影体制变迁的路径
谁的民族电影:当代中国电影的建构与转折
——论中国年轻一代的电影发展及其文化语码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电影创作流变及其发展策略
——从电影题材的复杂性看当代电影创作的意义
论全球化视域下中国电影的观念变革、作用与影响
好莱坞与中国电影工业
——改革开放 30 年的电影、市场与身份想象
论民营电影公司与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向
电影怎样照见生活:新语境下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问题
女性视角和商业电影的对抗与和解
——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女导演的商业电影创作
电影新势力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
文化的整合与重建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及其走向
逆命题与第二重空间的建构
——当前中国电影的问题、内容生产与本质
论互联网语境下电影 IP 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带一路”与中国电影的新发展
“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
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艺术电影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选择
第四卷
论中国电影与通俗文化传统
体验?关怀?直接的时代感
——由 1937—1945 年电影的现实表现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文化趋向
镜与真
——40 年代正统电影 、商业电影及电影文化趋向
“进步电影”:在历史的边际追索与超越
——1945—1949 年中国电影的透视
从泛政治批判到激情选择
——1945—1949 年中国电影再认识
从文化选择角度分析延安电影与“十七年”电影的表现和发展
转换与位移
──新时期第一个十年(1979—1989)电影综论
电影的成长与话语空间的拓示
——1990—2000 年中国电影综论
血脉的会通与融合
——由香港与内地电影互动看中国电影的发展
华语电影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征及其转移轨迹
华语电影:话语交换、变奏与挑战
历史、国家认同与民族电影表现
——近年主流电影的归根想象
引进片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历史位移
论类型片与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的国际化转型
影像生产?电影报国?中国形象的树立
——入世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及趋向
新语境下“大电影”的建构与发展
试论 60 年当代中国电影伦理实证化趋向
当代电影的“中国化”作为一种抵抗而存在
论 21 世纪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选择
电影现实主义的选择与劳动话语建构
——论新中国 70 年电影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趋向
电影,分享快乐和创造
——关于当前电影发展的几点看法
一种阐释:产业语境下电影艺术中的表现与再现
——2019 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综论
第五卷
记录美好生活 谱写时代华章
——荧屏中的 70 年
影像叙事呈现山乡巨变
突破与建构:电视春节晚会发展之路
与时代同行:发现春晚的新“魔棒”
情感、记忆与文化铭文
——评 2020 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
发掘大众传媒的文化与教育意义
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电视剧的自我特征及其价值选择
论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审美观照及其历史观演变
——电视剧的“祛魅”与历史正剧
“一带一路”与商业题材电视剧的发展
全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及走向
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功能
抗战剧与当代中国
导语
《丁亚平影视史学文选(上中下)(精)》收录了丁亚平电影史学代表性论文,内容涵盖电影研究现状、电影史、各题材电影发展等理论问题。《丁亚平影视史学文选(上中下)(精)》展现出对影视史与社会历史的一种洞察和把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丁亚平影视史学文选(上中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亚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68051
开本 16开
页数 138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20
出版时间 2020-11-01
首版时间 2020-11-01
印刷时间 202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3222
CIP核字 2019234635
中图分类号 J909.2-53
丛书名
印张 8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3
180
10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