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快乐在左痛苦在右(重度抑郁症康复实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据统计,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高达9000万,每年大约20万人因抑郁自杀。白领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虽然抑郁症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危害,但是抑郁症患者中只有2%~3%到心理科就诊,很多人认为自己患的是躯体疾病。对抑郁症的不了解和误解导致了许多人或讳疾忌医,或拖延耽误了治疗。

楚门子升所著的《快乐在左痛苦在右(重度抑郁症康复实录)》客观、真实、详尽地展现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患病、四处治疗、病情反复、最终康复的整个过程,希望能够给还没有走出来的朋友一个可靠的参考。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真实详尽的重度抑郁症病人成功康复实录。这位重度抑郁症病人就是作者本人。这本书的所有内容并非虚构杜撰,而是真实的、诚恳的和充满真情的。这本书只想告诉读者:抑郁症真的能够战胜不留痕。

《快乐在左痛苦在右(重度抑郁症康复实录)》通过作者楚门子升本人的亲自口述,用真实质朴的文字讲述了自己从患有抑郁症到成功战胜病痛长达6年的经历过程,旨在通过真实的故事与读者朋友们一起揭开抑郁症的神秘面纱,让正被抑郁症折磨的人们重新认识这一心理疾病,增强成功的信心和决心,点燃生命的希望,找回生活的热情和勇气,收获一个健康、积极、美好的人生。

目录

1.我和小丰的故事

2.如何判定抑郁症及症状

3.抑郁症治疗乱状

4.我是怎么患了抑郁症——我的童年

5.城里求学的日子

6.我听到了地狱的声音

7.一只迷路的蚂蚁

8.最后的救赎

9.和天使一起飞

10.凤凰涅槃

11.那一天,你说你要走

12.抑郁症康复后的心理变化

13.父亲

试读章节

我和小丰的故事

时间回到2004年国庆节,我刚刚上大学一个月。这个国庆节正是我的生日,20岁的生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整十算是大寿。在10岁那年的生日,迎接我的是班主任的两记耳光。20岁的生日,我回到家,却没有感到一点儿的喜悦之情,生命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有一个恶魔整天盘旋在我的脑海中,死亡、痛苦、折磨,生命只剩下了这些东西。

此时,我已经患上抑郁症一年半,失眠一年,服药一年。我身高174cm,体重仅有一百零几斤,憔悴瘦弱。年轻的面庞,如枯槁般毫无生气,高高耸起的颧骨,绷起蜡黄的面皮,是否意味着生命将被耗干、耗尽?

在人生的第二个整十的生日时,在这个本应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龄,我问自己: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吗?

2004年10月2日,我在家乡Y市无所适从。我家在Y市有一套20世纪80年代的集体房。这也是我最后几天住在这里了,因为过几天房子就要出租了。节后,我又要回到大学校园,住集体寝室,父母则会回到农村老家居住。

10月3日,天气闷热,四川的阳光总是阴蒙蒙的,没有明媚的感觉,也不知究竟是蜀地雾气太重,还是我那沉重阴霾的心情所致。这一天,我要去见一个网友,一个和我一样经受痛苦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小丰。和小丰的认识也是源于我们在经受着相同的折磨,或许小丰还要更严重一些。

2004年9月,我告别家乡,前往位于省城的大学就读。本就严重失眠的我,在嘈杂的宿舍里更是痛苦不已。黑白颠倒,晚睡晚起的作息时间,让我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就没怎么好好地睡过觉,连呼吸都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好累啊!我能听到心脏夹着杂音的沉重而无力的起伏声,似乎生命随时都有可能终止。

我不想待在寝室,唯一能让我放松的地方,就是学校的机房,那里可以上网。

那里很少有人认识我。我整日在网上游荡,但我不玩游戏,也不看电影,都在四川省华西医科大学心理卫生中心的BBS上闲逛。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找到和我有相似经历,理解我痛苦的人。

9月的一天,我点开了一个标题为“一个父亲和一个儿子的故事”的帖子。一个网友以极其忧伤的口吻诉说“父母离异,自己患上抑郁症无法自拔”的故事。

这是一个儿子和父亲的故事。

父亲在儿子读小学的时候,离了婚,又给儿子找了一个后妈。和后妈一起来的还有后妈的女儿。亲妈和父亲分开了,儿子也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儿子似乎成了一个包袱,没有人愿意要,没有人愿意管。儿子面对的只有吵闹,打骂,以及被父母漠视。年轻的生命只剩下自生自灭。儿子为了躲避这一切,住进了学校的宿舍。渐渐地,儿子越来越孤僻,不愿意与任何人打交道。儿子逃课,躲在寝室里,一天又一天。学校和老师将情况反映给了家长。

父亲将儿子接回了家。儿子又回到了那个有后妈和新妹妹的家里。儿子觉得自己开始变了,自己慢慢地滑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在那里有无尽的黑暗,却抓不到一根能够走出黑暗的绳索。在一天晚上,儿子崩溃了,感到自己在一步步地滑向绝望。他给父亲跪下了,求父亲给他钱,让他到成都去做心理咨询。父亲扶起了他,同意了。

从此,每个周六早上,天没亮,他就坐班车到成都咨询,天黑后才能再回到家里。每次坐着公共汽车回来时,他却不愿回家,不愿再面对家中的一切。半年之后,儿子终于崩溃了,做出了那个曾经令他感到恐惧的决定。他分别在各个药店买了能够买到的所有的安眠药,全都服了下去。

儿子以为自己解脱了,安静地闭上了眼睛,等待着最后的结局。当他再一次睁开双眼时,却是满屋的阳光。时间已经过去了48个小时,事实就是,儿子又醒了过来。

这个故事里的儿子,就是我。

网友的名字叫小丰。小丰在文末留了QQ号,我加了他。他在线,很快就通过了我的好友申请。聊了半天,我渐渐地了解了他的情况。

故事是这样的:小丰在2000年左右渐渐地意识到自己患上了抑郁症,而父亲已经娶了新的妻子。小丰与亲生母亲也分开居住。小丰很坚强,但他再坚强,也只是一个有着破碎家庭的柔弱少年。他再努力,也阻止不了自己一步一步地滑人深不见底的深渊。

后来,小丰哭泣着,求父亲让他到成都去做心理咨询。父亲同意了。2004年,房价还没有飞涨,但是,心理咨询的价格已经涨到了30分钟50元人民币。然而,每天的咨询,除了换来了一身的疲劳,他依然看不到希望,还要再回到家里,去面对责骂和纷扰。

“我是为什么而活着?我是为什么要承受?”他犹如哈姆雷特一样问自己。在咨询了两个月之后,小丰崩溃了。他把门反锁后,服下了100多片安眠药。“终于要解脱了。”小丰想,这一切要结束了。

两天两夜之后,小丰又醒了过来。他想死,但没有死成。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荒谬。小丰自杀,父母居然没有一点儿察觉。离异破碎的家庭里的孩子似乎注定要被遗忘。“活下来了,那就活着吧,在痛苦中活着。这大约是上天的意思了!”小丰默默地想。他已然无泪,仰天长叹。

之后,小丰在华西医科大学心理卫生中心的:BBS上发布了这个帖子,讲述了这个故事。然后,我就看到了这个帖子。就这样,我认识了小丰。

P1-3

序言

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从抑郁症病发到。现在已经过去10年。患病6年,康复4年。今天我终于可以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来讲述我的故事。

——题记

10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也可以忘记很多事情。我却永远无法忘记10年前的4月1日,你绝望地一跃。我甚至还不知道你究竟是什么模样。尽管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你,却不知道那就是你。第一次听到你的消息竟然是你的死讯。

记不清究竟是那一个晚上还是第二天,从收音机里听到一个消息:香港著名影星张国荣跳楼身亡,享年46岁。“张国荣”这三个字,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我并未太在意,唯有淡淡的叹息。

第二天上学时,同学把新买的报纸带到学校,像开愚人节玩笑一样说有一个明星跳楼了,要和伊拉克战争抢风头。

我这才仔细地打量报纸上的照片,帅气、忧郁,玩世不恭。我越看越觉得眼熟,猛然想起,曾经在一部看过一半的电影里,看到过这个人和另外一个演员。忧郁的眼神,看不透的沧桑。那一天,我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比刘德华成名还早的香港影视歌传奇巨星——哥哥张国荣。

他成名已久,家产丰厚,不再有生计的困扰,经历过各种风浪,享受着千万影迷的崇拜。如此优秀的一位影视巨星,何以走上了这样的末途?是何等的痛苦,才让他选择了在高楼上的纵身一跳?世间又是何等的无情,即使他的生命逝去,仍被无数人当成是愚人节的玩笑。

10年后的今天,又是4月1日,我饮着酒,但这不是醉生梦死的酒,不会让我忘记过去发生的一切。时光如水,青春如酒。水越喝越冷,酒越饮越暖。饮着烈酒,浑身渐渐地热了起来,音响里一遍一遍地放着:“过去多少快乐记忆,何妨与你一起去追,要将忧郁苦痛洗去,柔情蜜意我愿记取……”风继续吹,故人却早已逝去。光怪陆离的世界,充满着嘈杂的音乐,听不见弱小心灵的哭泣。留住眼里的每滴泪,为何仍断续流默默垂?

有些人和事,我们越想忘记,就越会记得他们。在张国荣去世后,接下来的几天里,纷至沓来的各种报道越来越多,各种消息一一爆出,哥哥选择这条路的原因大白了——抑郁症。

2003年的4月1日,我已经陷在抑郁症的泥潭中好几个月,经受着高考、失恋和来自父母的压力。我在独自忍受。可没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经历过各种世事纷扰的哥哥张国荣,也抵挡不了抑郁症的侵袭。我在想,是不是在某一天,我也会选择走上这条不归路。

幸运的是,虽然在泥潭中几乎耗尽了我的青春岁月,但我终于走了出来,而且彻底地走了出来。我可以再像普通人那样快乐地生活,享受着人生的阳光,有充沛的精力去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事务,甚至拥有了患抑郁症之前都不曾有过的强壮身体和乐观心态。于是,今天我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

这不是小说,没有虚构的情节与人物,也不是把听来的故事再加工成为所谓的传奇。混了这么多年天涯论坛,看过无数的帖子,发帖人在刚开始时都声称是自己的真实经历,最后都是仅仅以“我”为第一人称的小说。

那么,我们不得不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真实的故事和完全虚假的故事,都不会吸引人。只有半真半假,一半的真实让人看到现实的残酷与亲切,而另一半又让人有意淫的高潮和超出常规的快感。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如痴如醉,深陷其中。

如红透半边天的电视剧《蜗居》,有像海萍这样的,相貌平平,干着一个月工资3000多块的工作,靠吃泡面来存钱买房的普通女人,但也一定要有宋思明这样挥金如土、才华横溢的权贵之士,更重要的是,一定还要有一颗为了感情敢于付出一切的热血少年的心,遇上美丽青春的海藻,来上一段三角恋。再如电视剧《裸婚时代》,有像童佳倩一样的纯真女子,也一定要有像孙晓娆一样的在一个普通公司打工,才貌俱佳,出手就150万的巨富之女。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眼球,赚取大把的银子。

但我今天,只想说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准确地说,是一段经历,一段让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为赚眼球,只求给与我有相同经历的朋友,特别是那些尚未走出抑郁症阴影的朋友,一个参考,一个成功的希望。

按照惯例:小说中的“我”,并不等同于作者。因为这不是小说,所以在此声明:以下文字中的“我”,等同于作者本人。

我曾经是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外加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多种症状,一度退学,无法继续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纠结在是否要结束自己生命的矛盾与痛苦中,几欲实施自杀,日夜难眠,严重的躯体症状,精神和肉体都已经趋于崩溃。

我在经过漫长且曲折的求医之路后,花费上万元,病情却越来越重。青春一天天逝去,我的记忆力彻底丧失,思维能力趋近于零,曾经灵光的大脑变成了一块死木头,最简单的题都已经无法解开。

当时,我活着的唯一理由,只剩下对未知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有朝一日病愈的那一丝残存的希望。我的这一生,是否都将在痛苦中煎熬,直到某一天,再也无法承受,选择默默地离开这个世界?

在漫长的黑暗里,我认识了很多和我一样的朋友。有的朋友,已经选择了离去。我也以为,我会和他们一样,在某一个时刻悄悄地离去。我很痛苦,但我不会哭泣。然而,如果一个人还有泪水,说明他对生活还有希望。  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是多么想看到一个真实的成功康复的抑郁症患者,站在我的面前,让我能问他一些问题,使我鼓起信心。我要看到真实的希望,活生生的希望,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如心灵鸡汤一样的段子里的希望。

没有,一个也没有。

难道抑郁症的康复只存在于传说之中?我们永远只能是残酷现实中跟着奇迹后面膜拜的那群人吗?

当命运把我推向深不见底的激流时,有几个人悄悄地来到了我的身边,拉住了我不停挣扎的双手,将我从旋涡里救了出来。所以,今天我能坐在这里,慢慢地将我的故事讲述出来,只是希望能让还在被抑郁症折磨的朋友们了解到一个真实详尽的重度抑郁症病人康复的实际过程。

这是一个漫长的经历。从2003年开始患抑郁症到2008年彻底康复,6年,对于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四分之一的生命耗在了这个泥潭里。抑郁症之所以难以治愈,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此病是一个社会型疾病。更明确地说,是一个跟家庭、父母息息相关的疾病。抑郁症虽被归为心理疾病,但其背后往往还有很多超出心理治疗范围的因素,而这些因素远远超出了患者和医生的能力范围。

这么多年,我接触了数以百计的病友,几乎在每一个人的不幸中,父母的原因都占到了极大的比重。对于把孝道推崇到极高甚至是近于变态的这么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对父母,哪怕是一点点的质疑,都会受到无比强烈的谩骂与压制。曾经有布鲁诺为了真理而献身,有马丁·路德·金为了人生而平等的一个梦想,被政敌枪杀,英年早逝。如果说要解开这个压在无数孩子心中的道德枷锁必然需要一个殉道者的话,那么就让我来做第一个吧。看书的朋友,也不要谩骂,让我们平心静气地进行一次理性的讨论。

为了客观、真实、详尽地展现患病、四处治疗、病情反复、最终康复的整个过程,给还没有走出来的朋友一个可靠的参考,我在文中将描写与父母的矛盾与冲突。如果有认识我的朋友看到,请不要再就这些事情去骚扰我的家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在故事中隐去当事人真实的姓名及地址等资料,也请各位朋友不要去深挖。本文无意追究已经过去的事情,只为进行理性的探讨。

我从2003年到2008年,人生中最美好的6年,全都陷在这个泥潭中。

我经历了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等漫长的过程,中间走了太多的弯路,上过数不清的当。当我看到一个又一个的骗子打着各种幌子,骗着本就绝望的患者的钱财和时间,我真的该做点什么了,我必须要做些什么了!

当我还在犹豫的时候,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微博上面有一位患抑郁症的小姑娘,选择了用微博直播的自杀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幸好,博友的及时报警,挽救了这位小姑娘。当小姑娘再一次在微博上发言时,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和小姑娘通过微博沟通,了解到她正处于康复期。

一年前,2012年3月18日,当一个ID叫“走饭”的网友,发出最后一条微博的时候,人已经到了天堂。当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逝去的时候,我们不应只有廉价的祝福和叹息。

我觉得我可以,也应该站出来帮助更多的人。

楚门子升

2014年秋

书评(媒体评论)

抑郁症有可能困扰我们每一个人,与其他单纯的生理性疾病相比,它给患者本人、家人和社会都会带来更多的挑战。从这个角度来说,认识抑郁症,就不仅仅是医生和患者的责任。

——四川大学组织学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彭谨

对于正在承受着折磨的抑郁症患者来说,真实的康复故事非常重要。尤其在这个人们对抑郁症普遍认识不够的国家,患者会走很多弯路,例如讳疾忌医。恐惧药物,例如医骗,例如对父母的认识……而这些弯路,楚门都走过了。在我患病期间,我几乎看遍了图书馆里所有关于抑郁症的专业书,却没有一本教我如何避免误区和走出抑郁的书。如果在我患病之初能看到这本书,我想我的病程不会走到第九年。我想对于其他病友也一样。对于抑郁症患者及家属,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抑郁症病友黄海欣

5800万留守儿童抑郁症成问题,自杀者重,当重视。

——免费午餐发起人、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这让我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人正承受着抑郁症带来的痛苦,了解抑郁症,正确认识并最终战胜它,这是我读过此书的最大收获!

——重度肌无力患者、著名励志作家张云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快乐在左痛苦在右(重度抑郁症康复实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楚门子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904919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2014244377
中图分类号 R749.409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03:11